柳如是尺牍(翻译)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21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刘梦溪--陈寅恪与《柳如是别传》《柳如是别传》是陈寅恪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蕴酿最久、写作时间最长、篇幅最大、体例最完备的一部著作。
虽然由于目盲体衰,整部书稿系经寅恪先生口授而由助手黄萱笔录整理而成,细按无一字不是作者所厘定,无一句不经过作者学养的浸润。
可惜作者生前未能看到这部呕心沥血之作的出版,应了1962年先生说的“盖棺有期,出版无日”那句极沉痛的话。
本文详尽探讨了此一大著述的学术精神、文化意蕴和文体意义,提出《别传》既是笺诗证史的学术著作,又是为一代奇女子立传的传纪文学,又是借传修史的历史著作。
实际上是寅恪先生自创的一种新文体,特点是综合运用传、论、述、证的方法,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将家国兴亡哀痛之情感融化贯彻全篇。
如果说《论再生缘》是这种新文体的一种尝试,《柳如是别传》则是这种文备众体的著述之典范。
作者悬置的学术目标极高。
但更辉煌的目标,是通过立传来修史,即撰写一部色调全新的明清文化痛史。
他的学术目标达到了。
《柳如是别传》的学术价值绝非一部寻常通史所能比拟。
论者或谓《别传》篇幅拉得太长,释证诗文时而脱离本题,枝蔓为说;当我们知道寅恪先生的“主旨在修史”,便不会怪其释证趋繁,只能讶其用笔之简了。
一《柳如是别传》的撰写,在陈寅恪先生可谓呕心沥血之作。
1953年属草,1963年告竣,然脂瞑写前后达十年之久,都80余万言,在陈氏全部著述中固为篇幅之最,置诸史传学术之林亦属钜制宏篇。
全书五章,篇次分明,体例贯一。
第一章为撰著缘起;第二章考订柳如是的姓氏名字及有关问题;第三章叙及柳如是与几社胜流特别是与云间孝廉陈子龙的关系;第四章写柳如是择婿经过和钱柳结缡;第五章是南都倾覆后钱柳的复明活动。
卷前有作者附记,结尾有稿竟说偈。
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一严谨完整的学术专著。
而且蕴酿撰写此书不起于1953年,早在三十年代任教西南联大之时,先生就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注:陈寅恪《咏红豆》诗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
《礼记》注解《礼记》简介《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光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敖不可长——做人治学的准则【原文】敖不可长②,欲不可从③,志不可满,乐不可极(4)。
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梅曾亮《游小盘谷记》原文及翻译梅曾亮原文:江宁府城,其西北包卢龙山而止。
余尝求小盘谷,至其地,土人或曰无有。
唯大竹蔽天,多歧路,曲折广狭如一,探之不可穷。
闻犬声,乃急赴之,卒不见人。
熟五斗米顷,行抵寺,曰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桂为业。
寺傍有草径甚微,南出之,乃坠大谷。
四山皆大桂树,随山陂陀。
其状若仰大盂,空响内贮,謦欬①不得他逸;寂寥无声,而耳听常满。
渊水积焉,尽山麓而止。
由寺北行,至卢龙山,其中阬谷洼隆,若井灶龈腭之状。
或曰:“遗老所避兵者②,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③,皆当其地。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
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
俯视万影摩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
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
所谓小盘谷,殆近之矣。
”同游者,侯振廷舅氏、管君异之、马君湘帆、欧生岳庵、弟念勤,凡六人。
【注释】①謦欬:咳嗽。
轻曰謦,重曰欬。
②遗老所避兵者:清兵南下时,明朝遗民逃往深山避兵之处。
③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茅庵,草屋;团瓢,圆形草屋。
三十六、七十二,形容其多。
译文:江宁府城,它的西北面被卢龙山包围而止。
我曾经去探访过小盘谷,到了那里,当地有的人却说没有这地方。
但见万竹蔽天,歧路很多,曲折广狭却相同,顺路寻求也见不到尽头。
忽听得犬吠声,急忙赶去,终不见人。
约摸走了可以煮熟五斗米的时间,到一寺院,叫归云堂。
土田宽舒,居民以种桂树为职业。
寺旁有一条小小草径,向南一伸,便下垂到大谷。
四面山上都是大桂树,山沿崖倾斜,形状像大钵仰天,空响积贮其中,咳嗽之声也不能泄散;在寂寥无声中,耳边却常常听到嗡嗡嗡的声音。
深潭中的积水,一直贯注到山脚。
从寺院朝北走,走到卢龙山,山中的坑谷凹凹凸凸,像井灶那样高低相接。
有人说:“这是明代遗老避兵火之地,所谓三十六茅庵、七十二团瓢该是在这里。
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容斋随笔·卷四·张浮休书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漫长的学习生涯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弦章辞鱼》原文及翻译译文《《弦章辞鱼》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弦章辞鱼》原文及翻译译文《弦章辞鱼》原文及翻译说苑原文: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颜色,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huò)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言乎?”公曰:“善。
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
弦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
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
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
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
”固辞鱼不受。
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
”(《说苑·君道》)译文:晏子死了十七年了。
一天,齐景公请大夫们饮酒。
景公乘酒兴拉弓射箭,箭飞出箭靶之外。
堂上的大夫们高声叫好,那声音如同从一个人的嘴里发出来的一样。
景公气得变了脸色,长叹一声,扔掉弓箭。
这时弦章从外面进来,景公对他说:“弦章啊,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已有十七年了。
十七年来,从来没有听到人们说我有什么不好。
今天,我射箭时箭都飞出了靶外,可大夫们却异口同声地高声叫好。
”弦章回答说:“这是诸位大夫的不贤。
他们的才智不足以发现您的过失,他们的勇气不足以冒犯您的威严,这样,就有了完全一致的反应。
我听说:您喜爱什么样的衣物,大臣们就穿用这样的衣物;您喜欢什么样的食品,大臣们就食用这些食品。
尺蠖吃黄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它吃青颜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青色。
(大臣们对您射箭脱靶却异口同声地叫好)这大概和您喜欢听奉承的话还是有关系的吧?”景公说:“很好。
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原文及翻译译文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原文及翻译于归庄原文:凡作事专心志,竭计虑,穷日夜而为之者,曰不遗余力,曰惟日不足,若余之寻花是也。
忆辛丑年,自昆山而太仓,而嘉定,而南翔,看牡丹三十五家,有文记之。
乙巳,寻牡丹于江阴,以无向导,废然而返。
久闻洞庭山牡丹多名种,今年三月,遂不远百六十里,涉太湖之波涛,二日而到山。
结伴寻花,或舆或杖,僻远之地无不至;有初至不得入者,辄再三往,必得观而后已。
山中名花,大抵皆寓目,多生平所未见者。
昼则坐卧花前,夜则沉醉花下,如是数日。
兴尽则挂帆渡湖,至虎丘观花市而归;复遍历昆山城内外有花之所。
浃辰①之间,看花五十余家,殆所至不遗余力,惟日不足者,其可谓狂且癖矣!客曰:“周濂溪谓‘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以子之贫贱,毋乃不宜!”余曰:“吾贫则无儋石矣,而性慷慨,喜豪放,无贫之气;贱为韦布矣,而轻世肆志,不事王侯,无贱之骨。
安在与花不宜?”客又曰:“欧阳公,儒者也,以牡丹为花妖。
子何好之甚?”余曰:“凡物之美者,皆能为妖,何独花也。
溺其美而动其中,皆足以丧身。
吾不得于世,借以娱目肆志而已,何妖之为!”惟诸诗皆信口率笔,以适一时之兴,无意求工,贻笑作者,吾无辞焉。
(取材于归庄《看牡丹诗自序》) 注:①浃辰:十二日。
译文:凡是做事专心致志、竭尽心思、日夜不息去干的,叫做“不遗余力”,叫做“只觉时日不够”。
我寻访名花好像就是这样。
回想辛丑年,我从昆山到太仓,到嘉定,到南翔,看过牡丹三十五处,还写下了文章记录当时的情况。
乙巳年,到江阴去寻找牡丹,因为没有人引导,结果毫无收获而返。
我早就听说洞庭山的牡丹品种很多,今年三月,就不以一百六十里路为远,渡过太湖的波涛,走了两天才到洞庭山。
(我与友人)结伴寻访牡丹,有时乘车,有时拄杖步行,偏远之地没有不到的;有的地方初次不能进去,就二次三次地去,一定要看到牡丹花才成。
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译文欧阳修《记旧本韩王后》原文及翻译欧阳修原文: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
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
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
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柳氏二外甥求笔迹》译文“退笔如山未足珍”: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读书万卷始通神”:多读书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君家自有元和脚”:每个人的书法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骨(元:唐刘禹锡戏称柳宗元的书法.后亦指柳公权书法.脚:指笔形中的捺,俗称捺脚,代指书法.)“不厌家鸡更问人”:不要认为自己的东西就一定不好而去盲目地学别人(鸡只是个比喻说法)应该是“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意思是练书法的人,要多多读书,书读通了,字才有神韵;而一味地写字,即使练得用坏的笔堆成山,也未必能写出好东西写秃的笔头即使堆积如山也不值得珍惜,其有读破万卷书才能实现通神的创作境界。
苏轼的外甥柳闳、柳辟很崇拜舅舅的书法,向苏轼索求笔迹。
于是,苏轼写了两首诗自谦,说自己的书法未足珍惜.只有读书万卷才是学子们应追求的境界。
“读书万卷始通神”一类的警句,是古人劝学的常用语,是我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杜甫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句,这种号召读书广博的口号,在知识爆炸,社会分工却越来越细,专业面目趋狭窄的今天,仍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云:“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
”又《龙川略志》云:“予兄子瞻尝从事扶风,开元寺多古画,而子瞻少好画,往往匹马入寺,循壁终日。
”苏轼爱书爱画,一生留意、寓意于书画,在杭州也留下了许多论诗品画的作品。
如《柳氏二外甥求笔迹》(其二):一纸行书两绝诗,遂良须鬓已如丝。
何当火急传家法,欲见诚悬笔谏时。
苏轼先举褚遂良典故,意在说明书法不是一朝一夕可成之术。
纸上寥寥数行,似乎一挥即就,实质上若不是日日苦思苦练,直到两鬓苍苍之时,是不能够达到书写得心应手的境界的。
所以不必“火急传家法。
”遂良就是绪遂良,书法家。
唐太宗让他临摹《兰亭序》传世,然后把真品作为自已的陪葬品。
两绝诗就是苏轼用行书体写了这两首诗。
诚悬笔谏是个典故,柳公权字诚悬,他在皇帝请教他如何练好书法时,借此机会谏言说,先要心正然后笔正才能字正,也就是说你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也同此理,皇帝听了心领神会。
【第十八单元】米芾狂放【原文】宋徽宗闻米元章①]有字学②。
一旦,于瑶林殿设纸砚笔墨,召米书之。
上映帘观看,令梁守道相伴,赐酒果。
米乃反系③袍袖,升高就上④,跳跃便捷⑤,落笔如云⑥,龙蛇⑦飞动。
闻上在帘下,回顾抗⑧声曰:“奇绝,陛下!”上大喜,尽以砚纸之属赐之。
寻除书学博士⑨。
【注释】①米元章:即米芾(fú),字元章。
②有字学:精通书法。
③系:穿。
④升高就上:登高。
⑤便捷:轻便敏捷。
⑥如云:像云一样飘忽不定。
⑦蛇:即龙。
⑧抗:高。
⑨书学博士:官职名称。
【译文】宋徽宗听说米芾精通书法。
一天,在瑶林殿摆放纸砚笔墨,召来米芾让他写字。
宋徽宗隔着帘子观看,叫梁守道陪伴米芾,(还)赏赐酒与果品。
米芾便反穿袍子,登上高处,轻便敏捷,下笔如云飘,犹如龙蛇飞动(形容书法笔势遒劲生动)。
(米芾)听说皇上在帘子下,回头高声说:“皇上,好极了!”皇上大喜,把纸砚笔墨之类全部赏赐给他。
不久又任命他为书学博士。
1李白狂放【原文】白既①嗜(爱好)酒,日(每天)与饮徒醉于酒肆(店铺)。
玄宗度曲②,欲造(创作)乐府③新词,亟(急)召白,白已卧于酒肆矣。
召入,以水洒面,即令秉(拿)笔,顷之(片刻,一会儿)成十余章,帝颇(很)嘉(赞扬)之。
尝沉醉殿上,引(伸,此指伸脚)足令高力士④脱靴,由是斥(排斥,受排挤)去。
乃浪迹江湖,终日沉饮。
【注释】①既:一向。
②玄宗度曲:唐玄宗李隆基谱写乐曲。
③乐府:此指配曲的诗歌。
④高力士:当时极有权势的太监。
【译文】李白一向爱好喝酒,每天和喜欢喝酒的人喝醉在酒店里。
唐玄宗李隆基谱写了乐曲,想要创作配曲的新词,急切召令李白(进宫),李白已经躺在酒店里了。
召请(他)进了宫,用水泼洒(他的)脸,就立刻叫他拿笔(写词),一会儿写成了十多篇文章,唐玄宗很赞赏他。
(李白)曾经深醉在大殿上,伸出脚叫高力士给他脱下靴子,因此受排斥离开(京城)。
于是,(李白)浪迹江湖,整天沉溺在喝酒之中。
2赵孟頫过扬州【原文】元①盛时,扬州有赵氏者,富而好客。
《慎人》原文及翻译译文《《慎人》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慎人》原文及翻译译文《慎人》原文及翻译吕氏春秋原文:①功名大立,天也。
为是故,因不慎其人,不可。
夫舜遇尧,天也;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天下说之,秀士从之,人也。
夫禹遇舜,天也;禹周于天下,以求贤者,事利黔首,水潦川泽之湛滞壅塞可通者,禹尽为之,人也。
夫汤遇桀,武遇纣,天也;汤、武修身积善为义,以忧苦于民,人也。
②舜之耕渔,其贤不肖与为天子同。
其未遇时也,以其徒属掘地财,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
其遇时也,登为天子,贤士归之,万民誉之,丈夫女子,振振殷殷,无不戴说。
……③百里奚之未遇时也,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传鬻以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谋无不当,举必有功,非加贤也。
使百里奚虽贤,无得缪公,必无此名矣。
今焉知世之无百里奚哉?故人主之欲求士者,不可不务博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译文:能建立大的功名,要靠天意。
因为这个缘故,就不慎重对待人的主观努力,是不行的。
舜遇到尧那样的明君,是天意;舜在历山种地,在黄河边制作陶器,在雷泽钓鱼,天下人很喜欢他,杰出的人士都跟随着他,这是人为努力的结果。
禹遇到舜那样的明君,是天意;禹周游天下寻求贤德之人,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那些淤积阻塞的积水河流湖泊,凡是可以疏通的,禹全都疏通了,这些就是个人的努力。
汤遇上桀那样的暴君,武王遇上纣那样的暴君,是天意;汤、武王修养自身品德,积善行义,为百姓忧虑劳苦,这是人为的努力。
舜种地捕鱼的时候,他的贤与不肖的情况同当天子时是一样的。
他在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侯,带领自己的下属开垦耕种,依水打渔,编蒲苇,织鱼网,手和脚磨出茧子都不休息,然后才免于冻饿之苦。
《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原文及翻译译文《《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原文及翻译译文《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李遇少子为淮南牙将,遇最爱之,徐温执之,至宣州城下示之,其子啼号求生,遇由是不忍战。
温使典客何荛入城,以吴王命说之曰:“公本志果反,请斩荛以徇;不然,随荛纳款。
”遇乃开门请降,温使柴再用斩之,夷其族。
于是诸将始畏温,莫敢违其命。
徐知诰①以功迁升州刺史。
知诰事温甚谨安于劳辱或通夕不解带温以是特爱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译文:吴宜州刺使李遇的小儿子提任淮南牙将,李遇最喜欢他,徐温将他逮捕,押到宣州城下示众,他的小儿子号哭哀求活命,李遇因此不忍心再战。
徐温派典客何荛进入宣州城内,用吴王杨隆演的命令劝说他,说:“您本来的意思如果是谋反,请斩我何荛向众宜示:如果不是这样,随我何荛出城归顺投降。
”李遇于是打开城门,请求归降,徐温派柴再用把他斩首,杀了他全族。
于是各个将领开始畏惧徐温,没有人敢违抗他的命令。
徐知诰因功任州刺史。
徐州浩为徐温做事非常谨慎,任劳任怨,有时通宵不解衣带,徐温因此特别喜爱他。
2、《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译文《袁彦伯作《北征赋》》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桓宣武①命袁彦伯②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
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③当佳。
”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①桓宣武:指桓温。
②袁彦伯:袁宏。
任桓温的记室参军时随桓温北伐。
③足韵:补足一韵。
译文:桓温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
当时王珣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
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
”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
文言文翻译平山堂记1. 平山堂记,全祖望全文翻译翻译,急用翻译:扬州的盐商们仰慕金农的名气,竞相宴请。
一天,某盐商在平山堂设宴,金农首座。
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
轮到某盐商,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
众客商议罚他。
盐商说:“想到了!柳絮飞来片片红。
”宾客笑他这是在杜撰。
金农说:“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佳作,他引用的很恰当。
”众人请他补全。
金咏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记旧江东。
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众人都佩服他才思敏捷。
其实这是金农自己杜撰的,为盐商解围。
盐商很高兴,第二天,馈赠他千金。
客旅居大很,非常一座哗然满座都是人多、声杂的样子。
2. 文言文翻译大意翻译:高梁桥下的河水从西山深峡谷中流淌过来,经过此地流入河里。
一千匹白色的带子一般,微风吹过水面就像罗纹纸(一种纸张)。
河堤筑在水中,被两条河夹着。
堤上有四行绿色的杨数,树木古老枝叶繁盛,一棵大树的树荫,可以铺好几张席子,从叶子缝隙中垂下的光线有一丈多长。
河岸北边寺庙道院非常多,红门大殿,绵延好几十里远。
对面远处的树木,高矮成林,中间几处水田,西山好像人盘着螺旋状的头发,耸立在树林河水之间。
极乐寺离桥大约三里路,道路的风景也很好,马在绿荫下前行,就像给马车做的车棚。
佛殿前有几株“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鳞,松树大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做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先生一起来这里游玩。
我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就像钱塘、苏堤”。
黄思立也认为是。
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次了,什么时候能挂起进贤冠(挂进贤冠,意思是辞去官职,挂起官帽,让给贤能的人),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客,了却我一段山水情缘?原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
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
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而西山之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误游人。
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译文刘基《裕轩记》原文及翻译刘基原文: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
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
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
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
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
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
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
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
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而王子则不然。
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
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译文:会稽人王元实在他的居所一旁新建了一座小书斋,为它取名叫裕轩。
我已经为他的这座小书斋题了名,而王元实又请(我)为此作记。
所谓的裕,说的是宽广的意思。
如今王元实的这座小书斋,大小不满一丈见方,高度不超过一仞(七尺),院子(小得)不能容下两手合围那么粗的一棵树,小路(小得)不能通过一匹马的脚。
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译文陆游《东坡食汤饼》原文及翻译陆游原文: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
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
恶⑥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
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
③南迁:贬谪到南方。
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
⑤鬻:卖。
⑥恶(cū):通“粗”。
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
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译文:吕周辅说: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
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
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
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
”陆游《东坡食汤饼》2、《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译文《东坡先生墓志铭》原文及翻译苏辙原文:予兄子瞻,谪居海南。
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
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
明年,舟至淮、浙。
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
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
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
”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
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原文:《庚子北征记》节选(甲申正月,余自蜀还,遂北征。
适值甲申之变,余不得志于南,遂寄迹于北。
)简化翻译:(公元1914年正月,我从四川回来,于是向北出发。
正逢甲申年(1914年)的变革,我在南方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于是就在北方安身立命。
)原文:《炉中煤》(炉中煤,一旦赴烈火,终成钢铁身。
)简化翻译:(炉中的煤,一旦投入熊熊烈火,终将成为坚硬的钢铁。
)原文:《女神》节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简化翻译:(我本是楚地的狂人,手持绿玉杖,唱着凤歌,笑着嘲笑孔子。
今天早上,我告别了黄鹤楼。
)原文:《鲁迅先生》(鲁迅先生,一生奋斗,笔耕不辍。
言辞犀利,锐不可当。
)简化翻译:(鲁迅先生,一生都在奋斗,笔耕不辍。
他的言辞犀利,锐不可当。
)原文:《屈原》节选(余既死,魂魄为日精所蚀。
吾将化而为鸟,以寄托余之哀思。
)简化翻译:(我死后,我的魂魄被太阳的光芒所侵蚀。
我将化身为鸟,以此来寄托我的哀思。
)原文:《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简化翻译:(孔雀向东南方向飞翔,每飞五里就徘徊一阵。
)通过以上简化翻译,我们可以看到,郭沫若的文言文作品在表达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寓意深刻,给人以启迪。
这些作品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西湖梦寻原文及翻译张岱《西湖梦寻》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所著的一部散文作品集,本文整理了《西湖梦寻》序的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西湖梦寻》翻译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
以前甲午年、丁酉(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
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
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
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才是恰当的主意。
因为想到我的梦与李白的梦不同。
李白的梦到的天姥,像神仙美女,是从未见过的(事物),他的梦是虚幻的。
我的梦到的西湖,像房子家人,梦到的是本身就有的(事物),即使是梦也是真实的。
如今,我已租别人的房子居住二十三年了,而梦中依然生活在从前的家。
以前使唤的小仆人,现在老得头发已经白了,在我梦中,他却还是未成年,以前的习惯没有改变,从前的姿态也没有消失。
从此以后,我只是对着冷清寂寞的蝶庵,从容缓慢地躺在粗席上,只求保全我的西湖梦,那么,先前一派西湖景色,仍像将人一样直坐不动。
孩童追问(我),(我)偶然回答他们,也总是说着梦里梦到的东西,不是疯话就是梦话。
我像是由海上归来的山里人,(向乡亲)大肆赞美海鲜的美味,乡亲们竟然一起来舔他的眼睛。
唉!再好吃的东西,吃下去也就没了,舔眼怎么能解馋呢?因此,写了《梦寻》七十二则,保留到以后,用来当做西湖的影子(西湖以前的样子)。
辛亥七月十六日,古剑蝶庵老人张岱题。
《西湖梦寻》原文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
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
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本文原型基于百度百科,借鉴了田蕴章每日一字、王根权的网易博客、东楚骚人的新浪博客、海淀敬德书院的搜狐文章、姬兴华论文《睢涣之间考辨》等一些见解,表示感谢。
相关说明:1.下划线表示有注释。
2.“/”符号表示断句。
3.“「」”符号用在译文中,是针对比较长的段落、为了通读全段文字内容而标注的关联词语。
4.文中红色标注文字表示我与其他版本翻译殊不相同之处。
【原文】 书谱卷上 吴郡孙过庭撰【注释】书谱卷上:关于何为上卷,何为下卷,目前存在很大的争议。
其一:因为在最前面有宋徽宗题的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所以大多认为这只是个序,或者说是上卷,下卷作者生前未能完成。
其二:孙过庭在书谱的结尾处说:“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这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上面的文章即可分为两卷。
至于未见“卷下”字样,或省略,本为两卷,后装裱合到了一起;或本有“卷下”字样,历经装裱而丢失。
我比较赞成后者,认为书谱已经完成,其中已经包含了上下两卷。
如果认为这只是个“序”,那它肯定不能作为正文,也就不能称之为“卷上”了。
既然孙过庭已经注明了这是卷上,那它就不只是个“序”。
那“卷下”在哪呢?我认为是省略了。
我们在给人写对联的时候,怕贴对联的人不知道哪个是上、哪个是下,会在不显眼的位置标注一个“上”字,贴对联的人看到“上”字自然知道这是个上联了,另一条不用标注当然就是下联了。
我认为书谱也是同样的道理。
【译文】这是《书谱》的上卷 吴郡人氏孙过庭撰写第一篇【原文】夫(fú)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
王羲之云:“顷(qǐng)寻诸(zhū)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
”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
【注释】夫(fú):文言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钟张:钟繇和张芝。
钟繇(yáo),字元常。
张:张芝,字伯英。
关于“繇”字的读音,一读yáo,一说yóu,老先生们传下来多读yóu,新一辈的人多认为钟繇的名和他的字“元常”是有关联的,所以读yáo,我更偏向于后者。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柳如是尺牍 [明末清初]云间柳隐如是
小引 余昔寄迹四湖,每见然明拾翠芳堤,偎红画舫,徉徜山水间,俨黄衫豪客。时唱和有女史纤郎,人多艳之。再十年,余归三山,然明寄眎画卷,知西泠结伴,有画中人杨云友,人多妒之。今复出怀中一瓣香,以柳如是尺牍寄余索叙。琅琅数千言,艳过六朝,情深班蔡,人多奇之。然明神情不倦,处禅室以致散花,行江皋而解环佩。再十年,继三诗画史而出者,又不知为何人?总添入西湖一段佳话,余且幸附名千载云。
三山林雪天素书于翠雨阁
尺牍第一 湖上直是武陵溪,此直是桂栋药房矣。非先生用意之深,不止于此。感甚!感甚 !寄怀之同,乃梦寐有愫耳。古人云:“千里犹比邻。”殆不虚也。廿八之订,一如台命。
【翻译】 西湖正是武陵溪,这里正是桂栋药房啊。若非先生您用意之深,我也不会驻足于此!太感谢了!太感谢了!我们心意相通,是因为时刻都真诚地思念着彼此吧。古人云:“千里犹比邻。”大概不是妄言。二十八日的聚会,我一定会如约前往。
【说明】 汪然明,徽商,寓居杭州,与柳如是私交甚笃,著有《春星草堂集》。王国维曾题诗《尺牍》曰:“华亭非无桑下恋,海虞初有蜡屐踪。汪伦老去风情在,出处商量最恼公。”其中华亭句即指汪柳二人曾有一段朦胧的感情,但不了了之。汪伦、出处句,指汪氏殷勤地帮柳如是谋划婚姻大事,但柳氏总是拒绝。 此札作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柳氏前往杭州寄住在汪氏的横山书楼中。
【注释】 1、武陵溪:武陵,古郡名,在今湖南西部、贵州东部。其地有雄、樠、无、酉、辰五溪。 2、桂栋药房:《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 3、寄怀:真诚以待。此处当指彼此心意相通,故而即便事先没有沟通,但汪氏为她准备的居所正中她的心意。 4、千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其二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5、台命:旧时敬称他人的嘱托。一般用于书信。如:钦承台命。
尺牍第二 早来佳丽若此,又读先生大章,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羁红恨碧,使人益不胜情耳。少顷,当成一诗呈教。明日欲借尊舫,一向西泠两峰。馀俱心感。
【翻译】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一早便有如此美景,又读了先生您的大作,觉得这五夜的风雨会如此凄清,正与气候无关。悲紅恨碧,使人禁不住伤情。很快,当完成一首诗向您呈教。明日想借您的画舫,向西泠双峰游览一番。都很感谢!
【说明】 此札主旨是向汪氏借舫春游。时间当与上篇相近。
【解释】 1、觉五夜风雨凄然者,正不关风物也:反语,类似于欧阳修《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或是风雨凄然与人的心境有关。 2、画舫:陈寅恪按:《春星草堂集》一载汪然明小传云:制画舫于西湖。曰不系园。曰随喜庵。其小者,曰团瓢,曰观叶,曰雨丝风片。及同书五遗稿《自嘲并示儿辈》八章之五“画舫无权逐浪浮”句下自注云:余家不系园,乱后重新,每为差役,不能自主。可知然明之西湖游舫颇多,有大小两类,河东君所欲借者当是团瓢观叶或雨丝风片等之小型游舫也。
尺牍第三 泣蕙草之飘零,怜佳人之迟暮,自非绵丽之笔,恐不能与于此。然以云友之才,先生之侠,使我辈即极无文,亦不可不作。容俟一荒山烟雨之中,直当以痛哭成之可耳。
【翻译】 谁都会因蕙草的飘零而哭泣,因佳人的迟暮而哀伤,但若没有绵绵清丽的文笔,恐怕是无法参与其间的。但是以云友的才情,先生您的侠概,使我辈即便毫无文思,也不可不为她写下些什么。请待我在这一处荒山烟雨之中,就用一场痛哭来完成它吧!
【说明】 杨云友,即杨慧林,字云友,号云道人,明末女画家,是汪氏的朋友。陈寅恪按:上录河东君两札(尺牍第三、第六),当是然明欲倩河东君为杨慧林作题跋哀悼一类之文辞,故云道人画册,遂在河东君西湖寓所供其披览。河东君因更向然明索其前后为云友所作诸诗,以为资料。
【解释】 1、恐不能与于此:指参与写悼念云友的文字。
尺牍第四 接教并诸台贶。始知昨宵春去矣。天涯荡子,关心殊甚。紫燕香泥,落花犹重,未知尚有殷勤启金屋者否?感甚!感甚!刘晋翁云霄之谊,使人一往情深,应是江郎所谓神交者耳。某翁愿作交甫,正恐弟仍是濯缨人耳。一笑!
【翻译】 收到了您寄来的信以及诸位兄台的厚礼。终于明白昨夜春已逝去!您这位天涯荡子,也太关心我了吧!紫燕衔泥而过,惊落一树繁密的春花,(骏马踏着香泥来到我的门前,扬起一尘深深的落花),不知道是否还有人,会殷勤地打开金屋等待着我呢?太感谢您了!太感谢您了!刘晋翁义薄云天,让人一往情深,应该就是江郎所说的堪与之神交的人物吧!至于某位老先生(谢三宾)想要像交甫一样等待我的回答,恐怕小弟我仍是濯缨的渔父罢了。见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笑了。
【说明】 柳氏与陈子龙分手后,汪氏替柳氏广邀英雄帖,想要通过以文会友的方式让她挑选一位可心的人以托付终身。从这封尺牍看来,柳氏似乎都不甚满意。 刘同升,字晋卿,又字孝则,崇祯十年殿试第一。明亡,投靠唐王,赣州起兵抗清,败死。是汤显祖的女婿。 谢三宾,字象三,号寒翁。钱谦益门生,明末降臣。崇祯时,官至太仆寺卿。投清后,江浙抗清义士,多为其所陷害。曾与钱谦益争夺柳氏,手段卑鄙,柳氏甚为嫌恶。其《一笑堂诗集》中有一首诗名《柳》,亦颇可见其心意:“曾赐隋堤姓,犹怀汉苑眠。白门藏宿鸟,玄灞拂离筵。一曲春湖畔,双眉晓镜前。不愁秋色老,所感别经年。”其一笑堂中的一笑,也来自于他写给柳氏的“香袂风前举,朱颜花下行。还将团扇掩,一笑自含情。”
【解释】 1、 教:手教,书信的意思。 2、 贶:礼物的意思,台贶与第一通尺牍中的台命相似,是指对方送来的礼物的意思,这里的礼物是他人寄来的求赏的诗文。 3、天涯荡子,同黄裳豪客意,指为柳氏的婚姻搭桥牵线的朋友,详见唐传奇《霍小玉传》。 4、紫燕:燕子,或是古骏马名,亦通。 5、重:深也。 6、金屋:用汉武金屋藏娇典。 7、云霄之谊:朋友间高洁的情谊。 8、刘晋翁:即刘同升,翁字为敬称。 9、神交:江淹《伤友人赋》:“余幼好于斯人,乃神交于一顾。” 10、某翁:应该是指谢三宾。 11、交甫:《神仙传》曰:切仙一出,游於江滨,逢郑交甫。交甫不知何人也,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文选•曹植》:“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12、渔父:《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尺牍第五 嵇叔夜有言:“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弟读此语,未尝不再三叹也。今以观先生之于弟,得无其信然乎?浮谈谤谣之述,适所以为累,非以鸣得志也。然所谓飘飘远游之士,未加六翮,是尤在乎鉴其机要者耳。今弟所汲汲者,止过于避迹一事。望先生速图一静地为进退。最切!最感!馀晤悉。
【翻译】 嵇叔夜有言:“朋友间交往,贵在帮助对方实现天性”。小弟每读此句,未尝不感叹再三啊!今先生您之于我,难道不正是如此吗?那些毫无依据的谣谤,恰恰是我的包袱,而非是我自鸣得意的资本呀!然而那些所谓要遗世独立的名士,之所以还没有插上翅膀(远去),是特别在意有人能真正明了他的心思罢了(只是怀才不遇,韫椟而藏,待价而沽)。今小弟所急迫的,莫过于避藏行迹一事。望先生快快帮我谋一块静地,使我得以进退。最是迫切!最是感激!其他事宜,敬容面商。 。 精选资料,欢迎下载 【说明】 谢三宾争夺柳氏不果,于是四处散播谣言,诋毁柳氏。柳氏不堪其扰,一度病倒,希望汪氏替其图一静地隐居,以避流言。 寅恪案:河东君此札所言择静地以避迹一事,在其寄寓西湖然明横山别墅以后。(见前第一札。)河东君此时声名广播,外章闻风而来者必多为河东君所不欲睹面之人,纵有愿与睹面并相酬酢者,但其人究非理想,而又豪霸痴黠纠缠不止,难于抗拒,如谢象三之例,故更请然明别择一避迹之静地。
【解释】 1、人之相知,贵济其天性: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 2、六翮: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宋苏轼《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鸾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铩。” 3、鉴其机要:鉴,察明;机要,意旨。该句隐用“终南捷径”一典,详见《新唐书• 卢藏用传》。 4、避迹:避藏形迹
尺牍第六 弟欲览《草堂诗》,乞一简付。诸女史画方起,便如彩云出衣。至云友一图,竟似蒙蒙渌水,伤心无际。容假一二日,悉其灵妙,然后奉归也。
【翻译】 小弟想一览先生您的《春星草堂集》,期望能寄来一份。各女史画风刚刚兴起,便如彩云从衣袖中飘出来一般,(静逸流丽,潇洒隽秀);到了友云的画,竟然像濛濛春水,(摇荡性情),令人无限伤心。愿借一两日,让我尽其灵妙,然后再奉还。
【说明】 汪氏请柳氏为友云的画集写序跋,柳想进一步了解友云后方动笔,故而向汪氏借《春星堂集》一览其与友云的唱和之作。详见第三通说明。 女史画,指具有高度涵养的才女或妓女所画之画,有明一代,画师闺阁独秀,如林天素、顾眉生、李今生,文端容、薛素素、马守真等,不胜枚举,仅在汤漱玉的《玉台画史》中就收录了明代女画师九十七人。
【解释】 1、女史:对知识妇女的美称。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 蒋苕生太史序玉亭女史之诗曰:‘离象文明,而备位乎中;女子之有文章,盖自天定之。”
尺牍第七 鹃声雨梦,遂若与先生为隔世游矣。至归途黯瑟,惟有轻浪萍花与断魂杨柳耳。回想先生种种深情,应如铜台高揭,汉水西流,岂止桃花千尺也。但离别微茫,非若麻姑方平,则为刘阮重来耳。秋间之约,尚怀渺渺,所望于先生维持之矣。便羽即当续及。昔人相思字,每付之断鸿声里。弟于先生亦正如是,书次惘然。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