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1
山西安泰债务重组案例分析安泰集团(600408,SH)受制于其关联公司山西新泰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泰钢铁)大笔关联债务计提坏账,今年1月份已宣布预亏。
同时,其也在努力推进债务重组,试图将不超过20亿元的债务转移到新泰钢铁。
在这个过程中,安泰集团也对新泰钢铁进行了大量担保。
近日,安泰集团宣布在分析关联方履约能力后,对其超过2亿元的担保计提预计负债,业绩修正大幅增亏。
安泰集团方面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向好,新泰钢铁的偿债能力也在逐步上升,此次计提基于谨慎原则,并不意味着其偿债能力的进一步下滑。
针对债务重组的工作也在稳步进行。
两大原因导致亏损增加。
安泰集团今年1月3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2017年年度业绩预计亏损2000万元左右。
4月11日晚,安泰集团宣布修正预计业绩为亏损2.82亿元左右,增亏达2.6亿元。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1.29亿元左右。
亏损增加的原因是,安泰集团与会计师沟通,对新泰钢铁的贷款履约能力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公司为关联方提供的担保计提了预计负债共计2.1亿元。
此外,对于在建工程项目的减值准备,对铁路专用线等工程项目进行了评估后增加计提了3264万元减值准备。
这两项是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安泰集团主业经营困难,2015年盈利不足4000万元,2016年净利润亏损5.82亿元。
2011至2016年,安泰集团扣非净利连续亏损。
这次业绩修正,使得安泰集团在上市钢企队列中格外显眼。
据此前《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截至2018年1月30日的业绩预告显示,至少有17家钢铁上市公司业绩预盈及增长。
三角债关系难以更改。
在钢铁市场企稳的背景下,安泰集团扭亏的重点并不在主业,而在于其巨额关联债务能否得到妥善处置。
安泰集团虽然并未将新泰钢铁纳入上市公司体系,但双方的相互依存度很高,新泰钢铁同时身兼安泰集团的最大客户及供应商。
作为同一实控人控制下,在同一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合作的“兄弟”企业,新泰钢铁近年却成为安泰集团“不可承受之重”。
债务重组案例:*ST浪莎浪莎集团成立于1995年,旗下拥有浪莎针织、蓝枫袜业、宏光针织、立芙纺织、浪莎小额贷款公司、浪莎房地产、安行光伏、蓝也光电等十多家分公司及五个海外贸易公司,浪莎目前已发展成为集袜子、服饰、家居、金融等多元化产业集团,是行业的第一大品牌厂家。
中国袜业大王——浪莎控股集团在短短的十年时间,便摘取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三顶桂冠。
自2000年申请并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以来,“浪莎”一直是处于行业第一的龙头品牌。
2007 年4月13日,浪莎入主*ST 长控。
*ST 长控原名四川长江包装控股有限公司,1998 年4 月在上交所上市,2000 年4月因连年亏损被上证所实行特别处理,变成了ST 长江包装。
2000年年末,四川泰港有限公司以重组为名进驻ST 长江包装,随后四川泰港有限公司通过资产置换和赠与方式,在账面上进行虚假重组,使ST 长江包装顺利“摘帽”,并更名为长江控股。
四川泰港有限公司注入长江控股的并不是什么优质资产,长江控股的财务状况和生产经营并没有根本改变,长江控股在此后业绩持续亏损,沦为四川泰港的“提款机”,并且捞走了千万元资金。
2003 年4月,长江控股由于连续亏损被上证所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变为*ST 长控。
尽管从2004 年开始,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ST长控通过政府财政补贴弥补亏损,维持了上市资格,但是该公司的财务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善。
由于*ST长控债务负担沉重,财务恶化并丧失了持续经营能力,该公司面临严峻的财务风险和退市风险。
在此背景下,由当地政府极力主导,2007年浙江浪莎控股有限公司通过收购、股改及定向增发等一系列重组,控制了*ST长控57.63%的股权,变为*ST长控的第一大股东。
通过重组,*ST长控置换出原有的不良资产,并通过以每股6.79元的价格向浪莎控股非公开发行101100.6万股股票的方式,获得了浙江浪莎内衣有限公司100%的股权,*ST长控公司为此转型为一家内衣制造企业,2008 年5 月30 日正式更名为*ST 浪莎。
上市公司重组资产评估问题研究【摘要】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各大行业竞争都非常激烈,为了获得规模效应,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很多企业不再通过资本积累的方式,而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达到扩大竞争规模的目的。
【关键词】资产评估资产重组上市公司评估方法一、上市公司资产评估业务的现状(1)资产评估方法及对象更加复杂。
目前资产评估的种类很多,如兼并、收购、资产或股权转让,债务重组等。
这主要决定于主体的重组原因、兼并或收购对象状况等。
因此,为了有效地评估不同对象的资产价值,应有选择地运用不同的评估的方法,甚至综合多种方法一起使用。
所以,评估对象的复杂化导致资产评估方法的多样化。
那么评估业务的内容也将变得更加复杂,那么在评估的时候,评估师必须根据评估对象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评估的原因及目的,以及行业的市场状况等,从而能更加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方法来评估对象。
(2)资产评估结果有效性较高。
以2009年资产评估行业为例,该年有57家上市公司需要进行资产评估,最终85.96%的公司采纳最终结果作为交易的最终依据;而其中的7.02%是根据市场情况,按最终交易结果定价的,但他们都是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除此之外,其他公司是依据评估机构的结果进行了下浮。
总的来说,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直接按照评估结果作为最终交易价格,少数则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上浮或下调。
(3)资产评估机构状况。
还是以2009年评估行业为例,该年的业务量有77家企业,主要是并购、资产出售等。
这些业务的经办机构情况如下:66.23%业务是选择了北京的评估机构,33.77%选择了评估对象所在地的评估机构而非北京的注册机构而其中有17家评估机构参与了这些评估业务,但每个单位承担的业务量却差距明显,有一家承做了12家业务之多,而另外承做数量最少的一家仅做了1家。
二、上市公司重组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1)评估方法的选择及使用问题。
如上文所述,评估方法众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也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因此,在较为复杂时应选用多种评估方法进行多角度评估。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风险不断累积。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减少的背景下,债务化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债务化解异常艰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债务化解异常艰难的原因1.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产能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财政收入减少,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债务化解面临巨大挑战。
2. 债务结构不合理我国债务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表现为地方政府债务、企业债务和个人债务比例失调。
其中,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导致债务风险较高。
3. 债务偿还能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偿还能力不足,债务负担较重。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债务偿还能力进一步下降,债务风险加剧。
4. 债务化解手段单一目前,我国债务化解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财政资金、银行贷款等传统手段。
在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传统手段难以有效化解债务风险。
5. 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债务化解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难以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6. 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债务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债务风险难以有效防范。
同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债务融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违规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三、债务化解对策建议1. 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加财政收入,为债务化解提供有力支撑。
2. 优化债务结构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调整债务期限结构,降低短期债务占比,降低债务风险。
3. 提高债务偿还能力加强债务管理,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对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进行分类处置,对高风险债务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债务风险。
4. 拓展债务化解手段创新债务化解手段,探索市场化、多元化债务化解途径。
上市公司重组的财务问题探索—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为例摘要:资产重组可以起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资源的整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但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如果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过程中不注重对财务的管理,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引发财务危机。
当前很多上市企业为了扩大自身规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进行盲目投资,导致企业陷入资金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因此研究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资产重组的概念意义及方式作了理论的概述,然后分析上市公司在资产重组存在的财务问题,在此基础上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分析资产重组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及其原因,综合以上分析提出完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财务问题的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海航集团;财务困境1引言1.1资产重组的概念资产重组是上市企业用来整合企业资源的一种手段,通过对企业内部的各种经济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资产重组始于18世纪末的外国企业,我国于1984年开始出现了第一次企业资产重组,但是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又有自己的特点,在我国,企业的资产重组不仅仅是经济与法律的结合,还是经济与社会合理性的结合。
因为资产的重组是企业的经济资源重新配置和整合的过程,会伴随着股权的变更、大量现金的交易,这时候政府会起到很大的促成作用,这也是地方政府出于保存当地企业的融资能力和促进当地的资源配置而作出的决定。
1.2资产重组的意义资产重组是企业的经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企业而言,通过资产重组将一些经济效益差的业务剥离,以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到主业中,突出主业,提升主业的盈利能力。
而且把一些经济收益差的业务剥离后企业就可以有更多的可利用资金,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从而解除企业的财务困境,使企业可以更好地生存。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专业:会计学一、选题的背景、意义(一)背景盈余管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我国自20世纪末开展企业股份制改造.资本市场逐渐得到发展。
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盈余管理带来的诸多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为与国际接轨并保证证券市场的有序运行及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推出了39项会计准则.并要求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然后逐步在各类企业中推行。
新的会计准则在很多方面规范了公司会计行为.并对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鉴于上市公司的利益驱动与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盈余管理现象在我国并未完全得以消除意义。
由于盈余管理的普遍存在,其在企业的日常业务中更多产生的是负面影响,而且,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违背财务报表公正、中立的原则,是可能损害股东、债券人等相关主体的利益的,因此人们常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混为一谈,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最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种不正当行为。
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
(二)意义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盈余管理更多的是损害大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但我们不能否认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为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什么是盈余管理,什么诱使其发生,什么是其惯用的手段,又能采取怎样的防范措施,将盈余管理与盈余造假区分开来,并从治理层面上提出有效的盈余管理防范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
盈余管理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几点。
1、由于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人员总是拥有更多的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内部信息。
当公司管理人员认为公司未经整理的盈余信息难以准确评价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业绩,容易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误导时。
2011年11月 总第496期第11期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0ct.2011 NOV.496 No.11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债务清偿率的决定
文/N子元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现状,建立了破产重整中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博弈模型, 求解了博弈均衡时的债务清偿率,发现清偿率与破产清算成本和重整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与债权人的议 价能力呈同向变动关系。 【关键词】破产重整;上市公司;债务清偿率 【基金项目】本文受桂林理工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赞助。 【作者简介】周子元,桂林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一、
我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现实状况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普通企业,当公司符合 破产的条件时,只要债权人申请,法院就可以对 其进行破产清算,这在法学和经济学上都是合理 的。在我国的股市上,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资 产质量很差,甚至长期处于资不抵债状态,但这 些公司很少被申请破产,更不用说主动申请破 产。虽有为数不多的几例破产案件,如沧化股 份、宝硕股份等,但最终无一例外地以债务重整 或债务和解结束,没有被清算的。 破产本来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优胜劣汰、优化 资源配置的一种实现方式,但我国上市公司难破 产,更难被清算,重整成了解决财务困境公司债 务问题的现实出路,这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杨秋波(2007)归纳了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缺乏 配套的社会保障机制,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存 在,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利益羁绊等。 清算成本比重整成本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使得重整比清算更符合债权人利益。种种因素综 合在一起,使得财务困境上市公司在与债权人的 博弈中占据了上风,结果往往是债权人豁免了大 部分债务,而上市公司则获得了巨大的重整收 益。李心福(2007)统计了从1998年至2005年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债务重组方式,发现债务 豁免是主要的重组方式,占所统计样本的 71.93%。何旭强(2006)统计了6家破产重组公 司的债务清偿情况,债务清偿率一般在30%左 右,意味着债权人豁免了近70%的债务。 二、博弈分析 上市公司在债务到期时刻可能选择偿付债 务,也可能选择违约,然后与债权人进行重整谈 判,从中获得重整收益。如果重整收益小于偿付 债务后获得的净收益,那么所有者就选择偿债, 反之则选择违约。在上市公司与债权人的重整博 弈中,局中人的支付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1.重整的成本。重整成本指因为公司破产 重整而导致的资产价值下降。重整的成本是制约 所有者违约的因素,如果重整成本过大,对企业 价值的损害超过了由债务豁免得到的收益,那么 所有者就不会选择重整。本文用a 表示重整成本 占资产价值的比例,取值在oN1之间。 2.重整债务清偿率。重整债务清偿率指债 权人获得的支付占债务面值的比例。债务清偿率 越高,对债权人越有利;债务清偿率越低,则所 有者获得的重组收益越大,对所有者越有利。本 文用b表示债务清偿率,取值在oN 1之间。 3.破产清算的成本。根据前文的分析,债 权人之所以愿意通过重整解决债务问题是因为破 产清算的成本太高,因此破产清算成本是影响清 偿率的因素,破产清算成本越高,那么债权人越 有可能接受一个较低的债务清偿率,本文以a2代 表破产清算成本率(0 a2 1),即破产清算时 支付给第三方的价值占破产资产价值的比重。与 重整成本相比较,破产清算至少增加了让资产快 速变现的费用,以及失去“壳资源”价值的损 失,故假定a2>a。。 4.局中人的议价能力。债权人和股东的相 对谈判能力是影响清偿率的第二个因素。从我国 的实际情况来看,上市公司会得到包括地方政府 在内的各种利益关联方的支持,一般而言其谈判 能力要强于债权人。设11表示债权人的相对议价 能力,l一 代表股东的相对议价能力,0≤-q≤1, 越大,则债权人的相对议价能力越强。 下面构造模型求解博弈均衡时的最优清偿 率。设债务在T时刻到期,V 表示T时刻的资产价 值,x表示债务面值,s 表示T时刻公司股东获得 的支付。为求解的方便,设bX=OV ,0的含义是 重整后债权人获得的清偿占公司资产价值的比 重,给定债务面值x不变,那么e越大意味着清 偿率越高。 对股东而言,如果进行清算,股东的收益 =0,而通过债务重组,股东的收益=(1-a。一0) VT,因此,债务重整给股东带来的增量是 (1-al一0)V下_0。 对债权人而言,如果进行清算,债权人的净 收益是(1--82)V ,通过债务重组,债权人获得 了OV ,因此,债务重整给债权价值带来的增量 是(e一1+a2)VT 参考Fan ̄ISundaresan(2000),设定股东和债权 人的合作博弈目标函数如下: 【(O-1+a2)VTH(1-al一0)VT】 1l (1) 由(1)式可以看到,增大0对债权人有利, 但会减少股东的收益,必然遭到股东的反对:而 减少0对股东有利,但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因 此债权人会反对。经过反复博弈,最优的方案一 定要能够使得(1)式到达最大化,即达到“双 赢”。设均衡解为0 ,那么0 可以通过对(1)式 求最大值得到。 由对数函数的单增性可知, (1)式的最大 化问题与其取对数后的最大化问题是同解的,对 (1)式取自然对数得 In(VT)+ ̄qln(0-1+a2)+(1-'q)In(1-a1-0) (2) (2)式的最大化问题一阶条件是 11/(O 一l+a2)一(1一 )/(1-a1—0 )=0(3) 由(3)式解得 0 =1一a2+T](a2一a1) (4) 由0 a2≤1,以及a2>a1>0,0≤ ≤1,知 0<0 <1,所求得的均衡解是有意义的。当 =1, 即债权人完全拥有谈判能力,股东无谈判能力时 0 =1一a ,意味着公司资产在支付重整费用后完 全归债权人所有,股东获得的收益为零。当 11:0,即股东完全拥有谈判能力,债权人无谈判 能力时,0 =1一a2,意味着重整和清算对债权人而 言无差异,股东获得重整的全部增量收益。 由(4)式得到以下三个结论:一是当a2增 大时,e 下降;当a2减小时,O 上升,经济含义 是破产清算成本率越高,债权人在重整时获得的 清偿率越低;破产清算成本率越低,债权人在重 整时获得的清偿率越高。二是当81增大时,0’下 降;当al减小时,0 上升,经济含义是重整费用 率越大,债权人获得的清偿率越低;重整费用率 越小,债权人获得的清偿率越高。三是当11增大 时,e 增大;当 减小时,0’变小,经济含义是 债权人的谈判能力越强,所获得的清偿率越高; 债权人的谈判能力越弱,所获得的清偿率越低。 三、结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破产重整的债务清偿率与 破产清算成本和重整成本呈反向变动关系,与债 权人的议价能力呈同向变动关系。由此得到的启 示是在我国上市公司的破产重整的实践中之所以 债务清偿率很低,原因之一是破产清算成本过 大,二是上市公司作为债务人在破产重整的博弈 中处于强势地位,议价能力过大。相关部门应当 完善债权人保护的制度,降低破产清算成本,并 在重整过程中严格监管,保障处于弱势方的债权 人的话语权,这样才能提高债务清偿率,保护债 权人利益。
企业债务重组问题研究--基于中国二重的案例分析龙靓【摘要】债务重组是我国银行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重要手段。
论文在对近期一个处置实例进行抽丝剥茧的具体分析过程中,全面介绍了债务重组的方式和过程,探讨了以债务重组手段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总结了取得债务重组成功的经验,以供参考。
【期刊名称】《农村金融研究》【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4页(P31-34)【作者】龙靓【作者单位】国家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局【正文语种】中文目前,受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企业经营不善等影响,许多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难以偿还到期债务。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债权人可以采用债务重组手段处置不良资产,减少自身损失,缓释风险;同时可以减轻企业偿债压力,使其轻装上阵,获得重生。
这对地方政府而言,也避免了企业破产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实行债务重组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无法履行到期债务;二是债权人必须对债务人作出让步。
如果债权人不作出让步,债务人就将面临破产清算。
债务重组方式有四类:一是以资产清偿债务,即“以物抵债”,物可以是现金资产,也可以是实物资产,如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等。
二是以债务转为资本,即债权转股权,也称“以股抵债”。
三是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即通过相互协商,达成协议,银行修改本金、利息、期限等贷款条件,是一种延期的清偿方式。
四是由前三种重组方式任意组合形成的混合重组方式。
每种方式各有利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选择混合重组方式,扬长避短。
本文以中国二重的债务重组案例为基础,对银行如何运用好债务重组方式、有效化解不良资产进行深入探讨。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简称“中国二重”)是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之一。
201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二重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机集团”)实施联合重组,国资委将所持中国二重的100%股份无偿划转给国机集团。
上市财务困境研究综述上市财务困境相关研究在我国目前尚处在初期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的研究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显得不足。
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取得的学术成就进行评述,从而为我国上市财务困境研究提供方向。
关键词:财务困境;综述;相关研究任何一个上市都有可能由于自身的问题或者外部原因,在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中陷入财务困境。
因此,的者或债权人等与利益息息相关的人,就会采取一些方法来对是否会陷入财务困境进行预测,上市也会采取相应措施来摆脱或规避财务困境。
国内外研究人员从多角度切入,对上市财务困境的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ﻭ一、国外财务困境的研究ﻭ1、对财务困境概念的界定及解释.财务困境的定义,国外学者早年因为西方企业法的完备,所以大部分定义都是围绕企业而界定,直到1999年Ross提出四个方面界定财务困境的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同。
ﻭBeer(1966)认为上市只要出现、债务无力偿还、无法继续支付优先股股利等任一现象时,即视为陷入财务困境。
Altman(1968)认为满足法相关要求的,即为陷入财务困境的.他认为在前要经历三个阶段:经营出现问题、无法偿还负债和进入法定。
Ross(1999)从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申请进入法定流程,无法偿还债权人的债务,资不抵债等四个方面界定上市陷入财务困境。
ﻭ2、财务困境的预测研究.国外的研究者主要通过统计方法建立模型对财务困境进行预测。
Coats和Fant(1993)经过研究发现,无论单变量还是多变量预测模型,均存在线性假设不足的情况。
因此,提出使用神经网络系统对财务困境的进行预测,以此弥补线性假设不足的情况。
Ohlson(1980)选取大量上市和作为样本,利用逻辑回归的方法进行建模分析。
研究证明,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的变现能力四个因素显著影响概率.3、财务困境与业绩之间的关系研究.国外研究者针对财务困境与业绩的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选择高杠杆还是低杠杆经营与财务困境之间关系的研究。
42
2018年第3期
农业经济
1.研究背景及目的
2006年,财政部针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在这次修订内容中,对于债务重组的利得部分不将其计入资本公积进行处理,使其恢复以往的计算方法,另外对于计量属性也通过公允价值来进行核算。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对企业的债务问题展开分析,不仅能够了解到企业当前的运作状况,还能够认识到企业当前所具有的信用水平。通过债务重组使得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相关权益都能够得到保障,并且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实行有效的政策,确保债务人暂时渡过财务困难,从而改善其管理方式,实现良好的管理,使得资本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升级,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促进企业长远稳定的发展。2.债务重组中存在的问题2.1债务重组在会计核算时存在的问题。在对债务重组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一方面,债务人把债务重组的收益视为营业外收入进行处理,使得经济主体凭借着债务重组的作用进行利润操纵,导致部分已经存在着损失情况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来得到不法利益,使得亏损现象出现虚假的改善甚至扭亏为盈状态。另一方面,债权人把债务重组所获得的损失划分至营业外支出的范围内。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债务重组进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债务重组损失,一般来说就是将这种损失视为一些不正常的情况来加以解决,因此无法维护债权人的利益。2.2债务重组存在盈余管理问题。根据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所进行债务重组的状况来看,核心问题就在于上市公司利用准则漏洞来实现盈余管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在进行账务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账面价值来进行展现,事实上并没有从实质上来进行重组。另一方面,在进行重组的过程中,企业发生着极为严重的关联交易的现象。2.3财务困难的界定标准模糊。对于债务重组,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债务人处于财务困境这是前提条件,关于“财务困难”有着具体规定的,也就是当债务人因为财务方面的原因出现资金周转困难而无法发展的情况下,使得其难以按照规定的要求还清款项。事实上,关于这个方面的限定还是存在界限模糊的情况下,甚至存在着不少公司以“财务困难”的名义,却暗中将其用在
利润操作,以达到盈利目的。
3.解决债务重组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3.1现行债务重组准则本身改进。债务重组利得应分
期计入当期损益,因为这部分的利得在视为营业外收入
的核算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所得税费用的增加,
使得企业的负担更为严重,违背了债务重组的初衷。因此,
债务人将债务重组利得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即计入递
延收益更合理;制定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运用指南,
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在目前所实行的债务重组准则之
中,尽管再次通过公允价值的方式来加以核算,然而涉
及到公允价值具体的获得方式和途径、公允价值“公允性”
的判定等一些具体内容却尚未进行准确的说明。因此,
制定有关公允价值计量的具体运用指南,以减少会计人
员对公允价值的确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3.2企业债务重组中应注意事项。组建专业化运作团队,
挑选综合素质较高的有效人才,以此确保债务重组的顺利进
行;健全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由于企业管理层的利益与企
业业绩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管理层往往通过盈余管理操纵利
润。为防止这种现象,企业不仅需要通过预警指标的作用来
达到有效规避的目的,同时还应该制定一些与利润无关联的
措施的,对这些指标作出综合评判,抑制盈余管理行为。
4.结论
总的来说,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情况,对
于债务重组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并且其中所具有的不
足加以重视,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在这个
过程中,应该站在债务重组准则方面加以考虑,实现有
效地监管,并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促进相关人员综合
能力的提升,实行相应的改革以及管理,企业也需要针
对此构建一个完整的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凭借着发挥
重要作用的考核体系来进行有效的内部监管,从真正意
义上使得企业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加大创新力度,
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另外,从政府方面来说,需要给予足够的扶持,依靠宏
观调控手段来给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空间,搞好宏
观调控,推动其进步与成长。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重组问题研究
王 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摘 要: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使企业处于越发激烈的竞争状况,部分企业因为内部管理因素的影响,
运营存在着不少难以得到解决的债务纠纷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其无法及时的还清相关债务,陷入破产的
危机当中。随着当前债务重组准则的进一步实行,使得其处理方式得到规范,可以确保会计信息进一步真实可
靠地反映企业的运作情况,并且以此来有效的解决企业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良问题,使其避免财务困境的约束。
本文以债务重组的基本理论出发,就我国上市公司所开展的债务重组情况,提出解决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债务重组;盈余管理;改进建议
文章编号:
ISSN2096-0743/2018-03-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