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质资源
- 格式:ppt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38
育种学复习资料(级农学班)2《育种学》一、名词解释2、经济性状:指符合人类的生产要求,与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最密切的动植物性状。
3、自交不亲和: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4、种质资源:一般是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5、生态类型:在同一物种变种范围内,在生物学特性、形态特征等方面均与当地的主要生态条件相适应,遗传结构也基本相似的作物类型。
6、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7、混合法:在自花授粉作物的杂种分离世代,按组合混合种植,不加选择,直到估计杂种后代纯合百分率达到80%以上时(约在F2—F6)才开始选择一次单株,下一代成为株系,然后选拔优良系统进行升级试验。
8、衍生系统法:由F2或F3一个单株所繁衍的后代群体分别称之为F2或F3衍生系统。
这种方法是在F2或F3进行一次株选,以后各代分别按衍生系统混合种植,而不加选择。
对衍生系统进行测产,测定结果只作参考,淘汰明显不良的衍生系统,并逐代明确优良的衍生系统,直到产量及其他有关性状趋于稳定的世代(F5-F8),再从优良衍生系统内选单株,下一年种成株系,从中选择优良系统进行产量比较试验,直至育成品种。
9、一环系:由地方品种,综合品种和人工合成群体分离出的自交系。
10、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交种中分离出的自交系。
11、回交:杂种后代与双亲之一连续多代杂交。
12、一般配合力:一个纯系亲本在一系列杂交组合中的平均产量或其它性状的平均表现。
13、特殊配合力:某杂交组合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差。
14、雄性不育系:在两性花或雌雄同株植物中,雌蕊发育正常,但遗传性上自身造成无花粉或花粉失去活力的植株所构成的品系。
15、雄性不育恢复系:凡雌雄蕊正常,自交结实,能用作不育系的授粉亲本,并使杂种一代恢复正常育性的品种或品系。
作物育种学: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技术。
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1、研究作物的性状及其遗传规律2、搜集和创造种质资源3、培育农作物的新品种4、研究良种繁育的方法与技术作物育种学的性质:1、人工进化的科学2、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3、应用科学进化:现有的作物,都属于栽培植物,是由野生植物演变来的,这种演变发展过程,称为进化进化的基本因素:变异、遗传、选择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育种目标的制订及实现目标的相应策略。
2.种质资源搜集、保存、研究、利用和创新。
3.选择的理论与方法。
4.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和技术。
5.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
6.目标性状的遗传、鉴定及选育方法。
7.育种各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作物育种学的特点:1、综合多个优良基因,同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性水平;2、工作量大,定向改良有一定随机性;3、育种既是科学又是技术。
作物育种的发展动向的主要表现:1、育种目标要求提高;2、种质资源受到重视;3、新品种的选育效率提高;4、育种途径多样化。
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某种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而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一定的地区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品种具有地区性和时间性。
农作物的品种的3个基本特征: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
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改善产品品质3、减轻和避免自然灾害4、扩大种植面积5、有利于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复种指数的提高6、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提高劳动生产率7、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育种新途径有:(1)杂种优势利用(2)远缘杂交(3)理化诱变(4)组织培养(5)细胞融合(6)基因工程有性繁殖:指通过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繁殖方式。
作物种质资源名词解释作物种质资源,又称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或基因资源,作为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作物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是维系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中国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重要性种质资源是作物育种的物质基础。
然而在现代育种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有遗传基础日益贫乏的趋势。
其原因是:①在育种中,人们总是按照一定目标,沿着一定方向进行选择,选择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品种的遗传基础也就越窄。
②杂交育种中使用的亲本,越来越集中到对当地条件最能适应、综合性状最好、配合力最佳的少数几个品种上。
如美国自20世纪初以来大面积堆广的大麦品种所涉及的亲本,总共只有11个品种,中国自50年代起的30多年中,全国各地育成的小麦品种的主要亲本也只有十几个品种。
这样就导致众多品种之间的亲缘相近。
③新品种的不断育成和推广,使原有老品种特别是地方品种逐渐被淘汰,常未作为种质保存下来,致使许多有益的基因随之丢失。
④随着农田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和耕作栽培制度的改革,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的差异日益缩小,致使许多作物的多样性变异失去了生存条件。
水库、工厂、道路等设施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使一些野生种失去了适宜的生存环境而濒临绝灭。
由于以上原因而产生的作物遗传基础的狭窄性,以及育种工作的进展,使作物种质资源搜集和保存的重要性愈益突出。
预期在未来的农业中,作物种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有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程度将决定作物育种的优势。
产品分布世界上一些重要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在亚洲的有稻、小麦、大麦、粟、大豆、蚕豆、豌豆以及茶、桑、甘蔗、黄麻、苎麻等,在非洲的有高粱、咖啡等,在中、南美洲的有玉米、棉花、马铃薯、甘薯、花生、可可、烟草等。
有的作物经过地区之间的交流传播,又形成许多次生起源中心。
这些地区都存在丰富的种质资源。
此外,果树、蔬菜的种质资源在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原产地也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中国素以作物种质资源丰富多彩著称。
植物遗传资源与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作物品种改良以及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概念,介绍其重要性,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
一、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概念植物遗传资源是指与植物相关的所有遗传信息和物质,包括野生种、栽培种、陆地和水生植物、野生近缘种等。
种质资源则是指植物的种子、芽、胚、细胞等可以保存和利用的材料。
这些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遗传变异,植物遗传资源则是种质资源的基础。
二、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平衡:植物遗传资源对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至关重要。
通过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可以减缓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风险,保持生态平衡。
2. 农作物品种改良:植物遗传资源包含了丰富的基因信息,可以为农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
通过利用遗传资源进行杂交和选择育种,可以培育出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和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3. 食物安全和人类健康:植物遗传资源是粮食和农作物多样性的保障。
通过保护和利用植物遗传资源,可以确保食物供应的多样性,满足不同地区和人群的营养需求,并减少单一作物引起的食物安全问题。
4. 经济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优质的农作物品种和有商业价值的植物产品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并促进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方法1. 保存和管理:建立植物遗传资源和种质资源的保存库,通过种子库、细胞库等手段保存和管理种质资源。
定期筛选、复制和更新保存的物质,确保保存的资源的可用性和可持续利用。
2. 合理利用:通过遗传资源的对比和评价,选择适宜的物质进行利用。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加快育种进程,培育出更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的新品种。
绪论一、作物品种的概念: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特定栽培群体;具有特异性、稳定性和一致性;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二、品种在农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①提高作物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改进农产品品质;③增强作物对病虫害和环境胁迫的抗耐性,保证稳产和优质;④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良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⑤利于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⑥扩大作物种植区域;第一章育种目标一、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当、适应机械化操作二、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①适应国民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②针对作物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依赖现有的种质资源;③与特定的生态环境及种植制度相适应;④落实到具体性状和指标;⑤用前瞻性和发展的眼光审视与中目标;第二章种质资源一、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1. 种质资源是现代育种的物质基础;2. 作物育种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取决于关键性种质资资源的发掘与利用;3. 种质资源是不断发展新作物的主要来源,是实现新育种目标的前提;4. 种质资源是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材料;二、作物起源中心学说主要内容:1、起源中心有两个主要特征:基因的多样性和显性基因频率较高。
故又可称为基因中心或变异多样性中心;2、作物起源中心可分为原生起源中心与次生起源中心;三、种质资源的类别按来源分类:1.本地种质资源(农家品种、改良品种);2.外地种质资源;3.野生种质资源;4.人工创造种质资源;四、种质资源的收集方法: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五、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种植保存、储藏保存、离体保存、基因文库技术;第三章作物繁殖方式及其育种特点一、作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有性繁殖: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二、有性繁殖作物的主要授粉方式1、自花授粉定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报告1. 引言园艺种质资源是指在园艺植物中具有遗传多样性和经济、生态、科研价值的种质资源,对园艺产业的发展和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报告旨在对园艺种质资源的研究进行概述和总结,以期提供参考和指导。
2. 园艺种质资源的分类园艺种质资源主要分为果树、蔬菜、花卉和草坪四个类别。
2.1 果树种质资源果树种质资源包括苹果、梨、桃等各种果树品种。
这些果树种质资源根据其果实特点、抗病性等因素进行分类。
果树种质资源的研究着重于品种改良、疫病抗性和营养价值的提高。
2.2 蔬菜种质资源蔬菜种质资源包括叶菜、根茎类蔬菜、瓜果类蔬菜等。
不同种类的蔬菜种质资源根据其用途和栽培特点进行分类。
蔬菜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品种培育、耐逆性改良和抗虫性提高。
2.3 花卉种质资源花卉种质资源包括各种观赏花卉,如玫瑰、郁金香、牡丹等。
花卉种质资源根据花色、花型、开花期等特征进行分类。
花卉种质资源的研究主要包括新花色和新花型培育、抗逆性改良和延长开花期等方面。
2.4 草坪种质资源草坪种质资源包括各种适合用于草坪建设的草种。
草坪种质资源根据草坪用途和外观特点进行分类。
草坪种质资源研究的重点在于抗病虫害改良、抗逆性提高和草坪质量的改善。
3. 园艺种质资源研究方法园艺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野外调查、遗传分析、生理生化分析、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和挖掘园艺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抗逆机制和营养成分。
3.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起源、地理分布和核心种质的收集和鉴定的初步工作。
通过对野外样本的收集和调查,可以获取大量的种质资源样本,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3.2 遗传分析遗传分析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遗传背景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和差异性,可以评估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而指导新品种的选择和培育。
3.3 生理生化分析生理生化分析是对园艺种质资源的生长特性、抗逆机制和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的关键方法。
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在人类的生活中,药用植物一直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的药渣药片,到现代的医学制剂,药用植物一直是药材的主要来源。
众所周知,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之一。
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当前药用植物产业的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
一、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概念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是指药用植物种子、花、果、叶、根、茎等各种不同的组织或生长阶段形态的详细描述。
这些不同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种子、化学成分、疗效等多种价值。
因此,对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对药用植物产业、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一)保护方法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需要较为广泛的种质资源收集活动。
种质资源收集活动可以通过贝尔格莱德公约、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国际植物资源公约来指导。
种质资源收集技术的提高将更好的促进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同时,通过在自然条件下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观察和研究,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
此外,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管理也是保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
有的地区和企业建立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或者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公园等,来保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
(二)保护意义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保护,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保护药用植物资源,可以创造大量的财富和就业机会。
药用植物是中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药材,而中国的药用植物资源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与人为破坏的挑战。
通过保护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推动药用植物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
三、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利用(一)利用需求药用植物的种质资源的利用,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命健康需要的目的。
发掘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潜在价值,需要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分析。
在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一些医学院校要通过科学化的方法对药用植物进行研究,形成更多的药物品种,使人们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方法
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方法是指在植物(或动物)种质资源的采集
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采集方法和鉴定方法,以保证采集和鉴定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具体包括:
1. 野外调查法:在野外对目标物种进行调查和采集,可通过样方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大量基础数据。
2. 样本采集法:根据种质资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选择合适的采集工具和方法,采集不同品种、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期的样本。
3. 田间调查法:对于植物种质资源的质量和性状,需要在田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可通过完成不同的表格、调查问卷等方式,较为全面地记录植物的重要信息。
4. 鉴定分析法:对所采集的种质资源进行鉴定和分析,包括形态学、生理生化等多种方法,以了解其基础特征和特性。
5. 鉴定分类法:对所采集的种质资源进行分类和命名,以方便研究和利用。
6. 资源保护法:采集和鉴定结束后,应采取措施保护这些珍贵的种质资源,如建立保护区、进行种质资源保存等。
以上是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方法的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为科学研究和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保障。
- 1 -。
一、种质资源在育种工作中的重要性分页:1,2,31、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germplasm):指决定生物“种性”(遗传性)并将其遗传信息从亲代传递给后代的遗传物质的总体。
植物种质资源(plant germplasm resourse):凡携带有不同种质(基因)的各种栽培植物及其近缘种和野生种。
种质资源与遗传资源(genetic resourse)或基因资源(gene resourse)属同义语。
基因库(gene pool):则是指某一物种所包含的形式式基因的总和,它与种质资源的定义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植物种质资源是发发展农业生产和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
新品种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有种质资源作为原始材料,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其特点根据种质资源的来源及性质,可以为:1)、本地品种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或称“农家品种”)和当前推广的改良品种。
古老地方品种对本地环境条件有高度的适应性,且包含较丰富的基因型;新推广的改良品种在适应新的条件和要求上优于古老的地方品种。
因此在研究利用种质资源时,首先必须以本地区的古老品种和新推广的优良品种为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对象。
2)、外地品种资源引自外地区与外国的品种,特别是原产于起源中心与次生中心的许多原始品种,具有不同的物理学和经济学上的遗传性状,有些是本地区品种所欠缺的,从中可以筛选出一般品种所没有的特殊种质。
但是,外地区与外国的品种,对本地区的环境条件,一般大都不能全面适应。
在育种上主要是从中选用具有某种有利基因的品种,导入到要改良的品种中去。
3)、野生植物资源野生植物资源包括:栽培作物的近缘野生种和有潜在利用价值的植物野生种。
这些野生或半野生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与抗逆性,或者具有某些宝贵的新的种质(基因源)。
通过远缘杂交,把野生植物中优异的基因转移到栽培品种中来。
还可以合成异源多倍体,创造新种属、新作物。
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包括人工诱产生的各种突变体,通过远缘杂交而创造的各种新类型,以及人工选育的各种育种系,基因纯合系和特殊的遗传种质等。
种质资源发挥的四大作用:
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种质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通过品种
的不断更新和改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国家粮食的安全。
2.农业科技创新的源头: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和创新,可以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满足不同需求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
3.传承中华农耕文明:种质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这些资源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华农耕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4.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种质资源是农产品生产的核心要素,
通过利用种质资源的优势,可以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作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粮食作物)1.庄红贡米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安徽省入选依据:经实验室检测,富含铁((38.9毫克/千克)、锌((25毫克/千克)等元素,远高于铁定量值2.5毫克/千克、锌定量值3毫克/千克;食味以泰国香米(80分)为对照,评分高达90分,口感佳,极具开发价值。
2.岭沟贡米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陕西省入选依据:贡米籽粒硬度大、颜色光泽好,下锅煮蒸,浓香立生。
3.苟阳当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贵州省入选依据:耐冷性和抗病性强,耐贫瘠、香味浓,米质糯性极佳。
采用牛耕、手插秧,用当地独有的(摘刀”人工收获,采用自制(禾架”自然风干,水用于制作米酸,稻秆烧成的草木灰用做染料染布和制作灰粽。
在侗族世居民族婚丧嫁娶和礼仪习俗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极具原始的耕种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4.明水大红芒香稻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山东省入选依据:该资源为农户家族多代自留种,芒长超过6厘米,田间鸟类无法啄食,抗稻飞虱、卷叶螟、稻瘟病,极其清香,市场售价在30-40元/斤,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但因植株高(自然条件植株超过2米,控水肥、打叶等措施植株可控在1.5米)、产量低(亩产在100公斤左右),生产中已绝迹,因资源提供者对种质资源具有较强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得以保留。
5.维西攀天阁老黑谷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云南省入选依据:壳黑色,米粒润红饱满,味道醇香,香糯可口,富含多种氨基酸、多酚,黄酮含量极高。
主要种植在海拔2680米的坝区,生长期长达227天。
6.乌江稻米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甘肃省入选依据:乌江稻米以乌江堡所产最著名,栽培历史悠久,曾作为贡米进献朝廷,是甘肃张掖的一大特产。
地方老品种濒临灭绝,近几年,科技工作者对老品种( 白芒稻”、 黑芒稻”进行抢救性收集保护,尚有其衍生品种亟待收集发掘保存。
7.长毛谷作物名称:水稻,地方品种来源地:云南省入选依据:生育期长达七个月,抗逆性好,人工需求小,产量极其稳定,可以长期留种种植。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优异种质资源(经济作物)1.永兴168964棉花作物名称:棉花,多年生陆地棉半野生种来源地:海南省入选依据:衣分低((衣分24.4%),品质差,抗病性强。
收集自祖国南疆三沙永兴岛的蓬蓬棉,在当地四季都开花,也被称作“四季棉”,蓬蓬棉基因组与美洲地方种、现代栽培种均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对深入理解陆地棉的驯化历史和拓展现代栽培陆地棉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红皮香豆作物名称:大豆,地方品种来源地:四川省入选依据:籽粒富含蛋白质、油脂和类黄酮化合物,而且种皮色彩独特,种皮中含有大量的花色苷、原花青素、山奈酚、儿茶素及其衍生物等促进人体生理活性的物质。
可为大豆功能物质的研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已入选2022年四川省五大新发现优异农作物种质资源。
3.尤溪联合田埂豆作物名称:大豆,地方品种来源地:福建省入选依据:分枝多、结荚多,株高适宜,单株生产力较高,其果实粒大饱满,呈椭圆形,大小均匀,表皮颜色偏淡,为淡黄色,富有光泽。
是各地游客青睐的梯田绿色产品,促进资源开发,带动联合梯田8个村经济发展。
4.羊眼圈豆作物名称:大豆,地方品种来源地:河南省入选依据:地方珍稀资源。
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多分支,株高50-70厘米,正常情况下可结荚20-50个,耐旱耐瘠性强,能够在山区较为干旱和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结实;耐弱光、耐荫;抗病虫,目前还没有发现重大病害,且害虫较少,是非常珍稀的抗逆优质的大豆资源。
5.青乌豆作物名称:大豆,地方品种来源地:浙江省入选依据:成熟种子种皮颜色较为罕见,中部黑色、边缘绿色。
株高约70厘米,籽粒大,百粒重约42g。
口感糯,香味浓,粗蛋白和粗油脂量分别是40.5%和20.1%,耐盐、抗旱,是非常优秀的兼具抗逆性和优质的育种材料。
6.墨竹工卡小油菜作物名称:油菜,地方品种来源地:西藏自治区入选依据:生育期短,在拉萨河流域常用来复种,可作为早熟耐寒的优异育种材料,已作为育种材料培育南方冬油菜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