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的意义及途径

[摘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新形势下开展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核心职业能力以及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但是当前现实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办学观念传统封闭、校外实训专业不对口、校企合作不深入等问题。文章指出新形势下,应实行“来料加工,生产实训相融合”“订单委培,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旺季顶岗,淡季学习”工学交替等校企合作新形式。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意义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这里提到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这一办学方针的贯彻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切实从专业本位向职业本位、学科本位向就业本位转变,实现教育与就业的对接,而校企合作模式无疑是新形势下贯彻这一办学方针、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一、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深远意义

校企合作,指的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优势,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促进高职院校学以致用,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快速实现“书呆子”向“技能手”的角色转变。用人单位都希望能录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能立即“上手”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应聘者,这个期望遭遇只会照背书本应付考试的“书呆子”型学生时必然会落空。通过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生产和服务要求有效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经验,从而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达到用人单位对实践工作经验的要求。

2.帮助学生有效提高核心职业能力,快速实现“在校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

变。校企合作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较早地适应企业文化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就像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也只能在岗位实践活动中来学会职业技能与就业创新能力这些核心的职业能力。

3.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就业信息,快速实现“求职拒无霸”向“面试达人”的角色转变。在实际的生产与服务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素质的真正要求,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准确而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能够迅速把握到自己求职意愿与企业用人意图之间无缝对接的可能性。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职业教育学校也能把握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的脉搏,掌握企业用人的标准与需求,从而有意识地主动创新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对学生的就业服务与指导的质量。

二、当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如前文所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一方面,能够弥补高职院校各种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缺陷;但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与瓶颈问题。

1.传统封闭式办学观念严重阻碍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当前,虽然国家的教育政策中多次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高度,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校也开始逐渐重视职业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然而无论是从社会舆论、家长期待和职业学校自身都未能真正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何处。

对公众而言高职院校依旧是陌生的,一是从名气上来讲,高职院校中还没有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尽人皆知的名校;二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家觉得读高职院校似乎低人一等。因而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大多数家长与学生还是侧重于选择普通高校。对于高职院校本身而言,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解也停留在表面,没有健全的适应校企合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影响校企合作的开展。

2.实行校外实训时难以“专业对口”。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企业并不怎么愿意接收实习学生。首先,在企业中开展教学活动影响生产效率。企业更多注重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有效协调,以期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实习生对生产的参与具有短期性和临时性,不便于企业进行组织安排,而且对实习生的教学活动会干扰正常的生产活动。其次,顶岗实习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实习生作为新手,由于不熟悉业务、动手操作能力低等原因造成企业成本提高,如果出错还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再次,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对实

习生进行管理,并且承担其劳动伤害责任风险。基于以上顾虑,企业要么不愿意接收实习生,要么接收了也只是安排学生到责任风险相对较小、无关紧要不太能影响到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岗位,造成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很难让实习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得到预期的锻炼与培养。

3.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也难以建立长效机制。除了缺乏政府层面的长效机制政策的保障之外,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主要面临着理念和现实两个层面的瓶颈问题。理念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选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人才质量,合作的核心在于培养的“过程”,但许多高职院校仍将合作定位于培养的“结果”,即只注重就业阶段的合作,具有急功近利的特点。现实上,一方面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没有利益的驱动,很难有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对企业的实际需求把握不到位,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不能吸引企业。三、在新的背景下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各种技工,尤其是高级技工,已然成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力量,如何深入建设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高级技能人才,如何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切实提升学生核心职业能力?

1.实行“来料加工,生产实训相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来料加工”是指与企业签订来料加工协议,利用校内实训设备为该企业加工产品,在不影响教学实训的前提下,确定承揽来料加工的数量,加工产品经企业验收合格后付给学校一定的加工费。

在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下,“六合一”融生产实训于一体。“实训、生产合一”:强化了学生的企业、生产和协作意识,学校实训基地成为教学工厂;“学生、学徒合一”:学生既是一个技能学习者,又是一个在企业师傅直接指导下的合格产品的学徒工,毕业后能立即上岗;“教师、师傅合一”: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工人师傅合一,教师本身既是理论的传授者,又是指导学生生产的师傅,共同指导学生提高理论和技能水平;“学、做合一”:学生们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验证所学专业理论,用专业理论指导实际操作,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了学习与训练的效果;“作品、产品合一”:学生实训产生的作品就是为企业加工的产品,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育人、创收合一”:来料加工既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生产产品、创造价值的过程。

2.实行“订单委培,招生、教学、就业一条龙”的校企合作模式。“订单委培”是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岗位需求和用人计划,校企双方签订“订单委培”协议,量身定制学生技能,以“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