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汉语句法的欧化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6
汉语欧化的名词解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文字体系——汉字。
汉语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而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外来词汇被引入汉语中,逐渐改变了汉语的面貌,这就是所谓的汉语欧化。
汉语欧化,顾名思义,即指中国汉语中汲取了欧洲文化和语言的一些元素,使其在意识形态、社会生活和日常交流等领域发生了变化。
这种现象得益于全球化的趋势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
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解释这一现象。
首先,汉语欧化反映了文化的多元化。
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欧洲的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影响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
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引进、电影、音乐等大量的欧洲文化产品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
在此过程中,一些外来词汇和概念如"迪斯科"、"披头士乐队"等也被汉语所吸纳,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这些文化现象。
其次,汉语欧化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欧洲的发展和先进经验对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汉语欧化则是这种影响的一种表现。
一些技术、科学、经济等方面的词汇由于在欧洲先进的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因此被引入汉语中以表达相关的概念。
例如,"计算机"、"互联网"、"经济全球化"等词汇在汉语中的广泛应用,正是对中国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标志。
此外,汉语欧化也反映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知识和思想交流也在加强。
这种交流使得汉语的思维方式逐渐受到欧洲的影响,表现在词汇的解释和用法上。
例如,"科学"这个词在传统的汉语观念中并不常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受到重视,因此在中国的现代汉语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类似的例子还有"逻辑"、"概念"等词汇,都是欧洲思想导入的结果。
尽管汉语欧化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但也需要注意其带来的一些问题。
一一一一一一一语言学研究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基于霍尔高低语境理论浅析汉语欧化现象唐悦(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自西方文化传入,经洋务变法开蒙,至五·四民主革命。
破封建,废帝制,兴民主,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一条效法西学的长河。
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欧化问题一直纷争不断。
该文首次利用霍尔高低语境理论对汉语欧化现象分四步进行逻辑论证:1、语言可以被影响;2、语言可以被其他语言影响;3、欧洲语言已对汉语产生了深远影响;4、无法避免欧洲语言对汉语的影响。
最终得出汉语欧化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这一结论。
关键词:欧化;霍尔理论;高低语境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6)04-0199-02A Brief Analysis of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 TANG Yue(Southwest University,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400715,China)Abstract: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ulture,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ization reform,to the Five-Four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feudal and monarchy has been abolished,then democracy has been sprung up.Chinese modern history is a histo-ry of western imitate.In this long process,Europeanization has been disputed constantly.Based on Hall ’s high and low context theory,this thesis argues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phenomenon logically into four steps for the first time.First,language can be influenced.Second,language can be affected by other languages.Third,European languag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Fourth,there is no way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European language to Chinese.Finally,the thesis come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Europeanization isinevitable.Key words:Europeanization;Hall ’stheory;high and low context1汉语欧化现象追述与简析汉语欧化现象主要指欧洲语言对汉语的语法、句式、风格及修辞等方面影响的结果或过程。
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欧化:汉语文学语言的疏离与生长“欧化”,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语言现象,至今仍在对现代汉语的应用产生经久不衰的影响。
由于对其负面义涵的过度关注与阐释,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断裂论”以及90年代的“失语症”等带有文化纯净主义色彩的焦虑的屏蔽,“欧化”一词的正面词义被一再掏空,最终成了一个贬义词。
随之而来,新文学之初的这一重要语言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化方面的合理性与价值,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因此,有必要对“欧化”进行去蔽性的重读。
一、汉语文学语言的“欧化”本文的主要目标并不在对“欧化”一词的溯源性考证,但需要指出的是,“欧化”的概念在产生之初并不局限于文学,其内容主要包括“有形欧化即欧洲物质文明之输入”和“无形欧化即欧洲思想文明之输入”。
张星烺在《欧化东渐史》一书中对欧化的媒介和内容作了全面论述,但由于该书写于上世纪30年代,涉及的内容较广,所以对文学语言的欧化现象未能作具体探讨。
至于“欧化”的定义,张先生认为,即指在中国文化上留下的欧洲人创造的文明痕迹,而不管这种痕迹或影响的深浅好坏:“兹不论其高下,与夫结果之善恶,但凡欧洲人所创造,直接或间接传来,使中国人学之,除旧布新,在将来历史上留有纪念痕迹者,皆谓之欧化。
”①1921年,《小说月报》上有文章认为文学界存在各种各样的“欧化”,比如“英化”、“法化”、“俄化”、“意化”,甚至还会出现“日化”②,这是对“欧化”内涵的国别性拓展。
从影响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说,“欧化”有时也被表述为“西化”或“外化”,很多人把中国文学接受的种种外来影响也称为西化,比如余光中就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主要是“西化”③。
又如张世保的《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一书,也将中国现代文化的变化称为“西化”④。
由于人们习惯于将汉语受外来影响的结果称为“欧化”,故本文采取“欧化”这种习惯性称谓来涵指“西化”或“外化”。
事实上,中国现代文学的“欧化”包括了思想、价值观念、审美习俗、艺术风格、表现对象及语言形态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但“欧化”最显著的表征却首先体现在语言的层面。
1111000314 英语三班吴趁An Analysis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by Wu ChenInstructor:Zhang GouhuaAbstract (keywords)摘要contents1. Introduction 简介2. Literature review3. Methodology方法3.1 Definitions of the method 方法3.2 Analysis of the method方法分析4. Europeanization欧化4.1 Definitions of EuropeanizationTaslation is one special form of laguage contact.In traslation process,the soucre languag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contact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the mind of the translator,which will inevitbaly bring impact to each language involved and result in language borrowing or language change in the end.Through language contact and penetration of foreign culture with the aid of translation, the target language can get itself improved and perefected.This kind of phenomenon is quite common in the history of many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4.2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ation欧化现象的发展5. Major influence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expressions5.1 Europeanized Subjects5.2 Europeanized Link-verbs5.3Europeanized Connectives5.4 Europeanized Attributes6. Reaso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 emergence of these phenomena7.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ized syntax in Chinese expressions8. ConclusionReferences摘要翻译是语言接触的一种特殊形式.在翻译过程中,目标语和源语通过译者个人的言语行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给各自的语言规范带来一定的冲击,导致语言借用和语言的变异。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作者:吴红梅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汉语从古至今,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发展,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但在近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以后,外来的语言逐渐对于汉语的语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汉语的语法逐渐出现了欧化的特点。
并且是在汉语语法的基础上,开发以及利用已有的资源,对这些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及利用,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汉语语法,但从我们的实践中,外来语言对于汉语语法的影响逐渐体现在书面语上,对于口语并没有产生较为明显的变化。
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语法欧化的表现、欧化对于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法欧化表现语言演变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8-0014-01每一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对于外来语言语法先进的理念的借鉴,对优秀文化的一种吸收,同时也是对于自身语言现象的完善,以便于更好地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
而汉语语法在近代的发展中,主要是列强打开国门后,汉语被迫吸收欧洲语言的特点,从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汉语语法。
这样,便在汉语语法中出现了欧化的现象。
1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的表现随着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在列强的枪炮中打开了国门,而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也逐渐从语言、文化等等开始,企图灭亡中国。
而在另一方面,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从中寻找救亡图存的方法。
在五四运动以后,由胡适领导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着白话文的推广活动,而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语言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力曾在《汉语史稿》中对于汉语语法欧化这一现象中这样说道: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短短二十余年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到清,有过之无不及。
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而在以后的时间里,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例如李大钊、鲁迅、茅盾、朱自清等等一系列的文人先后加入了欧化的汉语语法的推进中。
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贺 阳提要 本文依据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认为,五四以来,现代汉语语法受到印欧语言的影响,但由这些影响而引发的语法演变通常并不能摆脱汉语语法已有资源的制约,而只是对这些已有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语法演变主要是一种书面语现象,而很少波及日常口语。
关键词 欧化语法现象 语言接触 语言演变本文将从五四以来汉语语法所受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的事实出发,探讨欧化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以及汉语语法欧化的方式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间接语言接触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一些讨论。
本文是对作者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的具体考察的一个总结。
一 欧化语法现象及其识别1.1现代汉语中的欧化语法现象本文所谓的 欧化语法现象是指现代汉语在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影响下产生或发展起来的语法现象。
欧化语法现象既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五四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日益广泛,随着西方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剧,以及汉语书面语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转换,西方语言对汉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面貌。
王力(1944:434)曾指出: 从民国初年到现在,短短的二十余年之间,文法的变迁,比之从汉至清,有过之无不及。
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咱们对于这一个大转纽,应该有一种很清楚的认识。
自白话文取代严重脱离现实口语的文言文之后,许多人都认为现代汉语达到了言文一致,实际上这种感觉是不准确的。
一致是相对的,是相对于文言文的情况而言的。
从理论上*本研究得到200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间接语言接触的个案调查与理论研究(批准号:05J A740033)的资助。
汉语欧化语法的历史与现状张凤杰(武汉大学文学院)摘要:汉语语法的欧化,可说是汉语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通过对《中国现代语法》的学习,从欧化历史回顾、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和利弊四个方面考察了汉语语法的欧化历程及其发展趋势,认为随着英语在中国的普及,欧化将日益普遍,汉语的语言传统将受到进一步的冲击,我们应当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欧化现象研究现状利弊0引言王力是我国第一位精心研究汉语欧化现象的语言学家,他在40年代初所著的《中国现代语法》中,用相当大的篇幅从六个方面对新文化运动以后汉语的欧化表现进行了细致的讨论。
书中对“欧化”有着深刻的认识:“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近年来,何自然、吴东英、谢耀基、石定栩等不少学者也发表有关文章和著作,列举了近年来香港报纸中汉语句子在句法层面上的一系列变化,并认为这些变化是受了英语的影响。
自从西方语言进入中国后,就存在了“欧化”的问题。
王力将文法的欧化视为语法史上的一桩大事。
后来有观点认为,促成现代汉语尤其书面语的面貌和精神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主要动力,就是当年所提出的欧化。
欧化为现代汉语的发展打通了一条宽广的大路,为它的壮大提供了支持,这是不能否认的。
1欧化的表现1.1句子延长“句子的延长也是欧化文章的一种现象。
”通过连接词把句子延长,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无需使用或较少使用联结成份,因此趋向于使用短句。
然而现代汉语文章里的句子却越来越长,长句越来越多,使用长句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文风。
尽管这种句子明显是欧化了的,但同时又有被汉语“同化”的味道,因为它被标点符号“化整为零”,又用了连接词,因而也算一种规范的汉语句子。
汉语句子无节制地延长,是人们在翻译中模仿印欧语句子的结果。
翻译者顺着翻译,比先理解原文再按汉语习惯去写要容易得多。
但也不可否认,有的翻译者刻意模仿外文句子结构,殊不知久而久之,渐成风气,以至损害了汉语的传统。
第32卷第2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9年3月V ol 32, No 2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r, 2019 当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探析刘正兵,丁媛媛(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自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和法语随英国和法国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汉语语言就开始了被“欧化”的历程。
随着现当代中西方接触的不断加深,汉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冲击,大量的“欧化”词法和句法涌入汉语,给汉语语言刻上明显的烙印,形成当代汉语语法的“欧化”现象。
笔者认为汉语中适当的“欧化”是可以接受的,但要警惕汉语被恶性“欧化”,避免出现语法不通的汉语词句。
关键词:当代汉语语法;欧化;欧化影响中图分类号:H1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9)02-0086-07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9.02.011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自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愈发频繁,英、汉两种语言接触的频率也大大加快。
频繁的国际合作交往为英、汉两种语言的接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此,汉语语言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语言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欧化语法规则逐步融入到当代汉语语法中来。
随着英语语言与文化逐渐渗透到汉语语言与文化以及各级学校语文教材、教学、教法改革的缓慢进行,传承了数千年的汉语语言部分正逐渐被“欧化”。
20世纪初,出于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反思,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中国文人希望以“直译欧文句法”的方式改造中文,进而改造“中文思考方式”。
鲁迅认为,“欧化文法渗透中国白话的一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1],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2]。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化汉语”已经演变为当代汉语的一个突出特点。
“欧化汉语”是汉语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句式。
汉语被动句的欧化分析本文以汉语的欧化为基础,利用生成语法中的理论——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分析欧化后的被动句的结构。
研究表明,汉语“欧化”之后,被动句的转换生成过程与其英语句子类似,“欧化”后的汉语被动句与其相对应的英语被动句极其相似,在句法结构上也高度一致。
分析汉语句子的“欧化”有利于学习者了解“欧化”这一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欧化句型,对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书面语的优化以及语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标签:被动句欧化句法分析格理论题元理论一、引言《中国翻译辞典》(2005)对“欧化”释义如下:欧化是“在翻译或写作中复制或模仿欧美语言的词语模式、语法形态和句子结构等”(林煌天,2005)。
汉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外来词,而且在词法和句法层面也出现了一些冲击汉语语法规范的语言变异现象,有的正在或已经扩散出去,甚至已经变成有序的变异,即“欧化语法现象”(郭鸿杰,2007)。
贺阳(2004:83)认为,“这一概念既指汉语中以印欧语言为摹本,通过模仿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也指汉语中原本处于萌芽或休眠状态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张明林(2000)指出,“欧化”这个术语现在是难得一见,不仅一般的文化人士不谈,就是专门研究语言的学者也很少提及。
语言里的被动句历来为语法学者所重视,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学,把被动句看成是“推动语言理论建设的杠杆”。
二、汉语欧化的文献回顾(一)汉语欧化的历史进程英语是综合性语言,词与词在句中的语法关系是依靠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汉语是分析性语言,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是通过虚词和语序来表示,因而汉语被动句主要借助“被”“由”“让”等来表示。
贺阳(2008)在其专著《现代汉语欧化语法现象研究》中给“欧化”下了较全面的定义:欧化语法现象“指汉语在印欧语言影响下通过模仿和移植而产生的新兴语法成分和句法格式,亦指汉语中罕用的语法形式由于印欧语言影响的推动和刺激作用而得到迅速发展的现象。
余光中:中文为什么越变越差?警惕语言中的欧化句式最近关于“中文是否死了”的讨论沸沸扬扬,其实早在几十年前余光中先生就反思过此类问题。
中文为什么越变越差?警惕语言中的欧化句式文/余光中来源 | 《明报月刊》(1987年10月号)原标题《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和变态》今日的中文虽因地区不同而互见差异,但共同的趋势都是繁琐与生硬。
例如,中文本来是说“因此”,现在不少人却爱说“基于这个原因”;本来是说“问题很多”,现在不少人却爱说“有很多问题存在”。
对于这种化简为繁、以拙代巧的趋势,有心人如果不及时提出警告,我们的中文势必越变越差,而地道中文原有的那种美德,那种简洁而又灵活的语文生态,也必将面目全非。
英文没有学好,中文却学坏了,或者可说,带坏了。
中文西化,不一定就是毛病。
缓慢而适度的西化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趋势,高妙的西化更可以截长补短。
但是太快太强的西化,破坏了中文的自然生态,就成了恶性西化。
欧化句式的几种表现01当代的中文也已呈现这种病态,喜欢把简单明了的动词分解成“万能动词+抽象名词”的片词。
目前最流行的万能动词,是“作出”和“进行”,恶势力之大,几乎要吃掉一半的正规动词。
请看下面的例子:1.本校的校友对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作出了十分热烈的反应。
3.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4.心理学家在老鼠的身上进行试验。
不管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样的语法都是日渐西化的现象,因为中文原有的动词都分解成上述的繁琐词组了。
前面的四句话本来可以分别说成:1.本校的校友对社会贡献很大。
2.昨晚的听众对访问教授反应十分热烈。
3.我们对国际贸易的问题已经详加研究。
4.心理学家用老鼠来做试验。
(或:心理学家用老鼠试验。
)02在英文里,词性相同的字眼常用and来连接:例如man and wife, you and I, back and forth。
但在中文里,类似的场合往往不用连接词,所以只要说“夫妻”“你我”“前后”就够了。
对老舍早期作品中的语言欧化现象分析论文 作为京味儿文学 的代表作家,老舍 毫无疑问的称得上是民族的语言大师。
对于老舍小说 的语言特色,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过这样的论述,“老舍的语 言是经过提炼的、却又保持了原色原香的北京话,……没有欧化句式的冗长,一 切都是那样平易、自然、纯净,至少他成熟期的小说是如此。
”[1]这里值 得注意的是, 对于“京味儿”纯正性的执着选择并不意味着老舍的小说拒绝 了欧化的句法。
那么, 下面我们就以老舍的早期作品 《二马》 《赵子曰》 以及 《老 张的哲学》为例来分析,欧化汉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在句子 的开始部分使用一些表示状态的副词短语, 比如“从事实上看……”, “除 了……之外”,“在……之后”等。
(1)从事实上看,天台公寓的生意并不被这两面招牌限制住……(《赵子 曰》) (2) 除了哭似乎没有第二个办法,看了看新马褂,又不忍得叫眼泪把胸前 的团龙污了(《赵子曰》) (3)从太阳一出来直到半夜,牛津大街总是被妇女挤满了的。
(《二马》) 对于汉语尤其是白话来说, 将修饰性状语放在句首是不符合语法习惯的, 这 种句法多出现在印欧语系中,比如英语中的“From……,we can……” 。
而它 广泛的出现在老舍早期的小说作品中,显然是作家创造性的借鉴。
比如(1)的 现代汉语写法就应该是这样的: 天台公寓的生意事实上并不被这两面招牌限制住…… 副词性短语一方面具有强调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观察角度的变化, 比 如“从太阳出来到半夜”就是对时间的强调,借以表明对时间持续之久的惊奇, 而“从事实上看”则提供给读者一个新颖的观察平台, 下文所蕴涵的辛辣尖锐的 幽默和讽刺只有在这个平台上才能被更好的表现出来。
2、在老舍早期的作品中倒装句的身影频繁地出现,这同样也是对英语句式 的吸收。
应该说, 不仅是北京白话, 就是将考察的范围放大到整个中国传统语言, 倒装也是不常见的。
- 243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研究从句法的角度看汉语的欧化现象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王菲【摘要】伴随着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由于受到印欧语言尤其是英语的影响,汉语逐渐表现出偏离本身语法规范、而具备某些英语语法特点的现象,即欧化现象。
汉语的欧化表现在多个层面,本文主要从句法的角度分析汉语的欧化现象,希望能够提高大家对民族语言独特性的认识,保持我们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关键词】汉语 欧化 句法一、汉语欧化的内涵汉语欧化有时被称为汉语西化或英语化。
它指的是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汉语逐渐吸收了印欧语系的某些特征。
王力在其专著《中国语法理论》中用一章的内容详细讨论了汉语欧化的语法,他指出,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汉语语法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二、汉语欧化的历史背景汉语的欧化现象伴随中外交流而产生,尤其是在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外之间的激烈碰撞与冲突中而不断深化。
因此汉语欧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十七世纪。
当时,有国外的传教士、商人来到中国传教或贸易,伴随着洋泾浜英语的产生,英语对汉语的影响也开始慢慢浮现。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上半页,在西方列强的入侵下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文化遭到冲击。
其中,文化遭受冲击的一个表现就是五四运动之后,一些文人开始批判汉语白话文,指其缺乏逻辑、不够准确、表现力差。
因此,以傅斯年为代表的文人主张借用西方语言在语法、词法、句法、篇章结构和修辞方面的规则以创造欧化的、比白话文更好的汉语。
这一观点得到郑振铎、鲁迅和瞿秋白的响应。
可以说,这一思潮对汉语欧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新中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加深、英语的推广、翻译的发展,汉语的欧化也在持续。
如果说,五四时期,汉语欧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人主观意志上的推动,那么,新时期,汉语的欧化发展则是在中外交流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汉语欧化在句法上的表现1.句子延长。
英语为形合语言,关联词、分词结构等手段的使用往往可以构造出绵延两到三行、甚至更多的复合句。
论现代汉语句法的欧化汉语语法的欧化,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显著特征。
欧化的语法现象之多、速度之快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其中汉语句法的欧化越发明显。
本文对汉语句子的复杂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包括汉语主语的增加,系词“是”引入汉语,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连接成分的使用,插入语增加,分句前置向后置转化,说话者的语序位置灵活性等等。
欧化是大势所趋,既要有着开放的心态,同时也要有着谨慎的态度,盲目排外和全盘西化皆不可取。
标签:现代汉语句法欧化一、引言王力(1985)认为,“文法的欧化,是语法史上一桩大事。
”“所谓欧化,大致就是英化,因为中国人懂英语的比懂法德意西等语的人多得多。
”在与西方文化碰撞以前,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语言文字是一种不受语法约束的文字。
汉语无冠词、无形态变化、无格位变化,可少用甚至不用连接词,因此,语言的组合存在相当大的自由空间。
这一传统与逻辑性较强、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印欧语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汉语重领悟、重意会而不重形式;印欧语则注重形态结构,具有模式性。
自晚清以来,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国门洞开,西学东渐。
现代汉语朝着结构更复杂和句法更严密化的方向发展。
汉语这种古老文字的开放性体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随着和西方精神的接触,一种逐渐增长的形式化趋势引入汉语……”。
近百年来,由于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的进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大,汉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句法上,判断词(是)、被动语态使用范围的扩大,连接词、代词、主语的增加,插入语、补足语的频繁使用打破了汉语的意会传统,冲击乃至不同程度地改造了汉语的语言规范。
二、欧化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自20世纪初国语运动以来,从文言发展到当时的旧白话,再从当时的旧白话规范到现在的新白话,汉语语法在这数十年间的变化比由汉到清的变化还多。
对于一向渐变的语法来说,汉语语法的急剧欧化,凸显了语法发展的语言因素和社会因素。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反映使用该种语言的社会群众的思维规律。
思维规律的共同性,联系着表达形式的习惯性,使语法跟语音、词汇比较起来,出现较少的区域差异,有较大的稳定性。
但是,这不代表语法没有变动。
一方面,语言本身有发展需要。
活的语言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吸取新的养分。
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汉语一向都经过选择,加以吸收,并且去旧立新,在稳定中不断演进,以求精炼、丰富,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要求。
另一方面,语法虽然倾向于渐变,但也像语音、词汇一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自17世纪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语言的影响与日俱增。
鸦片战争以后,政治、经济、社会急剧变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频繁。
国语运动前后,语文工作者在写作、翻译以及语法研究等方面大量模仿、借用外来语,对汉语语法的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大胆的欧化,是白话文学作品的倾向,作家的创作风格早已带有欧化成分。
翻译跟汉语欧化关系更为直接。
翻译时,“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
这样,“翻译—除出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现代言语”,借着“输入新的表现法”,使“中国现代文更加精密、清楚和丰富”。
(罗新璋,1984)“语法学是世纪末从西方传入的。
所以汉语语法研究从一开始就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
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朱德熙,1985)。
张志公认为,“这八十年来,我们的语法研究,不管哪种体系,不管哪一家,共同的不足的地方就是始终没有摆脱西方语法学的羁绊”(张志公,1991:490)。
语法学家模仿、借用西方语言理论来描写汉语语法,引介西方语言组词造句的规则,增进国人对西方语法的认识,帮助推动了中西语言的接触和发展。
汉语的欧化,如生活的欧化般,是潮流所趋,势所难免。
在当时欧化热潮的冲击下,新事物、新概念的涌现,新时代的新需求,催生了大量新的表现形式和用法。
三、现代汉语句法欧化(一)主语的增加只要不妨碍理解,汉语句子成分能省则省。
但是受到英语句子结构形式的影响,汉语句子里的主语,往往不省略。
在英语里,主谓结构是一个句子的核心,每个句子都要带上主语,即便一些习惯上不带主语的句子,如“下雨了”“七点了”“是我害了她”等,在英文中都得配上形式主语“it”。
而汉语不同,只要是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人或物,习惯上采用承前省略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第一次出现后就不再出现。
但是自“五四”以来,由于大众传媒和翻译文学的影响,欧化的趋势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句子中使用的主语数量增多了。
对于这一情况,赞成欧化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句子意思更加明确。
例如:(1)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现代汉语中出现较多的主语,使得句意明确,指代清楚,语言流畅。
有时候句中主语增多,违背了汉语的语言习惯,因而会导致语言平淡,文风呆板。
例如:(2)“单独”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我)有时想它是任何发现的第一个条件。
(你)要发现你的朋友的“真”,(你)就得有与他单独的机会。
(你)要发现你自己的真,(你)得给你自己一个单独的机会。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以上两个例句,若改为欧化的语言,大都可以添上“()”中所提供的主语,但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添主语,行文反而流畅简洁,语言更富美感。
而主语的频繁使用致使文风过于呆板,并且有拖沓冗余之感。
(二)系词“是”引入汉语对于汉语语法中“系词”的来源和作用,由于西方形而上学理论的引进而名声大噪——它因此成为哲学家所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
王太庆说:“在先秦典籍中,甚至在公元前的《史记》中,我们根本找不到‘是’这个动词。
”为此,他还列举了许多先秦古籍中的例证来说明这个问题。
赵敦华认为,“与西语系词比较,汉语‘是’作为系词的用法出现得较晚(王力认为始于六朝或两汉之间,裘锡圭认为始于战国后期),用法不广。
如王力所说:’无系词的语句几乎可以说是文章的正宗……几千年来,名句(nominal sentence)里不用系词,乃是最常见的事实。
’在‘是’用作系词之前和之后,汉语用作系词的词语多种多样,如‘为’‘即’‘乃’‘系’‘非’‘……者……也’等等皆是。
”之所以汉语系词的有无和早晚变得如此重要,是因为西方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系词“to be”和它的“being”形式。
在英语里,谓语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形容词,必须借助于系动词“to be”或者类似的系动词。
例如,“我们很高兴”的英文不是“We very happy”,而是“We are very happy”,这种语法也慢慢地渗透到了汉语中。
(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朱自清《背影》)“是”字主要表示判断或起强调作用,但不管是否表示判断或需要强调,“是”的使用变得像英语“be,am,is,are”一样普遍和必需。
以上句子中的“是”显然受到了西方欧化影响。
所以,如果去掉汉语受到欧化的影响,可以把上面四个句子改为:(3′)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他的背影(4′)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
(5′)他再三嘱咐茶房,甚仔细。
(6′)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三)被动式使用范围变宽“被”字结构是欧化语法研究关注的一个重点。
古汉语中的“被”字结构主要用来表示不利情况,发生了某种不幸的事情,如“被捕”“被杀”“被惩罚”等。
古代汉语中的“被”有“遭受、蒙受”义,本来是动词。
例如:(7)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战国策·燕策》)(8)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策·齐策》)(9)身被二十余创。
(《汉书·赵充国传》)这三个例子中的“被”都有“受到、遭受”义,是动词。
“被”字用来表被动,战国末开始出现,两汉时代使用渐多。
例如:(10)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一》)(11)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
(《韩非子·五蠹》)(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3)错卒被戮。
(《史记·酷吏列传》)这几个例子中的“被”虽然还有“遭受、蒙受”义,但已可以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尤其是例(12)中的“见”“被”上下句相对,被动意义更加明显。
(四)连接成分的使用英语的衔接方式是所谓的形合(hypotaxis),即一定要使用显性的连接标记,而汉语体词的并列方式主要是意合(parataxis),即简单地排列在一起,不用任何显性的连接标记。
英语的“father and son”在汉语里既可以说成“父亲和儿子”,也可以说成“父亲儿子”或者“父子”。
汉语的谓词性成分之间在并列时很少用连词,而英语的并列动词或形容词之间则一定要用连词。
汉语“唱歌跳舞”只能用英语“sing and dance”对应。
王力先生曾经指出,由于受到英语等欧洲语言的影响,汉语中“和”“而且”“又”等连接成分的出现频率在逐步增加。
关联词语的使用便由“随便”变得“需要”。
组织看似松散了一些,语义却较为严密。
(14)这些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和产品走出了国门,靠的是什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诚实守信。
而个别企业之所以一败涂地,也恰恰正是失去了诚信这一基本美德。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讲诚信就能赢得信誉,赢得市场,就能广开渠道,广积资源,不断发展壮大。
不讲诚信,不仅国家难以兴旺,企业也难迈出国门,即使迈出了国门,也很难立足,并影响国家信誉和形象。
(《人民日报》2010年7月8日第4版)(五)插入语增加插入语是句中独立成分的一种,它不与句中其他成分发生句法结构关系,也不互为句法成分。
插入语独立于主要句法成分“主谓宾定状补”之外,即使删除插入语,对句子的主要句法成分也没有影响,一个句子的句法结构关系依然完整,因此,有人称其为“句子的特殊成分”。
如果单从句法成分的层面研究插入语,那么插入语的确是特殊成分,因为它可以删除,其他句法成分都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