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通感”的发生机制解析——一个视觉心理学的理论视角李有亮摘 要: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而视觉正是这一系统进行运作的“特殊中介”。
视觉具有工具性特征,其它知觉都须借助视觉意象的参与,才能确立起自己的感觉形象;视觉还具有主动选择功能,这就使任何感觉都具有了某种倾向性。
这即是“视觉意象”在诸种感觉活动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通感”的发生,终究是诸种感官活动在某种特定情态下,向视觉这一最重要、最能接近事物本质联系的感觉形态转移的结果。
关键词:通感;视觉意象;特殊中介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6-0185-05作者简介:李有亮,上海政法学院社科系教授 (上海 201701)文学创造中的“通感”问题,一直是现代美学和心理学界关注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富有交叉学科特征的文艺心理学领域更是如此。
对于它的客观存在及种种特殊表现形态,学界早已做过充分的研究与揭示,在这一方面,钱钟书先生的《通感》一文一直被视为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理论文本。
如今再次提及这个话题,是想借着学界前辈们铺就的坚实路基,尝试着再做一点延展性的思考,即集中来探讨一下“通感”的发生机制问题。
因为对于“通感”,笔者一直心存疑问:既然人的感官彼此分置,各自发挥着明显不同的生理功能,为什么又能发生互通现象?这种现象是如何发生的?我们已有的人类身体的知识表明,人体感觉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整体性的动力结构系统。
从发生学意义上讲,一个整体动力结构系统要发生作用,不可能是诸要素同时发挥功能,而必然是由某一主导力结构要素率先施动而牵引诸力进行合作的结果。
俄国形式主义文艺批评家蒂尼亚诺夫曾对此作过精辟阐述,“……系统不是同等成分的自由相互作用,而是以突出一组成分(‘主要的’成分)而降低另一些成分为前提”①。
尽管人绝对不等同于简单的物理机器,然而人的意识动力与机器的机械动力在力学结构原理上有相通之处,即人的意识动力也并不是能在毫无任何“外力”作用的前提下同时相向发生作用,其中必是借助了某个动力要素,某个类似数学中“参数”的东西,一个特殊中介——它应该是什么呢?我认为它就是视知觉。
文学经典中的通感人的各种感官不是孤立的,感官之间能够互相影响。
甚至,一种刺激还可以同时激起多种感官的不同感知。
这种感觉挪移融通的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事物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这一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产生了被称为通感的语言现象。
通感包含隐喻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它通过从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的映射,形成认知世界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通感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心理现象;既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认知方式。
在文学创作中,通感更是受到古往今来中外文人的青睐,被广泛运用于作品中。
文学形象的具象性或形象感,来自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有时候其丰富的内涵超出了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形成了感觉挪移或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之间彼此打通的现象,正如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中所说:“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文学作品中运用通感的例子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将红杏簇满枝头、春意浓浓的自然景像(视觉)与百花争妍斗春、嬉戏热闹的想象情景(听觉)结合起来,用听觉感受来强化视觉印象,写出了春花之繁盛,富有动态美,从而把无我之境描绘成了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叹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唐代贾岛的《客思》诗:“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着)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诗人将蟋蟀的鸣叫声这一听觉形象化为“针”的视觉形象,再换位为“刺”的触觉形象。
“尖”字同时跟听觉、触觉和心灵的痛楚相连,描摹得细腻而独到。
唐代“诗鬼”李贺在《恼公》中的诗句“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在感觉挪移上走得更远:由“歌如珠”(古诗中常见比喻),露亦如珠,推移到“歌如露”,比起直接以视觉写听觉感受,更复杂也更丰富了。
其《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二)》:“斫取青光写楚辞,腻香春粉黑离离。
无情有恨何人见,露压烟啼千万枝。
”诗中将视觉上的“青光”“黑离离”,与听觉上的“啼”、嗅觉上的“香”等相互融通,以新奇独特的艺术技巧,表现了怀才不遇、独自吟写诗行的苦闷心情,感人至深。
谈拟人与通感【摘要】拟人(Personal Metaphor)是原始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原始思维方式。
人类将自身的形体和感情投射于外部物质世界。
不言而喻,人类自由语言开始就大量采用拟人隐喻。
拟人具有不可忽视的的语义功能,人类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运用拟人隐喻的语词,英语和汉语当然也不例外。
通感(Synaesthesia),作为一个文学术语,也就是隐喻的运用。
通感不仅是修辞方式,而且是人类感知、认识客观世界,以及给食物命名的重要手段。
拟人和通感在有些地方相似,在某些地方又有些区别,本文就是通过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介绍拟人和通感这两种修辞。
关键字:拟人通感隐喻修辞一、相同点拟人和通感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隐喻。
1.拟人拟人也是一种隐喻,在西方修辞学里称“Personal Metaphor”(有关人的隐喻),即以人或者人体部位为喻体的隐喻,也就是通常只用于人的动词、形容词(也包括英语副词)或者名词专用于非人的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比喻,原始人类总是用自身的一切去类比大千世界,即古人所谓“近取诸身”(《周易》)等。
(1)动词性拟人隐喻有些动词原指人的行为,随后也用于其他事物,英语和汉语都有不少例子,如:(1a)The weather smiled on us.(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天气很好。
(直译:天气对着我们微笑..。
)以上“smile”(微笑)和“召唤”分别移用于“weather”(天气)和“新的生活”。
上面的词虽说呈现出明显的拟人色彩,但由于长期使用,这些义项均已凝固并分别进入英、汉辞书,说明并非临时性的修辞用法。
倘若说这些拟人隐喻尚处于“休眠”状态的话,那么,以下两例的拟人隐喻则已“消亡”:(2a)The facts speak for themselves.(2b)事实充分说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3a)Tom spoke for himself.(3b)汤姆说明..了事实的真相。
通感的心理美学分析瞿明刚(浙江海洋大学中文系) “通感”一词系钱钟书先生译自英文的Synaestesia,即心理学中的“联觉”。
感觉的种类可依据信息的来源分为外部感觉与内部感觉两大类。
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
肤觉又可细分为温觉、冷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反映有机体本身的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按感官与对象的空间关系,通常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型:(1)距离感受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三种感觉是在感受器不接触对象的情况下发生的,象视觉(光觉与色觉)是感受主体通过眼睛对空气等媒介中的光波的感受来反映对象;嗅觉通过对物质所挥发的分子的嗅闻而发生,可以称为距离感觉。
(2)接触感受器感觉。
味觉的酸、甜、苦、咸与肤觉的触、痛、温、冷是在感受主体直接触及对象的情况下发生的,可以称为接触感觉。
①感觉的分类是建立“互不逾位”的感觉专门化现象的基础之上的。
声波之于味蕾无法引在感官之间“分工负责”、起味觉,光波之于耳的科蒂器不能化作声音。
“感觉器官专门化是有机体适应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对于每一种感官来说,适宜刺激只有一种,如可见光波是视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声音是听觉的适宜刺激。
感官对适宜刺激具有最大的感受能力。
电和机械刺激在眼中引起的只是微弱的光感。
而视觉器官在反映光的作用时,则能反映它们间的成千上万种的细微差异,用电流和机械刺激作用于眼睛所产生的光觉是很粗略的。
并不是任何刺激都能引起某种感觉器官的感觉反应。
如气味、声音作用于眼睛并不引起视感觉,这些刺激都是不适宜刺激。
”②如果按照这种习以为常的经验,我们无法理解诗歌的通感描写,象王维的诗句所写: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青松的颜色是浓绿,于是诗人感到“静”和“冷”,色觉具有了听觉与肤觉效果。
那么,不同感觉之间的转换、生成、交融的现象有什么生理—心理机制呢?前人于此有过零星探索。
联想说。
华滋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一八一五年版序言》中说:“我们通常叫野鸽作‘咕咕’,这个声音很象它原来的啼声。
先秦通感修辞探析雷淑娟【摘要】先秦通感分为早期形态和完整形态.本文从认知语义角度抽象出通感的认知要素、语义框架,并列出其母体结构式.相对于母体结构式而言,先秦完整形态的通感变式居多.考察认为先秦对通感心理的认知经历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而这种对感官联通正谬交叉的认知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通感的完整形态为何初现在文人作品中,并且与早期形态相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000)006【总页数】5页(P1-5)【关键词】通感;意象图式;认知要素;语义框架【作者】雷淑娟【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5当代学界对于通感的认识可分为三个层面:神经心理学、认知语言学和修辞学。
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通感具有一定的神经生理学基础。
根据脑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显示,大脑皮层可以分成各种不同的感觉区域。
人的某些感官接受外物的刺激,经过内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进入能够引起兴奋的相应的区域。
种种兴奋的“区域分化”,使其他区域相对“抑制”,因而不同的区域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反应。
如载有视觉信息的结束于枕叶,对光波作出反应;载有听觉信息的结束于颞叶,对声波作出反应;载有嗅觉信息的结束于颞叶内侧,对气味作出反应;载有触觉和动觉信息的结束于顶叶。
但是大脑皮层的各个“区域”间不是彼此隔绝的,他们的边缘有很多“迭合区”,具有联结、协调、沟通的作用。
即可在“兴奋分化”的同时,产生“兴奋泛化”,引起“感觉的挪移”。
所以,人的各个感官作为感觉的分支,多少能够互相替代,互相过渡。
认知语言学认为通感是一种隐喻认知方式,是某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 (如视觉)向另一感官范畴的认知域 (如听觉)的映射,也就是说把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上,因此通感是跨域的隐喻映射。
传统的修辞学仅从语言层面来认识通感。
最早予以关注的是陈望道先生。
1921年初陈望道先生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了“文学小辞典”,其中就有“官能底交错”一条。
第21卷第2期2008年4月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ofHenanRadio&TVUniversityVol.21,No.2Apr.2008说起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但凡有一定文学常识和文学素养的人都会说,这里面有通感。
钱书先生的《七缀集》中有文章题为《通感》,专门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文中通感的运用情况,也谈到了通感在西方诗文中的运用。
文章开头就写道“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方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1]。
纵观中国古典诗文,通感的运用并不少见。
但通感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段,在中国古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得到应有的重视。
事实上,通感是一个涉及多领域的问题,可从心理学、生理学、修辞学等多个角度探讨,本文主要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对通感的产生、在艺术体验中的意义等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一、概要认识通感的产生及发展人的认识活动从感觉开始,感觉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发生。
一般来说,五官各在其位,分别对相应的事物属性作出反应。
“按逻辑思维,五官各有所司,不兼差也不越职,像《荀子・君道篇》所谓:‘人之百官,如耳、目、鼻、口之不可以相借官也’”[2]。
在《庄子・天下篇》中,庄子也谈到了“耳目口鼻,皆有所明,不能相通”。
可见,五官感觉各有分工是常理所在。
因此,人类依不同的感知方式来区分艺术的门类,如诗主要作用于听觉,表现事物先后的承续运动过程,是时间艺术;而画主要作用于视觉,描绘事物的空间布置情况,则为空间艺术。
人作为有机的生命整体,各种感觉既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相对独立的功能,同时又可以相互沟通和转换。
各种感觉只有在它们相互形成的一定内在关系中才显出实在的意义。
我国古代道家谈“耳目内通”,如《列子・黄帝篇》中写道“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心,心凝形释”。
佛书《成唯识论》卷四:“如诸佛等,于境自在,诸根互用。
”佛家主张的就是“耳、目、口、鼻、身、意”六根互用。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谈到“一切事物所由组成的要素为各感官都能相通的要素,那么我们就能看音乐或听图画”[3]。
通感贾维平在课文《荷塘月色》关于修辞知识中提到了通感,那么,到底通感是什么呢?有的资料称通感是一种比喻,是比喻中包含的一种表现形式。
果然如此吗?下面我们来加以分析。
心理学中讲到人的眼、耳、鼻、舌、身等感受器官接受外界不同特性的刺激,然后反映到大脑里,主体意识就感知到了外界的信号。
一般情况下特定的感受器官只接受某一种特定属性的外界刺激,就像眼睛感受光,耳朵感受声音一样。
可是有的时候,相应的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受器官时,其它的感受器官也好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一样,引起了我们主体意识的反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比如在隆冬的早晨,我们如果深深地吸一口新鲜空气,醇厚甘甜,沁人心脾像陈年的好酒一样令人陶醉。
气体的刺激相对应的是嗅觉器官,在这里,好像连味觉器官也参与其中了。
这是因为冬天的冷空气吸入人的肺部,刺激呼吸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在呼吸道内分泌出一定的粘液。
与此相似的是,当人饮酒时由于酒对胃肠道的刺激,同样会在胃肠道内产生反应,分泌出一些粘液。
这两种近似的生理反应,主体意识把它们联系起来,人就形成了通感。
通感不仅限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物之间引起的联系。
人是具有学习能力的、具有能动反应性的生物体。
当人把某个领域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形成了能力。
能力就是知识技能的迁移。
当外界的事物在某个情况下通过某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受器官,这时由于这种作用引起了人对与之相联系的知识经验的反应,这样一种感觉器官接受了相对的刺激,好像其它感受器官接受了刺激一样,引起了另外属性的反应。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是嗅觉的刺激,引起了听觉的反应。
再例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是视觉刺激引起了听觉的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通感是有条件的。
就是当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积累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其它的刺激物才容易引起这种知识经验在主体意识中的反应。
听觉叙事与通感研究∗杨子越㊀周志高∗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 虚构叙事中的声音景观研究 (编号16B WW 003)的阶段性成果.收稿日期:2019-11-26作者简介:杨子越,女,硕士,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叙事学㊁英美文学;周志高,男,博士,硕导,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叙事学㊁比较文学㊁英美文学.(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㊀江西九江㊀332005)㊀㊀摘要:通感是包括听觉在内的人类所有感觉间的先验知识的相互交织.听觉叙事作为一种感觉叙事,必然与通感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考察中外叙事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听觉叙事离不开通感,通感挪移可以消除单一听觉感官叙述的局限性,扩大听觉叙事的叙述空间与自由度,起到增强听觉叙事美感和意境,丰富听觉叙事内涵的功效.关键词:听觉叙事;通感;美感㊀㊀中图分类号:I 0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3-4580(2020)02-0088-(05)㊀㊀D O I :10.19717/j .c n k i .j ju s .2020.02.019㊀㊀在叙事学研究中,国内外学者在较长的时间内主要关注视觉叙事,但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感知是通过视觉㊁听觉㊁味觉㊁嗅觉和触觉多种感官获得的,心理学家甚至还有 第六感官 的提法.听觉转向 正是顺应感官平衡的呼声,它的出现成为了听觉文化研究在中国引发关注的一个重要表现,将为文学研究打开一个新的领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㊁阐释文学作品. 中国的 听觉文化 和 听觉转向 这两者的提出最初是来自于文学研究和相关文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在中国学术语境中,听觉文化研究的源起主要是两位学者为中心的学术群体.一位是傅修延,另一位则是王敦. [1]在 听觉转向 之风的影响下,文学研究中的转向主要表现在 与听觉感知相关的学术成果不断增多[2].由于声音在叙事中呈现的局限性,叙事作品中经常会运用通感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声音与声音事件.通感在医学上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文学中是一种修辞形式.无论是外国文学,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和现当代文学,这种叙事技巧都被广泛应用.傅晓玲在«关于听觉叙事的理论构建»中指出听觉叙事的必要条件,其一是场景的再现,其二是足够的听觉先验知识[3].人类对世界的任何一种感知都会储备一定量的先验知识,而且彼此间相互交织,这种建立在感官之间的相似或相同的认知体验和心理联想就会产生通感.听觉叙事是非理性叙事的一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依赖自身听觉的一种主观叙事形式.听觉叙事中的主观听觉感知能够创建出不同的 音景 ,而通感在音景的构建甚至重建中时常发挥重要的作用,它能使音景变得更加宏大更加绚丽,对于丰富听觉叙事的艺术表现和美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㊁通感与听觉叙事的逻辑基础通感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形成机制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神经学中获得理论支撑.葛罗森巴赫提出 通感可能是由于并未抑制对已经存在的神经通路的反馈[4].根据神经学的理论,大脑颞叶是听觉语言中枢,大脑枕叶是视觉语言中枢,颞枕叶之间有很多神经纤维连接构成神经通路,在丘脑有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完成视觉和听觉的中继传导,中脑上丘对视㊁听㊁触这几种感觉的整合,皮层中枢对大范围感觉的增益和调制是不同感觉间互通的神经机制.现有的神经科学证实了脑区功能整合及其复杂神经通路联系是通感产生的重要基础.尽管听觉中枢在颞叶,视觉中枢在枕叶,嗅觉中枢在(总第197期)(S u m N 0197)2020年第2期N o ,2,202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J i u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 )颞叶内侧的嗅球,触觉中枢在顶叶,味觉中枢在脑神经核,但是神经纤维间千丝万缕的链接关系,使得听觉与其他感觉间有很大程度的关联.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获知,通感的感知功能并不是人类后天获得的,而是与生俱来的,只是这些感知功能通常都建立在人类成熟过程中有意识的层次之上.正如褚孝泉在«通感考»中所说, 通感是个古老的现象,可是对通感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晚近的事.1982年,法国心理学家米叶第一次使用 通感 这个词以来,通感被许多领域的研究者所关注. [5]牛津大学的神经学研究人员德温 特休恩和他同事的研究结果表明, 与普通人相比,那些有通感表现的志愿者大脑中的视觉皮层要显得更加敏感和活跃,真的只需要很小的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元就会发出强烈的相应信号. [6]德温 特休恩认为,通感现象对大脑皮层敏感度的要求很高,大约只有4%的人能够产生通感感知.神经学家赛托维克也对有感觉互通症状的人进行了观察研究,他认为感觉的互通不仅是一种隐喻,还是一种跨感官的心理联想,更是一种高级的大脑皮层功能,像其他大脑高级皮层功能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训练而提高.这些研究成果为听觉叙事中的通感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二、听觉叙事中的通感在叙事作品中,作者不可能像电视电影导演那样将声音录播下来,只能利用文字对声音进行叙写描述,而用拟声词对原声的模仿往往捉襟见肘,很难表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傅修延在«听觉叙事初探»一文中不仅指出了 听觉叙事的研究意义不只体现于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更为重要的是响应文学内部因听觉缺位而郁积的理论诉求 ,而且创建了听觉叙事研究的方法与工具,提出 创建与 观察 平行的 聆察 概念,引进与 图景 并列的 音景 术语. 最重要的是,他对叙事作品中声音的表现形式有非常精准的把握,指出 叙事中的 拟声 或为对原声的模仿,或以声音为 画笔 表达对事件的感觉与印象.视听领域的 通感 可分为 以耳代目 和 听声类形 两类,后者由 听声类声 发展而来,但声音之间的类比往往捉襟见肘,一旦将无形的声音事件转变为有形的视觉联想,故事讲述人更有驰骋想象的余地. 傅修延的这篇文章在国内文学研究领域可谓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也是他在国内视听文化激荡之际闻鸡起舞之作,特别是论述了 通感 对于听觉叙事的妙用,也说明了从通感研究入手,可以将听觉叙事之美感突显出来.钱钟书先生在«通感»一文中指出, 通感的各种现象里,最早引起注意的也许是视觉和触觉向听觉里的挪移. [7]也就是说,视觉与触觉叙事是对听觉叙事的最好增补.当叙述者从听觉感官对声音与声音事件进行叙述而遇到困难时,就会使用视觉感官或触觉感官进行论述,这就是前面提到的 听声类形 .我国古文«礼记 乐记»中就有一节关于叙述声音的文字, 故歌者,上如抗,下如队,止如槁木,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 .白居易«琵琶行»中对声音的叙写常常被视为典范,中学生们背诵起来也朗朗上口.吴远航㊁周志高认为,该诗 用声音叙事将音乐的魅力变得更加具体化,从而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让文学的魅力和音乐的美感产生共鸣. [8]该诗中的一些句子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更被视为名句.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白居易只是运用了 以声拟声 的叙述手法,只是把 嘈嘈切切 的琵琶声比作各种事物发出的声音,如雨声㊁私语声㊁珠落玉盘声㊁鸟声㊁泉声,并非说琵琶的小弦㊁大弦发出的各种声音让人联想到这样或那样的事物形状.钱钟书也认为,白居易只是从听觉联系到听觉,并非把听觉沟通于视觉,听觉通感不仅与他觉间有挪移现象,其实在听觉之间也是有转换的.«乐记»里有许多体察入微的 听声类形 的叙述表达,极大地提高了表现声音叙写的自由度.例如,«乐记»中 端如贯珠 的意思就是说歌声好像具有珍珠的形状,圆润光滑,形成了视觉兼触觉的印象.元稹«元氏长庆集»卷二七«善歌如贯珠赋»就与«琵琶行»不同了, 美绵绵而不绝,状累累以相成. 吟断章而离离若间,引妙啭而一一皆圆.小大虽伦,离朱视之而不见,唱和相续,师乙美之而谓连. 仿佛成像,玲珑构虚 清而且圆,直而不散,方同累丸之重叠,岂比沉泉之撩乱 似是而非,赋«湛露»则方惊缀冕,有声无实,歌«芳树»而空想垂珠. 这才是 心想形状 [7]的绝好申说.又如李颀«听董丈弹胡笳»中的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或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跻98杨子越㊀周志高:听觉叙事与通感研究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也是 心想形状如此 ,即是运用听声类形的手法来表现叙事中的声音.为何听觉叙事中运用最多的是听觉与视觉之间的通感隐喻,而且经常是相互隐喻?通过这两种感官之间的相似的刺激性,人们有时候可以听到 某种色彩或是 看到 某种声音,这种感觉之间的互通被现代神经认知科学称为 联觉 .当然,具有联觉这种感官敏感性的人数并不多,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能力通常高于常人.但在中外的叙事中,我们可以找到较多 视觉与听觉相通互感的例子,用视觉感官的感觉隐喻听觉感官的感觉,或者用听觉感官的感觉隐喻视觉感官的感觉. [9]例如:(1)...t h es u nb l a r e dl i k eab r a s s.(E.S i t w e l l),这里用管弦乐响亮的奏鸣声来形容太阳耀眼的光辉,从中我们能体会到阳光的绚丽带着美好的音符,视觉中渗透着美好的音景.(2)Ih e a r df l o w e r st h a ts o u n d e r...(S t.M a r t i n),这里听到花的声音使整个画面栩栩如生.(3)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唐˙李贺«天上谣»),这一诗句借用流水的声音描绘云朵在天河中缓慢流动的样子.(4)朱自清«荷塘月色»中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的叙述将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用来隐喻月色照耀下的光和影的纵横交错,犹如歌曲的节奏那般忽强忽弱来描述月色的忽暗忽明.以上都是运用听觉感官和视觉感官的某种刺激相似性进行通感隐喻.同样,用视觉感官上的感觉来隐喻听觉感官上的感觉的例子也是俯拾皆是.例如:(1)s c a r l e tm u s i c o fD v o r a k(O W i l d e,A n I d e a lH u s b a n d)中用视觉上的红色来隐喻富有热情的音乐.(2)I h e a r d t h e n o t e s t h a t s h o n e(S t.M a r t i n)中用视觉上光的闪耀来隐喻音符的跳动,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音乐的悦动.(3)严遂成«满城道中»中 风随柳树声皆绿,麦受尘欺色易黄 这句诗的前半句用绿色柳树的飘动来表示风的存在,风吹绿了柳树,也给世界带来了盎然春意与无限生机;后半句则用尘土拍打㊁附着在麦叶上来表示风的存在,风起尘扬使得麦叶容易枯黄.在整个诗句中,风这一无形之物被有形之物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4)钱钟书«围城»中有一段关于方鸿渐打鼾声的叙述: 有时这一细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象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象过一个峰尖,又降落安稳下来. 从这一段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处理声音叙述的高明之处,因为如果仅从听觉的角度去叙述声音,我们无非是用表示音量高低的形容词或 听声类声 的方法,很难将方鸿渐的打鼾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钱钟书运用了 听声类形 的叙述手法,将方鸿渐的打鼾声用放风筝的视觉形象来表示,风筝的忽高忽低隐喻鼾声的忽高忽低,十分具有画面感.这种对声音的叙写和«老残游记»第二回 黑妞说书 如出一辙.除了听觉与视觉联想外,中外叙事中还不乏听觉向其他感觉挪移的现象,如听觉与嗅觉:流芳百世,臭名远扬(H e rn a m ei sf r a g r a n t w i t h g o o dd e e d).听觉与味觉:甜言蜜语,甜嗓子(s w e e t v o i c e,s w e e tw o r d s).听觉与触觉:语言温和,冷言冷语(aw a r mv o i c e,a c o l d v o i c e).当然一个通感不一定仅有单一的通感义,有时会出现一官通多官,或者用多种感官进行叙述描写,如韩少功«风吹琐呐声»:音符一个个像花开了,像星星亮了,像满山野杨梅红了,又甜,又酸,又涩.这里在表达主体听到 音符 时产生的多种心理感受:由听觉感官的 音符 通感为视觉感官的 花开了 星星亮了 野杨梅红了 ,同时又通感为味觉感受到的 甜 酸 涩 .这句话中的数个语义信息最终凝成多路通感.在我国古典文学叙事中,各种感官之间的通感叙述就已经广泛应用.«老子»中用 鸡犬之声相闻 形容彼此距离之近的农耕文明社会.李贺的«难忘曲» 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蜂语绕妆镜,画娥学春碧.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其中 箫声吹日色 是无我之存在,只有日色在箫声中自顾自地滑落;此处虽有我之在,但又唯有我一人在场,落寞难握.这是听觉隐喻视觉.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的 晨钟云外湿 是听觉隐喻触觉.[7]从钱钟书«通感»一文中所列举的古典诗词就不难发现,听觉与视觉之间的交通最为正常. 流云 通感为 水声 , 红叶㊁小星㊁梅㊁灯㊁萤火㊁苍鲜㊁杨花㊁蝴蝶 等可用动态的 闹 字描述出09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无限的生机, 鸟语 显 红 , 鸡声 显 白 , 柳声 显 绿 等等,比比皆是.其次,触觉与听觉之间也易打通. 笙歌 有 暖热 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听觉与嗅觉间的交通时有发生,如 哀响馥若兰 , 闹香 等等.可见,听觉叙事从一开始就没有离开通感,也因为通感丰富了画面,增添了音景,带有画面的音景是美感的源泉.外国文学中也是如此,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 像知了坐在森林中一颗树上,倾泻下百合花也似的声音 就运用了视觉上的动态词 倾泻 和表示形状的 百合花 来形容声音,增强了声音的效果.十六七世纪的巴罗克诗派爱用 五官感觉交换的杂拌比喻 [10].除了前面例子中的视觉隐喻听觉,还有嗅觉隐喻听觉,例如: S o f tm u s i c l i k e a p e r f u m e,a n ds w e e t l i g h t g o l d e n w i t h a u d i b l e o d o u r s e x q u i s i t e s w a t h e m e w i t h c e r e m e n t s f o re t e r n i t y.(A r t h u rS y m o n s,T h e O p i u mS m o k e r).约翰 唐恩«香味»中 一阵响亮的香味迎着你父亲的鼻子叫唤 则是用听觉通感嗅觉.三、通感营造听觉叙事美感和蕴涵虚构叙事中的语义真值可以不受现实世界逻辑规律的限制,作者可以充分运用他们的想象力建构虚构世界,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叙述技巧叙述事件㊁刻画人物㊁编织情节㊁创造意境等.听觉叙事与抽象意向在诗歌中的运用对于刻画诗歌意境有独到之处.西川«寻找海洋»中的诗句 我听见海水汹涌澎湃,听见藏青色的爱情在后半夜的威力 中的前半句直接叙述了海水的汹涌澎湃,实际上是将视觉听觉感官糅合在一起,表现了大海的雄浑威力与波澜壮阔;后半句中 听见藏青色的爱情 的表述十分奇特,用视觉上的意象通感听觉感受,能够产生 陌生化 的奇特感受.外国诗歌中也有诸多运用通感的妙笔.美国诗人朗费罗在诗句 ...a n d c o o l t h e s o u n d o f t h e b r o o k 中将小溪的潺潺流水声用触觉 寒 来表示,突出了溪水的本质特征,也传递出了作者创作时所处的季节一定与 春江水暖鸭先知 的季节不同.听觉与触觉之间的通感产生了独特的意境,传递出了更真切的语义信息.前面引用的诗句 S o f t m u s i cl i k ea p e r f u m e,a n ds w e e tl i g h t g o l d e n w i t ha u d i b l eo d o u r se x q u i s i t es w a t h e m e w i t hc e r e m e n t s f o re t e r n i t y. (A r t h u rS y m o n s,T h eO p i u mS m o k e r)更是杂糅多种感官互通的范例,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触觉㊁听觉㊁嗅觉㊁味觉和视觉相通互感,用表示触觉的 s o f t 修饰 m u s i c ,同时用嗅觉的 p e r f u m e 比喻 m u s i c ,触觉上的柔和与嗅觉上的香味营造出了人们对音乐的具体感受;用味觉上的 s w e e t ㊁听觉的 a u d i b l e 和嗅觉的 o d o u r s 多种通感修饰 l i g h t 创造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奇特意境,这种混乱㊁杂糅的感觉非常适合描述鸦片吸食者在吸食鸦片之后的状态.在拜伦的诗句 W i t ha m a g i c l i k e t h e e;A n d l i k em u s i co nt h ew a t e r s I s t h y s w e e t v o i c e t om e. 中s w e e tv o i c e的表达方法是用味觉上的甜美隐喻声音,传递出了 我 对 你 的声音的亲切感受.奥斯卡 王尔德的诗歌«莎乐美»中的诗句 H i s v o i c ew a s a c e n s e r t h a t s c a t t e r e d s t r a n g e p e r f u m e. 则运用了听觉与嗅觉㊁视觉之间的通感隐喻,声音本身离散的㊁断断续续的㊁无形的,但是诗人王尔德将声音比喻为香炉中燃烧着的香,不仅散发着香味,还能看到丝丝青烟,使得声音有形㊁有味,赋予了听觉更多的色彩,更多美妙的意境.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文学,从中国文学到外国文学,从小说到诗歌,通感都是一种普遍的叙述技巧. 它作为一种叙述艺术手段,无疑是对叙事学尤其是听觉叙事的一个扩充和丰富 [11].19世纪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是一位十分擅长运用通感叙述手法的作家,他在诗集«恶之花»中确立了以 五官通感 为核心的相应论,其中的«感应»一诗是他的相应论思想的最佳体现: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像黑夜又像光明一样茫无边际,芳香㊁色彩㊁音响全在互相感应.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儿童肌肤一样,柔和得像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另外一些,腐朽㊁丰富㊁得意扬扬.诗人明确提出了代表嗅觉㊁视觉㊁听觉的 芳香㊁色彩和音响 之间互相感应的理论,各种感官之间的联通与刺激,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心灵和感官的感受.艾青也曾经说过 给声音以颜色,给颜色以声音 [12],实际上就是指涉诗歌中的感觉互联.可见,通感这一叙述手法颇受作家青睐,它常被作家用来建构特殊的蕴涵与意境,增强叙事的美感.当然,通感的运用并非随心所欲,它必须遵19杨子越㊀周志高:听觉叙事与通感研究循一定的叙事规则与审美原则,要求一种感觉向另一感觉挪移时,在人物的心理反应上要有某些相似之处,这样通感才能达到感觉之间互通的效果.我们可以臧克家的诗«歌声»为例: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像若干只女神的手,一齐按着生命的键.美妙的音流,从绿树的云间,从蓝天的海上,汇成了活泼自由的一潭.诗人运用通感的叙述手法,调动人类的各种感官,为描述歌声创造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叙述空间.他先将听觉感官上的歌声比喻为漆黑夜空中的 星星 ,歌声如闪闪发亮的星星照亮了听者漆黑的精神世界或阴暗的情绪. 越听越灿烂 这一句进一步说明了歌声对于提高听者情绪的作用,在歌声的刺激下,听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之后,诗人又将歌声描述为十分具有质感的触觉感受像若干只女神的手按着生命的键 ,以及动态的视觉感受,像行云流水一样 活泼自由 .诗人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感官之间的通感互联,不仅跳出了单纯的听觉感官叙述的束缚,拓展了叙事艺术的空间,而且打破了听觉㊁视觉㊁触觉之间的主体边界,使人类的感官融通,达到和谐共生,产生了惊人的美学效果.四㊁结语语言中的通感隐喻现象大量存在,为我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如今,通感研究已涉及到认知语义学㊁接受美学㊁叙事学等诸多领域.叙事作为语言文字的艺术,要想脱离日常语言的平庸之态,展现语言艺术之美,就必须要运用各种叙述技巧.正如黑格尔所说: 为了避免平凡,尽量在貌似不伦不类的事物之中找出相关联的特征,从而把相隔最远的东西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 [13]通感在叙事中的运用正是找到了五官感受的相似体验而感应互联,这 有助于叙事者以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去描摹景物,抒发情感引起读者更强烈的感受,有助于创造出新颖奇特的艺术形象和意境 [14].在叙事学研究听觉转向的形势下,为了扩大听觉叙事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需要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叙事中的感官感受与体验,需要注入更富有生命力的元素.在这种背景下,通感与听觉叙事的相关性等诸多研究与探讨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打开感官之间的通路,提升我们的感官敏感度,更好地重听经典中的故事之美㊁故事之妙.参考文献:[1]曾军.转向听觉文化[J].文化研究(第32辑),2018年春:6-16.[2]傅修延.听觉叙事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3(2):220-231.[3]傅晓玲.关于听觉叙事的理论构建[J].学术论坛,2014(9):104-109.[4]G r o s s e n b a c h e r,P.G.,&L o v e l a c e,C.T.M e c h a n i s m s o fs y n a e s t h e s i a:C o g n i t i v e a n dp h y s i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t r a i n t s.T r e n d si nC o g n i t i v eS c i e n c e s.2001(5):36–41.[5]褚孝泉.通感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88-91.[6]D e v i n B l a i r T e r h u n e,S a r a h T a i,A l a nC o w e y,T u d o r P o p e s c u a n d R o i C o h e nK a d o s h.E n h a n c e dC o r t i c a l E x c i t a b i l i t y i nG r a p h e m e-C o l o r S y n e s t h e s i a a n d I t sM o d u l a t i o n.C u r rB i o l.2011D e c6;21(23):2006–2009.[7]钱钟书.通感[J].文学评论,1962(1):13-16.[8]吴远航,周志高.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声音叙事解读[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6-28.[9]王茹.英汉通感隐喻对比浅析[J].文教资料,2016(27):53-54.[10]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11]朱立华.唯美主义视阈下拉斐尔前派诗歌的通感意象分析[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9(1):53-57.[12]艾青.诗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78.[13](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4]朱徽.中英诗歌中的 通感 [J].现代外语,1989(1):54-62.(责任编辑㊀陈平生)29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0年第2期。
物有所通心有所感----试论李贺诗歌的通感现象物有所通心有所感----试论李贺诗歌的通感现象在中唐诗坛,李贺诗风独树一帜,彰显个性,向来受到历代诗评家的关注,并且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贺诗一向怪异,其独特的想象力令人称道。
怪诞、幽冷、跳跃的灵动,瑰丽、鲜艳的色彩,天地神鬼,凄风冷雨皆有其造化,可谓别出心裁。
故有人赞叹贺诗能化腐朽为神奇,化平易为奇险,这是李贺诗歌的成功之处。
然而,这种成功之获得,应当说是与其娴熟的通感运用不无关系的。
通感,即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互相沟通,是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的通联。
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
在我国历代诗人的作品中,通感的运用十分普遍,然李贺尤为突出。
综观李贺诗歌的通感手法,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借色彩将心的感觉即情感视觉化。
色彩对视觉的刺激是十分强烈的,如能将某种情感或心灵的感受以色彩传达出来,那么就不仅是视觉上的刺激,同时也将心灵的感受,即情感视觉化、形象化了。
用色彩抒情,用色彩状物,是贺诗的一大特点。
在他的二百余首诗中,用以表现色彩的字竟有五百余处。
他不但擅长在诗歌中涂抹,点染色块,而且还要努力让那些静态的视觉意象里的颜色活起来,动起来;人格化,情感化,于是色彩与触觉、情感相通。
色彩在他的诗中已不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的刺激,而是一种情感的刺激。
为此,有人认为李贺以丰富的色彩形象,竭力表现强烈而独特的自我感受。
这种强烈的色彩在李贺诗歌形象上的表现是“通感”和“意象复合”。
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中,我们看到了情感化,人格化的色彩。
“云”上一“黑”字,一方面凸显了形势的紧张严峻,另一方面表现了心理的压抑并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之后又有“甲光向日金鳞开“的金光闪烁,在色彩和形象上与前句形成了强烈对比。
再如“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日出行》),将落日的微微白光,抖落成一缕缕细长的丝线;"日脚淡光红洒洒,薄霜不销桂枝下"(《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十二月》),冬日淡红色的阳光,象清冷的水一样飘洒而下,桂枝下的薄霜却没有融化,。
浅谈通感的历史演变及心理基础
从通感的历史演变和心理基础方面对其进行一系列分析,从而对
通感格进行相关论述。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沟通起来的一种手法。
通感修辞格通感演变心理基础通感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地变
化的,它在保留旧质的同时不断地累增着新质,新质的增加就表现
在通感的心理基础的变异,或者说是联想方式的变异中。
一、产生于先秦两汉的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最早的通感产生于先秦两汉,其内容都是将音乐的听觉形象通过
比喻转化为视觉形象。“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像飞鸿”(东
汉·马融《长笛赋》)。魏晋时期产生了新的通感方式,但此类通感
仍被历史继承。“状若崇山又像奔波,浩浩荡荡,郁郁峨峨”(晋·嵇
康《琴赋》)。“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
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唐·韩愈《听颖师弹琴》)。
音乐有很强的写实绘形功能,它能较直接地引起人们对有形事物
的联想:如上述例中,音的上升被联想为“跻攀分寸不可上”,音
的下降被联想为“失势一落千丈强”,而“状若崇山”则表现的是
音乐不断上升又陡然下降。
我们把由音乐引起的对物形的联想称为直接相似联想,是因为联
想只出现在感知层面,没有深层意识的参与:从声音到物象之间不
存在以内心情绪体验为中介的转换过程。联想之所以产生,是因为
不同事物的纯形式因素——音的高低强弱,节奏的徐疾与物的长短
曲直方圆等形式因素产生了关系性相似或结构性相似,这种相似性
在大脑中建立起暂时的神经联系。于是由彼此的联想就此产生。
二、产生于晋的相关联想式通感
甲乙两种事物出现在同一时空,由甲联想到乙,这是时空性相关
联想,甲出现时往往伴随出现乙,两者之间形成一定的因果联系,
仅出现甲就能引起对乙的联想,这是因果性相关联系。这两种相关
联想都会产生通感。
由时空性相关联想构成的通感最早见于晋代陆机的作品,至唐以
后逐渐多了起来。
(1)佳人抚琴瑟,纤手清且闲。芳气随风洁,哀响馥若兰。(晋·陆
机《拟西北有高楼》)
(2)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唐·杜甫《船下夔州郭宿雨湿
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3)残照背人山影黑,干风随马竹声焦。(杜甫《冯大师集黄沙
村》)
(4)剪剪轻风本是轻,犹吹花片作江声。(宋·杨万里《又和二
绝句》)
(5)风随柳转声皆绿,麦爱尘欺色易黄。(清·严逐成《满城道
中》)
此类通感在现当代也常见:
(6)蓝水兵,你的嗓音纯得发蓝。(李纲《蓝水兵》)
(7)对面沙渚,似乎有人凫水,似乎有人说话,将湿湿声音递
过来。(何立伟《一夕三逝·空船》)
上述通感涉及的双方,在同一时空出现,如例(1)美人散发的
芬芳气息与她的琴声同时出现,因而由琴声联想到她的芬芳气息,
进而感到其琴声亦如兰花馥郁芬芳,这是由听觉引出嗅觉印象,其
他如例(2)由钟声从潮湿的远空传来,因而想象钟声也是潮湿的,
也是由听觉引出触觉印象;例(5)中由风声从绿柳中传来,而想
象这风声也染上了柳树的绿色,这是听觉引出了视觉的印象……都
是因不同事物在时空上接近而引起了相关联想,进而产生通感现象
的。此类通感除心理联想外,还须将其中一物象以比拟的方式作艺
术变形,以使得由不同感官感受的事物可以被同一感官统摄。它通
常是将声、光等无形质的事物经过比拟使之形质化,使声音变成可
染上气味、颜色、湿度等的有形物质,如例(1)至例(7)。
因果性相关联想也可以形成通感:不同刺激若经常伴随出现,会
在大脑中形成较固定的神经联系,相互之间可以产生心理反应上的
因果性关联,只要出现甲就可以引起本来只能乙引起的反应。如太
阳与火有红和热两种特性,人们长期接触太阳与火,使得红的视觉
与热的触觉在大脑中建立起固定的神经联系,于是人们只要见到红
色就产生出热的感觉;又如湖水、树林是绿色的、清凉的,因此人
们接触绿色可产生凉的感觉;望梅可以止渴也是此理。此类通感最
早见于南北朝后期:
(1)已同白驹去,复类江花热。(梁·瘦肩吾《八关斋夜赋四城
门第一赋韵》)
(2)净碧山光冷,圆明露点匀。(唐·罗隐《秋霁后》)
上述两例就分别是由花之红而感到“热”,由山之碧而感到“冷”。
三、产生于宋代的间接相似联想式通感
外物对人有不同的存在价值,因而人们在以感官感受对象的同
时,会引起相应的内心情绪体验——或为价值判断,或为审美体验,
或为好恶情感,或为苦乐心态。因此一个事物往往留给人们两种不
同的记忆:事物的形象记忆和由事物引起的情绪记忆。由不同感官
接纳的事物可以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相同的情绪体验又成为沟通
不同感官的中介:如我们品尝佳肴,在大脑的味觉皮质区留下记忆
痕迹,同时由美味引起的愉悦感亦在大脑有关皮质区留下痕迹。此
外我们欣赏美妙的音乐、舞蹈、文学也产生愉悦感,由于神经系统
的关联性,对食物的愉悦感引起神经兴奋会重新激活其它皮质区内
储存的一切引起愉悦感的形象记忆,这样共同的情绪体验就使得味
觉中枢与其它感觉中枢产生暂时神经联系,人们就以形容味觉的
“有味”去赞美音乐,舞蹈、文学等视、听觉对象,通感因之产生,
这种方式形成的通感最早见于宋代而真正成熟并被大量运用于现
代。
(1)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宋·秦少游《浣溪沙》)
(2)柳边深院,燕语明如剪。(宋卢祖皋《清平乐》)
(3)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
《荷塘月色》)
(4)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
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密语那样芬醇……(鲁彦
《听潮》)
(5)绿茸茸的草板,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刘白羽《长江三
日》)
此类通感通常是以比喻形式构成,本体是直接感知的事物,喻体
是联想涉及的事物,相似点是写作者对本体事物和喻体事物共同的
情绪体验。
四、现当代产生的主观移情式通感
在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派作品中,产生了一种纯主观性的通感,它
无需通感所及双方相似、相关,无需因果联系,作者将自己的主观
感受施加于对象,形成主观移情式的通感。
(1)潘鹤龄先生……低低地吹着”traumeri”那紫色的调子。(穆
时英《pierrot》)
(2)高原的天空燃烧得火辣辣的/金江的喧响格外悲壮。(张烨
《高原上的向日葵》)
(3)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舒婷《会
唱歌的鸢尾花》)
上述通感的客观基础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没有“紫色的调子”等
事物,完全是作者将主观意志投射于对象,使客观物象产生出超越
现实的新异风貌,并为作品创造特殊气氛。
参考文献:
[1]汪少华.移觉的认知性阐释.修辞学习,2001,(4).
[2]王国维.人间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