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例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探究和合作式的主动学习,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实践、探究和思考,这是促动学生思维和水平发展的根本途径。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强调由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入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让学生亲自经历相关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和水平,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下是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播放flash小动画

老师用鼠标依次点击瀑布流水、飞机起飞、拉小提琴发出相对应的声音,如下图所示。

【学生活动】

聆听这些声音,并猜出是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中,相关声现象,同学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呢?【学生活动】

学生互相讨论,说出很多想法。

【教师活动】

将问题归类,确定今天的学习内容: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熟悉的声现象,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

趣,提出声音的产生等问题,切入学习的主题。

二、展开科学探究,实施新课教学

(一)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做一做:请把手放在喉头处,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学生活动】

学生发出声音“a”,感受声带的变化。

【教师活动】

利用多媒体播放蟋蟀和鸟类发出声音的视频。

引导学生思考:蟋蟀和鸟类是怎样发声的?

【教师活动】

教师重点介绍鸟类发出声音的过程:

发声过程:鸟的发声器官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由多个扩大的软骨环及其间的鸣膜组成,分叉处有一呈锲状的鸣骨。鸣管有两对弹性薄膜,叫内、外鸣膜形成一对狭缝,通过气管内冲出的空气,使鸣膜等鼓动而发声。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蟋蟀发出声音时靠翅膀的振动,鸟发出声音靠鸣膜的振动。2.猜想假设

【学生活动】

根据以上例子,学生讨论声音可能与物体的振动相关。

3、设计实验、实行实验:

【教师活动】

教师提供实验器材:音叉、钢尺、乒乓球、铁架台、米粒、盛有水的烧杯等;为了验证学生的猜想是否准确,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来验证。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利用课桌上提供的实验器材,讨论如何制造声音。

【教师活动】

布置任务:

任务一:利用实验筐中的物体发出声音,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好操作。

任务二:带着两个问题实行实验:

(1)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有什么不同?

(2)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活动】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行实验,完成下图中的部分实验,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如何操作。

2.小组讨论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并选代表回答,其他人补充。

【教师活动】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发声体的哪个部位在振动。

【教师活动】

结合探究实验,教师归纳振动的定义、实验的结论。

振动:绕平衡位置来回运动----物理学上称为振动。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设计意图:

突出“提出问题”这个环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利用仅有的实验器材制造声音,学生积极性高,乐于参与实验活动,努力制造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声音来展示,凸显学生的个性,另外,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观察、对比、讨论、总结,每一个小的环节都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水平,同时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师活动】

1.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演示实验:

(1)出示音叉、铁架台,兵乓球,按照如图所示安装实验器材;

(2)不敲击音叉,用叉股直接接触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情况;

(3)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将音叉慢慢靠近悬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振动情况。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实行解释: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引起乒乓球的跳动。【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发声物体的振动。

【学生活动】

利用课桌上盛有烧杯的水、米粒来设计实验。

活动一:(1)不敲击音叉时,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情况;

(2)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水面情况。

活动二:(1)把米粒放在桌面上,不敲击桌面时,观察米粒的情况;

(2)敲击桌面,观察米粒的情况。

【学生活动】

观察实验现象:(1)不敲击音叉时,水面无情况;

(2)敲击音叉后,迅速将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激起水花;

(3)把米粒放在桌面上,不敲击桌面时,米粒不跳动;

(4)敲击桌面,米粒上下跳动。

【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上述实验现象,归纳结论

总结:这样我们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看得见的乒乓球的跳动,物理学中称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转化法。

【教师活动】

归纳总结: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板书: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实验,巧妙地将音叉的振动转化为乒乓球的跳动,启发学生设计实验,也为后面共鸣箱实验埋下伏笔。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对比,将看不见的音叉的振动,转化为水花的溅出,亲自体会转化法在实验中的作用。

(二)探究声音的传播

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

(1)出示两个相同的音叉,为了区分给它们命名为A和B,按照如图所示的安装实验器材;

(2)不敲击B音叉,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

(3)敲击B音叉,再将B音叉靠近A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