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心理对人声音色形成的调控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642.11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歌唱心理在歌唱教学和演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歌唱心理是指歌唱者在学习和表演歌唱过程中所经历的心理状态和感受。
它可以影响到歌唱表演的效果和质量。
本文将从歌唱教学和演唱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歌唱心理的作用。
歌唱教学中,歌唱者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对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首先,歌唱者在学习歌唱技巧时,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如专注,耐心和自信。
这些心理因素是歌唱者学习歌唱技巧的基础。
只有通过专注练习和积极学习,歌唱者才能够顺利掌握歌唱技巧。
其次,歌唱者在练习歌唱过程中,感受到的情绪和心情也会影响到歌唱效果。
例如,当歌唱者情绪不稳定时,呼吸会变得不规律,嗓音可能会变得嘶哑,唱出的音乐效果会大打折扣。
因此,对于歌唱者来说,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如平静和舒适,可以提高歌唱的技巧和效果。
此外,歌唱教学中,激励和鼓励也是歌唱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歌唱者遇到挑战时,教师应该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尽可能的鼓励歌唱者,激励其克服困难和取得进步。
这有助于歌唱者保持积极态度,维持学习动力,持续进步。
在歌唱演唱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歌唱者要注意控制情绪和体验情感。
歌唱者必须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来应对演唱中出现的各种情绪波动,如紧张,兴奋和激情。
这些情感是演唱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是在过分强调情感的情况下会对音乐表演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歌唱者需要平衡音乐表演与情感的关系,用音乐的形式发挥情感的力量。
其次,歌唱者的自信心也会直接影响演唱的效果。
自信心是演唱成功的重要保证。
唱歌时,歌唱者要有足够的自信来展现自己的音乐特色,避免因害怕出错而局限于自己已掌握的歌唱技巧。
当歌唱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时,他们更容易发挥出最好的表现。
最后,歌唱演唱中,专注力和注意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歌唱者需要集中注意力,掌握音乐细节,清晰地发音,把握音准,展现出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只有在全神贯注的状态下,歌唱者才能够发挥出最好的表现。
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音符---歌唱心摘要:声乐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它的学习和演唱过程,是一个集声乐技术技巧、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修养以及人生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发展的过程。
歌唱艺术的表现手段是声音、感情和动作。
人们大多认为,在歌唱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声音的好坏。
因此,在声乐学习者当中,许多人把技巧的学习放在首要地位,而往往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淋漓尽致的表达感情和完美的歌唱,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之外,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歌唱心理在声乐演唱及教学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的。
一个好的演唱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里素质,沉着冷静的投入到歌曲中去;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声音完美表达出来。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不同的价值观和意念指导下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创作和表演效果。
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艺术需要用音乐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展现心理世界;缺少内心思想和情感就不可能打动和感染人。
技巧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的。
在声乐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声乐表现和教学的效果,那就是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声乐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正确运用歌唱心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等,把歌唱心理的培养和调控正确的运用到声乐教学过程中,使其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有机的改善和提高我们的行为效能。
我们知道,歌唱虽然是由呼吸、发声、共鸣、咬字吐字、听觉等共同参与下的多边组合,但所有这些运动,都受人的高级神经系统来控制。
声乐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到:声乐艺术是通过音乐和语言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
因此,歌唱除了嗓音的好坏,还需要智力和心理的援助。
对于声乐学习和教学来说,要特别注意对歌唱心理的培养和加强。
一、歌唱心理对歌唱的重要性心理学是研究关于心理现象的科学,是自然现实的客观反映。
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在歌唱训练和艺术实践中起主导作用。
由于心理因素受周围客观事物的影响,不同的人往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正确的歌唱心理状态是歌唱艺术的前提。
心理状态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作者:陈阳来源:《环球市场》2019年第09期摘要:声乐是一门注重情感表达的艺术,所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促成完美声乐演唱的必要前提。
同时,这也是歌唱者在演唱时最注重的一个问题,它贯穿于整个演唱过程,协调各器官的配合,促使歌唱者快速进入歌唱状态,发挥出歌唱者的最佳水平。
然而,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使歌唱者产生紧张、焦虑等心理反应,导致在演唱时不能按原有水平正常发挥。
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在演唱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歌唱者快速进入演唱状态时必不可少的因素。
所以我们要了解心理状态及其产生的原因,结合歌唱者的实际情况,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将其运用到歌唱者的演唱中,从而提高歌唱者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歌唱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关键词:心理状态;紧张;焦虑;培养一、认知不良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指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反应,即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大多数人的心理分为两种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第一种,也就是常态反应;另一种是不良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偏离常态反应也叫变态反应。
当一个歌唱者面对台下众多观众或评委时,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紧张、焦虑、怯懦、腼腆等心理反应,而且越有重要的人物或知名艺术家在现场,歌唱者就会越紧张。
以上所出现的紧张、焦虑、怯懦、腼腆等心理反应就是不良心理状态。
如果在演唱时出现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就会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影响声音的质量,使心跳、呼吸速度增快,精神压力加大,神经活动变的激烈,导致不能正常的发挥原有的演唱水平,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詹森效应”。
适当的紧张情绪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可以激发歌唱者的潜能,但过度紧张情绪的出现,就会变成不良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着歌唱者的正常发挥。
如此看来,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不得不引起歌唱者的重视,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心理素质,从而减少不良心理状态在歌唱者演唱时起到的阻碍和消极影响。
二、产生不良心理状态的原因(一)物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物理因素:1.灯光的刺激。
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心理调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和艺术的欣赏和追求也越来越高,学习和演唱声乐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
但在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控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角度来探讨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演唱。
一、影响声乐学习和演唱的心理因素1.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影响声乐学习和演唱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保持专注和积极的态度,从而更好地掌握技巧和技巧的实践。
而糟糕的情绪状态则会影响声乐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兴趣,降低其学习和演唱的质量。
2.自信心:自信心对声乐学习和演唱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自信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克服自己的困难和挑战,减少舞台恐惧症的强度,在表演中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技能和魅力,从而提高表演质量。
3.动机:动机是引领声乐学习者前进的动力源。
有强烈的动机使声乐学习者能够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动力和热情,切实实现目标。
4.态度:态度是影响声乐学习者实际行为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态度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好地面对挑战和错误,不屈不挠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如何进行心理调控1.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有专业的声乐教师或心理医生帮助声乐学习者进行心理调控,更好地掌握学习和演唱技巧。
专业的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和演唱质量。
2.注意情绪调节:声乐学习者需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平衡。
当情绪出现波动时,可以通过吸氧、听音乐、练瑜伽等方式来缓解情绪压力,进而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3.增强自信心:要想增强自信心,声乐学习者可以参加一些演出和发布会等活动,建立自信和表现力。
可以通过记笔记、练习、审视自己的表现等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心理状态,提高演出质量和自信程度。
4.总结并反思:在学习和演唱的过程中,学习者应该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从中总结经验并做好反思,以便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方式。
结语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控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声乐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技巧和实践,提高演出质量和自信程度。
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心理调控摘要声乐学习和演唱是需要一定的心理调节的。
声乐学习中需要克服乐理知识和唱法练习的困难,而演唱中需要协调情绪和肢体动作。
因此,了解如何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进行心理调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的心理调控能力,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引言声乐是一门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艺术,需要不断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而演唱则需要歌唱者在情感、动作等多个方面的协调。
因此,在学习声乐和演唱时,如何进行心理调控是非常关键的。
声乐学习中的心理调控1.克服学习困难声乐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乐理知识,还需要进行唱法练习,这对于许多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学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制定学习计划,分阶段逐步掌握;•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找到好的老师、参加课程、购买相关教材等。
2.管理学习焦虑有时候,学生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感到焦虑。
出现焦虑反应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身体健康。
以下是一些减轻学习焦虑的方法:•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给自己减轻学习负担,进行适当的休息;•与他人交流,寻求帮助和支持。
演唱中的心理调控1.管理表现焦虑演唱时可能会出现表现焦虑,在表现前紧张、焦虑的心情会影响到演唱的质量。
以下是一些减轻表现焦虑的方法:•需要提前进行充分准备,熟知歌曲,舞台布置等情况;•做好身体准备,如放松肌肉、深呼吸等;•与其他歌唱者共享经验和感情。
2.管理情绪演唱往往需要调节情感,把握好情感的表达能够更好的传达出歌曲的意境。
以下是一些管理情绪的方法:•掌握情绪表达的技巧,如以感性的方式唱歌、表达真情实感;•借助艺术形式调节情绪;•演唱前进行情绪宣泄。
结论在声乐学习和演唱中,心理调控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整理掌握有效的调控技巧和方法,可以使学生或歌唱者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情感表达,从而更出色的完成演唱或学习的任务。
论声乐学习的心理调控摘要:声乐学习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声乐学习,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针对声乐学习中认识不清楚、自信心缺乏、兴趣不浓、注意力不集中、意志力不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声乐学习;心理调控一、心理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声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同时也是一门综合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音响学等多门学科。
声乐艺术通过人的声音以及表演等来表现人的情感,展示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歌唱者的心理状态必然成为其声音状态的重要内在根底。
在整个歌唱艺术活动过程中,心理活动都始终贯穿其中,并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马腊费奥迪曾说:“心理学是声乐艺术的真正灵魂。
”可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声乐学习,能为声乐学习的实践提供新的理论参考,使声乐理论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因而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
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
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
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初学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声乐是一门感觉的艺术。
从心理学上讲,感觉是指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产生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在声乐学习中,尤其是声乐初学者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先天条件不错、歌唱技巧也还可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正规化训练之后,不仅声乐技巧上进步不大,反而丧失了本来的声音特点,变得好似不会唱歌了。
其实这是因为声乐学习中需要“感觉”的方面没把握好,比方:气息、腔体翻开、声音位置、歌曲的意境等等,学习者好似抓住了这样就丢了那样,面对老师的指导、提示也无所适从。
浅议心理状态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摘要】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来看,这些器官都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如果有心理负担,就会影响发声与歌唱。
本文主要从学生的日常声乐学习中去探索发现以及解决他们所出现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歌唱;兴趣;心理;情感一、心理状态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声乐学习的重点在于逐步调整、协调人体各发声器官,使发声技能和习惯趋于科学和合理,进而提高人声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声乐学习并不只是单纯的声乐技巧的学习,同时也是学习者心理活动调控过程的训练。
不管是声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是演唱形式,都必须通过演唱者的思想感情来表达。
如果没有演唱者充分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因素,再好的演唱技能也难以发挥。
所以,歌唱的学习不能仅仅重视练习人体发声器官的机理作用,还必须重视心理因素的作用,重视心理调控能力的训练。
二、声乐学习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歌唱者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稍有紊乱,就会影响歌唱效果。
这种心理紊乱,就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是声乐学习前进的“拦路虎”,它的影响很坏,必须全力找出原因,消除这种障碍,声乐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现象:(1)反应迟钝。
有的学生,无论教师如何启发,他的歌唱状态都和原来的差不多,声音上也没有变化,教师感觉这样的学生太迟钝,教起来很费劲。
在学生身上,表现对声乐的感觉反应迟钝的心理障碍,大致有以下四种因素:1、缺乏欲望。
对歌唱艺术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是歌唱欲望产生的心理基础,学生在声乐教师面前,心里很想歌唱,希望在老师指导下学到正确的歌唱方法,一旦他们体会到歌唱发声的感觉使声音产生变化时自己就觉得很高兴,歌唱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2、缺乏激情。
有些学生,在学唱中思想负担太重,往往束缚了自己的情结,好像身体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歌唱家发声很不自如。
3、缺乏“意念”。
[心理活动对歌唱的影响]不良心理状态对歌唱的影响一、心理因素对歌唱的影响1、感觉对歌唱的影响所谓感觉,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歌唱也不例外。
(1)歌唱听觉对于歌唱者来说,必须具备对乐音敏锐的感受和分辨能力。
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学习和训练加以提高的。
良好的辨别声音特性的感觉对歌唱者十分重要,它关系到正确的声音观念的建立和对音准、音色、音量的鉴别和听觉的审美能力。
(2)歌唱视觉贝多芬认为b小调是黑色的,斯克里亚宾认为c小调是蓝色的,G大调和D大调是黄色的。
把音阶与颜色联系起来,虽然有些玄妙,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这需要在实践中去感觉、去证明,这是音乐家们对调性的视觉反映。
歌唱家对歌声也具有视觉反映,并且色彩会更加绚丽。
在日常发声练习时,通常所说的声音明亮、暗淡、苍白等都是视觉感受。
在演唱一首歌曲时歌唱家眼里有歌词中景与物的视像。
2、想象对歌唱的影响想象就是大脑在条件刺激物的影响下,在知觉基础上获得的,并通过记忆所保存的回忆的表象为材料,经过分析和综合的加工作用,创造出未曾知觉过的或是未曾存在过的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它与感觉、思维、情感及意志有着密切的联系。
想象不仅是一种客观反映过程,还是一种积极的主观心理活动。
音乐想象在音乐活动中,特别是在认识音乐、改造音乐、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等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音乐活动中,没有音乐想象,也就没有音乐的灵魂。
当歌唱者在演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时,可以根据歌词所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在一望无际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彩蝶纷飞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一片宁静祥和的大自然美丽画卷映入眼帘。
于是“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歌唱艺术效果就产生了。
3、性格对歌唱的影响在心理学中,性格是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的个性特征,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可塑性、多面性的特点。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在声乐演唱教学中,学生和教师大多数所重视的是歌唱的各种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
歌唱心理是歌唱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反映,认知歌唱者在歌唱学习、艺术实践中的心理变化规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
在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格外重要,不同的意念引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例如,在声乐课上,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启示:“你的喉咙有个发亮的灯泡,声音就在灯泡里”或“二胡的弓子要始终在腹部拉动,不能乱跑”等等,从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些显然是不存在的,偶尔有时,老师这样讲解:声音是由声带发出的,即通过“喉腔”、“咽腔”,再通过“口咽腔”之间与“鼻咽腔”部分达到“鼻腔”,声音冲在软腭的背后面冲上鼻腔,让声音必须在鼻咽的后部回旋,然后就会有鼻腔共鸣的特殊音色,从生理学和解剖学来说,这些是无可非议的,在实际的声乐技能训练过程中,你更喜欢哪一种启发方式多一些呢?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中的情绪、性格、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培养歌唱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以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圆满的完成每一首作品是歌唱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标签:歌唱与表演;歌唱心理;地位和作用歌唱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它受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中的情绪、性格、意识等各方面的影响,因此,培养歌唱心理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以良好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圆满的完成每一首作品是歌唱心理素质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以下就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一、情绪对歌唱的影响情绪和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
歌唱者的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现代声乐理论研究表明,大脑皮层通过视觉、听觉、内在感受等方面控制我们的歌唱行为,歌唱运动是一个统一的运动。
浅谈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是歌手在演唱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影响到整体的表现效果,还会直接影响到歌手的舞台表现和声音质量。
对于希望成为一名优秀歌手的人来说,良好的歌唱心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就需要对自己的声音有信心。
很多人在演唱时都会出现自卑感或者害羞感,认为自己的声音不好听或者不够出众。
但事实上,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能够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并加以发挥,就能够取得成功。
要学会相信自己的声音,培养自信心,相信自己的声音能够打动观众,这样才能够在舞台上表现出最佳的状态。
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就需要学会控制情绪。
在演唱过程中,情绪的控制对于歌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表现和质量,如果情绪失控,就会导致声音的不稳定和失真。
要学会在演唱时保持情绪的平稳,不要被情绪左右,保持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够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最佳的效果。
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就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身体状态是保证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
只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够保持身体的健康,保持声音的稳定和质量。
要注意饮食的均衡,保持适当的运动,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够保持最佳的状态,为歌唱提供最好的条件。
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表现。
要不断地学习音乐知识和技巧,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歌唱水平,这样才能够在演唱过程中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展现出更加优秀的表现。
要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培养和提高。
只有在自信、情绪控制、健康生活和不断提升方面做到位,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最好的表现。
希望每一位歌手都能够培养出良好的歌唱心理,取得更好的表现。
丽科学教育家200s年6月第6期学术性实践性理论性281蛩要臻嚣嚣涮;噩嚣蒹酬蒙酬雏矧蘸蒹翻噩噩骶臻蒙舞噩噩藩蒹臻至婺娶矧裂骶涨蒹臻臻甍蘸嚣嚣黧嚣东东戮噩噩臻乐器歌唱心理在声乐教学中的影响和作用郝建苍(河南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摘要】影响声乐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歌唱心理。
建立在有良好歌唱心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歌唱,因为:充分的歌唱欲望和激情是前提,合理的意念控制是基础,对自身水平的认识观念是关键,性格方面的因素则常常左右着歌唱水平发挥的好坏.要注意平时养成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参与实践锻炼。
要按照心理科学规律来开展声乐教学。
【摘要】歌唱心理;歌唱心理障碍;声乐教学;声乐艺术是以音乐和语言艺术表达我们思想感情的。
充分地表达艺术,除了嗓音的技巧外,还需要智力和感情等方面因素的援助。
在声乐表现中,人们对歌唱器官肌肉运动的支配,在许多方面并不随意,需用心理活动的抽象感觉来调整,因此,心理作用在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研究智力和感情方面的科学,即心理学。
掌握人声“乐器”的技巧有其特殊性,它既看不见也摸不着,非常抽象,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做出反应的物质(音响)效果。
歌唱着在调整歌唱器官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必须处于积极、稳定的正常状态之中,稍有紊乱就会影响歌唱效果。
这种心理紊乱就是歌唱发声的心理障碍,它是声乐学习前进的“拦路虎”,只有消除这种障碍,声乐教学才会顺利,声乐学习才能获得成功。
归纳起来,心理活动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l欲望和激情是美好歌唱的前提对歌唱艺术是否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这是歌唱欲望产生的心理基础。
对歌唱有强烈的欲望,容易使大脑皮层及神经系统产生兴奋。
在兴奋的中枢神经传导下,歌唱的生是器官会做出积极的反应。
歌唱欲望越强,反应越灵敏;歌唱欲望越差,反应越迟钝。
激情是思维产生动力的火花。
激情一经迸发,就会冲破禁锢的绳索,使人获得心理上的解放和歌唱发声的自如感。
浅谈生理调控对声乐演唱的重要意义摘要:声乐艺术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由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而成。
声乐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要求声乐演唱者不但有娴熟的发声技巧,更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
而心理问题导致的问题非常复杂和广泛。
本文论述了心理调控在歌唱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在歌唱过程中的心理失控及其产生原因和解决方法。
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演唱技巧的发挥以及表演效果的体现。
心理调控的运用在演唱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研究歌唱的心理调控课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认识心理因素与声乐演唱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歌唱中心理因素的规律,对歌唱技巧和心理调控更好的结合,从而提高声乐演唱水平。
关键词:声乐艺术歌唱心理调控声乐演唱一、歌唱过程中的“心理失控”及其产生的原因歌唱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是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的艺术,歌唱心理自始至终都影响和支配着演唱技能、技巧,以及艺术情感的发生和发展。
演唱者在歌唱活动中的心理障碍将直接影响着生理活动。
大家所熟悉的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在25岁之前,演出屡次失败,他绝望的要告别舞台。
于是,他便决定举行一次告别演出,这种绝望的心情使他摆脱了精神负担,那次他唱的很好。
他在舞台上找到了自我控制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
以上实例可以说明,“演唱是一项非常高级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
”有了正确的生理状态做前提,成功的关键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二者缺一不可。
歌唱心理活动的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歌唱的结果,还影响到发声器官的健康。
由于长期患病产生了心理上的障碍,有时虽已将病治好,但发声障碍如故。
还有的人不知道自己患病时,声音很好,一旦听说有病,声音就立即变坏。
其实这都是歌唱心理的巨大作用引起的一些消极作用。
所以,我们在学习声乐时,一定要重视歌唱心理活动,注意培养正确的心理活动。
二、歌唱心理调控的方法一部部声乐乐谱,无论它有多么详尽,也都无法确切地体现出人类情感的细微变化和色彩差异。
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歌唱心理是指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它在歌唱教学和演唱中都非常重要。
下面从两个方面浅谈歌唱心理在教学和演唱中的作用。
1. 调节情绪,保持好心态。
在歌唱教学中,学生总会出现错误、困惑和挫败感等情绪,这时候老师应该及时化解并调整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保持好心态,保持学习热情。
2. 培养自信心和自我觉察能力。
歌唱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形式,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技巧上的训练和音乐感觉的涵养。
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自信心的动摇,所以老师需要通过鼓励和提供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慢慢培养自信心,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和演唱时注重自我觉察,因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进行改进。
3. 激发学生演唱的激情和感染力。
歌唱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表达和传达,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请学生了解歌曲的内涵和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爱和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和感受歌曲,并在演唱中能够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而使演唱更具有感染力。
1. 调整状态,保持稳定。
在演唱时,歌唱者的状态会不时地发生变化,有时候会感到紧张、有压力甚至会怯场。
这时候,歌唱者需要通过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冷静和稳定,以此来保证演唱时的表现。
2. 让声音更加自然和流畅。
歌唱心理状况对声音产生深远影响,在演唱中如果心态不佳,不仅会影响到声音的美感,还会拖延节奏、错过高潮等等,因此需要歌唱者积极调整心态,放松身心,避免紧张和疲劳,使得声音更加自然和流畅。
3. 增强舞台活力和亲和力。
一位优秀的歌唱者在演唱时能够通过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情,将歌曲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歌唱者的心理必须保持积极和开放,让自己的舞台活力和亲和力能够传递给观众。
总之,在歌唱教学和演唱中,歌唱心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歌唱者的表现效果。
因此,学生和歌唱者需要注重心理状态的调整和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经验,为自己的音乐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