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 格式:ppt
- 大小:1.97 MB
- 文档页数:56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核心素养教学发布时间:2021-08-05T07:35:52.701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7月总第384期 作者: 孙远征[导读] 为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安徽省安庆市石化第一中学 246003 摘 要: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化学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本文选取“物质的分类及转化”这一节内容,从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并行、“教、学、评”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便使科学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核心素养 学生评价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学生在初中化学课上已经学习过。在初中的基础上,教材重点介绍了“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这两种常用的分类方法,以及同素异形体、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既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又可以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为减轻学生进入高中化学学习的不适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化学核心素养 在化学学科中,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在“物质的分类与转化”这一节中,我们重点介绍两个核心素养的培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学习酸碱盐概念的时候,首先我们需要从宏观组成上学会辨识酸碱盐,例如含有H元素的是酸,含有OH原子团的是碱,含有金属元素和酸根原子团的是盐。但是这种认识方法只是从表面上进行区分,我们还需要深入到微观层面,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才是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才是碱,电离时产生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这样才能实现对酸碱盐的认识从宏观进入微观、从表象进入实质的转变。 在学习分散系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展示CuSO4溶液、Fe(OH)3胶体和泥水三杯样品,让学生区分。学生可以根据三种液体是否稳定、均一、是否有漂浮物等外观对三种样品进行区分,这其实就是宏观辨识。然而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呢?我们又必须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这个微观层面来进行区分。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在学习各类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时候,以酸为例:
课时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分类的方法和依据,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2、熟悉酸、碱、盐的性质,熟悉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主干知识梳理】 一、同素异形体1、含义: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如:金刚石、石墨和C 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 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2、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1)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 2)和臭氧(O 3) (2)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3、研究对象(1)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不是指化合物(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不同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4、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 (1)“同”——指元素相同;(1)“异”——指形成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5、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决定性质” (1)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差异(2)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的相似,有的相差较大6、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它们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在转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即学即练1】1、清晨,松树林中的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有极少量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反应的方程式为3O 2=====电火花2O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 .由氧元素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C .产生的臭氧与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D .这个反应属于物理变化2、科学家们最近发现一种新分子,具有空心类似足球状的结构,其化学式为C 70。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 70是一种化合物 B .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0C .它的化学性质和金刚石相似D .C 70和金刚石、石墨一样,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 二、物质的分类方法1、物质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对下列化合物进行分类:①NaCl ②HCl ③CaCl 2 ④CuO ⑤H 2O ⑥Fe 2O 3(1)依据通常状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固体:①③④⑥、液体:⑤、气体:② (2)依据物质的元素组成为标准,可分为氯化物:①②③、氧化物:④⑤⑥ (3)依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为标准,可分为酸:②、盐:①③、氧化物:④⑤⑥2、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Na 2CO 3从其组成的阳离子来看,属于钠盐,从其组成的阴离子来看,则属于碳酸盐3、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如:物质的分类 (依据组成和性质)【微点拨】①单质一定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②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 ③纯净物是由一种成分(分子)组成的物质,有化学式,有固定熔、沸点 ④混合物是由多种成分(分子)组成的物质,无化学式,无固定熔、沸点 【即学即练2】1、分类方法在化学发展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感受分类方法对化学学科研究和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2)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3)了解电解质的概念,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4)根据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用及其发生的条件;(5)通过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能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6)能正确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价值。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通过查阅资料等手段,浓度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悟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4.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5.认识丁达尔效应6.逐步探究胶体与浊液、溶液的区别7.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胶体及其主要性质难点:1.常见化学物质的分类方法;2.丁达尔效应教学方法与过程:第一节物质的分类一、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一种可以组成不同的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化合物,100多种元素可以能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我们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来认识和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用途、制备等。
(2)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A.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按某种标准再进行分类的方法叫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可以采用树状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如下:B.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种物质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的方法叫交叉分类法,从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物质进行分类,可以采用交叉分类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3)根据物质的性质也可以对物质进行分类根据氧化物质的性质可对氧化物进行分类,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如CaO;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酸性氧化物,如CO2;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两性氧化物,如Al2O3;既不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不成盐氧化物,如NO、CO;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
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和转化一、学习目标1.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初步认识物质的科学分类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尤其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
认识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能尝试运用比较、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认识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4.了解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和内容,体会化学的学科价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三、设计思路本课设计以“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为切入口,通过故事激发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兴趣,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及不同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并从不同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四、教学过程[导入]在同学们眼中,什么是化学?化学家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呢?在化学家眼中,物质世界是怎样的呢?我们都知道,巧克力是情人节的首选礼物,然而化学家却在思考:这是为什么呢?经研究,他们发现在巧克力中含有一些物质,食用后能令人产生愉悦的感觉,这样的氛围中,爱人更加可爱。
这就是为什么要送巧克力了。
再如臭脚丫,那种气味可不敢恭维,是什么物质如此难闻呢?化学家们研究发现,原来是一种叫做“硫醇”的物质作怪,硫醇的结构与我们学过的乙醇相似,只是其中的氧换成了硫。
化学家研究了硫醇,又利用其特殊的气味,将其少量添加到无色无味的煤气中去。
这样万一煤气泄漏,我们就能闻到其气味了。
这就是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他们绝不只是穿着白大褂,在一堆试管和烧杯中摆弄各种药品的人。
对于我们早已习惯的物质世界,化学家们总是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
下面,让我们以“化学家”的眼光来观察、认识、研究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做好准备了吗?化学世界绚丽多彩,千姿百态,目前已知物质的种类超过千万种,每年还有大量新物质不断被合成出来。
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一、知识点1、物质的分类2、物质的转化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非金属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相应的化合物,如:__ __、__ _。
(2)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如:。
(3)不稳定的酸受热分解后生成相应非金属氧化物,如:__ __。
②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金属和非金属反应生成盐或金属氧化物,如:。
(2)某些金属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如:。
(3)难溶性碱受热分解后生成相应的金属氧化物,如:。
③物质间的转化(八圈图)二、考点1、物质的分类例题1.分类是化学学科常见的思想方法之一。
下图呈现的物质分类关系中,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含在②中。
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BA. 液态氧B. 纯净水C. 冰水混合物D. 二氧化氮2.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
如果按照物质的组成对空气、烧碱、氧气、生石灰、纯碱、硫酸六种物质进行分类,则图中虚线框内的物质①、②、③、④、⑤、⑥依次为( )CA. 纯碱、硫酸、生石灰、空气、烧碱、氧气B. 空气、硫酸、纯碱、生石灰、烧碱、氧气C. 空气、硫酸、烧碱、纯碱、生石灰、氧气D. 空气、氧气、生石灰、纯碱、烧碱、硫酸3.下列实验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CA .玻璃烧杯B .铁架台C .橡胶塞D .蒸发皿4.下列有关有机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DA .一般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B .有机物之间的反应一般较慢、较复杂C .熔点和沸点一般比无机物低,大多呈气态或液态D .所有的有机物都能燃烧变式训练1.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科学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BA.常见的活泼金属:铁、锡、铜B.常见的氧化物:水、干冰、生石灰C.常见的易燃物:汽油、酒精、浓硫酸D.常见的混合物:空气、啤酒、过氧化氧2.下列物质的分类,不正确的一组是()AA.H2O、MgO、H2CO3都属于氧化物B.HNO3、H2CO3、H2SO4都属于酸C.NaOH、Ca(OH)2、Fe(OH)2都属于碱D.NaCl、Na2CO3、NaHCO3都属于盐3.乙烯(C2H4)是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认识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类的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能从物质类别的角度认识同类物质具有相似性,一定条件下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基础知识梳理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方法1.物质分类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的标准,然后按标准进行分类。
(1)依据通常状况下物质的存在状态为标准,可分为、、。
(2)依据物质是否由同种物质(分子)组成可分为、。
(3)纯净物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可分为、。
(4)单质按照元素种类可分为、。
(5)化合物按照物质的性质可分为、、、、等等。
............2.交叉分类法对同种物质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如:3.树状分类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单质金属非金属酸性氧化物氢化物物质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按酸根分含氧酸无氧酸按电离出的H+数分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按强弱分强碱弱碱按可溶性分可溶性碱难溶性碱正盐特殊氧化物过氧化物按强弱分强酸弱酸4、同素异形体及氧化物的概念和分类(1)同素异形体的概念: (2)物质举例: (3)同素异形体的差异: 5、氧化物的概念:混合物溶液:浊液:胶体:(1)单质一定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
(2)化合物一定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是化合物。
(3)纯净物是由一种成分(分子)组成的物质,有化学式,有固定熔、沸点。
(4)混合物是由多种成分(分子)组成的物质,无化学式,无固定熔、沸点。
(2)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
②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
(3)碱性氧化物是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①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②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