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268.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类与自然环境有限的资源供应和废弃物容纳能力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环境问题产生根源的寻找

第一阶段:由于局部的工业污染影响了人的生存环境,人们认为问题产生的原因是生产技术的原因,因此将技术治理作为主要环保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

第二阶段:人们发现环境问题是由于生产者将环境资本转嫁给社会,因此对生产者采用经济手段意图控制环境污染,但无法解决环境问题

第三阶段: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人类目前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管理的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段(法律、政策、经济、技术、教育等),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对从事开发活动的集团或个人的行为进行监督控制,以防止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它的目的既要发展经济,又要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并使自然资源千秋万代地为人类永续利用。

环境管理的含义主要涵盖以下四个方面:

①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②运用各种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

③环境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④环境保护作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环境管理需要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协调合作的行动。

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指环境管理活动的参与者或者相关方,包括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公众主体。

政府:(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①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

②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

③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

④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

⑤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①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

②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

③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

④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企业:(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

②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企业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

(2)企业对环境的影响

①企业是资源、能源的主要消耗者;

②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是污染物的主要生产者、排放着,也是主要治理者;

③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也是保护环境工作的具体承担者;

(3)作为管理对象的企业

①企业自身:加强环境管理和环境经营。②政府对企业的调控。③公众对企业的调控。

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①是政府和企业行为的对象。②公众和公众行为涵盖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①自身②政府③企业

(3)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影响

①消费物品和服务,造成资源消耗和产生废物。②生活方式③通过各种途径影响政府和企业行为环境管理学的概念与内涵:环境管理学是专门研究环境管理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它在研究寻求的是正确处理自然生态规律与社会经济规律对立统一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以便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生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概念:一是人类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满足这一条件的基础是资源环境。

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

持续性原则: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保证。

公平性原则:一是代内公平;二是代际公平

共同性原则:人类要共同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这是人类共同的道义和责任。三种生产理论的概念模型:

三种生产理论流派的认识论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中物质的流动是否畅通并构成良性循环。

他们把人与自然组成的世界系统的物质运动分为三大“生产”活动,即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基于这一认识该流派致力于探讨三大生产活动之间和谐运行的理论和方法。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是时间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界面的两个基本特征:

①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它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发生作用关系的产物。在互不联系、互不发生作用的事物之间是不存在界面的。

②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在界面中,来自相互作用的各个系统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在此交汇,所以界面不能单纯属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随着交流的深入,界面不仅不属于任何一方,而且往往还会发育成为一个结构上相对独立、且具有独特性质的新系统。

*三生共赢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

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三生共赢原理基本内涵:三生共赢原理是共赢原理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共赢原理指在制定处理涉及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合理利益。三生共赢原理是指要把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因此,三生共赢原理要求,在处理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时,必须寻求既能保护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案。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基本内涵:指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情况下,自然环境能够承载和支撑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强度和总量的极限,超过这个极限环境将不能自行恢复。

环境承载力原理的主要特征:

客观性体现在一定时期、一定状态下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衡量和评价的,它是该区域环境结构和功能的一种表征;

主观性体现在人们用怎样的判断标准和量化方法去衡量它,也就是人们对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分析具有主观性。

区域性和时间性:环境承载力的区域性和时间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是不同的,相应的评价指标的选取和量化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

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环境承载力的动态性和可调控性是指环境承载力是随着时间、空间和生

产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的。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决策是指从多个环境对策中选出一个或几个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案的过程。

2、环境管理体系:一般指具有完整的环境管理功能的大的系统。包括环境法规、环境机构设置、

环境政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

3、中国的环境资源保护体系:宪法;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条例和部门

规章;环境标准;我国缔结或参加的有关环境资源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

4、中国现行的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制度、贷款优惠制度

5、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经济型和激励型政策方法、鼓励型和自愿型政策方法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支持方法

1.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标准:是有关保护环境、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各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标准的总称。

3.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可排入环境的某种物质的数量或含量,在这个数量范围内排放不会使环境参数超出已确定的环境质量标准范围,其制定的原理,可用下图加以说明P117图4-1。

4.在中国,环境统计范围大致包括:(1)土地环境统计。反映土地及其构成的实际数量、利用程度和保护情况。(2)自然资源统计。反映生物、森林、水、矿产资源、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风景游览区、草原、水生生物的现有量、利用程度和保护情况。(3)能源环境统计。反映能源的开发利用情况。(4)人类居住区环境统计。反映人类健康、营养状况、劳动条件、居住条件、娱乐文化条件及公共设施等情况。(5)环境污染统计。反映大气、水域和土壤等环境污染状况,以及污染源排放和治理等情况。(6)环境保护机构自身建设统计。反映环保队伍中人员变化和专业人员构成情况,以及装备、建设情况等。

5.环境管理实验方法的主要步骤:(1)实验的设计。其内容主要包括:①提出实验问题、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给出实验假设。②相关实验因素的控制。管理实验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实验者、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三个方面。管理实验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控制和解决办法。③预备实验。其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提供必要的实验参数、实验过程的指导。在预备实验中通常需要确定实验对象数目、指标的有效性、自变量的操作方法、无关变量的控制方法、实验指导语、实验过程的演练。(2)实验的实施。做实验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要严格按照实验设计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特别要关注实验因素的控制。(3)实验的分析。对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