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
- 格式:pdf
- 大小:495.42 KB
- 文档页数:5
太原市作为山西的省会,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中肩负着排头兵的重
任。省委书记袁纯清在去年底召开的全省民营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大会
上指出:我省民营经济已经从“草根经济”发展为“丛林经济”,民营经
济是就业经济、富民经济,也是强省经济。民营经济活则全局活,民营经
济转则全局转,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太原市要实现率先发展,做好全
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排头兵,就必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充分发挥民营经
济在转型跨越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今年以来,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陈川平的指示精神,我们围绕如何加快太原市非公经济的发展,多次召
开企业家、政府职能部门、专家学者座谈会,深入具有行业代表性的非
公企业、商会进行调研,外出学习和借鉴非公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形成了对加快太原市非公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太原市非公经济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非公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在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群众收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
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太原市非公有制企业总户数
达188451户,占到全市各类市场主体数的94.47%。其中:私营企业51567
户,外资企业425户,个体工商户136459户。2000年以来,太原市非公
经济发展呈现以下六个特点:一是在经济总量和财政税收上已占到全
市的“半壁江山”,但表现出“小、弱、散”的实际情况;二是经济总量
持续增长,经济比重逐年上升;三是投资增速相对较快,投资比重明显
提高;四是产业结构演进加快,第三产业五年来提高近10%,在产业结
构调整中位居第一,但企业规模发展相对比较迟缓;五是高新技术企
业数、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高;六是已成为就业的主渠道。分析太原市
非公经济的发展情况,纵向看成绩显著,横向看差距较大。纵向比较,
非公经济的GDP增速、纳税额、就业人数、投资比重和增速、高新技术
企业数量等主要指标都有较高的增长或增速,除GDP所占比重只有
43.5%,其余都高于或快于国有企业。横向比较,一是与省会城市比。无
论与中部省会城市比,还是与太原周边4个省会城市比,各项经济指
标基本都排在末位。二是与全省其他地市比。除总量领先外,增速大多
处于中、下游水平。当前太原市非公经济的发展现状,无论在量上还是
质上,与建设一流省会城市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差距就是发展的空间,
太原市非公经济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当前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非公经济发展的投资发展环境欠佳
1、部分干部对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I生认识不足,服务力度不
大。从当前情况来看,国企占有比例大,导致非公经济占有比例与国有企
业市场占有比例相比较小,竞争力差、重视不够、投资不足、后劲不足。
2、市场准人渠道不畅通,限制非公经济发展的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在许多领域虽然没有明文规定限制非公经济投资,但在市场准人方面
与国有经济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政策差异。一些收益稳定、利润较高的
行业尚未对非公资本开放;一些领域非公经济投资进入较少或是进入
2o11年第9期豳 35
关于对太原市非公经 (
. 蔷凿 :
困难,特别是在金融、电力、交通、环保等领域;行业垄
断行为的存在也使得非公企业不能平等地参与市场
竞争。名义上开放、实际上限制的“玻璃门”、“弹簧
门”等隐形门槛已然存在,影响了充分的市场化进程,
制约了非公经济的发展。
3、行政审批项目与流程繁杂、服务效能较低。立
项审批过程中存在诸多前置条件以及互为前置的问
题,以方便部门管理为主要取向,造成审批时效性较
差;部分项目审批环节复杂,成了相互掣肘的“连环
套”,使投资者无所适从;许多审批项目并没有真正做
到“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反而给企业造
成又跑窗口又跑部门的麻烦。究其原因,行政审批项
目还缺乏彻底有效的清理,政府审批管理的各部门、各
行业及条块之间,还缺乏系统的配套协调与整合。
4、政府产业引导不够。当前太原市不少非公企业
家急切呼吁政府提供产业发展、产业指导、投资名录
等方面的服务,因为企业家很难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和
政策支持的信息,加之太原市场化建设进程相对缓慢,
各个要素市场发展不健全,使非公经济天然与市场联
系的优势不能完全发挥,迫切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产
业引导服务。究其原因,政府主要侧重于比较宏观的
产业引导或者侧重于服务大型国企的发展项目,忽视
了对非公企业的产业服务。
(二)非公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持乏力
1、非公企业融资困难。据我们问卷调查,在非公
企业投资遇到的主要困难中,选择融资困难的企业有
1572家,占到填报单位的32.9%,居第一位。调查发
现,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金融服务滞后。其
次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非公企业贷款担保机构
少,与之相适应的非公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诚信体系
建设不健全。再次是企业自身条件欠缺。不少非公企
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信誉度低,可供抵(质)押的资
产少,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进行融
资的基本条件。 2、非公企业用地困难。发展中的土地问题是共性
问题,但是相比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公企业在用地方
面遇到的困难更大。尤其是新办的非公企业从政府那
里得到增量土地难上加难。即使部分非公企业从国有
企业、集体企业或个人那里取得土地使用权,往往也
需要承担特别昂贵的费用。非公经济进人园区发展已
是大势所趋,但就太原市园区现有情况来看,高新区、 经济区、不锈钢园区和民营经济区现有面积分别为8平
方公里、9.6平方公里、8.36平方公里和3.67平方公
里,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址可用土地已接近于零,目前
已经影响到“十二五”期间的投资项目落地。比如非公
经济占绝大多数的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39个固定
资产投资项目多为续建项目,由于已无开发用地,这些
项目完工后固定资产投资已无持续增长的空间。目
前,全市仅有的工业用地指标一般优先供应重点工程
和大项目,非公企业的投资往往有资金、有项目,但迟
迟拿不到土地指标,导致项目无法落地。
3、非公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缺乏。根据太原市中
小企业局的调查,全市48.3 1%t ̄公企业缺技术人才,
30.77%的企业缺管理人才,22%的企业缺营销人才,
14.59%的企业缺技术工人。究其原因,在市场化比较
充分的非公经济领域,一方面,部分非公企业不能给
职工以必要的社会保障,不能主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
益;另一方面,政府在维护非公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上工作力度不够,对企业的用工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不
够。根据我们对2010年太原市非公企业经营管理情
况调查结果看,全部员工均参加“三险”(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非公企业只有664家,仅占被
调查单位的13.9%,全部员工均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
非公企业只有1489家,仅占被调查单位的31.2%。
(三)非公企业自身建设差距较大
1、部分非公企业家创业意识不强、因循守旧,过
分依赖政府。由于太原属于内陆地区,政府管理和服
务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程度远高于
发达地区,客观上养成非公企业家发展中被动、因循
守旧的惯性思维,不愿冒险,乐于守摊子,小成即满、小
富即安等思想较为普遍。经营活动中过分依赖于政府
创造条件和机遇,致使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重大活动的
主角几乎都是依赖政府,而企业家往往只唱配角。
2、多数企业仍受家族型管理模式的束缚。据调
查,太原市非公企业由家族发起设立的比重占到被调
查单位的95.9%,由国有、集体、乡镇企业改制而来的
仅占4.1%。另外,从对太原市非公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度相关问题抽样调查问卷中非公企业股权结构的
统计结果看,有52%的企业由其家族控制着企业全部
股权,有37%的企业由其家族控制着企业绝大部分股
权,两者合计占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89%。只有1l%
的企业其家族控制着企业的少部分股权。两项调查都
:36 豳2011
年第9期 说明太原市非公企业绝大多数仍是家族型管理模式。
这种管理模式集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为一身,实行集
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缺乏民主、科学、健全的“纠
偏”机制,易受企业家本人局限性、随意性影响,难以
规避决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也很难拓展经营视野,形
成长远发展战略,持续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3、多数非公企业改革创新能力不强。非公企业在
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的选择上,偏重于传统产业,致使
非公经济发展局限于低层次的产业领域。从调查结果
看,太原市非公企业选择未来5年内投资的行业中,服
务业第一,制造业第二,房地产业第三。选择投资服务
业的997家企业中只有57家企业选择投资金融业,
占比仅为5.7%,金融业成为太原市非公企业未来5年
内投资意向较少的行业之一。这表明,多数企业在决
策、创新、发展转型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非公经济产业发展空间有限
1、投资比重偏低。2010年,太原市非公经济投资
467.3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1.0%,在中部省
会城市中规模和比重均排末位。2010年,投资规模倒
数第二的南昌比太原竞多出885.11亿元,几乎是太原
的三倍。民间投资相对不足已成为太原投资长期相对
较低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要因
素。
2、产业集群化水平不高。太原市几大园区的非公
经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涉及许多行业,产业零散,企
业关联度不大。有的尽管也有产业龙头,有一些上下游
企业,但满足不了配套要求,制约产业链的延伸。再加
上没有相应的科技服务和研发机构以及现代物流体系
支撑,很难形成气候,园区内的企业多数只是空间上的
聚集,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在市场开发方面,仍
然靠填补大企业留下的市场空隙来生存。
3、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太原市非公企业主要
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竞争性行业,如批发和零售
业、食品加工、饮料制造业等。有色金属冶炼、石油加
工业、生物与新医药技术、航空运输业等垄断性较高,
资金、技术要求较高的行业则涉足较少,在产业链中
处于为核心企业做配套生产或服务的从属地位。加之
非公企业产业化、规模化不强,其成长性和抗市场风
险能力依然面临严峻考验。所以,一旦大企业的生产
经营出现困难或问题,会迅速波及上下游的非公企
、 (五)服务非公经济发展的体系不健全
1、缺乏非公经济的综合协调机制。目前太原对非
公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市中小企业局、发改委、经
信委、工商、税务、物价等十多个部门,缺乏一个权威
性的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服务协调机构,缺少市场化
的非公企业服务机构,加大了管理和服务成本,降低
了政府工作效率。
2、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截止2009年底,太原市
共有各类担保公司176家,注册资本金64.38亿元。其
中:政策性担保机构14家,注册资本金12.35亿元;商
业性、股份制担保机构162家,注册资本金52.03亿元。
而这些担保机构中真正为非公企业做贷款担保业务
的不足20家。太原市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1家,注册
资本金近35亿元,小额贷款公司每年仅为太原市非公
企业解决融资大约在5亿元左右,与非公企业的资金
缺口差距巨大,与发达城市相比差距更大。如:郑州有
各类担保公司500余家,注册资本金380亿元,担保
金额5100亿元,服务企业4100余家,基本解决了非
公企业的资金需求。
3、非公企业行业商会发展滞后。与发达地区相比,
太原市的行业商会仍处于初创阶段。截止目前,全市
本地行业商会数量仅为5家。主要是有关部门对于商
会的支持不够,很多可以交给行业商会去管的事情,如
行规行约制定、同业议价、行检行评、行业打假等还没
有放开,行业商会发展空间狭窄;行业商会发展不均
衡,体制不健全,运作不够规范;部分企业对行业商会
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太原市亟需打破
目前行业内有行业协会即不允许发展行业商会的规
定,创造行业商会发展的有益环境,同时对行业商会
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
三、加快非公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创造良好的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舆论氛围
和社会环境
非公经济发展不足、活力不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
是依然存在的“轻商抑商”的观念,“都不会说不重要,
但也不会主动创造条件专门针对非公经济提供服
务”;更多的时候则是能挤则挤,能压则压。因此,从思
想上消除妨碍非公经济发展的落后观念,是大力发展
非公经济的前提。一是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让
抓非公经济“就是抓转型、抓跨越,就是抓就业、抓增
收,就是抓民生、抓和谐”的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on
 ̄9园圈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