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遗传学

  • 格式:docx
  • 大小:19.01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向遗传学

正向遗传学筛查是分子遗传学家最初可使用的一种方法。该技术意在检定产生特定表型的变异。为了提高变异的速度,常使用诱变剂来实现。而一旦分离出变异体,就可以鉴定出对应的突变基因。

传统的遗传学手段大致可以分为“正向遗传学”(forward genetics)和“反向遗传学”(reverse genetics)两类。正向遗传学是指,通过生物个体或细胞的基因组的自发突变或人工诱变,寻找相关的表型或性状改变,然后从这些特定性状变化的个体或细胞中找到对应的突变基因,并揭示其功能。例如遗传病基因的克隆。反向遗传学的原理正好相反,人们首先是改变某个特定的基因或蛋白质,然后再去寻找有关的表型变化。例如基因剔除技术或转基因研究。简单地说,正向遗传学是从表型变化研究基因变化,反向遗传学则是从基因变化研究表型变化。(本站摘自<生物谷>,08-7-10)

反向遗传学(Reversed Genetics)

经典遗传学的认知路线为由表及里,即通过杂交等手段观察表型性状的变化而推知遗传基因的存在与变化。随着分子遗传学及相关实验技术的发展,众已经能够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有目的地对DNA进行重组或者定点突变(in vitro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等。因此,现代遗传学中就出现了另一条由里及表的认知路线,即通过DNA重组等技术有目的地、精确定位地改造改造基因的精细结构以确定这些变化对表型性状的直接影响。由于这一认知路线与经典遗传学刚好相反,故将这个新的领域作为遗传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称为反向遗传学。

例如,将报告基因(reporter gene),即编码易于检测的蛋白质或酶的某些基因,分别与某些待测的DNA片段重组,转染合适的细胞,通过测定报告基因的产物即可推断该片段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

种子休眠的概念和意义

1. 概念及内涵:

种子休眠——指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适宜发芽条件下不能萌发的现象。休眠的内涵:

种子休眠(seed dormancy)是植物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所以休眠有利于种族的生存和延续。

被动:种子具发芽能力,因缺乏发芽必需条件处于静止状态--强迫休眠

自发:种子是活的,给以适宜条件也不发芽--自发休眠或生理休眠(本章内容)休眠包括两种情况:

原初休眠——指种子在成熟中后期自然形成的在一定时期内不萌发的特性,又称自发休眠

二次休眠——又称次生休眠,指原无休眠或已通过了休眠的种子,因遇到不良环境因素重新陷入休眠,为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抑制

种子休眠的深浅,是以休眠期的长短作指标。

种子休眠期——从种子收获到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

种子休眠为一群体概念,是将一批种子,从收获开始每隔一定时间测一次发芽率,然后计算该批种子从收获至最后一次发芽试验置床时的天数。

2. 种子休眠的意义:

种子休眠在生物学上和农业生产上均有重要意义:

生物学上——种子休眠是一种优良的生物特性,是种子植物抵抗外界不良条件的一种适应性,有利于世代延绵;干湿冷热交替地区生长的种子一般都有明显休眠期。避免成熟时遇雨穗发芽,丰产丰收

有利方面有利于延长种子寿命.减少贮藏时损失影响发芽结果,不利于播种不利方面有时降低种用价值造成加工、除草困难

农业生产上

二、种子休眠的原因

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复杂,造成一种种子休眠,可能是单方面原因,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胚休眠

1. 种胚未成熟——从植物种子的外表看,各部分组织已充分成熟并已脱离母株,但内部的种胚尚未成熟,种胚相对较小,有些情况几乎没有分化,需从胚乳或其他组织中吸收养料,进行细胞

分化或继续生长,直到完成生理后熟。

如:花卉种子:毛茛科、罂粟科种子药用植物:人参、浙贝母、羌活

树木种子:冬青树、欧洲白蜡树、水曲柳、银杏

种胚发育的适宜条件是在潮湿和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湿土或湿沙中层积,经数周以致数月种胚就能发育完全并获发芽能力。

2、种子未完成生理后熟

有些植物的种子的种胚虽已充分发育,种子各器官在形态上已达完备,但胚的生理状态不适宜发芽,即使发芽条件已充分具备也不会萌发,只有经过一定时期的后熟,才具备发芽能力。

许多果树种子(如桃、苹果、梨)、三叶草以及某些杂草种子属于这一休眠类型。

(二)休眠期及其影响因素

休眠期:指一个种子群体休眠时间的长短,种子从收获至发芽率达到80%所经历的时间。

1、遗传因素

2、生理因素

不同成熟度的禾谷类种子休眠期存在显著差异,一般从乳熟期起,成熟度越高,休眠期越短。

3、环境因素

最主要是温度,小麦蜡熟期间的温度越高,休眠期越短

贮藏期间,温湿度不同,对种子休眠期的长短有大影响,高温加速种子休眠的解除,而低温条件则相反;

湿度过高,也会影响休眠期,并可能导致二次休眠的产生;

含氧量高的大气中,种子的休眠解除较快。

二、豆类种子的休眠

(一)硬实的意义及分布

概念----自然界具有许多种皮不透水而不能吸胀发芽并保持原来大小状态的种子称为硬实(hard seed)。

意义----硬实这种休眠形式对植物界种的延续和传播极为有利,它不仅能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种子的生活力,而且能在种子成熟、收获以后的不同时期内,由于环境条件的作用改变

种皮透性,使不同的个体先后获得发芽能力。同一批种子掉落土中,由于种皮透性的差异,能在不同的年份或同一年份中陆续出苗,因而增加其延续种族的可能性。研究种子的硬实问题在农

业实践上对控制种子的休眠萌发和延长种子寿命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