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 中建史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09.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绪论

中国古代建筑呈现出以木构架形态为主体、并存多种形态的多元体系。

木构架体系特征:梁柱承重,墙体围护,坡屋顶

大体呈现两种类型:1保持木构架体系的基本构筑形态 2.完全摆脱木构架的承重方式

1.单体建筑平面构成要素:间、出廊

2 “间”:1四柱之间的空间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

3出廊:两排柱子很近。

出廊优点:①空间组织上有利、增加了中间层次,内外空间有过渡,更具优越性②结构上出廊更稳固,结构上多圈柱网,且柱距小,比无廊建筑更具优越性4副阶周匝:宋代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称为副阶。

5“间”的组合:面阔方向:取决于开间的数量官式建筑坚持用“阳数”。9开间为最高规格。民间建筑据实际需要而定进深方向:取决于间的架数。官式、民间都不强调阴、阳之分

5间的名称: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

6单体建筑平面的基本型:一明两暗。优点:1)提供适宜的居住面积2)满足必要的分室要求3)具有良好的空间组织4)获取良好的日照、通风5)可用规整的梁架结构6)有利组群的整体布局

7单体建筑的“正式”和“杂式”正式:在古建筑中,平面投影为长方形,屋顶为硬山、悬山、庑殿或歇山做法的砖木结构的建筑。杂式:其它形式的,常用作亭、榭、塔

8庭院式组合方式:廊院式、合院式:构成机制:对称式、半对称式、不对称式

9庭院式组群布局特点

1)突出内向性的布局。空间聚合功能,适和中国传统的家庭结构,安静、私密性强;气候调节功能,围护墙——遮阳、挡风内院——采光、绿化。形成小气候。防护戒卫功能;内部开敞、相互照应——外部封闭,含蓄、对街立面影响不大;伦理礼仪所需:主从、正偏关系

2)突出“亦内亦外”的复合空间,突出建筑空间的艺术表现力

3)突出建筑艺术的时空性

“离散型”:中国建筑——历时性观赏 “集中型”:西方建筑——共时性观赏4)突出“门”的铺垫作用。建筑组群的外显立面、组群艺术的起点、庭院的节点台基、台明、台阶、月台

1台基的作用:防水避潮:结构、生活、稳固基础、调适构图、扩大体量、调度空间、等级标志、独立建坛

2台基的构成:台明,月台,栏杆,台阶。

3台明(1).平台式•构件组成:垂带石象眼石砚窝石•分类:砖砌台明:低;满装石座:中(2.)须弥座•构成:圭角,下枋,下枭,束腰,上枭,上枋束腰和基座的圭角略高,上下枭上下对等,上下枋上下对等而略微突出上枋:全部光素只在束腰雕饰在束腰和上枋雕饰全部雕饰

4台明的长宽尺寸要求:“下檐出”小于“上檐出”

5须弥座宋式和清式的比较

宋式清式

层次构成分层多,9—12层

分层少,6层

体量权衡主次分明,无明显主体,个别线脚不合理线脚形式推敲合理

格调韵味秀挺、精细、洒脱敦实、粗壮、庄重

6台阶的类别(1)部位不同:①正阶踏跺—前后檐正中②垂手踏跺—正面踏跺两旁③抄手踏跺—两山侧面

出陛(出阶)的多少也是台基的重要调节因子。(2 )根据做法不同可分为:1垂带踏跺带“御路”高;不带“御路”中2如意踏跺低3礓礤车

7明清出陛数量定型为“单阶”和“三阶”8栏杆作用:防护安全、分隔空间、装饰台基、丰富剪影、尺度标志

9抱鼓石1)做法:位于石栏杆的顶端2)作用:顶住栏杆,保持其持久稳定美化栏杆尽端造型3)灵活性:夹角可大可小

10月台形制上区分为1.正座月台位于房身基座前方,适合庭院中心居主体地位的殿屋使用。“露明高,按房身下台基

露明高,除一踩高五寸余即是。”2.包台

基月台:把基座前半部正侧面全包合的

月台。适合门屋、门殿之类的建筑。“高

按门台基露明高折半。再地势跌落,临

时酌定。”

11台基的组合一、单台组合体:单一

的基座与台阶、石栏的组合二、月台组

合体:在单台组合体中增加了月台的

组合。此时月台的形制与基座的形制完

全一致。三、重台组合体:重叠台基

的做法。台基中的最高体制,只用于皇

家最隆重的主体建筑

北京太庙正殿,重叠三层台基

清式木构架形式

1.抬梁式构架•梁柱支承体系,自重稳

定•多用于官式和北民•特点:可以取得

较大的空间跨度,但是对材料要求比较

2.穿斗式构架•檩柱支承体系,靠穿增

加稳定性•多用于南方民间•优点:尽量

以竖向的木柱来取代横向的木梁“横担

千,竖担万”;尽量以小材来取代大材;

简化了屋面用料;简化屋檐的悬挑构

造;增加构架的空间整体性;增加构

架的灵活适应性•局限性1)密柱导致

的小跨度,不能适应大空间的需要2)

小规格用料和简便的构造,难以适应厚

重的荷载

3梁式构架的基本构件

1柱:主要垂直承重构件:角柱、檐柱、

中柱、金柱、山柱、童柱(瓜柱)

2梁:水平受力构件,常支承于二柱顶

端或其他梁枋上

3檩(桁):与屋脊平行、直接承受屋

面荷载的构件。有斗栱之大木用桁,无

斗栱之大木用檩。卷棚檩为双数

4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进深方向:

随梁枋、穿插枋。面阔方向:穿插枋、

平板枋

4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

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

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

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

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

低等次建筑。

二者主要区分标志

大式做法小式做法

间架:1间:5~11开间,架:5~11架,

最多13架3~5间3~7架

出廊:四种情况均可无周围廊

屋顶:可用琉璃瓦和筒瓦可用各种,形

式不可用琉璃瓦和筒瓦,不许用庑

殿、歇山,不许做重檐

斗拱:可有可无无斗栱

构架细部:有飞椽、随梁枋、角背、扶

脊,木节点构造比较复杂无飞椽、随

梁枋、角背、扶脊木,节点构造比较简

斗拱、斗、升、翘、昂、枋、雀替

5斗栱的作用:增加挤压面的作用、支

承挑檐檩、联结柱网、减少净跨,减小

弯矩、剪力、抗震、装饰作用、等级标

志、模数作用

6斗:双向开口

升:单向开口

7坐斗:最大的又称大斗,位于一组斗

拱最下的构件

8十八斗:除了大斗以外的斗全是十八

9槽升子:正心栱两端的升.外侧有槽,

以固定栱垫板.

10三才升:除了槽升子,其余的升都

是三才升

11翘:垂直于立面的栱

横栱:平行于立面的栱称横栱

瓜拱:短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

叫正心瓜拱

万栱:长的。位于柱头上平行于立面的

叫正心万拱

厢栱:最里、最外的

12昂是斗拱中斜置的构件。宋代时起

杠杆作用,清代做假昂。

13枋:正心枋:落在柱轴线上,承檐

檩;挑檐枋:承挑檐檩;井口枋:承井

口式天花板;拽枋:除上述外其他枋

14斗拱的出跳

出跳的轴线到中轴线的距离为一跳。

出跳的多少代表等级的大小。

宋称铺作,出跳与铺作的对应关系:+3

出一跳—四铺作,出二跳—五铺作,出

三跳—六铺作,出四跳—七铺作,出五

跳—八铺作清称跴(踩),跴与出跳的对

应关系:出一跳—三跴,出两跳—五跴,

出三跳—七跴

15斗拱的类别

柱头科—柱头铺作

清代平身科—补间铺作宋代

角科——转角铺作

根据做法(清式)

一斗二升交麻叶与一斗三升斗栱。用于

外檐和隔架;翘昂斗拱。常用于外檐

品字斗拱。用于楼房和城楼平座之下或

天花藻井四围;隔架科斗拱。用于室内

梁、枋空档之间;镏金斗拱。用于外檐。

等级最高

16斗拱中的模数:宋代的材分制,清

代的斗口制

17雀替(宋《营造法式》中称绰幕枋)

是置于梁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减少

梁枋之间的净跨距离。

作用:增加挤压面、减少净距、改善节

点构造,取得艺术上的过渡,美化了柱

与枋的关系

18对木构架的评析

一、木构架的技术特点

1木构架是梁柱支撑体系,不同于承重

墙体系

梁柱框架体系: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建

筑功能(宫殿、民居、亭子);可以适应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北方、南方);

可以搭配使用各种地方材料(石材、竹、

土);可以适应不同的造型(轻巧、浑

厚)

2构架系统有严格的模数制

优点:易设计,易建造,易备料、雇工,

易普及,水平有保证

缺点:程式化走向僵化,不利于创新达

到高度成熟水平

二、木构架的技术局限

没有形成三角杆件体系;梁架之间缺乏

联系(榀与榀之间);梁架和基础结合

得不密切;梁的断面后期不合理;耐久

性差:水、火、虫

1屋顶的构成要素:脊、庇

1庇形态:以凹曲面为主要特征

2脊:是由于对庇的交接线和边沿线的

特殊处理而产生的。形态:呈线的形态

类别:按所处位置不同分为正脊、垂脊、

戗脊、博脊等按其不同做法分为大脊、

过垄脊、清水脊等组成:脊身、脊兽等

级形制:大式:吻兽、琉璃屋脊;小式:

无吻兽、黑活屋脊。

3正式建筑的屋顶:硬山顶、悬山顶、

歇山顶、庑殿顶

杂式建筑的屋顶:攒尖顶、盔顶、盝顶、

勾连搭、组合式屋顶

四角攒尖顶—四垂脊,圆攒尖顶—无垂

4卷棚式:庑殿顶没法做卷棚

重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重檐攒尖

5等级: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庑殿(单

檐);歇山;卷棚歇山;悬山;卷棚悬

山;硬山;卷棚硬山

5屋顶的形态:深远的出檐、凹曲的屋

面、反宇的檐口、翘起的翼角、突出的

脊饰、丰富的瓦件。

6屋顶的作用:排水、调节阳光、结构

稳定

7屋顶反映的传统:理性传统:指功能

需要、工程技术、审美要求的三者有机

结合;惰性传统:指某一构件的出现之

初,其既有功能需求,又符合审美要求,

发展到后来,从功能、技术上不需要了,

但还被保留下来,变成了虚假的构件:

功能语义—>文脉语义,结构语义—>

等级语义。

8屋顶的性格序列:庑殿顶性格——宏

大、壮观;歇山顶性格——华丽、丰美;

悬山顶性格——舒放、大方;硬山顶性

格——朴素、拘谨;攒尖顶性格——高

耸、活跃;变体:卷棚——弱化了硬山、

悬山、歇山的性格,重檐——强化了庑

殿、攒尖顶的效果。

9屋顶组合:汉代屋顶组合丰富;宋、

金达到鼎盛期;明清回归至以基本型为

10重檐是在基本型屋顶下部重叠下檐

而形成的。两种重檐的做法

副阶式重檐:是通过周边加建廊屋而形

成的。

缠腰式重檐:紧贴檐柱外侧另加立柱、

铺作,挑出下檐

11出檐:“檐不过步”

12正吻是用来保护固定正脊两端木栓

的构件

1装修的类别外檐装修:用于室内外的

空间分隔、围护。包括门窗、栏杆、大

门。内檐装修:用于内部空间自身的分

隔、围护。包括罩、博古架、天花板。

2装修的多元功能

流通与防护的双向功能

流通:人、物品、阳光防护:挡风、

防寒、隔声。;内部空间组织的基本手

段;构成室内空间的界面;室内外装饰

的重要构成;建筑性格的点染因子;文

化内涵的信息载体

3四种用色类型宫殿建筑—浓郁型;园

林建筑—淡雅型;乡土建筑—质朴型;

寺庙建筑

4群体建筑用色特点:大面积的无彩色

系烘托小面积的有彩色系;强调用色的

等级观念

5单体建筑用色特点:善于把握冷暖变

化;用色既单纯又丰富;善于处理辉煌

效果:红绿相间、金朱交错、青绿点金

6(一)清代官式彩画和玺彩画;旋子

彩画;苏式彩画(二)地方彩画:是民

间工匠在不违背当时等级制度的前提

下,施绘于民间建筑上的一类比较活泼

自然、不拘泥程式的彩画

7和玺彩画(上伍彩)是清代的最高等级

彩画,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

体建筑.基本格局:三大段:箍头、藻

头—枋心—藻头、箍头。纹饰题材:遍

绘龙纹、凤纹、西番莲纹及吉祥草纹。

设色:以蓝绿色为基调,左右蓝绿相间,

上下蓝绿对调。绘法与等级:第一等级:

龙和玺;第二等级:龙凤和玺,龙凤枋

心西番莲灵芝藻头和玺,凤和玺;第三

等级:龙草和玺

8旋子彩画:布局:与和玺彩画基本相

同,只是藻头部位以岔口线、皮条线取

代圭线、圭线光;纹饰题材:藻头,枋

心,合子;绘法与等级:可细分为金琢

墨石碾玉、烟琢墨石碾玉、金线大点金、

墨线大点金、金线小点金、墨线小点金、

雅伍墨7个档次

9苏式彩画:源出于江南苏州一带,传

至北方进入宫廷即成为官式彩画中的

一个重要品种;可分为早中期官式苏画

和晚期官式苏画;有包袱式、枋心式、

海墁式三种苏画

10旋子彩画与和玺彩画统称殿式彩画

(梁思成)

11殿式彩画与苏式彩画的比较

殿式彩画:采用程式化的象征画题

苏式彩画:采用写实画题

殿式彩画:尊重构件的结构逻辑

苏式彩画:突破构件的结构逻辑

殿式彩画:严格运用平面图案

苏式彩画:热衷于立体图案和退晕的效

原因:建筑的不同性格对彩画有不同的

要求。殿式建筑:庄重、规整、凝重的

格调;苏式园林建筑:活泼、轻松、欢

快的性格

12南、北方地方彩画的比较

在绘制内容方面:南方侧重用图案化和

编制锦纹,线条比较纤细,颜色比较淡

雅;北方喜绘写生画,线条比较粗壮,

颜色崇尚艳丽

在绘图方法方面:南方因地制宜;北方

有一定规制

1旧石器时代的住所

“住所”—没有建筑,只有住的行为

我国旧石器时代主要以天然石洞为住

我国最早的住所是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岩洞(距今约50万年)。特点:近水;

洞口标高较高;洞内较为干燥;洞口背

寒风;居住使用接近洞口部分

2三支古文化:1南方古文化(长江流

域)巢居河姆渡文化;2中原古文化

(黄河流域)穴居母系氏族社会:仰

韶文化河南渑池仰韶村;父系氏族社

会:龙山文化山东历城龙山镇;3北

方古文化(辽河流域至燕山以北地区)

红山文化内蒙古

3河姆渡遗址的干阑建筑构件——巢居

发展的序列(杨鸿勋)

4父系氏族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1建

筑形态变化:出现吕字型半穴居;大房

子消失;大型排房式住居2出现了私有

的窖藏3技术发展:地面建筑的比重上

升;白灰面的推广;土坯比例推敲合理

(40×20×10㎝);夯土

5穴居的形态:原始横穴;深袋穴;半

穴居

6穴居是最适合黄土地带的原始构筑

方式:就地取材,充分利用黄土地带得

天独厚的深厚土层;适合于黄土地带干

燥的气候特点;对黄河流域的寒冬能起

到较好的御寒作用;易于施工,减法空

间,耗费材料最省

7穴居的发展过程:意味着土木相结合

的构筑方式,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