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域,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
该病害会导致叶片黄化、枯死、减少光合作用和产量,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整株水稻死亡。
本文旨在探讨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预防和治理该病害。
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1.发病条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环境条件。
该病害主要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发生,温度在28℃-32℃,湿度在85%以上时,发病率最高。
此外,土壤酸碱度、土壤类型、土壤肥力、气候变化等因素也会影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病原菌传播途径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通过土壤传播,同时也可通过种子、残茬、工具等多种途径传播。
土壤中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水、风、虫等途径传播到其他地方,从而导致病害的扩散。
3.发病期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期主要在水稻生长期的中后期,也就是从拔节期到灌浆期。
在这个时期,水稻的生长速度较快,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这就给病原菌提供了生长的条件,导致病害的发生。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技术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多种抗病品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在种植水稻时,应该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2.改善土壤环境改善土壤环境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首先,要保持土壤的酸碱度适宜,一般应在5.5-6.5之间。
其次,要保持土壤肥力充足,及时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还应注意排水,保持土壤湿度适宜,避免过度湿润和缺水。
3.科学施肥科学施肥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应根据土壤肥力和水稻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或不足施肥。
同时,应注意施肥的时机和方法,避免对土壤和水稻造成污染和损害。
4.合理耕作合理耕作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水稻纹枯病(全介绍)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
是由立枯丝核菌感染得病,多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
纹枯病在南方稻区为害严重,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
可选用井冈霉素、甲基硫菌灵等进行防治。
又称云纹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叶鞘染病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病原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无性态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致病的主要菌丝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双核线核菌)。
从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开始产生扎需时间来看,R.solani AG-1和AG-4较快,而双核丝核菌AG-Bb较慢。
在PDA上23℃条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时3天。
菌核深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较紧密。
菌落色泽浅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浅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规则形,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圆形或近圆形,大小较一致,一般生于气生菌丝丛中。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
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 种植健康种子。
种植健康种子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种子应该来自健康的水稻植株,经过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种植。
3.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关键。
要注意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施肥。
4. 使用化学药剂。
化学药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药剂的毒性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喷洒。
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使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田间管理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如杂交水稻品种等。
抗病品种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2.适宜密植:合理控制水稻的密植程度,保证植株之间的通风和光照,减少病菌的传播和繁殖。
3.早中稻轮作:合理进行早中稻轮作,避免连作。
轮作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保持田间环境的平衡。
二、病害监测和预警1.定期巡田:定期巡田,观察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叶片病斑情况,及时发现病害的初期症状。
2.病害预警: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和气象条件,进行病害预警,提前采取防治措施。
三、合理施肥1.合理施氮肥:控制氮肥的用量和施肥时间,避免氮肥过量,减少病害的发生。
2.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四、药剂防治1.化学药剂:可使用一些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三唑酮、百菌清等。
但要注意用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和农产品产生污染。
2.生物防治:可使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拮抗菌等。
生物防治对水稻和环境的影响较小,且能够提高水稻的自身免疫能力。
五、病害源防治1.秧田消毒:在播种前对秧田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原菌的数量,降低病害的发生。
2.种子处理: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使用一些种子处理剂进行浸种,杀灭种子表面的病原菌。
六、适当灌水1.合理灌水:合理控制水田的灌水量和灌水时间,避免积水过深,减少病害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如合理田间管理、病害监测和预警、合理施肥、药剂防治、病害源防治和适当灌水等。
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和不同品种的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可能会有所差异,具体措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病害,对水稻的破坏性比较大,严重的会导致水稻减产或者死亡。
因此,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下面就是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症状1. 病菌从叶尖或叶缘侵入,通常从老叶开始,叶缘和叶尖逐渐变黄变褐。
2. 溃烂和变褐呈线形,有时与叶脉平行;随着病情加重,变褐的线条将连接在一起,形成近似于网状斑。
3. 感染期间,叶片会萎缩变形,这可能会在充分生长的生长期之后导致产量下降。
4. 在成熟期间,感染更多地表现为较小的红褐色斑点,这些斑点逐渐扩大并变成黑色,最终也会导致粮食质量和产量下降。
5. 适宜的高温多湿的天气,使病害的传播更加严重。
二、防治方法1. 预防措施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经常检查病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患。
可以在田间间隔一段时间,用农用光谱仪扫描黑体温度,对病害感染和蔓延进行实时监测。
2. 农业技术措施对于已经发生了水稻纹枯病的地区,可以采取栽培杂交优良品种,并对农业技术pract进行培训。
同时要注意栽培,要合理用肥,注意浇水等管理措施。
选用生物防治剂进行防治,如拟静脉虫和木霉等菌类产生的代谢产物或防治细菌代表。
这些生物防治剂对水稻不会造成危害,而且效果非常好。
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根据当地病害和生长情况选择化学农药种类进行适当喷洒。
同时,要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过多的使用对水稻产生伤害。
以及加强对其毒性和环境影响的研究,减少使用非安全化学课试药物,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要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采取多种措施。
在选种和育苗中,要选择具有抗病能力的优良品种,并进行合理栽培和经营管理。
同时,也可以采取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但要注意化学农药的使用量,以及化学农药对水稻产生负面影响。
只有综合使用不同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抑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害,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
1.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可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土壤消毒:在播种前,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以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纹枯病菌,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引起病害的滋生。
4. 防治病原菌传播: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避免使用感染病菌的种子和秧苗。
5. 合理灌溉管理:避免过量灌溉和积水,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保持田间的通风和排水良好。
6. 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可以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要注意使用剂量和方法,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7. 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天敌或有益微生物进行防治,例如利用寄生性真菌等对纹枯病菌进行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防治纹枯病需要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及时观察田间病情,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害的损失。
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纹枯病作为水稻的一种常见病害,给水稻产量和品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正确有效地控制水稻的纹枯病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病害的认识、防治策略、病害预警和遗传改良等方面介绍如何控制水稻的纹枯病。
一、病害的认识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水稻脱落物理性病害,主要在稻田经历高温多湿的季节易发生。
病害初期,水稻叶片上出现小型黄色病斑,随后逐渐扩大,形成红棕色的纹痕。
严重感染的叶片会枯黄并脱落,最终导致水稻植株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品质。
二、防治策略为了控制水稻的纹枯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治策略:1. 选择抗病品种:育种工作是控制纹枯病的重要方面。
通过选育具有抗纹枯病能力的水稻品种,可以显著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加强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是减少病害发生的关键。
及时清除病叶和秸秆等病原源,减少病菌的滋生和传播。
同时,根据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和生长期的需要,合理施肥和浇水,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3. 使用化学农药:当水稻受到严重感染时,可以考虑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病害控制效果好、安全性高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
4.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拮抗微生物进行生物防治可以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杀虫菌剂对病原菌进行控制,或者引入天敌昆虫捕食水稻纹枯病螟等害虫。
三、病害预警及时准确地掌握病害发生的情况对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建立健全的病害预警体系,可以提前预测纹枯病的发生和蔓延趋势,并及时通知农民进行防治。
采用遥感技术、气象数据和病害监测等手段,实现病害预警的精确度和时效性。
四、遗传改良通过遗传改良,培育抗纹枯病的水稻品种,是长期控制纹枯病的战略选择。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寻找和转移与纹枯病抗性相关的基因,培育抗纹枯病的新品种。
此外,通过混合栽培和轮作等栽培方式,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害发生率。
纹枯病怎么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回答纹枯病是一种可发生在水稻上的常见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防治。
喷药前田间保持好浅水层,喷药时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
一、纹枯病怎么防治
1、对于水稻纹枯病,应该适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100克、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
喷雾时田间最好浅水层,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
2、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硅肥,分期追施氮肥。
并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合理排水晒田,控制水稻徒长,增强水稻抗病力。
二、纹枯病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1、水稻纹枯病防治最佳时间为孕穗期和灌浆期,在这两个时期进行防治效果好,施药不宜过早、过迟。
2、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时可引起水稻倒伏枯死。
3、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适宜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相对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田间相对湿度在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
气温在18℃-34℃之间都可发病,22℃-28℃最适
宜发病。
因此,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应该加强防治工作。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及其微生物防治概述水稻纹枯病是由侵染水稻细胞内的立枯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
该病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发生率一直很高,给水稻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其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产严重:水稻纹枯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叶子上呈现出黄色条纹、白色细线和茶色凋萎区,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掉落,直接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2. 降低农产品质量:水稻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严重影响谷粒质量,使谷粒表面出现长条状、灰白色的菌丝,严重影响谷粒的食用和加工品质。
3. 容易感染其他病害:水稻由于纹枯病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会容易遭受其他病虫害的侵袭,并且也使得植株生长不健康,降低植株的抗逆能力。
针对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在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防治方法,而微生物防治则是应用最为广泛和有效的防治方法之一。
微生物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选择抗性品种:有些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较强,选择这些抗性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
2. 轮作种植:在水稻因纹枯病而死亡的田地上,可以种植其他非寄主作物,促进病原体生命周期断裂,降低病害发生。
3. 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中有丰富的微生物资源,能够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使土壤生态系统更加平衡,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4. 应用生物制剂:通过应用专业的生物制剂能够快速增强土壤微生物的生长数量和活性,使土壤微生物对纹枯病菌的抑制能力得到提高。
5. 合理施用化学农药:如果使用化学农药,一定要按照公示的方法和规定的剂量、时间来施用,避免农药过多造成的环境污染。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也容易引起其他病虫害的侵袭。
微生物防治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也是最为环保和安全的方法之一,它具有珍贵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策略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能够导致水稻叶片出现黄化、枯死等症状,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为了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田间管理1.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在施肥时应注意不要过量使用氮肥,避免造成植株过度生长和营养失衡。
同时,在施肥时还应注意搭配使用有机肥料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植株的免疫力。
2.清除田间杂草清除田间杂草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会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并且会成为真菌等病原体的宿主,从而增加水稻发生纹枯病的风险。
3.及时排除积水在种植过程中要及时排除积水。
积水会使土壤含氧量降低,从而导致水稻根系受到损害,增加水稻发生纹枯病的风险。
二、采用防病抗病品种1.选用抗纹枯病品种选用抗纹枯病品种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有许多抗纹枯病品种被开发出来,并且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免疫力和抵御能力,能够有效地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采用优良种子优良种子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关键之一。
在选购种子时应选择经过检测合格的优良种子,并且在播种前还应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携带真菌等病原体的细菌。
三、化学防治1.选用适当的农药化学防治是一项有效的手段,但也要注意药剂安全和环境保护。
在使用农药时应选择适当的药剂,并且按照说明书中的使用方法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
2.合理施药在施药时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和方法,以提高药效。
一般来说,应在发病初期或预防期进行施药,并且应采用喷雾、涂抹等方式进行施药。
四、生物防治1.利用有益微生物利用有益微生物是一种生物防治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利用植物生长促进菌、拮抗菌等有益微生物来增强水稻的免疫力和抵御能力,从而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2.利用植物提取物利用植物提取物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例如,可以利用茶树精油、苦楝叶提取液等植物提取物来增强水稻的免疫力和抵御能力,从而预防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及其微生物防治概述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纹枯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引起的重要病害,是全球水稻生产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
本文将从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以及微生物防治的概述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产:纹枯病是导致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水稻受到纹枯病菌的侵染时,叶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病斑,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导致养分供应不足,影响水稻生长发育,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2. 稻米质量下降:纹枯病菌侵染水稻时,可在稻谷上形成纹细白粉状霉菌孢子团,严重影响稻米的质量和营养价值。
受纹枯病菌感染的稻米容易出现黑粉病、霉变等问题,降低稻米的市场价值。
3. 病害扩散:纹枯病菌具有较强的侵染性和扩散性,能通过风、雨水、农具等途径扩散。
一旦纹枯病在稻田中发生,很容易引起病害的蔓延,对邻近田地和周围环境形成传染威胁。
1. 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育抗纹枯病菌的水稻品种,可以有效降低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目前,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纹枯病菌的优良品种,例如“益丰7号”等。
2. 利用拮抗微生物:纹枯病的生物防治中,拮抗微生物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
一些拮抗性细菌和真菌(如Bacillus subtilis、Trichoderma spp.)可通过争夺营养物、分泌抗菌物质等方式,抑制纹枯病菌的生长和侵染,从而达到防治纹枯病的效果。
3. 施用生物肥料:将富含纹枯病抑制菌的生物肥料施用在土壤中,可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水稻抗病能力,达到微生物防治的效果。
4. 合理施肥和灌水管理:合理的施肥和灌水管理可以提高水稻的营养状况和抗病能力,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纹枯病对水稻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但通过合理的微生物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程度,为水稻生产提供有力的保障。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
中文名称:水稻纹枯病
英文名称:
中文别名:花脚秆、烂脚轩
拉丁学名: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甘蔗、大豆、花生、茭白
为害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以后病斑增多,常互相愈合成为不规则大形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部灰绿色或淡褐色。
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
病害由下向上扩展,严重时可上剑叶,甚至造成穗部发病,大片倒伏。
病原菌形态特征:主要有菌丝和菌核两种形态。
在病斑发生数日后,肉眼可见表面有菌丝长出,纠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萝卜子大小的褐色菌核。
菌核以少数菌丝联接在病组织上,空气干燥时,极易脱落。
病株上产生的白色粉末是病菌的担孢子。
分类属性:
分布区域:我国华南、华中和华东稻区发生较重,华北、东北和云南稻区也有发生,局部地区也重。
发病特点:纹枯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里越冬。
第二年飘浮水面的菌核萌发抽出菌丝,浸入叶鞘形成病斑,从病斑上再长出菌丝向附近蔓延形成新病斑。
当菌核落入水中又可借水流传播。
气温在22℃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菌丝的发育与致病温度均以28℃最适宜,以25~31℃和饱和湿度为病害流行有利条件。
过量施氮肥,高度密植,灌水过深过多或偏迟均为诱发病害的主要因素。
水稻从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乳熟期后病情下降。
流行动态:近几年在各稻区发生流行面积达2.5亿亩次左右
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发生为害的有效途径,也是综合防治的关键措施。
2、农业防治:春耕灌水后,多数菌核浮于水面,及时打捞菌核,减少当年菌源,可减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另外,加强肥水管理,避免水稻后期徒长,适时晒田,控制无效分蘖,促进水稻生长老健,增强抗病能力,控制病害发生流行。
3、适时施药保护:对水稻病害的防治,必须强调"预防为主"。
在各类型水稻分蘖期加强调查,根据发病早迟,确定防治时期,根据发病轻重,确定防治对象田。
常用药剂: 井冈霉素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