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之我见
- 格式:pdf
- 大小:229.42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之我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层出不穷,为此,中央、省、市相继出台了有关加强社会矛盾处理的文件,明确指出做好调处维稳工作是当前政法战线的首要任务。
本文试从总结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矛盾纠纷入手,进而分析制约社会矛盾解决的原因,从而致力寻求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的新方法。
一.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纠纷当前我县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转型期,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滋生和诱发各种矛盾的因素大量存在。
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主要社会纠纷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有关市政建设工作的纠纷:市政建设工程一般规模都比较大,影响范围也比较广泛,往往会引发征地拆迁、环境影响等方面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纠纷。
2.有关行政执法的纠纷:一些群众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冲突时,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而有时也因为政府在行政执法时宣传不够,部分群众不理解或产生误解等引发群体性纠纷,调处难度相当大。
3.有关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工作的纠纷:房地产建设关系到城管、规划、环保等方面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出现问题,受影响的可能是小区内的全部业主,也极大威胁我县的社会稳定。
同时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相关法规不完备,许多物业管理公司的操作不规范,业主与物业产生矛盾时就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
4.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尽管我县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力度,但我县劳资纠纷仍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大多发生在建筑和饮食服务行业。
二.产生社会纠纷的原因社会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不同类型的社会纠纷也有其发生的具体原因,但从总体上来看,社会矛盾发生的原因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大。
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其他的群体和个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这是我国的整天现状,我县也不例外,同时现在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尽完善,低收入人群生存状况堪忧。
其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利益格局不断被打破,不同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矛盾大量增加并日趋复杂,但规制这种现状的法律法规却不够完善。
社会主义价值观之我见在大一下半学期短短的三次形势政策课的学习中我逐渐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下我上网查询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更多内容,更是让我受益匪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框架,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证。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想我更需要了解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虽然,现在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仍旧是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一种荼毒。
比如现在很流行的“非主流”就是一种不正常的颓废态度,这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活的态度,以至于作出伤害自己的事来。
再比如网络上风传的凤姐、芙蓉姐姐的事情,别人把她们当成笑柄和谈资,但她们却乐此不疲,真不知她们是勇敢还是厚颜无耻。
又或者今天出来个家虐,明天出来个腐败,小到谁闯红灯被罚了款,大到又有谁不堪重负跳楼了等等。
这些不良现象,导致了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功利意识严重;一些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一些大学生知行脱节,社会主义道德缺失;更有不少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社会发展需要,强烈缺乏社会责任感。
但是,正因为我们的社会还不够和谐,所以我们才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和纠正,才不至于让那些价值观扭曲的学生作出危害社会、危害他人的事。
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份约束力,它能让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和美好。
别的不说了,就说我们青年大学生本身。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三一文库()/党团工会/和谐社会构建“和谐计生”之我见和谐是人口计生工作的本质,“和谐计生”是人口计生工作本质属性的科学反映,既是实现社会中的价值目标,又是人口计生工作运行过程中不断推进的一种理想状态,强调的是两性和谐、生育和谐、生命和谐,进而达到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融。
这种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口计生工作应尊重人权、重视人性、关爱生命、关注生育、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导人们科学、合理、健康以及有计划的生育,对优婚、优孕、优生、优育、优教以及伴随一生的生命周期的健康质量予以优化指导服务等。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科学认识人口计生工作的本职特征,回归人口计生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充分关注民生、民权、民意,构建“和谐计生”是人口计生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根本问题。
和谐计生,就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
不论发展先进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根本利益,都要以和谐作保障。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经历了“悲壮的辉煌”历程。
部分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初期,工作方式主要依靠突击活动、强迫命令等行政手段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损害了党群、干群感情和关系,人口计生工作的路子也越走越窄。
建设和谐计生,能够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
和谐计生,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和谐的深层基础在于全社会拥有一种普遍的认同感,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感。
没有信誉,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就没有社会的团结,就不能形成普遍的认同感,也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人口计生工作群众性强、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否实现计划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的和谐,服务者与受服务者的和谐,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和谐程度如何,必然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
可以说,没有计生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没有计划生育的和谐推进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局面的推进。
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读胡总书记“七一”讲话有感【内容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本论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及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尤其对民生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民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什么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之首是以民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
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发展的阶段,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清醒地认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所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
改善民生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大政策,必须千方百计落实好。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改善民生是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的最大成就,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显著地改善了民生,使中国老百姓得到实惠。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应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改善民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由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导致各个不同阶层的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的民生问题面临诸多新课题、新矛盾。
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一些带有基本生存性质的民生问题并未完全解决,由于经济增长目标导向的单一性而产生的就业难问题,由于分配制度不完善而出现的地区间、城乡间、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问题,由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公共产品供给短缺导致的看病难、上学难和住房难问题,等等。
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之我见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师修养的提高,家校的沟通、社会舆论的公正,政府投入的增加,都是构建和谐教育关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和谐教育构建和谐师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当下,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一说起职业烦恼,政治冷落,舆论挤压,经济寒碜,就气不打一处来。
于是,在上下齐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修养的提高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责任之大毋庸置疑。
故在党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下,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达到了空前。
一个“崇尚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风气已逐渐形成并且完善。
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
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坚持依法执教,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源头上减少师生之间的摩擦。
二、关注学生现状,合理进行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半成熟期,敏感好动,自尊心强,既渴望自主独立,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
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就是向他们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想到这只是一个孩子不谙人事时的一事糊涂。
其次要冷静分析、沉着思考、耐心关爱、真诚相助、积极开导,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忌简单粗暴处理。
1.心理沟通心理沟通,能让师生之间彼此相容,互相接纳。
让心与心互相接纳,消除心理上的对抗情绪。
这样,就能顺利地搞好与学生的关系。
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不在于老师知识水平,而在于教师的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程度。
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得下学生的缺点。
给学生纠正错误时,语气要委婉,解答学生问题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体现心理上的和平友好,促进教育的和谐。
和谐监区之我见人的心理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和谐社会不仅是指社会生活秩序或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健康、和谐。
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
促进和保持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监区作为监狱的基层单位,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干警与干警,干警与罪犯,罪犯与罪犯之间心理的和谐就成为了创建和谐监区必不可少的基础。
监区干警作为国家法律的直接执行者,作为监区改造的直接承担者,直接影响着犯人的心理和行为。
监区干警应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法的模范遵守者,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决不可逾规和打法律的擦边球。
在工作中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够善于调节自我,以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态度对待困难,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待挫折,以欣喜有度、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待荣誉。
要能够在与其他干警的人际交往中平和待人,诚信待人,真情待人,以己推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易融合于团队之中,并勇于承担适合的角色;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能够在帮助他人、尝试付出的过程中伸展自己并增强自我价值感,才会大大增强监区的凝聚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工作和生活氛围。
根据多年改造服刑人员的成功经验,监区干警作为对罪犯的教育者,坚持规制型管理体制既是对我国监狱改造制度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的继承,也是对监狱改造工作实际的充分考虑:一是强制约束是自助自律之保证。
若无依法强制约束在前,罪犯决不可能将他助变为自助、将他律变为自律。
二是社会发展和现有的监狱文明程度不能完全超越规制管理体制。
三是必须明确强制约束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罪犯的思想转化和行为矫治,但只能以此为前提,通过有形规制的反复积累,方可在更广范围与更深层面将罪犯中的自助自律纳入健康轨道,片面强调文明管理多施仁慈管理,只能形成教育改造工作的空中楼阁。
除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正确执行外,干警的人格魅力和改造服刑人员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刑人员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