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工(一)
- 格式:docx
- 大小:14.29 KB
- 文档页数:2
社会分工论是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探讨了社会中不同职业、行业和群体之间的分工现象。
以下是关于社会分工论的梳理:一、起源与发展社会分工论起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古典经济学著作。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社会分工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
二、主要观点1. 分工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
通过分工,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分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随着分工的发展,新的行业、职业和群体不断涌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分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过度分工可能导致职业倦怠、社会分化等不良影响。
三、理论分支1. 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工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分化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的阶级。
2. 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是现代社会的基础,但也带来了个人原子化和社会团结的问题。
他提出了“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概念来描述不同阶段的社会团结状态。
3. 韦伯的官僚制理论:韦伯认为,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它体现了社会分工的精细化。
官僚制通过明确的职责划分、等级制度和规章制度来确保组织的稳定和效率。
四、现实意义1. 指导社会实践:社会分工论对于指导现代社会的生产、组织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 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分工论提醒我们关注过度分工带来的问题,如职业倦怠、社会分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推动社会变革:社会分工论也为推动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通过调整社会分工结构,可以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社会分工论是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不仅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1社会分工论:理解现代社会的重要视角背景介绍:社会分工是指将社会生产过程分解为不同的环节,由不同的专业人员分别承担,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出。
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社会分工的过程中,不同职业、行业和产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结构。
深入分析:社会分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专业化和协作对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职业分工是指将劳动力市场按照技能和知识分为不同的职业群体,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
行业分工是指将生产过程按照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分为不同的行业,如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
产业分工是指将产业链条按照价值链的不同环节分为不同的产业,如上游产业、下游产业等。
个人观点:我认为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现象,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首先,社会分工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
其次,社会分工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最后,社会分工有助于增进社会协作和社会凝聚力,使人们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的福祉。
对比与参照:相比于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性化、差异化的发展,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需求。
例如,在互联网时代,许多传统行业都开始向数字化转型,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同时,新兴产业也在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分工的支持。
总结:社会分工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概念,它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
在实践中,社会分工表现为职业分工、行业分工和产业分工三个层次。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升级。
社会分工论的读书笔记篇2____题目:理解社会分工——以《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为例____读书是一项长期的投资,其回报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理解和洞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马克思分工文献参考引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分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分工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运转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分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论述,为我们理解和分析分工的作用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马克思对分工的定义1.经济学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将分工定义为劳动过程中对劳动的特殊化处理,即将劳动进行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划分,实现劳动的分工化和专业化。
2.社会意义上的分工:马克思将分工视为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生产和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
分工在社会中起着协调、调节和组织的作用。
分工的类型和特征1.职能分工和地理分工:职能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职能将劳动进行划分,地理分工是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2.管理分工和执行分工:管理分工是在劳动过程中将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进行划分,执行分工是根据具体操作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3.身体分工和脑力分工:身体分工是根据身体能力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脑力分工是根据脑力与思维能力的不同将劳动进行划分。
分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生产效率的提高:分工可以通过专业化和专注化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2.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工可以使得劳动者更熟练地掌握特定的技能,使得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劳动时间的节约:分工可以通过协调和合作,减少劳动过程中的冗余和浪费,从而节约劳动时间。
4.技术创新和进步:分工可以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改善。
分工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结构的变化:分工会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形成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形式。
2.社会阶级的形成:分工会导致社会阶级的形成,劳动者根据自身从事的劳动和所拥有的生产资料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级。
3.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分工会使得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的差距和分化。
4.社会关系的变动:分工会影响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改变人们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探析作者:李亚楠来源:《学理论·下》2021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深入论证了分工与生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肯定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指出了分工所带来的弊端。
如造成人的异化、城乡对立、区域发展不平衡等。
而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因此,基于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来解读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
同时,也为我们应对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提供一定的路径指向。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9-0031-03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对分工问题进行了研究。
马克思在对以往思想家的分工理论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对分工做出了新的阐释。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分工的本质,阐述了分工在历史上的双重作用。
而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主要矛盾的改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同时,它也与中国社会分工的发展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所以,从马克思分工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分工理论的科学内涵(一)分工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在分工与劳动生产力的关系上,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论述过劳动分工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促进作用。
斯密认为:“社会生产力、人类劳动技能和思维判断力的大幅提高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
”[1]4马克思继承了亚当·斯密关于分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点。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充分肯定了分工对于社会的积极作用。
马克思认为,分工可以使得劳动生产力提高,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促进社会发展更加完善。
同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
马克思的历史视角分工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构建了分工发展的宏大框架,强调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研究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创建了历史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
总体来讲,生产力一分工一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一层分析框架;从分工内部来看,社会分工与企业内分工相互促进、相互替代,构成了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二层分析框架;从资本主义特有的企业内分工来看,资本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分工发展的基本推动力,这是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第三层分析框架。
分工的当代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分工发展理论提供了新鲜材料,可以尝试使用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对这些新分工现象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发展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
、关键词: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企业内分工;分工发展理论中图分类号:F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1)08-010-09一、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研究视角分工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人类对分工的研究也源远流长。
分工理论经历了提出、兴盛、淡出到复兴的曲折发展道路。
不同理论流派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决定分工的因素,在深入分析马克思的分工发展理论之前,需要首先对这些理论进行梳理,并在不同流派的比较中说明马克思分工发展理论的独特视角。
1、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从交换视角对分工进行研究具有较长的理论渊源,是西方经济学中分工理论的主流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特点是从交换的角度来研究决定分工的因素,将分工问题归结为交换(或交易)问题的研究,侧重分析交换(或交易)带来的制约分工发展的成本费用和促进分工发展的专业化经济。
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第一次把分工放在了经济研究的首位。
斯密的贡献被概括为著名的斯密定理:从人的需要引出交换的倾向,又从交换引出分工,进而认为交换是分工的根源。
这一从交换视角来研究分工的方法对后来的分工发展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斯密之后,交换视角的分工发展理论主要从两个方向展开:第一,研究分工带来的分工经济对分工发展的影响,侧重从促进分工发展的收益角度展开研究。
浅谈社会分工摘要:社会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桥梁,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对异化劳动理论的扬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将被消灭,人将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分工;异化;共产主义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工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分工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经济学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一)分工的内在本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
分工从本质上说是社会劳动的一种形式,是在剩余劳动时间的形成、生产工具的进步而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劳动种类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与集中等客观因素作用下自然形成的。
马克思把分工的过程概括为:自然经济的内部分工、简单商品经济的分工、资本主义分工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形态。
(二)分工的二重性。
马克思认为分工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分工是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杠杆,另一方面,分工对社会生产关系具有制约性。
在分工对生产力进步的作用方面,马克思强调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社会化水平和建立科学劳动组织的重大意义。
他认为分工能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对社会生产力进步主要是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扩大社会劳动的范围和发展社会劳动的范围。
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分工对社会组织的作用,阐明了分工对人的发展、商品经济、阶级关系的制约性。
(三)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分工的发生而发生,同时也随分工的发展而发展。
一方面,商品交换的深度取决于生产分工的水平。
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正是由于分工的存在和演进,使商品交换的形式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的规模也取决于分工的水平。
(四)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研究分工问题。
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联结纽带,兼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就分工的生产力属性而言,分工意味着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不同领域、不同部门间的客体性划分,它是以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的多样性为标志在技术形式上的分配。
浅析马恩社会分工理论2200字[摘要]社会分工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作了科学系统地论述。
本文试图在剖析马恩分工理论内含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分工的积极作用与局限性,使其为我国建设提供指导。
[关键词]马恩分工社会分工理论一、马恩社会分工理论的内含社会分工作为社会劳动体系中基于协作而进行的专业划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与旧式分工不同,真正的社会分工产生于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原始社会后期。
“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可见,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制约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具有推动作用。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规模小,经济发展慢,科技水平低,使社会分工处于原始阶段。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分工广泛发展起来。
社会分工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刻地印证了马恩提出的三次社会分工大发展理论。
“一个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这种种分工的相互关系取决于农业劳动、工业劳动和商业劳动的经营方式。
”社会分工已成为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分工成为生产中的必要环节,不断分化并细化。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对立消失,从而消灭了体脑力劳动、工农业劳动和城乡的对立,分工存在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但这不意味着分工的消失,而是以一种新的形式整合出现。
二、社会分工的积极性与局限性(1)社会分工的积极性斯密的分工理论中,已经看到了社会分工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生产速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等方面的作用。
浅论分工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姓名:杨旭学号:14307130095 一:马克思分工理论的创立马克思创立社会分工理论的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并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批判逐层深入的过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开始研究社会分工问题的著作。
这一阶段马克思的代表性成果是异化劳动理论,将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相联系表明马克思在社会分工的问题上开始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也留下了社会分工与异化劳动之间的循环论证等理论难题。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形成的著作。
马克思解决了异化劳动根源于社会分工的问题,而且也通过考察意识形态独立发展的历史与原因,阐明了社会分工与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和社会意识的独立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分工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
此后马克思继续研究,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运用唯物史观,把社会分工从一个孤立的政治经济学概念提升为与生产力,劳动,生产工具,私有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唯物史观范畴。
这样,马克思在对物质生产劳动的研究中把我了社会分工范畴,一唯物史观为基础,创立了完整,科学的社会分工理论。
二:分工的产生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从自然分工和与之相联系的原始交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自然分工是人类社会早期出现的由自然因素,人本身的自然差别所决定的分工的简单形态。
它主要表现在:在人类社会早期的写作劳动中,人们由于自身生理条件的差别而从事不同劳动形态的劳动;在人类社会早期,原始部落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差别而从事不同劳动形态的劳动。
于是有部落成员之间生理条件差别引起的自然分工逐步演变为部落内部社会成员之间固定化的社会分工;由部落间自然环境差别引起的自然分工,逐步演变为部落间生产不同物质产品的社会分工。
随着原始公社相互接触时偶然发生的交换越来越频繁,原始公社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他们之间存在的自然分工慢慢转变成社会分工。
总之,自然分工和原始交换共同促成了自然分工向社会分工的发展。
孟子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比较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曾经提出了“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思想,而近代西方的伟大思想家马克思也提出了社会分工理论,那么两人之间的社会分工思想有何异同?文章首先叙述两人思想的主要内容,然后比较两人思想之间的异同,最后阐明他们的社会分工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标签:孟子;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启示一、孟子社会分工思想的主要内容孟子曾经说过:“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1])这就意味着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一部分人会从事脑力劳动,也有一部分人会从事体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管理别人,而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接受别人的管理;被管理者养活别人,管理者靠别人养活。
孟子认为,这是通行于天下的准则。
孟子对“劳心劳力”两者之间关系的论证,主要从如下两方面展开:第一个方面主要是指人们劳动分工的必要性,即所谓“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孟子认为,专门从事耕田劳作的普通百姓,他们不太可能同时既进行农业生产又去治理国家,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的管理者们也不太可能同时既治理国家又去进行田间劳作,这就迫使人们必须要进行合理的社会分工。
第二个方面指的是人们劳动成果交换的必要性,即所谓“且一人之身,而百工所为备”。
在孟子看来,在文明社会里,一个人若想维持生存,就必须获得一些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而这些物品是由成千上万人的劳作所生产出来的,倘若每一种物品都要使用者本人亲手制造才能使用的话,那么即便人们疲于奔命也不一定能够做到。
因此,为了确保正常的社会生活,人们就必须相互之间进行自已劳动成果的交换,而国家的管理者们就是用自己的管理成果参与到交换之中[2]。
從当代的视角来看,孟子的“劳心劳力”社会分工思想的确包含着一定的真理,这就是孟子意识到并且充分肯定了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孟子在关于“劳心”与“劳力”的功能区分中不仅涉及到知识、技能的区分,而且还隐含有教养上的区分。
那么人的存在是一种脱胎于动物群落的社会化的存在,或者是一种群落化的存在,因此在人的存在中,始终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关联,那么这么去解决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和关联,始终是人类思想探索的问题,那么分工可以是说这种矛盾和关联的一种中介,一种外在的表现。
人类对分工的思考在人类社会早期就已经开始,对分工的思考呢,中国古代走在世界的前列,公元前七百年,管仲就提出了士农工商分工论,这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分工的探讨。
之后,墨子,孟子,荀子等等都对分工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的阐释,但是在中国古代分工理论的研究始终没有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原来我们很早就看到了这一问题,但是对于这些思想他们只是偶尔的涉及,系统的论述比较少,究其原因呢,可能就是中国古代的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分工需要大规模的经济生产,社会生产的问题呢,思考不多,还有呢,我们对分工的思考更多的是集中在政治领域中,对政治生活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为古代等级制度做辩护为它做一种学理注解。
西方较早研究分工的思想家呢比较有代表的是柏拉图和色诺芬,总的来看,柏拉图强调分工是划分社会等级的基础,与柏拉图不同,色诺芬对分工的理解是以他特有的市民阶级的本能,已经更接近工厂内部的分工,所以马克思在他的《资本论》当中对色诺芬对柏拉图都作了阐释,尤其对色诺芬做的比较多,因为色诺芬的分工思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和后来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是连在一起的,如果说柏拉图是以一种哲学的视域去关注分工,色诺芬在研究当中是以一种经济学视域,他不仅从人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技能局限性看到了分工的必要性,更从生产的规模出发分析了分工与交换的内在关系,那么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也举了个例子,就是波斯国王的餐桌为什么丰富,就是因为经济发展,分工比较复杂,那么他吃的东西也比较丰富,产品也就更丰富了,但受制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色诺芬在这里虽然知道分工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大小,但是马克思对他的评价说呢,这时候古典古代我们关注的是什么呢,只注意到使用价值要达到质量,而对于分工在到交换价值的问题在当时呢还不是一个思考的问题,即便如此,色诺芬的理论呢也直接地提示了近代古典经济学家对分工的经济学关注和思考对分工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典型的代表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对分工的认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正是对他们分工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形成了关于分工的自己独特的分工理论,在分工理论史上,斯密是第一个对分工做系统分析的学者,那么他的名著《国富论》开篇就提到了分工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斯密提出分工有利于促进社会普遍富裕,并且进一步提出资本是实现分工的物质生产条件,此外呢,斯密还提出,货币起源于分工的发展,以及城市和乡村在分工体系中相互依存的思想,并且从分工的考察出发提出了相互制约的平衡性理论,那么斯密李嘉图呢?都是古典经济学家,斯密,李嘉图都对分工进行研究,那么到了萨伊这里呢也对分工进行研究,但是呢,马克思这里主要是对他们进行评价,因为斯密李嘉图呢,如果说他们对分工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达到了一种天真的设想的话,萨伊呢就是直接的辩护。
第11卷 第5期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1 No.5 2010年10月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Social Science)Oct.2010 [收稿日期]2010-06-10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专项资助项目(11090070613034) [作者简介]祝利民(1980—),女,河北省沧州市人,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
[文章编号]1009-3729(2010)05-0012-04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及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祝利民(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家庭是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
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分工本身包含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并且分裂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私有制的各种中间形态。
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
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由机器大工业和分工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关键词]分工;私有制;异化劳动;生产社会化[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志码]A 关于分工与私有制的关系问题,学术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一是认为劳动分工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尤其旧式分工是私有制产生和存在的基础。
二是认为分工不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源。
分工和私有制是同时产生的,即有分工就有私有制,分工和私有制是孪生兄弟,而不是父子关系,它们的共同父母是发展起来的生产力以及劳动种类和部门的增多。
三是认为私有财产是私有制条件下分工借以实现的条件,分工的关系受到私有财产关系的制约,因此私有制是分工、尤其是旧式分工的根源。
四是认为一方面私有制导致了分工的自发性、对抗性和奴役性,另一方面分工的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强化了私有制,二者相互作用。
浅析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作者:黄亚莉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9期摘要: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分工思想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分析社会分工所产生的基础及发展过程,并指出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从社会分工的基本内容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分工;人的发展【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9-0082-01历史上有很多思想家研究分工思想,无论是经济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始终是无法超越的,因此,本文主要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思想。
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深刻分析,可以从它产生的基础以及主要内容,去把握蕴含在社会分工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社会分工的内涵马克思在研究社会分工思想的过程中,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社会分工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在随后的《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进一步阐述了社会分工思想,使其变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马克思这里,“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形式”。
[1]分工的发展以及发展阶段,代表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所指的社会分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意义上分工是指人从事不同又相互补充的社会活动,而在具体意义上来说,是特殊意义上的分工,即马克思所指的“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
[2]这种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与社会制度、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分工。
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的内容社会分工不是人类产生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工(一)
摘要: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分工在推动
生产力快速发展、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在慢慢变革着生产关系,产生了许多深层次
问题。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唯物辩证地阐述了分工的产生、运动及消灭的运动规律,为我们认
识、分析及解决当前的社会分工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马克思;分工理论;中国;社会分工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中,中国的社
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为主的三大产业的分工纵深、交错发展,
呈现出工种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要求越来越精的三大特点。一方面,分工的发展
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另一方面,分工的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强大
推动力,二者呈现出一种互为表里、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是,分工也会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产业差异、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劳动者的片面发展、严重的贫富分化和社会分化等。科学
地看待中国当前的分工及其所产生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严峻的
现实问题。在这方面,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为指南。
一、马克思的分工理论
(一)分工的产生及性质。在分工的起源上,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
工,后来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1]分工只
有人的生理前提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积聚和分工是彼此不可分
割的。”1]按马克思的理解,分工与生产力是一种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一个民族的生产力
发展水平明显表现于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还不是迄今已知的生
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例如,开垦土地),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1]随着分工与生产
力的交互发展,“分工的自然形成的性质”逐渐为分工的社会性质所取代。
(二)分工的辩证运动。分工一经形成就开始了辩证运动,在考察分工的辩证运动之前,马
克思首先对分工的物质前提予以明确:在民族内部,由于土壤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
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2]在此基础上,农业生产的剩余劳动“使从事农业的人
和从事工业的人有实行这种大的分工的可能性。”2]其次,分工总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
所有制下的分工。马克思明确反对那种脱离具体历史环境,把分工看成是观念的范畴的做法,
指出“德国为了建立城乡的分离这一次大分工,整整用了三个世纪。……市场的大小和它的面
貌所赋予各个不同时代的分工的面貌和性质,单从一个‘分’字,从观念范畴中是很难推论出
来的。”1]马克思依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将分工划分为若干阶段,并考察了分工的辩证运动过
程。按分工发展所代表不同阶段的所有制,马克思将其分为四个时期:部落所有制、公社所
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所有制及资本所有制。在部落所有制中,“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
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分工已包含了矛盾,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
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互相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1]在公社所有制和国家
所有制下,“分工已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1]农村与城市的分工是物质劳动
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因为其第一次使阶级关系明朗化了。在封建所有制下,分工
继续发展,一方面,“在乡村里有王公、贵族、僧侣和农民的划分,在城市里有师傅、帮工、
学徒以及后来的平民短工的划分”;另一方面,人类历史的又一次大分工:工业与商业的分
工也出现了,“在比较老的城市中,工业和商业早就分工了”1]作为结果,“分工的进一步扩
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1]商人阶级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封
建所有制下的作坊内部工人的职能大大简化,分工“集结了资本,使人进一步被分割。”1]由
于分工的递进效应,分工又引起更进一步的分工,“分工更细了,使用机器的数量更多了,
利用这种分工的范围和采用这些机器的规模更大了。”1]
(三)分工的消灭。由于分工产生了严重的片面化和异己化,马克思提出了消灭分工的主张。
原因有三:首先,分工使劳者无食,食者不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分工使精神活
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状况成为可能。”1]其次,
分工所产生的效率是以劳动者的片面、畸形发展为前提的。“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
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1]最后,“在分工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必
然独立化,在每一个人的个人生活同他的屈从于某一劳动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条件的生
活之间出现了差别。”1]社会的人被分工分割为孤立的人,健全的人被分工分割为残缺的人,
造成了人的片面、单向发展。对于如何消灭分工,马克思首先指出:“个人力量(关系)由
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只能是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
办法来消灭。”1]消灭分工是一个动态的、用新的分工代替旧的分工的辩证运动过程,那种
将消灭分工简单地理解为分工的完全消灭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提醒我们:
“个人之间天赋能力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
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能,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1]
因此,消灭分工只能是以新的分工代替不合理的、旧式分工的过程。
二、在马克思的分工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中国的社会分工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中国当前的社会分工格局有其历史根源。历史上,中国长期处于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
式的农业社会,社会分工的形式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内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只是在1840
年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在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才得以产生、发展和壮大。历史发
展的滞后性造成了中国的社会分工总体上还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阶
段上,分工的总体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第二,中国社会分工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按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分工既
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社会分工的变化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结
果:一方面,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长足发展和质的提升,各项新
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不断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得到了
普遍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促成了今天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要求社
会分工的扩大化与细化。
第三,当前社会分工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由分工所导致的收入差距和两极分化已成为社会
的突出问题。总的看来,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普遍低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
收入;体力型、技术型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低于知识型、资本型产业劳动者的收入;中西部地
区收入低于东部地区收入;反映到社会层面,表现为贫富的两极分化。按照国际公认的反映
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来衡量,中国2001年的基尼系数为0.447。最穷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
4.7%,最富的1/5人口占总消费的50.0%,贫富比差为10.7。按世界银行2005年排名,中
国的基尼系数在120个国家和地区中列第85位,已经接近于社会分化严重、经济增长停滞
的拉美和非洲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