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历史主义电影
- 格式:ppt
- 大小:659.00 KB
- 文档页数:10
028《名家名作》·评论《一秒钟》以“电影胶片”这一特殊的时代物质为叙事线索,将叙事重心诉诸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际遇。
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讲述了张九声、刘闺女和范电影因为不同的人生遭遇而与电影胶片产生联系并结下了不解之缘。
劳改犯张九声为了看新闻简报中出现“一秒钟”的女儿,孤儿刘闺女则一心想偷到电影胶片,给弟弟做灯罩。
两人经过在沙漠和公路上的争斗,先后来到二分场的面馆遇见范电影,一位工作勤奋、在当地极具声望的电影放映员,殊不知他也有难以言说的痛处,一方面自己的儿子因为喝电影清洗剂而智力损伤,另一方面也担忧运输员杨河夺去自己的放映员岗位,最后他向保卫科举报张九声,希望能得到领导的赏识,留住自己的职位。
而张九声和刘闺女在争夺电影胶片的过程中逐渐产生象征性的父女情谊。
影片看似温情脉脉,实则绵里藏针,这是一种对于那个时代梦幻般的探寻与缅怀,一种真实而悲伤的批判与控诉。
一、“追忆”——个体化的叙述视角(一)胶片时代的青春记忆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记忆是一种集体的社会行为,现实社会群体都有其对应的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必须依赖一定的载体,并通过不断交流和共享被加以记录和保存[1]。
电影《一秒钟》中,张艺谋以“电影胶片”为线索串联起三位主要人物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那个特殊时代的人物群像,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通过影像叙事搭建起电影与自身的联系,从“他者”转变为“自我”,最终形成自我认同。
这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结合特定的时代记忆,最终凝结为本民族所共有的集体记忆[2]。
纵观第五代导演,他们都有对历史的反思与强烈的主体意识,是具有使命感和文化自觉的一代。
张艺谋导演更甚,他对个体生命审慎和尊重的态度,在他个人化成长经验的电影叙事创作中被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
影片《一秒钟》延续了张艺谋关注现实主义基调的影片风格与个体化青春记忆的追溯视角,在电影《一秒钟》的幕后采访中,张艺谋透露:“胶片代表电影,但是真正从物质角度来说,胶片时代结束了。
消淡的爱情膨胀的野心——对电影《投名状》分析
赵国伟;王汝虎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透过<投名状>成功的票房,深深感触到:陈可辛又一次成功了.影片用姜午阳(金城武饰演)的旁白进行叙事,用大量的细节刻画了庞青云这一丰满的形象,表现了其复杂的人物性格和生命历程.参照<刺马>以及香港武侠功夫电影的变化,透过<投名状>背后的书写话语,证明这部香港电影背后所反映的话语变化和香港电影机制的转变.
【总页数】1页(P58)
【作者】赵国伟;王汝虎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6826;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682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女性的爱情之殇——电影《苔丝》与《飘》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对比分析 [J], 沈兆文
2.爱情,义气与权力——《投名状》里的政治世界 [J], 梁银湘
3.新历史主义语境下的人性读解——电影《投名状》主题分析 [J], 邵建德
4.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对电影《一九八零年代的爱情》的症候式分析 [J], 李雪梅
5.电影悲剧美学的审美特性之“两难”——电影《投名状》《爱有来生》《黑暗中的舞者》赏析 [J], 陈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作者:陈心怡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0期
摘 要: 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英国儿童文学黄金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小说讲述小女孩爱丽丝偶然掉进一个兔子洞入口,坠入了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兔子洞的故事。作者借爱丽丝之口,对兔子洞社会进行描述,同维多利亚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大背景下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历史遥相呼应。本文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第七章《疯狂的茶会》为例,结合童话文本,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重新考察《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文本同维多利亚时期资本主义历史的互文关系。
关键词: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维多利亚社会 新历史主义 1865年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1832-1898)的代表作《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首次面世,标志着英国儿童文学进入“黄金时代”。小说同时满足了儿童和成人的心理和审美需求,被翻拍成各类影视作品,至今仍为国内外学者及评论家们讨论的热点。
一、新视角下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除去在体裁、主题和写作特点等方面的传统文学解读,近年来国内外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研究主要围绕儿童文学翻译策略、比较文学及电影浅析等视角展开。关于小说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数不胜数,如学者徐德荣和江建利通过对《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翻译的个案研究,解析不同时代译者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采取的策略并探索儿童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1]。学者蔡雯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为例,着重研究目的论下的儿童文学翻译[2]。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学者高超美将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郑渊洁的《鲁西西外传》进行比较,指出其中的相似及不同之处并分析差异的成因[3]。学者王燕比较研究了中国作家沈从文在《爱丽丝漫游奇境》基础上续写的《阿丽思中国游记》,指出这两部童话在叙述视角、语言和想象力方面存在的差异,展示了中国作家的现实情结[4]。还有一类学者就2010年小说改编电影进行研究,如耿占玲认为导演蒂姆·波顿突破童话文本成功地塑造了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5](44-45)。学者刘丹羽则就《爱丽丝梦游仙境》互文性透视下的电影改编对作品进行解析,指出电影是对原有故事再造意象的拼贴挪移[6](258-259)。
2021/2下由道恩·强森主演、布莱特·拉特纳执导的3D 动作大片《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从巨石强森饰演的海格力斯的悲剧命运开始,讲述这位古希腊神话英雄的心灵救赎与复仇史。
不同于以往传统神话英雄的还原,影片在保留传统电影叙事的同时,也充分注意到神话的非真实性,在“破环性”叙事中将传统英雄的神秘面纱缓缓揭开,运用了“祛魅化”的手法,使传统英雄复仇历险主题产生翻转,强调英雄的凡人化特征,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后现代关照,从而成功解构了英雄神话。
剪辑与拼贴的基本故事框架《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沿袭了古希腊神话文本中的英雄故事内容,从赫拉克勒斯的传说开始讲起,与原始文本一脉相承。
在古希腊文本中,赫拉克勒斯是古希腊神话中最著名的英雄,他的母亲是阿尔克墨涅是帕耳修斯的孙女,因受到宙斯诱惑而生下赫拉克勒斯,宙斯的妻子赫拉嫉妒阿尔克墨涅,就派两条毒蛇去加害他,但是赫拉克勒斯阴差阳错地喝了赫拉几滴乳汁,因此拥有了神性而幸免遇难。
他长大以后建立了十二大功勋,死后终因功勋卓著而位列仙班,完成了从半人半神到神的转变。
数千年来,以赫拉克勒斯为原型所衍生出来的关于的冒险、成长、历练、拯救等母题代代流传,成为作家笔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在电影领域,勇气与智慧并存的赫拉克勒斯也是最受欢迎的英雄代表,目前以赫拉克勒斯为主角的电影多达几十部,最著名的是与《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同期的几部,如《大力神》《大力神重生》《大力神在纽约》等。
《宙斯之子:赫拉克勒斯》没有探讨赫拉克勒斯半人半神的身份是否属实,也没有探讨他是否真的是宙斯的儿子,包括开头部分的出生和童年时代,刚出生时举手触摸天花板顶宙斯的神画和掐死从神像雕塑中爬出来的两条蛇,完成十二试炼,都是从一个被强盗绑架的小伙子口中讲述出来的。
可以说,电影只是借用了赫拉克勒斯的人设和零星的情节,剪辑与拼贴出基本的故事内容,所要表达的又是另外的主题和内涵。
“祛魅化”的解构方式“祛魅化”是马克斯·韦伯在研究19世纪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用到的一个概念,影片中“祛魅化”有几个方面的内涵。
电影《投名状》历史背景浅谈李秀高文娟*【摘要】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取材于清末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部风格质朴、内蕴丰富的作品。
在情节上,它以兄弟情义作为载体对人性进行了深入解读。
虽然它在新历史主义语境下,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事实采用了杂糅、杂取与叠化的方法,但是剧情当中依然展现出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风貌,体现了当代人对太平天国历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关键词】《投名状》太平天国历史背景陈可辛执导的电影《投名状》以清末湘军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过程为背景,讲述了三个结义弟兄庞青云、赵二虎、姜午阳纳“投名状”、结兄弟义、效力朝廷最终反目成仇的故事。
在情节上,不仅从兄弟情义的视角解读了人性,而且深度还原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战争场景,体现了当代人对那段历史的重新思考与审视。
一比较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首先,《投名状》表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之初,湘军与太平军交战的场景。
在故事的开场,绿营军官庞青云与太平军作战兵败只身逃脱,电051*李秀(1987 ),女,辽宁海城人,长春市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中学,二级教师,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高文娟(1985 ),女,江苏连云港人,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影表现的战场场面基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真实情况。
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清廷纠集各省绿营兵对太平军实施围追堵截,清末的绿营兵装备低劣、战斗力低下,其使用的火器仍然是清初制造的鸟枪、抬枪。
由于国家承平日久,武器装备年久失修,“鸟枪三千八百九十杆内,(仅)选出堪用者一千杆”。
①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廷令各地加紧制造火器,但新造的鸟枪,质量还不如清初的好。
正如杭州将军倭什纳奏称:“军需局拨给之鸟枪,经操练后多有伤膛,施放打准不甚得力。
”②因此,清军在镇压太平军初期仍然广泛使用冷兵器作战。
由于清军武备废弛,导致在与太平军交锋时经常一触即溃,其交战场景与故事开场庞青云诈死逃脱如出一辙。
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才能一路攻城略地,占领南方数省与清廷对抗。
“志”与“史”:《片警宝音》的现代性叙事与文化记忆袁雨欣
【期刊名称】《鹿城学刊》
【年(卷),期】2024(36)1
【摘要】电影《片警宝音》以民族志式的、新历史主义的现代性叙事视角作为阐释工具,将当代中国时代风貌的影像民族志式书写酝酿其中,既保存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记忆,又附和和补全了历史话语,对本土民俗和文化的保护和推广投入了关注。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袁雨欣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传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地域文化志的现代性叙事——胡永生长篇小说《汶水汤汤》简论
2.青春叙事中的历史记忆——改革开放40年青年发展与文化现代性
3.批评与救赎:论本雅明的现代性文化史叙事
4.现代性、民族主义与文化自觉——中国营造学社建筑史叙事中的云冈石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论电影《西便制》中老行旅艺人人物形象改编郑孟颖 延边大学摘 要:影视艺术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向其他艺术的求助,在艺术中占据特殊地位的文学(尤其是小说),由于其叙事与抒情兼备的美学性质,天然地与它联系在一起。
电影《西便制》即改编自韩国小说家李清俊的《西便制》(南道人•1)与《声之光》 (南道人•2),以韩国全罗南道民乐“盘索里”为题材,表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凝聚其中的民族文化之根。
并且改编后的电影丰富了裕丰这一老行旅艺人形象,并赋予其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西便制》;老行旅艺人形象;民族文化作者简介:郑孟颖(1993-),女,河北人,延边大学二年级研究生在读,研究研究方向:中朝(韩)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146-02被称为“韩国电影教父”的林权泽作为韩国电影元老级的人物,他以一颗对韩国的赤忱之心,创作出的作品都蕴含着对韩国文化的热爱,并以美轮美奂的影像为世人展现出历史悠久的韩国民俗景观,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来引发现代人对韩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进行反思。
《西便制》影片中表达了导演对于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不断走向没落的无奈,谱写了一曲沉重凄美的民族艺术的挽歌。
电影《西便制》主要讲述了裕丰、松华、东户三个“盘索里”演唱艺人四处漂泊,历尽苦难的人生历程。
其中老行旅艺人裕丰作为一个热爱并一心想把“盘索里”说唱艺术传承下去的艺人,在影片中的形象非常突出,并引人深思。
实际上,在李清俊的小说文本中,对裕丰形象并没有过多着墨,对他的描写只是叙述内容的几段,几行字,而且是通过他人之口的叙述或者评价。
但是在之后林权泽的电影改编中却对老行旅艺人这一形象进行丰满,不仅在影片四分之三的时间里占有主场位置,甚至在他死去后他的精神一直延续到影片结束。
可以说,他是这部影片的灵魂人物,从对其形象的改编中可以认识到电影想要表达的深刻用意。
电影:另一种真实——影片《黄金时代》与《阮玲玉》相似
性探析
罗芳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5(000)035
【摘要】一部电影选择如何架构影片和采用何种叙事策略往往取决于导演所遵从
的创作理念,因而,从电影的叙事和结构上可以解读出一部电影的创作理念.许鞍华的《黄金时代》与13年前关锦鹏的《阮玲玉》有着极为相似的创作理念,都是对电影本质的一次实验性的探讨,旨在重塑历史的另一种真实.文章分别从电影的叙事手法
和影片结构入手,简要分析两部影片的相似之处.
【总页数】3页(P149-151)
【作者】罗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私历史":"港式"主旋律电影的新历史主义解读r——以许鞍华的《黄金时代》
和《明月几时有》影片为例 [J], 黄望莉;乐天
2.隐喻相似性的认知构建与英语电影片名汉译 [J], 黄卫平
3.以影片《黄金时代》为例探究票房、电影奖、影评三者的相关性 [J], 郝天石
4.论伪纪录片追求\"真实\"的双重向度\r——以电影《明月几时有》和《黄金时代》为例 [J], 马权威
5.所有人都期待不真实中的真实——由动画电影《大圣归来》看影片中个人英雄主义的表现极其参考价值 [J], 高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
方秀珍
【期刊名称】《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扶桑>体现了作者再现边缘历史的企图.由于叙述者主观情绪的浸染,使得这段历史的再现成为主观化的历史想象,并显示出以叙述者的价值立场对主流意识、边缘意识的双重批判.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方秀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理论旅行”中的误读与变异——以新历史主义之初入中国为例 [J], 卢絮;李松
2.新历史主义在电影中的一次有益探索--评张艺谋影片《英雄》 [J], 曾耀农;童业富
3.新历史主义在电影中的一次有益探索--评张艺谋影片《英雄》 [J], 曾耀农;童业富
4.虚妄?真实?——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的《罗生门》 [J], 魏莉莉
5.一次神奇的宇宙旅行--评浙江儿艺新戏《宇宙蛋》科纪时空的舞台再现 [J], 路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花木兰》游戏
高越月
【期刊名称】《理论与当代》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2005年初,斯普公司发行了一部ARPG的游戏《花木兰》。
以众所周知的女性形象花木兰为游戏主角,以北朝民歌《木兰诗》所描写的历史背景和诗中所叙述的故事为线索串联整个游戏情节: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各民族形成严重分裂局势,史称“五胡十六国”的时候,也就是公元386年,北魏王朝建立,周边有高车、楼兰、柔然等部落,尤以柔然部落最为强悍连年发动战争,使北方千里沃土变成一片荒原,民不聊生,饿殍遍地。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高越月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新历史主义视野下看《女武士》中《花木兰》故事
2.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花木兰与国家——评马楚成电影《花木兰》
3.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
——从动画电影《花木兰》到真人电影《花木兰》4.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花木兰》字幕翻译5.跨媒介视角下的花木兰故事改编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皮尔伯格电影研究【关键词】:大众文化电影艺术斯皮尔伯格成功因素【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J905【目录】:中文摘要4-5英文摘要5-7引言7-8第一章电影文化的特征8-13一、电影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8-9二、电影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9-11三、电影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11-13第二章斯皮尔伯格电影特色13-24一、娱乐性与叙事性结合13-16二、神圣性与世俗性结合16-20三、民族性与普世性结合20-24第三章斯皮尔伯格电影文化意义24-28一、独特的儿童视角24-26二、引领未来电影走向26-28结语28-29参考文献29-31后记31-32摘要随着当代美学的又一次转型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影像时代”的来临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视觉方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
几个世纪以来视觉符号传播的媒体经历着印刷媒体向电子媒体转变的过程影像因此成为社会信息表达和传递的重要载体影像的生产和消费因此而成为无可替代的时代景观而电影无疑是影像产业的一朵奇葩。
作为美国商业电影的象征好莱坞电影的运作模式几乎影响了全世界的商业电影并以一种霸主的面目主宰了当代世界的影坛。
它的发展过程和运作模式本身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电影艺术和商业之争并未在好莱坞的实践中得到协调解决但电影的娱乐功能及对大众文化的适应无疑在好莱坞身上得到了最大的体现。
斯皮尔伯格作为当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力图站在跨越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人文高度从世界艺术电影吸取营养对犹太传统艺术精神在电影中的融合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探索出富有现代意味的哲思电影的形式与风格文化心理的本土性与理性身份的异国性决定了斯皮尔伯格在面对美国时的独特切入角度、观察视点及对于文化理解的超越性与本土情结的混杂性同时也使它们作品中的文化属性和历史积淀要大大多于单一民族性的表述和极端地域色彩的彰显从而获得了一种文化自由的空间。
本文力图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文本出发采用理论和实际并重的方法以现代艺术理论民族性普世性和新历史主义理论为指导把这些理论作为分析斯皮尔伯格电影文本和文化内涵的基石和依据再联系犹太民族文化传统和世界电影发展的大环境把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创作视为一个能动的双向的具有种种阐发可能性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系统过程把斯皮尔伯格电影文本的读解放在一个更为广阔也更为合理的领域内同时将斯皮尔伯格“文化身份”的探讨和其电影文本的全面解读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