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静脉曲张的诊断及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19
什么是大隐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曲张是全身最长的皮下浅静脉,在足背内侧起自足背静脉,在下肢内侧上行,直至腹股沟处。
下肢静脉曲张多发生在小腿内侧,严重的可向上扩展,直达大腿内侧,甚至全下肢都可看到迂曲成团的曲张静脉。
这部分病人的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发生在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因此叫大隐静脉曲张。
在下肢静脉曲张中,大隐静脉曲张占90%以上,也常有人把下肢静脉曲张叫做大隐静脉曲张。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003%(久站执业,如交警、教师发病率较高)
易感人群:无特殊人群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血栓性浅静脉炎湿疹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外科普外科
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支持性治疗
治疗周期:1-4个月
治愈率:95%以上
常用药品:羟苯磺酸钙胶囊马栗种子提取物片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2000——5000元)
温馨提示多吃含维生素E的食物,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腿部的沉重感。
大隐静脉曲张(也称为深静脉曲张)是一种下肢静脉系统的疾病,通常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和评估。
以下是大隐静脉曲张超声检查的一般标准:
彩色多普勒超声:这种超声检查通常用于确定血流的方向、速度和流动情况。
医生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定大隐静脉是否出现曲张、血栓或其他异常。
B超:B超可以提供有关大隐静脉的结构信息,包括其直径、内腔的情况、壁壁分布和可能的异常。
静脉内超声:这种检查可以在大隐静脉内部进行超声检查,以查看是否存在血栓或其他病变。
压力测定:有时,医生还可能进行静脉内压力测定,以评估大隐静脉的压力情况。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医生通常会评估大隐静脉的直径、瓣膜功能、血流速度和其他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的异常可能会表明大隐静脉曲张的存在或其他静脉问题。
检查结果将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计划,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或其他治疗方法。
请注意,具体的超声检查标准和技术可能会因医院、医生和设备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最好遵循您医生的建议和要求。
大隐静脉曲诊疗常规大隐静脉曲张(Great Saphe nous Varicose Vei n,GSVV)(一)疾病特点:1、久立后患肢沉重,酸胀,易疲劳,平卧休息后可减轻;病情轻者可无明显不适。
2、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站立时明显,平卧后减轻或消失。
3、病情进展时,可出现患肢轻度肿胀但多局限于踝部和足背部,也可有足靴区皮肤营养障碍如皮肤色素沉着、瘙痒、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湿疹甚至经久不愈性溃疡。
4、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局部疼痛,皮肤红肿,局部压痛,曲张静脉呈硬条状。
5、静脉曲张为一大类疾病,血管外科常见的主要为下肢浅静脉曲张,包括大隐静脉曲张和小隐静脉曲张。
6、常见的鉴别诊断主要有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动静脉瘘等。
(二)分级:0级:静脉疾病不可见或不可触及;l级: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表现、踝部红肿;2级:浅静脉曲张;3级:水肿但无皮肤改变;4级:水肿、静脉疾病导致皮肤改变(色素沉着、湿疹、脂性硬皮病); 5级:皮肤改变伴有已愈合的溃疡;6级:皮肤改变伴有活动性溃疡。
(三)病历书写要点:1、现病史:需写清患者症状(例如肢体沉重感,团块出现时间等),变化发展情况,有无合并瘙痒,痉挛痛,静脉性跛行的时间及距离,既往治疗情况,有无服药、应用弹力袜等。
2、专科查体要点:进行双下肢对比,重点检查患肢有无色素沉着、溃疡、水肿、硬结、触痛、静脉瘤,双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等,并要测量双侧肢体周径(测定方法为:髌骨下缘下方15cm处测小腿周径,髌骨上缘上方20cm处测大腿周径),并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
3、辅助检查:患者入院之前一般均有静脉彩超,应在病历中写清,注意有无血栓及反流,并将彩超检查单夹入病历中。
4、诊断规范:①、若患者无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则诊断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并依据病情分级,后面用括号附上分级。
筋瘤(大隐静脉曲张)诊疗方案筋瘤是以筋脉色紫、盘曲突起如蚯蚓状、形成团块为主要表现的浅表静脉病变。
《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坚而色紫,垒垒青筋,盘而甚者结若蚯蚓。
”筋瘤好发于下肢。
相当于西医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一、病因病机:1.劳倦伤气型:由于长期从事站立负重工作,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2. 寒湿凝筋型: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3. 外伤瘀滞型: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滞筋脉络道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瓣膜缺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所引起。
二、诊断: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以大隐静脉曲张为多见,单独的小隐静脉曲张较为少见。
以左侧下肢多见,但双侧下肢可先后发病。
1.临床表现:下肢浅静脉扩张、迂曲,下肢沉重、乏力感。
可出现踝部轻度肿胀和足靴区皮肤营养性变化;皮肤色素沉着、皮炎、湿疹、皮下脂质硬化和溃疡形成。
2.传统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Trendelenburg试验)可了解瓣膜功能;深静脉通畅试验(Perthes试验)以了解深静脉通畅与否。
3.器械检查:彩色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
中医诊断:筋瘤西医诊断:大隐静脉曲张专家临床上将下肢静脉曲张分为六级,不同等级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如下: 1级:有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踝部潮红2级:感觉略有胀痛,以久站、长时间行走明显,局部有静脉曲张,多普勒示血管直径0.3-0.6cm3级:症状体征明显,下肢有水肿,静脉曲张成团4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和皮肤硬化等5级:有静脉疾病引起的皮肤改变进一步加重和正发作的溃疡三、鉴别诊断:1.原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重垂不适,足靴区色素沉着。
具有与大隐静脉相同的症状,但是症状相对较重而已。
检查方法有静脉造影及静脉测压可明确之。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浅静脉曲张是代偿性表现,发生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闭塞期,深静脉交通试验阳性,静脉造影可见深静脉闭塞,根据病史及辅助检查可鉴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