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美国的悲剧》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2020《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精选10篇)《美国的悲剧》是西奥多·德莱塞最为重要的作品。
这部小说共分三卷,故事以一个普通美国青年克莱德·格里菲斯短促的一生为线索,为大家分享了2020《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吧!《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1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世界名著中的《美国的悲剧》这本书。
《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莱德原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他的母亲、罗伯父亲笃信上帝,但他们一家却并没有因为崇拜耶稣而得到幸福,相反却弄得衣食不保。
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克莱德毅然离家出走,独自闯荡世界,他凭着自己聪明机灵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他拼命追求穷女工罗伯塔。
后来他遇到了大富人家的女儿桑德拉。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克莱得为了能得到美丽的桑德拉,并通过她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他终于下定决心用阴险的杀人计划害死了怀有身孕的罗伯塔,最终被推上了电椅。
想到这,我的心不由地变得沉重起来。
这本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种种弊端。
富人们极尽享乐之能事,而穷人们却是为了活命而劳累奔波,干的是牛马活,住得是破旧房,吃得是粗茶淡饭。
我愉快的心情变得愤怒。
在这个世界上,当富人们在吃喝享乐的时候,穷人们却捧着没有吃饱的肚子,扛着沉重的锄头,迈着已经没有力气的步伐去种田、去劳作。
记得有一年,我去乡下,看到一个小姐姐坐在地上哭,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问她。
小姐姐说她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但是家里太穷,交不起贵重的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远大而美好的前程,消失在以前她最熟悉的课堂上,我听了,心进而突然有一种冲动的感觉,这难道不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吗?也许一个富人他可以轻轻松松通过“开后门”进一中、长郡、雅礼,而穷人却不行,他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条件。
为什么富人们能吃喝享乐,而穷人们却必须干一些社会上低贱的工作,难道穷人不是人吗?现在,我想说:“穷人和富人是没有区别的。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2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
美国的悲剧:生活与理想的矛盾引言美国作为一个充满机遇和自由的国度,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富裕和发达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看似辉煌的背后,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矛盾:个人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本文将探讨美国在生活和理想之间所面临的悲剧,并分析其中产生的原因。
美国梦与现实美国梦是指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努力来获取成功、幸福和物质财富。
这是美国社会构建在自由和公正基础上的核心价值观。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实现美国梦并不像他们最初想象得那么容易。
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尽管美国强调机会均等,但事实表明社会分化和贫富差距正在加剧。
相对少数人拥有超高收入和财富,而大多数人却陷入困境。
这导致了社会不平等感情的增长,并对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
教育问题教育是实现美国梦的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高昂的学费和负债累累的学生贷款使得许多人无法接受高等教育。
这进一步加大了社会阶层差距,限制了个人发展和机会。
生活的压力与心理健康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社会压力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美国人面临着心理健康问题。
忙碌的工作生活、经济困境、社交媒体等因素对人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以及药物滥用等。
政治分歧与困境美国政治中极化现象日益明显,左右两派之间存在着深刻分歧。
这种政治分歧不仅导致决策和改革缓慢,在一定程度上也破坏了社会凝聚力。
这使得解决社会问题变得更加困难,并给整个国家带来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解决美国的悲剧为了解决美国的悲剧,需要付出共同努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提高教育机会均等性政府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并减轻学费负担。
此外,培养技术工作人员和提供职业培训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经济变革。
缓解贫富差距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和税收制度,以平衡收入分配差距。
减少税收优惠措施并增加对社会服务项目的投资也可以更公平地分配财富。
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增加对心理健康资源和服务的投资,包括提供普及化的心理辅导、减轻压力因素、鼓励工作与生活平衡等。
《美国的悲剧》中的金钱与人性的开题报告
在西奥多·德莱塞的著作《美国的悲剧》中,金钱与人性成为贯穿全篇的主题。
在这本小说中,人们不断地为金钱而奋斗,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变得更幸福或更有尊严。
相反,金钱追求和物质主义使得人性逐渐被侵蚀,导致悲剧的不可避免。
首先,小说中描绘了金钱的力量。
主人公恩斯特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但他的生活却变得疏远和孤独,金钱并没有为他带来任何幸福。
相反,他的赌博和毒瘾使他陷入
了绝境。
此外,在小说中,金钱成为了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社会的精英们为了掌
握更多的金钱而争斗,他们的贪婪和自私使得人性被腐蚀。
其次,物质主义也成为了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关键因素。
在物质主义的驱动下,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更豪华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这个过程中,他们失去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当他们最后获得了他们一直追逐的东西时,他们
仍然感到空虚和孤独。
最后,金钱和物质主义助长了社会的冷漠和失望。
在小说中,社会被描绘为一组冷漠、自私、冷酷和无情的人们,他们对恩斯特的耻辱和死亡无动于衷。
面对这些冷
漠的人,恩斯特最终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被否认,导致他的悲剧结束。
综上所述,在《美国的悲剧》中,金钱和物质主义成为主要的主题。
小说中,这些因素使得正义、爱、尊严和人性被无情地否认。
然而,随着小说的进展,它提醒人
们反思,生命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大学生读《XX的悲剧》有感大学生读《美国的悲剧》有感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收集的大学生读《美国的悲剧》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门随即被关上了,把他所有的朋友,所有的亲人,人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关在外面了……”这是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既像在批判主人公的丑行,又像在暗示这社会的腐败。
终于因为杀人而被推上了电椅的克莱德,现在是否在忏悔。
其实,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不能怨他,只能怨美国当时的局势,终于造就了这条卑贱的生命。
也许,是因为穷怕了,苦怕了,被欺辱够了,所以不想再回去。
也许是因为上流社会,所以才导致了他的堕落。
时局是不允许公平存在的,以前也是,现在也是,永远都不可能,只因为有了三六九等这条无理取闹的等级制度。
富人花天酒地,肆意挥霍着钱财,那些有钱人后代的小傻瓜每天举办着宴会,醉生梦死。
穷人,奔波了一辈子,都没有可以避寒的冬衣。
克莱德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在了一个信仰耶稣的家庭里。
可是上帝又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正如克莱德在结尾的时候在心中问自己:真的有上帝吗?小时候他撒着谎,怕母亲跟自己要钱,每天只知道上街说教的父母,根本就不给他学习,甚至根本没有想起来。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养活自己的工作,并有了稳定的收入,而私奔被抛弃而回来的姐姐因为有孩子,又不得 ___。
他喜欢编造谎言,在撞死了一个小孩之后,在被女人耍弄之后,他逃到了叔父所在的城市,并且通过叔父,在叔父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又因为叔父的提拔,成了打印间的负责人。
从这里起,终于成了一切灾祸的源头,因为他在这里见到了罗伯塔。
他因为了吉尔伯特长得一模一样,又因为比吉尔伯特优秀出众,很快得到了桑德拉的垂青,并在她的帮助下,进入了有钱的青年人的社交圈,并且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而罗伯塔怀孕,成了他成功的最大绊脚石,因为他已经准备和桑德拉结婚并且靠其进入上流社会过真正有钱人的生活,可是罗伯塔成了他的包袱,而就在此时,他为了摆脱罗伯塔,在和她旅行的途中,将她推下了水,淹死了她。
《美国悲剧》读后感优秀作文400字
《美国悲剧》一书是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Dreiser)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描写的是克莱德·格里菲斯受社会上邪恶风气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的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一个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克格斯厂内充当工头的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背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罗伯达。
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
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期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
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
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美国的悲剧》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比较感人的作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可以使一个人蜕变如此也是必然的。
在一个物欲世界中要想保持自我是很难得,但我相信还是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在世俗的世界中保留着自己的一份纯真
和执着,我想他们是最清醒的。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之文本逻辑仅仅从社会学的角度认定西奥多·德莱塞的《美国的悲剧》是一部批判美国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小说,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
我们应该从文本逻辑的角度来理解《美国的悲剧》的主旨:文学语言述说着“信仰的失落”;文学形象塑造了“迷惘的一代”;信仰失落昭示着“人类的悲剧”。
对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的主旨讨论,即“美国的悲剧”的根源是什么?有不少学者作过尝试。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克莱德是无罪的,最应该对此负责的应该是美国的社会制度,以及追求极大的物质占有和物质享受的意识形态”。
我们暂且称持此种观点者为“社会制度悲剧论者”,他们认为克莱德是美国社会年轻一代的代表,他的堕落是由美国社会制度的罪恶造成的,既是美国青年的悲剧,也是美国社会制度的悲剧。
这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因为从内容看。
这部小说有反映民主制度的虚伪和政府机构的腐朽:有反映富人的穷奢极欲和穷人的度日如年;有反映两性的男盗女娼和婚恋的金钱至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克莱德由一个家庭宗教氛围浓厚的“唱诗孩童”蜕变成为一个社会欲念泛滥的“杀人凶手”,这是极其符合社会逻辑的。
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仅仅符合社会逻辑是不够的,它还必须符合文本逻辑,必须尊重文本和创作主体的基本意向。
按照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观点,读者要“以文本‘常数’为基础,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无穷可能性的‘变数’”。
这里的“常数”就是指文本的“基本内容”或创作主体的“基本意向”,“变数”就是指阅读主体(读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变数”的实现要以“常数”为基础,读者的理解要以文本为依据。
虽然强调读者是一个创造性的阅读主体,对于文学作品的接受是一种“阐释性的接受”,可以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但这种理解要以文本为基本逻辑起点。
如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所言:“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是美国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著名剧作,也是美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戏剧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为背景,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剧。
阿瑟·米勒通过这部作品深刻地探讨了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
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是威利·卢曼,一个普通的推销员。
他一直在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奔波,但却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他看来,自己的生活就是一部悲剧,他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感到无比痛苦和绝望。
然而,当他试图通过自杀来解脱自己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通过威利·卢曼的故事,阿瑟·米勒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剧。
在这个社会中,成功和失败、贫富差距、道德和利益之间的冲突无处不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命运,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
阿瑟·米勒通过威利·卢曼的故事告诉我们,美国社会中的悲剧并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来解决。
阿瑟·米勒的《美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部戏剧作品,更是一部社会现实的写照。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剧,也可以看到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这部作品不仅对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示,也对全人类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阿瑟·米勒通过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人类社会中的悲剧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每个人都应该为解决社会问题而努力。
通过阅读《美国的悲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美国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悲剧,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这部作品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也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认识到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努力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于美国文学名著读后感8篇关于美国文学名著读后感8篇篇一:《美国悲剧》读后感《美国悲剧》一书是西奥多·德莱赛(TheodoreDreiser)所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描写的是克莱德·格里菲斯受社会上邪恶风气影响,逐渐蜕变,堕落为凶杀犯,最后自我毁灭的全过程。
小说共分三卷:第一卷描写克莱德这个天真幼稚的青年人怎样受到外部世界的腐蚀与毒害,逐渐演变成一个玩世不恭、怙恶不悛的人,一直到汽车碾死一个女孩,逃离堪萨斯城为止,这是小说的准备阶段。
第二卷描写克莱德与富商伯父萨缪尔·格里菲斯邂逅后,以穷亲戚的关系来到莱克格斯厂内充当工头的助手,随后陷入与穷女工罗伯达,阔小姐桑德拉的三角恋情,为了高攀桑德拉,克莱德甘愿违背自幼接受的基本道德准则,牺牲罗伯达,于是,他就通过翻船阴谋干掉了罗伯达。
事后,克莱德却落荒出逃,逍遥法外。
第三卷主要描写案发后,克莱德如何被捕入狱,受审和定罪,期间还穿插着美国两党和司法机构利用克莱德一案大搞政治投机的丑闻。
最后经过终审判决,克莱德被送上了电椅。
小说结尾处,还描写牧师出场,为临终之前克莱德寻求灵魂拯救的故事。
《美国的悲剧》是我所看过的一部比较感人的作品,社会的不良风气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此之大,可以使一个人蜕变如此也是必然的。
在一个物欲世界中要想保持自我是很难得,但我相信还是有这样的一批人,他们在世俗的世界中保留着自己的一份纯真和执着,我想他们是最清醒的。
篇二:读《老人与海》有感“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老人与海》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48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
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
论《美国的悲剧》中罗伯达和桑德拉之间的对立统一《美国的悲剧》是美国文学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一部杰作,讲述了美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之间的对立和矛盾。
罗伯达和桑德拉这两个人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更是引人深思。
我们要了解罗伯达和桑德拉这两个人物的基本背景和性格。
罗伯达是一个典型的上层社会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家族,拥有财富和地位,是社会的精英。
而桑德拉则代表了下层社会的一员,她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生活拮据,追求着更好的生活。
在小说中,罗伯达和桑德拉之间的对立表现得非常明显。
罗伯达的生活充满了奢华和享乐,他对待社会问题的态度是漠不关心的,他只关心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而桑德拉则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她关心底层人民的命运,为了改善社会不公而努力奋斗。
正是这种对立,使得这两个人物在小说中出现了强烈的对立统一关系。
罗伯达和桑德拉虽然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但他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都对社会存在着不满情绪,都有着自己的悲剧。
罗伯达的悲剧是他的孤独和空虚,虽然他拥有一切,却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而桑德拉的悲剧则是她的贫困和无力,虽然她积极行动,但社会的不公依然使得她的生活艰辛。
正是这些共同点使得罗伯达和桑德拉之间产生了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罗伯达和桑德拉的个人生活上,也体现在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上。
罗伯达代表着上层阶级的利益和声音,他的言行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而桑德拉则代表了底层人民的诉求和心声,她的努力会激发更多人的行动,推动社会向着公平正义的方向前进。
这种对立统一的力量在小说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给了读者很多启示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罗伯达和桑德拉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
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是不可忽视的,但双方也不可缺少对方的存在。
罗伯达和桑德拉的对立统一关系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
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上层和下层之间的矛盾?我们如何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小说《美国的悲剧》中罗伯达和桑德拉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
以《美国的悲剧》为读后感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本书《美国的悲剧》以罗伯特·巴里文和安德鲁·比勒克林两位
被称之为“杼展示案”的男子受审的过程为切入点,分析讨论了美国社会在经济、历史、政治及社会层面上存在的悲剧。
从这场悲剧的案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当年美国的社会尤其是贫富差距的悬殊,还可以看到美国司法系统的绝望,这样的不公正使得两位男子都被定罪执行死刑。
书中透过案例,深刻揭示了美国社会复杂而又苦涩的内疚感,以及贫富不均带来的深层次的影响:穷人无力受苦,富人却能够轻易脱罪。
书中OMNINO公司在案件中牵涉及到的应变责任,也让人深思,原来企业有着和普通人一样的责任,要保护他们的员工,而不是仅仅追求自身的利益,面对困难时也要把员工放在第一位。
本书也把读者带入到当时美国社会的大潮流之中,用实际案例来说明贫富两极分化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损害,无论是财富还是声誉,而这种不均衡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的把贫困阶层推给社会的底端,只有像杼展示的案例一样,把责任归还至最后利益者,才能改变这种现实。
《美国的悲剧》以一场著名的案件为背景,把美国社会的缺陷,以及由此而来的司法中的不公正带了出来,真实勾勒出了美国社会的悲剧,深刻反思和认识社会,不仅有助于对过去时代社
会秩序进行反思,更昭示了我们把握当下和未来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500字
《美国的悲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将一个社会底层民众的悲惨现实写得淋漓尽致,让我深受震撼。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贫苦的美国家庭的努力挣扎,他们被金钱和物质所束缚,无能为力,只能遗憾地看着别人越过贫困的坎坷,而自己却只能在沉默中挣扎。
这部作品是一种警醒,它告诉我们社会有多么的不公平,弱势群体受到多大的压迫,现实中,每个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我们必须用行动去改善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现实。
最后,我被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感染,作者那真情流露的语言,让我们能够深入思考社会的不公平现状和底层人民的艰辛,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改善这种社会现实,帮助弱势群体,成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美国的悲剧》读后感1000字
《美国的悲剧》是一部充满深意的小说,作者带着我们到美国历史上最令人痛苦的时期:种族隔离时代。
尽管角色散发出的英勇、哀怨的思想,和他们的行为使人们感受到批判式的社会群体拉大了社会问题,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及克服这些问题。
书中讲述的故事表明,也许有些社会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地解决,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去做出改变,改变未来。
《美国的悲剧》让我感到悲伤,却又感到勇气,除了种族歧视的描绘,还有各种方面的压迫,如单一性别的权威统治,或者金钱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然而,在美国的历史中,我们看到了种族的混合,女性的政治参与,对金钱的考量,以及令人惊奇的领导人被认可的众多奇迹。
这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历史没有开路,改变是来自个人的努力,诚实地追求改变,才是一种真正的悲剧与解脱。
《美国的悲剧》也使我明白,社会不公平与尊严的问题,存在于当今的每一个社会个体之中,这也使我对如何改变社会问题和更大的改变而感到兴奋。
尽管这些问题极具挑战性,但仍有希望改变现状,建立一个更公平、更人道的社会。
《美国的悲剧》既提醒我们改变这些情况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明白社会问题的真实性。
这本书唤起了我对改变问题的渴望,敦促我们面对社会状况,坚守信念,在自己能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采取行动,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变悲剧的未来。
德莱塞的人性与社会观——《美国的悲剧》读后感
鲁毅然
【期刊名称】《章回小说:中旬刊(悬疑版)》
【年(卷),期】2018(000)002
【摘要】真正的文学,敢于撕破那遮掩邪恶的面纱,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你看;真
正的著作,敢于直指社会与人性的扭曲,把最邪恶的东西撕碎给你看。
阅读这本一千
来页的小说,我是带着敬畏与谦卑来读的。
德莱塞,我是知道一点的,却又不敢说了解。
但这本小说,一部承载着他毕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小说,能让我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带给我的震撼。
《美国的悲剧》,它让我由衷地叹服。
【总页数】1页(P1-1)
【作者】鲁毅然
【作者单位】[1]石家庄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悲剧降临在梦醒时分--评述德莱塞之《美国的悲剧》 [J], 汪玉枝;谢丹焰
2.传统的遗弃与价值的迷失——谈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中的"深层悲剧" [J], 杨
华娟
3.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r——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4.从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看消费主义对悲剧人性的影响 [J], 周弘
5.从马克思主义视角解读德莱塞小说中的人性异化——以《美国悲剧》为例 [J], 孔慧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美国的悲剧》中写了男主人公克莱德一心想摆脱底层的社会地位,和挣扎在爱与不爱之间徘徊复杂的心情和所作所为的故事。
更多相关内容,请来看看读者们写的笔记。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希望你喜欢。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一格里菲思夫人为了“拯救”儿子的生命,到处奔走呼吁,发表演说,奋斗了两个多月,共得1100多元的现金,几乎全部落进了勃尔纳贝等人的腰包。
她不仅要“拯救”儿子的生命,还要“拯救”儿子的灵魂,请了一个名叫邓肯。
麦克米伦的牧师,引导克莱特向上帝祈祷。
麦克米伦以无比的热情和耐心向克莱特进行了多次“认罪”、“祈祷”、“得救”等说教。
克莱德根本不信麦克米伦胡说,因为他父亲向上帝祈祷了一辈子,丝毫也改变不了他们的不幸命运;其他犯人也天天祈祷,照样一个个被处死。
他认为别人,包括他母亲在内,都不配批评他,因为“他们不知道他的心情,以及他的生理和精神的苦难”。
克莱德受刑前夕,他妈妈和麦克米伦再一次向新任的纽约州州长华尔沙申诉,要求改为“无期徒刑”。
州长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在最后几天中,克莱德想到罗伯达以及自己对她的罪恶时,“诚心诚意”向上帝祷告:“上帝给我启示……我知道我阴谋作恶……你能不能救我?你可不可为我一显神力?……只要你饶恕我,我就悔过。
”但是“上帝”和他妈妈以及麦克米伦都救不了他的命。
行刑日子一到,克莱德被送上电椅。
最后,小说极具讽刺意味地描写了满头白发、面无人色的格里菲思夫妇带着骨瘦如柴的女儿艾斯塔和她的七八岁的私生子继续在街头卖唱。
这个结尾很具有德莱塞风格,记得《嘉莉妹妹》结尾也描写了嘉莉成为了名星,她的情人赫斯渥默默无闻地死去了,而赫斯渥离开的那个幸福的家庭,妻子和儿子、女儿正在到纽约的旅游车上快乐的谈着笑着。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篇二前不久我刚刚看完《美国的悲剧》(AmericanTragedy),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赛。
很巧的是,在这之前我看的《嘉莉妹妹》也是德莱赛的作品。
《美国悲剧》读后感_1000字《美国悲剧》读后感1000字忘记是什么时候把它从旧书摊里淘出来的,放在书架上好久了。
如此厚的书,如今越亦世俗的我有些缺失了看它的勇气。
原因很简单,大多时候我都在嚷嚷没有时间,可时间去哪了,我也不知道。
我能想出的整段的可以对上帐的时间就是每天如机器般运行的工作8小时,或者说10小时(加上坐车)。
还有睡觉的8小时。
剩下的8小时,从来也没想起来我是究竟如何挥霍的。
这也许也算是个人的一个小小的悲剧。
德莱赛笔下的克莱德是一个小人物,小的就如现在的我们,只是我们比较幸运的是我们没有如此悲催的生长环境,又也许我们其实比自己想象的更坚强更澄明。
又也许父母的影响或许会比你想象中还要重要。
其实我在想克莱德的追求在我们现在大多数人来看应该不算是错的吧,或者说不能用对错来衡量。
仔细想想目前我们追求难道不是和克莱德追求的东西一样吗?无非是金钱,权利和地位啊?既然大家都是追求这个为何克莱德走向的会是毫无希望的毁灭呢?难道法律给予他的最后审判可以说是公正的吗,谁又能说的清呢?毕竟有一个花一般的少女陨落了,也许一切都是克莱德的罪有应得?可是作为普通人,这边面对利欲的诱惑那边面对身败名裂的困扰,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吧,至少我觉得我可能会如此(难道我很邪恶?)。
很多时候对于解决困境,也许用肮脏的手段是最快的解决方法,克莱德如果抵制不住利欲熏心自然迆抵制不过这样的有效途径。
可是作为普通人,这边面对利欲的诱惑那边面对身败名裂的困扰,大多数人自然而然会走上那条不归路吧,至少我觉得我可能会如此(难道我很邪恶?)。
很多时候对于解决困境,也许用肮脏的手段是最快的解决方法,克莱德如果抵制不住利欲熏心自然迆抵制不过这样的有效途径。
关于救赎,最终走向电椅的克莱德真的被救赎了吗,上帝真的可以给他力量让他可以坦然的面对死亡吗?他的祷告真的起了作用?他真的被原谅了?至少是被自己原谅了?为什么答案会是刺心的否定?救赎之路从来就不是圣经能照亮的,更不是上帝能照亮的。
《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2020《美国的悲剧》读书笔记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读了世界名著中的《美国的悲剧》这本书。
《美国的悲剧》的主人公莱德原是一个穷牧师的儿子,他的母亲、罗伯父亲笃信上帝,但他们一家却并没有因为崇拜耶稣而得到幸福,相反却弄得衣食不保。
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克莱德毅然离家出走,独自闯荡世界,他凭着自己聪明机灵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那里,他拼命追求穷女工罗伯塔。
后来他遇到了大富人家的女儿桑德拉。
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克莱得为了能得到美丽的桑德拉,并通过她过上有钱人的生活。
他终于下定决心用阴险的杀人计划害死了怀有身孕的罗伯塔,最终被推上了电椅。
想到这,我的心不由地变得沉重起来。
这本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种种弊端。
富人们极尽享乐之能事,而穷人们却是为了活命而劳累奔波,干的是牛马活,住得是破旧房,吃得是粗茶淡饭。
我愉快的心情变得愤怒。
在这个世界上,当富人们在吃喝享乐的时候,穷人们却捧着没有吃饱的肚子,扛着沉重的锄头,迈着已经没有力气的步伐去种田、去劳作。
记得有一年,我去乡下,看到一个小姐姐坐在地上哭,我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就去问她。
小姐姐说她考上了一个重点中学,但是家里太穷,交不起贵重的学费,她不得不放弃远大而美好的前程,消失在以前她最熟悉的课堂上,我听了,心进而突然有一种冲动的感觉,这难道不是穷人和富人的区别吗?也许一个富人他可以轻轻松松通过“开后门”进一中、长郡、雅礼,而穷人却不行,他有这个能力,却没有这个条件。
为什么富人们能吃喝享乐,而穷人们却必须干一些社会上低贱的工作,难道穷人不是人吗?现在,我想说:“穷人和富人是没有区别的。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
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
美国的资产阶级陶醉于繁荣美梦之中。
胡佛在竞选总统演说中夸口保证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鸡,家家车库有汽车。
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侈;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
从成长小说角度分析《美国的悲剧》
【摘要】成长小说(亦称教育小说)被誉为是与美国历史具有共同点的一种小说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由此角度分析美国文学经典作品为了解美国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美国的悲剧》,发掘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畸形发展问题可以以史为鉴,同时也反映出“美国的悲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
【关键词】畸形成长悲剧命运美国梦社会问题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34-02
成长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因此与之相关的“成长小说”也就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莱斯利·菲德莱尔在其名著《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中曾经写到:美国历史短暂,作家们因此没有悠久的民族文学传统可以依凭,他们的创作总是从头开始的。
而这种创作体验与青少年的成长体验有许多相似之处,所以他们喜欢选择年轻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
由此可见,从青少年的成长这一角度来看待与分析美国文学不失为一条可以探究的路径。
经典意义上的成长小说带有很强的“审美教育”性,它通常以一个年轻人作为中心,贯穿始终,以他生命的一个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作为表现舞台,重点描述其间的性格发展变化。
随着时代变迁,小说理论不断发展,成长小说也呈现出多种姿态,在其审美的教育性逐渐被淡化的同时,现实的残酷性被逐渐暴露,带有抨击性、批
判性的成长小说在一段时期内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美国的悲剧》正是一部抨击批判性质的成长小说。
作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或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代表作,它历来被看作是一部现实主义的鸿篇巨作,是对美国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控诉。
主人公克莱德也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牺牲品,“美国梦”的殉葬者,他的悲剧命运、利己主义世界观都被认为是当时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剖析他的成长过程可以反思我们自身,颇有教育意义。
成长小说常见的结构模式为:诱惑—出走—考验—迷惘—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
这类小说大都包含促进主人公性格成长的旅行或冒险情节,从对当下生活状态的不满或厌倦开始,抱着对未知世界的美好幻想,在经历了意想不到的磨难后获得成长或顿悟。
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也曾指出,在教育小说中,主人公及其性格是小说公式中的变数,主人公本身的变化具有情节意义;而《美国的悲剧》这部小说的情节发展就是以主人公克莱德的性格发展为依托,并基本符合成长小说的一般模式,从此意义上讲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是关于千千万万美国青年的成长小说。
小说是根据1906年发生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桩真实谋杀案创作的。
主人公克莱德·格里菲斯出生在一个街头传教士的家庭,父母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以“克已”和“自我牺牲”的教义教育子女。
他们一家刚出场时,我们看到站在街头唱赞美诗的克莱德是个12岁的少年,敏感、早熟、自命不凡、富于幻想,虽出身贫穷却爱慕虚荣。
当他在街头看到来来往往的富人们挥金如土时,心中就产生了对那
花花世界的无限向往和对街头传教士生活的反感,同时姐姐爱斯塔的私奔更坚定了他摒弃宗教生活的决心。
他先后做过杂货店的伙计、茶房、司机、内衣厂工人,最后在厂主塞缪尔·格里菲斯伯父的扶持和帮助下成为了一个部门的主管,这就是克莱德一生的全部经历。
对克莱德来说,在豪华的格林戴维森饭店做茶房和成为工厂主管是他人生两个重要的生活阶段。
在前一阶段中,他的极端利己主义世界观逐步形成;在后一阶段,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世界观不断发展,并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格林戴维森饭店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金钱在此处是绝对的权威和主宰,是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唯一纽带。
过往的商客以及依附于他们而生存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奉行损人利己的处世哲学,以尔虞我诈为生财之道,这一切都给克莱德以极其深刻的印象和影响,于是虚荣心不免膨胀,往上爬的欲望也越发强烈,他的享乐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人生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逐步形成。
在老茶房的怂勇下,克莱德开始尝试城市下层青年的低级娱乐,生活日益放荡。
他用有限的薪水与同伴大吃大喝,逛妓院,追女人。
他宁肯花125美元为所追求的女人买獭皮外套,也不愿把5美元交给艰难度日的母亲,更不理睬为没钱生产而愁苦的姐姐。
克莱德儿时的善良天性,经过饭店这“大染缸”的熏染已不复存在。
他的“利己”主义急剧发展,使他既无母子之爱,也丢了手足之情,“自我”极度膨胀。
姐姐爱斯塔被遗弃而无处申诉的悲惨遭遇使他认为尔虞
我诈、损人利已就是当下社会生活的行动信条。
于是,他先是玩弄女工罗伯塔,而后当资本家小姐桑德拉为他描绘出飞黄腾达的锦绣前程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动手扫除已成为他追求权财道路障碍的罗伯塔。
这时的克莱德已经丧失了他儿时那纯真善良的天性,利欲的熏陶使他成为追求金钱和享乐的牺牲品。
作者以克莱德为典型,以点带面地指出了当时美国青年所面临的道路选择的严峻问题。
法国著名作家斯汤达认为:“社会成员的缺陷根源于社会的缺陷。
”20世纪初期,“镀金时代”的美国蔓延着追求财富和物质享乐的狂热病。
金钱成了最高准则,有钱人就是人格化的黄金之神,能主宰一切社会生活。
马克思同样认为,
在“到处是一样的卖淫,一样的无耻欺骗,一样的贪图不靠生产而巧骗他人财产而发财致富”的社会里,必然滋生个人主义和极端利己主义的霉菌,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和意志薄弱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污染和腐蚀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无疑这是社会“文明”的恶果。
克莱德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沦落为资本主义的殉葬品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诱惑的结果,也是他赖以生存的美国社会道德和思想的教化结果。
即使是从小就接受父母克己精神和宗教清高绝尘教义的教育,克莱德仍然难于抵抗住世俗生活的诱惑。
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出身贫穷又未受过良好教育,只能凭借俊美的外表和伶俐的口齿行走于社会的克莱德让我们看到了下层人民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
在20年代的美国,德莱塞在创作小说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进入垄断时期,那种只要你努力奋发向上就
能够成功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的假象,想要实现“美国梦”的社会低层人民所面对的只是最终被毁灭的结局。
作者对此的认识是深刻的,他不仅描绘出追求享乐的欲望怎样毁灭一个青年的表象,而且深刻地刻画出这一表象之后的青年成长的社会问题。
无论褒贬,克莱德都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畸形成长的典型,是当时美国社会问题下的殉葬品。
他使我们认识到美国青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下难以避免的畸形成长的悲剧命运这一具有深刻意义的重大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leslie a fiedler,love and death in the american novel [m]. 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1984
[2]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许汝祉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巴赫金.小说理论(白春仁、晓河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4]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责任编辑: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