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36.75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A.农业生产和食品安全受到危害

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对农业生产正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气候变暖导致的厄尔尼诺现象,给农业生产带来更深层的影响。气候专家对此认为,在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下,春季容易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粮食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减产。

在目前可以预见的各方面影响中,农业生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将是最大的,如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我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牧业方面,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化趋势,使半干旱地区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界限可能扩大,高山草地面积减少,草原承载力和载畜量的分布格局会发生较大变化。

B.用水紧张和用水安全受到威胁

全球范围的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和一些地区的水质发生变化,从而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专家们说,地球进一步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洪涝、干旱等灾害将更加普遍和严重。

近几年来,极端气候现象增多。干旱将给农业造成严重影响(气温升高2摄氏度将可能使农业减产30%)。在欧洲南部,降雨量将明显减少。据专家估计,全球60%的居民将生活在水资源紧缺地区。此外,人们尚不知飓风是否会增多,不过据专家们估计,届时飓风显然将比现在来得更猛。

C.海平面上升淹没海岛和沿海地区

海平面上升会造成海岸线后退,淹没沿海低洼地带(特别是河口三角洲地带)的一些城镇和一些工程设施。海平面上升还会使一些海岛的面积减少,会造成咸水人侵内陆,使沿海的土地和农田盐碱化加重,并使沿海淡水水质恶化。它会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影响沿海城市供排水系统,有的建筑物地基也会受到地下水位抬升的危害。海平面上升会使海堤的高度变矮,使其抵挡风暴潮和波浪的能力降低,加重风暴潮带来的灾害。另外海平面上升还使海岸侵蚀更趋严重。

在本世纪内,海平面将可能升高20-80厘米。原因是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膨胀,冰川和海上浮冰层融化。最终,海平面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多将会导致孟加拉国、埃及、马尔代夫的岛屿和三角洲被淹没。

D.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随着气候变暖,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遭到破环。在动植物方面,“大屠杀”已经开始。德国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将威胁到鱼的生存,因为气候变暖会引起水中氧气减少。物种不一定灭绝,但将发生重大变化:有些植物将不得不迁往北方,而有些候鸟将不再迁徙。

E.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据绿色和平组织说,现在至2100年,全球将有一半居民生活在“传染病”区,这些疾病往往通过蚊子传播。到2050年,疟疾造成的死亡人数将可能翻一番,并将越过地中海在西班牙、意大利和法国登陆。其他严重的热带疾病也将随之而来,如通过飞蝇传播而造成消化道疾病的尼罗河病毒或利什曼病毒。另外,哮喘患者也将增加,因为炎热的天气将带来更多的花粉。到2100年,“气候难民”人数可能达到1.5亿。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冻害、冰雹、沙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足以给人类社会

带来毁灭性的打击。1943-1954年孟加拉地区的暴雨灾害,引起了20世

纪最大的饥荒,饿死人口达300-400万;1968年-1973年非洲干旱是非

洲人民的一次大灾难,使得乍得、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的牲口损失

70-90%,仅在埃塞俄比亚的沃洛省就饿死20万人。尽管这种灾害是短

暂的、局部的,不至于影响整个生态系统,但是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却很

大。

长期的气候变化比较缓慢,却能使生态系统发生本质性的改变,使生产布局和方式完全改观,进而影响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在公元前

3000-1000年的温暖时期,竹类在黄河流域直到东部沿海都有广泛分布;

安阳殷墟发现有水牛和野猪等热带亚热带动物;甲骨文记载打猎时获得

一象,表明殷墟的化石象是土产的,河南原称豫州就是一个人牵着大象

的标志。商、周时代,梅子是北方人民重要的日常食品。《诗经》说:

“若作和羹,尔唯盐梅”,可见当时梅子是和盐一样重要的食品,是做菜不可缺少的佐料。《诗经》说:“终南何月,有条有梅”。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宋代以来就无梅了。陕西、山西等地入民只好用醋代替梅。

史记》记载秦汉时期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是“桔之在江陵,桑之在齐鲁,竹之在渭川,漆之在陈夏”。由此可知当时气候比较温暖,亚热带植物的地界比现在更加偏北。

由于气候变化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地理分布,必然会影响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布局。早在先秦到西汉以前,我国丝织业布局是北丝南麻,丝织业绝大部分在黄河中、下游和冀中平原,当时最大的丝纺业中心在河北定县,其他较小的中心也都在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则主要生产麻织物;西汉时期,蜀中仅以产麻布著名。虽然在东汉到魏晋以后,中原地区战乱频繁,经济下降剧烈,南方各地社会生活则相对安定,丝织业有所发展,可是北丝南麻的布局一直维持到隋唐时代。从气候变迁情况看,至隋唐时代,虽然气候也有变化,但是平均气温仍暖于现代,可见丝绸之路出现在北方是有原因的。

北丝南麻布局的改变发生在宋代。由于气候变冷,气温已低于现代,北方不利于桑蚕生产生殖,再加上唐末五代时北方战乱,南方经济上升,丝织业规模逐渐超过北方。北宋时镇江、三台已形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南宋时,南京、常州、镇江、苏州都拥有巨大的丝织业生产能力。丝织业重心南移,正好相当于我国气候由温暖到寒冷的时期。

气候变迁对农业耕作影响明显。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前238年)都说,他们那个时候,齐、鲁(河北、山东一带)农业种植可以一年两熟。在这些地方直到解放初期,还只习惯于

两年三熟。唐朝的生长季也比现在长,《蛮书》(约成书于862年)说,

曲靖以南,滇池以西,一年收获两季作物,9月收稻,4月小麦或大麦。

而现代由于生长季缩短,不得不种豌豆和蚕豆,以代替小麦和大麦。这

种历史经验仍有现实意义。例如,如果气候变暖,就可以考虑双季稻向

高纬度、向高海拔扩展;若气候变冷,就得采取措施,缩短水稻的生长

时间。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

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中影响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提供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对农业生产类型、种植制度、布局结构、生产潜力、发展远景,以及农、林、牧产品的数量、质量和分布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都知道,光照是绿色植物生活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有些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得好,这叫喜光植物,如油松、马尾松、侧柏等。有些植物只需要少量的阳光就能生长得好,这叫喜阴植物,如冷杉、金鸡纳等。就连动物也因对光照需要量的不同,有了日行动物和夜行动物之分别。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从赤道到两极,热量分布的有规律变化,为地面上各种植物带的有规律变化奠定了基础;同理,高山地区植物的垂直带分布现象,也是从山麓到山顶热量分布不均匀的反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与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光合作用最适宜的温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