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学生版

  • 格式:docx
  • 大小:23.54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基础知识

1、定义: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记叙人物、事件来表明文章主题的一种文体。

2、分类:写人、记事、写景抒情。

3、各类记叙文的写作目的

写人:运用某种方法,对相关事件进行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某种品质。

记事:运用某种方法,对相关事件进行描述,来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

写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感情的抒发,来表达作者心灵中的某种情感(追求美好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等)

4、记叙文常见的三种顺序:

顺叙:按时间的先后、事件的前因后果为顺序。文章思路清晰,便于读者理解。

倒叙:先说结果、后说原因,可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插叙:行文中插入的对有关情节的叙述和交代,通常起补充说明作用。

5、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6、记叙文(文学作品)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象征(托物言志):作者借助联想把两种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其象征意义。其表达效果是:能使文章委婉、含蓄,增强文章的文学艺术效果,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也有因某种忌讳或某些话不便言明,而采用象征的。《白杨礼赞》《红烛》《海燕》

对比:两种人、事物或两种情况放在一起比较,目的是通过比较或前后的变化来突出某一方面的形象,或突出文章的主题。《有的人》《故乡》

衬托:正衬、反衬《爱莲说》

烘托:是作者用景物描写或心理描写来营造某种气氛,来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反映暗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醉人的春夜》

抑扬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是欲贬而先褒或欲褒而先贬的一种写法。作用是:这样一起一伏,避免平铺直叙,构成文章的波澜,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母亲》《白杨礼赞》

7、记叙文中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记叙: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事件的来龙去脉。

议论:通常用在一件事情叙述结束或文章结尾起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抒情:位置和议论相同,作用是深化主题、画龙点睛或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愿望。

描写:

对象(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性质(白描、细描)

其它(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

肖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动作描写:刻画性格,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

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生活经历、文化修养、身份等。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交代社会背景。

自然环境:暗示时间、地点,完成过渡,或烘托人物内心世界,烘托气氛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微末节的描写。贯穿全文的细节,有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对情节的发展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局部的细节描写有暗示,为下文的叙述描写打好铺垫的作用。

8、记叙文中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表达效果)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借代: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或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讽刺等情感。

比拟:拟人:寓情于景于物、起烘托气氛、引起读者共鸣的作用。

拟物:饱含作者爱憎讽刺等情感。

夸张:为了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

排比:语势强烈,引起读者共鸣。

设问:在内容上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引起下文。

反问: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9、记叙文布局谋篇方面的知识

主题:即文章的中心,一切都围绕主题更好地表现主题而展开。

过渡

过渡词:如:“因此”“由此观之”等,放在段落中完成一个层次向另一个层次,一方面向另一方面的过渡。

过渡句:放在一段的段首或段中。

过渡段:两个层次之间的短小段落。

作用:或者总结上文,或者领起下文,或者承上启下。

照应:开篇重复题目叫点题(或点明中心,明确中心),中间重复题目叫突出中心,结尾重复题目叫扣题(深化中心),开头、中间、结尾的重复就构成了照应,另外文章的前因后果也可构成照应。

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

10、记叙的人称:

第一人称:表明事件真实可信,使读者具有亲切感。

第二人称:便于与读者对话。

第三人称:便于客观叙述。

二、记叙文常见的题型

1、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事、物、感情连缀成文。《羚羊木雕》《枣核》《我爱你中国》。

2、文章记叙的顺序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3、文中某些词的指代内容是什么?通常指前文所说过的内容。

4、文章使用什么样的人称?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记叙的要素?

6、关于文章情节、经过等内容方面的理解。读懂前因后果、前后呼应、来龙去脉。

7、文章的主题思想的概括?文字最简洁最全面,通过……叙述……揭示……

8、文章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何表达效果?

9、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动词、形容词、副词)

10、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内容上:是否和人物有关、是否和情节有关、是否和中心有关

形式上:是否修辞句、是否过渡句、是否运用了特殊的表达方式。

布局上:是否呼应、是否引起下文设置悬念、是否能总结全文。

11、理解词语在文中(句子)的含义?

12、主观发挥性试题。

三、实战演练: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一)《难忘的一课》

(1)那天的风雪真暴,外面像是有无数发疯的怪兽在呼啸厮打。大家都在喊冷,读书的心思似乎已被冻住。一屋的跺脚声。

(2)鼻头红红的欧阳老师挤进教室时,等待了许久的风席卷而入,墙壁上的《中学生守则》一鼓一顿,开玩笑似的卷向空中,又一个跟头____________了下来。往日很温和的欧阳老师_______________:满脸的严肃庄重甚至冷酷,一如室外的天气。乱哄哄的教室静了下来,我们______________地望着他。

(3)“请同学们穿上胶鞋,我们到操场上去。”

(4)几十双眼睛在问。

(5)“我要求同学们到操场上站立5分钟。”

(6)教室外,卷地而起的雪粒雪团呛得人睁不开眼张不开口。脸上像有无数把细窄的刀在拉在划,厚实的衣服像铁块冰块,脚像是踩在带冰碴的水里。我们挤在屋檐下,不肯迈向操场半步。欧阳老师没有说什么,面对我们,脱下羽绒衣,线衣脱到一半,夹着雪的狂风帮他完成了另一半。“到操场上去,站好。”老师脸色苍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

(7)谁也没有吭声,我们老老实实地到操场排好了队。瘦削的欧阳老师只穿一件白衬褂,衬褂紧裹着的他更显得单薄。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5分钟过去了,老师吃力地说:“解散”。(8)就在我还未透彻地理解欧阳老师这一课时,仅有“中师”文凭的他,考取了北京一所师范大学的研究生。

(9)以后的岁月里,我时时想到那一课,想起欧阳老师课后的一番话:“在教室时,我们都以为自己敌不过那场风雪,事实上,我们不是都顶住了吗?面对困难许多人戴着放大镜,但和困难拼搏一番后,你会觉得,困难不过如此……”我很庆幸,那天我没有像个别的同学那样缩在教室里,在那个风雪交加的时候,在那个空旷的操场上,我上了终身难忘的一课。

①本文使用什么样的人称?

②在文中找出隐含的下列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③欧阳老师给同学们上这一课的目的是什么?

④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⑤第(2)段中“挤”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