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角下翻译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7
模因论论文:从模因论看《道德经》英译本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中文摘要】《道德经》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辩证思考哲学经典。
在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的发行量上,它仅次于《圣经》高居第二。
这一著作中文化意象的成功传递无疑是个重要课题,它的翻译对弘扬中华文化有深远意义,并值得深入研究。
模因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平台来研究翻译的重要任务,即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从而完成文化间的交流。
笔者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传递的现象,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续有效的传递。
文章认为,在模因论的视角下,翻译活动可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模因的引进有利于保证本国文化的进步性。
复制的准确性、稳定性和传播速度是异国模因在新的文化中能否生存的保证。
本文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以《道德经》为例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最后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有效传递的处理,从而对典籍翻译的英译工作做出启示。
本文由引言、主体和结语组成,主体部分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简介课题研究的、意义、现状以及论文的主旨;第一章着重文献综述以及《道德经》在国内外学界的地位及影响的概述,并探析其在国内外的英译研究;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包括模因与模因论、翻译模因论以及模因传播与归化异化翻译的关系;第三章指出《道德经》的文化意象,并探讨文化意象与翻译的关系及阶段性传递特征,探讨翻译模因在《道德经》英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转换传递问题,并通过比对不同文本加以实例加以说明;结语中,笔者发现不同时期翻译的首选策略有所不同,在《道德经》被广泛传播并接受的情况下,笔者认为翻译过程中提倡异化为首选,但不排斥归化。
模因论的引入对典籍翻译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可以作为媒介为中华典籍翻译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作者: 王崇
作者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
出版物刊名: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6-13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4期
主题词: 模因论 道德经 文化意象 归化 异化
摘要:在模因论视角下研究《道德经》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递。分析翻译活动实质是通过语
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利用模因论合理地处理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并实现文化意象持
续有效的传递。首先揭示模因与文化意象、模因与翻译的关系以及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传播过
程,分析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的内在关联,探讨在模因论下文化意象传递的原则,最后
研究《道德经》文化意象传递的处理。
On Transmission of Cultural Image in Translation of
Taoteching from Perspective of Theory of
Memetrics
模因论视角下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作者:吴红君来源:《牡丹》2016年第12期本文通过对模因论的进化和基本概念的介绍,在模因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化负载词英译的分析,发现文化负载词汉译英能成功传递文化信息在于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
所以,在汉译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保留中国特色文化模因,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在世界上得到真正的传播。
一、模因论模因(meme)一词首次由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提出。
其将“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承的单位,假设它是类似于粒子性基因,它在文化环境中,凭借其表现型对自身的生存和复制的影响而被自然的选择”。
模因是“文化传播的主要单位,或文化模仿的单位”。
模因通过复制或模仿传播,传播的载体是大脑,而传播的工具是语言。
以此类推,文化负载词作为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模因”如同“基因”一样,可以复制,所以,“模因”可以通过模仿和复制来实现文化的传播。
翻译活动的本质其实就是信息之间的交流传播,在中译英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可以在模因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活动,做到文化信息的保留和传递。
二、模因论视角下汉译英文化负载词英译原则文化负载词反映了一国特有的文化,这类词是文化差异在语言层面上最直接、最明显的反映,所以,正确翻译文化负载词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对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类文化负载词在汉译英过程中,源语文本负载着中国文化特色。
在模因论视角下,作者认为汉译英文化负载词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异化策略是最主要的模因传播的手段。
此策略的应用能最大限度保留汉语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在文化负载词英译中,译者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策略,以保留源语文化,并让其成功输出。
富含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文化负载词是模因的基本单位,中国文化要走出去,得以传播,采取异化策略是最有效的。
其次,归化策略是一种跨文化交际中可取的方法。
模因视角下的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探究作者:谭利军来源:《江苏陶瓷》2020年第04期摘要中国陶瓷器物是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名称英译的质量高低对能否成功实现文化传播有重要影响。
从模因理论视角看,翻译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模因的复制传播,而好的译文就是成功的模因。
据此,本文依据成功模因的长寿性、多产性和高保真度的特点,提出中国陶瓷器物名称在英译时要顺应模因的特性与复制传播规律,遵循准确性、简单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最大限度地达成翻译效果。
关键词模因;中国陶瓷;器物名称;英译原则陶瓷是人类伟大的发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陶器的诞生让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瓷器的发明则让人类的生活水平、审美意趣等又有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也是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之一。
历史悠久的中国陶瓷文化曾引领世界潮流,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文化瑰宝。
在国家提倡“中国文化走出去”大战略背景下,如何提升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当代陶瓷人的新课题。
中国陶瓷文化要对外传播,陶瓷文本的翻译质量至关重要,而中国陶瓷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陶瓷器物是关键要素。
要向外国人士介绍中国陶瓷文化,离不开对中国陶瓷器物的介绍,而其或简、或繁的名称要翻译成恰当的英文才能让外国人士对其有正确的理解与认知。
所谓名正才言顺,如何将中国陶瓷器物名称成功译成英文是译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国内陶瓷器物名的翻译研究并不多。
在中国知网以“陶瓷翻译”为主题检索,共检出的文献数量仅七十余篇,而关注陶瓷名称或陶瓷术语翻译的仅有十余篇。
在陶瓷名称翻译研究方面,查到的最早文献是1986年廖钟明发表在《中国陶瓷》上的《日用陶瓷分类名称翻译初探》,文章详细讨论了陶、瓷、china、porcelain、ceramics、pottery等数个陶瓷核心术语的英汉翻译。
之后也有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陶瓷术语及陶瓷文献的翻译,但目前还鲜有文献从模因理论探讨陶瓷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61-02
1 引言
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 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 (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
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
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2.1模因基因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基因型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递和相同信息异形传递两种形式。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的表现形式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
模因基因型的翻译意味着原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
等效传播。
2.1.1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
这种模因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播。
这虽是简单的模因传播方式,却也是文化模因传播最基础和最普遍的方式。
如,“元芳,你怎么看?”译为“yuanfang, what do you think?”。
另外,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不同,诗歌翻译常常会出现内容和形式上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如此,诗歌翻译中也不乏同义同
形模因的例子,如李白的《送友人》诗中的前两句及其翻译: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许渊冲译)该译文不仅与原文达到了语义上的等值,还保留了原文的形式,重现了原诗的对仗美,实现了原信息在原语与译语中的等值传递。
因此,翻译这类模因时,可基本采用直译,保留原语特色及完整性,尽量实现原语信息等值传播。
2.1.2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
模因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出现信息变异,且往往与原始形式大相径庭,但内容本身并无变化。
例如,青蛙和恐龙分别指网络语言中相貌不佳的男女。
异形传递的模因,其原始信息的内容都是不变的。
只是它们在传播复制的过程中尽管名称有所变化,但实质没变,形成了内容相同、形式不同的基因型模因。
一般来说,相同信息异形传递的模因翻译是指原语和目标语的转化是原信息的等效传播。
例如:“bad news has wings”译为“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该译文话语没有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将原文拆成了两个短句进行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模因恰巧可以在目标语找到类似的表达,虽形式不同,但语义基本等值,译文如原文一样通俗易懂,使新的读者能有效解码,实现了原信息的等效传播。
模因论引入翻译领域,为等值翻译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
至于采用等值模因的何种形式,即同形同义或异形同义或两者的复合体,来实现最大程度的对等,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
文化交流程度及读者的认知状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力求较为忠实地表达出原作者的思想观点,实现异国模因的跨文化传播。
(王雪瑜,2009)
2.2 模因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模因表现型是以同一形式按需要复制成不同的内容,可分为同音异义横向嫁接、同形联想嫁接和同构异义横向嫁接三种形式。
如民谣流传到今天,其内容有的早已失去现实意义,复制时只保留其形式而换以新的内容,这种以“旧瓶新酒”的方式横向扩散传播的是模因的表现型。
(何自然,2007:159)翻译模因表现型为信息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不完全对等的复制和扩散。
2.2.1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这类模因保留原来结构,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如广告中常借用原成语的形式,不改变成语的结构,只对其中的关键词语按需要换成同音异义词,如:清凉一“夏”、趁早下“斑”、请勿“痘”留等等。
这些模因成功的复制了原成语的形式,同时增加了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话语“人生就像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译为“tableware is to the table what tragedy is to life”。
原文利用杯具与悲剧的同音异义关系,表达了一种自嘲和积极的双面人生态度。
译文巧妙地脱离了原语的行文结构,重现了原语的内涵,使译语读者轻松理解原文话语的意义。
2.2.2同形联想嫁接
语言形式不变,嫁接于不同场合导致不同的联想意义。
如:“别
问我,我是出来打酱油的!; it’s none of my business. i’m just going out to buy some soy sauce.(译文)该原文话语通过模因“酱油”同形联想嫁接,现引申为对公众话题漠不关心。
读者看到该词,立即会联想到“事不关己不开口”之意。
翻译此类模因时应在传达语义的同时,保留其原语特色与风格,使译语读者产生共鸣。
2.2.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内容改由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这些常见的词句一旦成为固定的模式便被到处复制、模仿,成为新的模因复合体,活跃的语言模因。
如话语“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where there is a way for car, there is a toyota (译文)”。
原文巧妙运用“车到山前必有路”这个俗语,使用了顶针的修辞,创造了一个新的的对偶句。
译文则套用模仿了英语谚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的结构,重现了原文的内涵。
译文同原文一样通俗易懂,体现了原语的语用价值。
又如:walking 30 minutes a day keeps fat away. 每天走上半小时,就让医生远离我。
(译文)原文套用了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doctor away.”,译文亦可以套用其翻译“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我”,便于译语读者接受该翻译模因,也促进了原语模因的传播。
以上译文话语属于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翻译模因,形象生动的表达了新的内容,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也促进原语模因的传播与复制。
3 总结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也是模因的传播过程,两者联系紧密。
本文主要探讨模因的两种主要传播方式即翻译模因的两种类型的翻译。
其中,基因型模因的翻译一般来说是原信息在译语和原语中的等值或等效转换;表现型模因的翻译则要求译者脱离原文外壳,正确解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避免死译。
总之,结合模因论来研究翻译,能加深我们对翻译模因现象的认识,丰富译学理论,也能为翻译的原则、归化和异化翻译以及翻译的方法研究可提供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usan. the meme machi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ichard. the selfish gen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
[4]何自然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72-76.
[6]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
[7]王雪瑜.基于模因论的等值翻译观[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6):87.
[8]谢超群,何自然.语言模因说略[j].现代外语,2007(2).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汉英对照)[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