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
- 格式:pdf
- 大小:235.09 KB
- 文档页数:2
高血压的分级诊疗高血压的分级诊疗: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高血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级诊疗应运而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血压的分级标准及其实践效果,以揭示分级诊疗在高血压治疗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高血压分级标准及其治疗方案根据血压水平及其它危险因素的数量和程度,高血压被分为三个等级:1级、2级和3级。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舒张压90-99mmHg; 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舒张压100-109mmHg; 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舒张压≥110mmHg。
针对不同级别的高血压,治疗方案也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1级高血压采用单一药物治疗,2级高血压多采用两种药物联合治疗,3级高血压则可能需要三种以上药物联合治疗。
此外,还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
二、分级诊疗的优势与实践效果分级诊疗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将其分流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治疗效果。
具体来说,分级诊疗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率:分级诊疗使轻症患者能够在基层医疗机构得到有效治疗,避免了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利用率。
2、降低医疗费用:分级诊疗使患者能够在合适的医疗机构得到治疗,避免了过度医疗和不必要的检查,从而降低了医疗费用。
3、提高治疗效果:分级诊疗使患者得到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效果,缩短了治疗时间。
实践证明,分级诊疗在高血压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了分级诊疗制度,使得高血压的发现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有效降低了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三、对比分析不同等级患者的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通过对不同等级高血压患者的医疗费用和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分级诊疗的优势。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0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陈伟伟初少莉高润霖顾东风黄峻蒋雄京孔灵芝李勇李南方李舜伟李小鹰李新立林金秀刘力生刘梅林马淑平米杰潘长玉孙宁玲唐新华王文王海燕王继光王拥军王增武吴兆苏许樟荣严晓伟姚崇华游凯袁洪曾正陪张维忠张新华张宇清赵冬赵文华朱俊朱鼎良朱曼路诸骏仁祝之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陈兰英戴闺柱戴玉华方圻冯建章高平进龚兰生顾复生管廷瑞郭静萱洪昭光胡大一华琦黄振文霍勇纪宝华姜一农金宏义雷正龙李卫李广平李光伟李一石林曙光刘国树宁田海戚文航钱荣立沈璐华孙明陶军汪道文王克安王兴宇魏岗之吴海英吴可贵吴锡桂吴印生向红丁谢晋湘徐成斌徐守春杨天伦杨艳敏余国膺张麟张运张廷杰赵连友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0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2年,于2010年底完稿。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及药物选择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伴发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由于部分患者的高血压类型比较特殊,只有针对这些高血压的形成原因对症治疗,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几种常见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药物选择;1.代谢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合并各种形式代谢异常已超过80%;通过控制代谢异常有助于控制高血压;临床常见的代谢性高血压包括肥胖相关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家族性血脂异常高血压综合征、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盐敏感性高血压等;选择降压药物原则应兼顾血压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两方面;目前尚无专门针对代谢性高血压的诊疗指南,国内外指南中关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肥胖、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等的治疗建议可供参考;对于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降压药物通常优先选择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尤其对于糖尿病合并白蛋白尿或蛋白尿的患者,可减慢肾病进展;如ACEI和ARB不能耐受,可考虑使用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CCB和保钾利尿剂,慎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代谢性高血压一般合并多重代谢紊乱, 血压升高明显, 单药治疗往往难以使血压达标,需联合降压治疗;如ACEI或ARB单药降压不能达标,可联合使用CCB或其他降压药物;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联合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可增加降压效果;对心率加快或合并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则可用于难治性高血压的联合治疗,作为第四位或第五位药物选择;α受体阻滞剂和中枢性降压药也可作为联合用药,但一般不作为首选;2.老年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脉压增大,约2/3的老年高血压为单纯收缩期血压升高;老年高血压降压药物的选择应遵循平稳、有效、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单方便、依从性好的原则;多项临床研究证明利尿剂能够有效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主要包括噻嗪样利尿剂如氯噻酮、吲达帕胺和噻嗪型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苄氟噻嗪等;二氢吡啶类CCB有利尿、排钠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同时通过其直接扩血管作用对抗增高的外周血管阻力;长效CCB平稳降压,减少血压波动;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此类药物在老年高血压治疗中的优势;ACEI或ARB适用于伴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和肾病等老年高血压患者;β受体阻滞剂主要适用于合并心绞痛、心力衰竭和曾发生过心肌梗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老年高血压患者药物联合治疗宜选择 RAAS 抑制剂ARB/ACEI与长效CCB 或利尿剂联合,也可以采用CCB和利尿剂联合;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治疗应从改善血管顺应性、保护内皮功能及减轻靶器官损害为出发点;从药物选择方面看,RAAS 抑制剂ACEI/ARB、长效CCB对脉搏波传导速度具有改善作用,而β受体阻滞剂具有负性作用;因此,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宜选择长效CCB、ARB、ACEI 或利尿剂,根据血压情况单选或联合;一般老年患者舒张压应≥ 60mmHg;如收缩压≥ 15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可选用1种单药或联合治疗,尽可能使舒张压≥ 60mmHg ;如舒张压<60mmHg,收缩压<150mmHg,可观察不使用药物治疗;如收缩压≥150mmHg,可谨慎使用小剂量降压药物治疗;如收缩压≥180mmHg,可采用药物联合治疗;此外, 应重视防治低血压,包括体位性低血压,慎用或禁用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哌唑嗪、拉贝洛尔等和影响认知功能的药物如可乐定等;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相关性高血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 sleepapnea syndrome,OSAS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不明确;OSAS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治疗原则为改善和纠正因睡眠呼吸暂停所致的间歇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口腔矫正器、五官科手术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es positive airwaypressure,CPAP CPAP是目前治疗OSAS的首选和最有效方法;各类抗高血压药物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的效果不一致, 证据也不足;根据小样本研究结果,首先推荐使用ACEI、ARB、CCB类降压药物,虽然也有研究认为β受体阻滞剂同样有效,但鉴于其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潜在风险,如普萘洛尔可增加呼吸暂停次数,应慎用;可选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乐定这类中枢性降压药可加重睡眠呼吸紊乱,故不宜选用;OSAS 人群普遍存在高血红蛋白和高黏血症,所以不推荐使用利尿剂;选择降压药物时应注意选择无镇静作用的药物,以免加重OSAS;4.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大多数儿童高血压以继发性为主,其中肾性高血压是首位病因;原发性高血压患儿血压增高主要与遗传、胎儿生长发育、母亲妊娠高血压、肥胖和摄盐过多有关;多数高血压患儿通过非药物治疗即可达到血压控制目标,非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者应开始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P95以下,合并肾脏病、糖尿病或出现高血压靶器官损伤时,血压降至P90 以下;儿童高血压药物治疗采用升阶梯疗法,由单药最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剂量直至达到满意的血压控制水平,如已达到最大剂量,但疗效仍不满意或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应考虑联合用药或换另一类药物;ACEI或ARB和CCB在标准剂量下较少发生不良反应,通常作为首选的儿童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通常作为二线抗高血压药物或与其他类型药物联合使用,解决水钠潴留及用于肾脏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其他种类药物,如α和β受体阻滞剂,由于不良反应的限制多用于严重高血压和联合用药;5.妊娠相关高血压妊娠合并高血压可增加胎儿生长受限、胎盘早剥、产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当控制血压可降低母婴死亡率;轻度高血压血压<150/100mmHg 可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当血压≥150/100mmHg,尤其是合并蛋白尿时,应开始药物治疗;也有专家共识提出,若无蛋白尿及其他靶器官损伤,可于血压>160/110mmHg 启动药物治疗;血压控制目标为<150/100mmHg;药物选择原则应充分考虑药物对母婴的安全性,如ACEI、ARB、肾素抑制剂有致畸作用,禁用于妊娠高血压患者;对有妊娠计划的慢性高血压患者,一般于计划妊娠6个月前停用ACEI或ARB类药物,换用拉贝洛尔或硝苯地平等;妊娠早期原则上采用尽可能少的药物种类和剂量;妊娠20周后可选药物:①甲基多巴:200~500mg, 每日2~4次;②拉贝洛尔:50~200 mg,每12小时1次,最大量为600 mg/d ;③美托洛尔:25~100 mg,每12小时1次;④氢氯噻嗪: 6.25~ 25 mg/d;⑤硝苯地平:5~20 mg,每8小时1次,或缓释制剂,10~20 mg,每12小时1次,控释片30mg,每日1次;⑥肼屈嗪:10 mg/ 次,每日4次,最大量为 400 mg/d;若效果不理想,可联合应用甲基多巴与肼屈嗪、拉贝洛尔与肼屈嗪,或拉贝洛尔与硝苯地平;重度妊娠合并高血压:可选择静脉用药或肌内注射药物: ①拉贝洛尔:20 mg,静脉注射;1~2mg/min静脉滴注;②乌拉地尔:10~15 mg,缓慢静脉注射;静脉滴注最大药物浓度为4 mg/ml,推荐初始速度为2mg/min,并根据血压情况调整;③尼卡地平0.5~10μg/kgmin,5~10分钟起效;因硝普钠可增加胎儿氰化物中毒风险,因此不建议使用,除非其他药物疗效不佳、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时可以考虑使用;对重度先兆子痫,建议硫酸镁5g稀释至20ml,缓慢静脉注射5分钟,维持量1~2g/h;或5g稀释至20ml,深部肌内注射,每4小时1次;总量为25~30 g/d;注意中毒反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腱反射和不良反应,并确定终止妊娠的时机;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降压药物对妊娠高血压患者是绝对安全的;除甲基多巴及氢氯噻嗪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安全性评价中属于B类水平外,多数降压药物属于C类水平;因此,为妊娠高血压患者选择药物时,应权衡利弊,并于给药前对患者进行充分说明;6.难治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是指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使用足够剂量且合理搭配的3种或3种以上抗高血压药物包括利尿剂,血压仍不能控制为<140/90mmHg,或服用4种或4种以上降压药物血压才得以有效控制;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应充分了解病史,去除可能影响降压药物疗效或使血压升高的因素,如:是否未限制饮食中盐的摄入,是否有打鼾嗜睡症状,是否合并应用避孕药、含有甘草成分的药物等,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的表现等;应在调整药物的同时,纠正上述影响因素,除外继发性高血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容量负荷过重,因此为达到最大限度的血压控制,增加利尿剂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故推荐在充分评估患者肾功能的前提下,常规应用利尿剂,增加原有利尿剂的剂量或更换利尿剂力求降压达标;对于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可首选噻嗪类利尿剂,氯噻酮的降压反应及稳定性优于氢氯噻嗪;联合使用多种不同机制的降压药物可有效控制血压;虽然少有资料评估3种及以上降压药物联合使用的有效性,但三联降压方案,如ACEI/ARB+CCB+利尿剂,临床观察降压疗效及患者耐受性较好,非二氢吡啶类 CCB联合β受体阻滞剂及袢利尿剂可拮抗前者引起的反射性心率加快及钠水潴留的不良反应;可以在固定复方制剂的基础上再联合其他种类降压药物;需要特别强调,联合3种及以上的降压药物应注意个体化治疗原则;研究显示,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治疗难治性高血压,可单用或联合噻嗪类降压药物,但对于非容量负荷的高血压患者,此药的降压疗效尚未明确;。
最新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中国人民的健康。
为了提供更加精准、科学的治疗指导,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于近期发布了最新的中国高血压指南。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更新、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一、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按照血压水平和并发症的风险,高血压可分为三个阶段:Ⅰ期、Ⅱ期和Ⅲ期。
根据病因、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高血压分为原发性(high blood pressure, BP)和继发性(higher BP).二、高血压的评估和筛查高血压是一个潜伏期长的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评估和筛查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最新指南,成人应每两年测量一次血压,40岁及以上人群应每年测量一次,如果初次检测到高血压或有高血压相关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建议增加随访频率。
三、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治疗高血压的目标是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和风险,治疗原则如下:1.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控制体重、适度锻炼、减少钠盐摄入、戒烟限酒等。
2.药物治疗:首选药物是钙通道阻滞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和β受体阻断剂。
对于特定的合并症和患者群体,可以选择其他类别的降压药物。
四、高血压的并发症和处理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如果长期不得到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引发许多严重的并发症,例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和眼底病变等。
因此,早期干预和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
1.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的心脑血管系统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脑血管影像学等。
一旦发现相关异常,应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2.肾脏疾病:高血压是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患者需要进行肾功能评估,并监测尿蛋白定量。
对于合并肾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应采取特殊的治疗策略。
3.眼底病变:高血压可能引起眼底小动脉病变,需要通过眼底镜进行评估。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要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要点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中国人民的健康。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压,中国卫生部不断更新升级高血压防治指南,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2023年版本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点如下:一、高血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高血压是指持续性的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的诊断应该基于多次测量,并且要考虑到个体的整体情况和其他疾病的影响。
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包括家族史、体重过重、饮食高盐高脂、饮酒过量、缺乏运动等。
防治高血压首先要对这些危险因素加以干预。
三、高血压的治疗原则治疗高血压的原则是综合干预,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营养干预等。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治疗方案。
四、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抑制剂、β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
用药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合并疾病进行选择。
五、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包括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戒烟限酒、定期运动等。
这些干预措施对预防高血压和改善高血压的症状都有重要作用。
六、监测和随访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和其他相关指标,随访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健康。
七、并发症防治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系统的健康。
要及时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总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提出了多种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为广大高血压患者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希望患者能够认真遵循指南的建议,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第二篇示例: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版于近期发布,对于高血压患者和亚健康人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血压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高血压病及防治论文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高血压病基础理论 (6)2.1 高血压病定义及分类 (8)2.2 高血压发病机制 (8)2.3 高血压病病理生理变化 (9)三、高血压病诊断与评估 (10)3.1 诊断标准与检查方法 (12)3.2 病情评估与分级 (12)3.3 高血压危险分层 (13)四、高血压病治疗策略 (14)4.1 生活方式干预 (16)4.2 药物治疗 (17)4.3 并发症预防与治疗 (19)五、高血压病防治实践 (20)5.1 社区高血压防治策略 (22)5.2 医疗机构在高血压防治中的作用 (23)5.3 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与教育 (24)六、高血压病研究进展与展望 (26)6.1 新疗法与药物研发 (28)6.2 高血压病精准医疗 (29)6.3 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研究趋势 (30)七、结论 (31)7.1 研究成果总结 (32)7.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33)一、内容概括高血压病是一种全球普遍存在的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这一病症不仅对患者的心血管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还可能导致肾脏、眼睛等多个器官的并发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肥厚、心功能减退、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
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高血压病的防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少盐摄入、增加钾摄入、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等,来降低血压水平;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降压药物进行治疗;三是定期监测血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四是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本文将深入探讨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危险分层以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内容,旨在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科学的防治指导。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
发表时间:
2015-10-28T16:32:15.5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6期供稿 作者: 闫治彤
[导读] 吉林市龙潭人民医院 吉林 吉林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且易反复,且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慢性肾脏疾
病即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
闫治彤
(吉林市龙潭人民医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合理参考。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
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7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单发高血压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高血压
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
58.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23%(P>0.05);
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的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较高。结论:高血压合并慢性
肾脏疾病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为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等,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
治疗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心脑血管事件;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6-0073-02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常见慢性疾病,治疗周期长,且易反复,且患者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慢性肾脏疾病即是其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1]
。高血压患者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而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高血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其高危因素成为
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本研究即是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治疗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合理参考。
1. 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单发高血压疾病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者;无其他严重疾病者;意识清楚者;同意进行本研究者;排除标准:糖尿病肾病、多囊、紫癜性肾病、狼疮
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合并其它严重疾病者;意识不清楚者;不同意进行本研究者。观察组男性
40例,女性30例,年龄,20~72
岁,平均
(50.34±3.13)岁。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2例,年龄,20~72岁,平均(50.66±3.7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无统计
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分析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
脑血管钙化、急性脑卒中和急性冠心病。
1.3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χ2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有13例患者发生急性冠心病,14例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24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钙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58.57%,对照组
有
5例患者发生急性冠心病,6例患者发生急性脑卒中,8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钙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9.23%,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
2.2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为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详见表2。
表2 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3.讨论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引起人类死亡的一个最主要原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动脉功能和结构异常密切相关[2]。高血压可使机
体动脉硬化加速,导致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进而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病
[3]。肾脏作为血压调节的一个重要器官,对保证血
压稳定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长期高血压又极易对肾脏造成损害
[4]。肾脏受损会会使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增加,同时,高血压合并肾
脏损伤会导致蛋白尿、肾小球硬化,出现恶性循环,最终累及心脑血管等重要组织,增加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性
[5]。本研究中,观察
组为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对照组为单发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与上述相符。
另外,本研究发现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的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比例较高,
表明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危因素为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等,提示我们在实际临床
工作中,针对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的治疗,不仅仅要重点治疗基础疾病,也应加强患者的各项指标检测,如有异常,应及时采取
有效干预措施。同时,透析治疗作为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常用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心脑血管钙化,因此,透析治疗的次数应
控制在合理范围。近年来,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主要应用药物疗法,常用药物为肾上腺能
β受体阻滞剂和降血压药物,两种药
物联合应用临床治疗效果还是令人十分满意的。今后我们应进一步加深研究与讨论,以更加有效的治疗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患者。
综上所述,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因素为空腹血糖水平高、血红蛋白水平低及心脑血管钙化等,临床应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有效避免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姜贵贤,邢莎莎,马燕等.新诊断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节律及晨峰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
17(02): 115-117.
[2] 杜晓晖,赵祥峰,张帆等.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对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4,(04): 274-
277.
[3] 唐新梅.老年性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管理[J].医学信息,2014,(13): 31-31.
[4] 谭晓桃.高血压合并慢性肾脏病与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关系[J].广西医学,2014,(09): 1306-1308.
[5] 徐露.钙离子拮抗剂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及心脑血管事件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7):
1855-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