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格式:docx
- 大小:745.91 KB
- 文档页数:26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04•【字号】穗府办[2012]23号•【施行日期】2012.05.0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穗府办〔2012〕23号)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已经第14届11次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明确时间进度要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二年五月四日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项措施分工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粤府〔2011〕87号)精神,参照《印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1〕78号),结合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分解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特制定本分工方案。
一、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推进“三个重大突破”为目标,按照“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壮大规模,发展集群”的战略,突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以重大技术突破为依托,以重大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将广州建设成为全国领先、世界先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全面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和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时间努力,突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制造3个千亿元级新兴产业群,培育形成时尚创意、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3个百亿元级新兴产业群。
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打造经济增长新活力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时期,我省正处于动力转换、结构优化的关键阶段,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环境(一)“十二五”发展成就“十二五”期间,全省加强战略谋划、突出创新驱动、强化载体建设、扩大开放合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
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1.8%。
“十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年均超过18%的增速高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实现翻番。
特色领域优势显著。
全省智能手机总产量达到2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产量的七分之一,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
小麦、玉米、肉牛等生物育种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高世代显示用ITO(铟锡氧化物)靶材、T700碳纤维、大尺寸硅抛光片等新材料产业化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能源客车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锂离子动力电池及材料产能居全国前列。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突破2400家,比“十一五”末增加1345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80家、47家和14家。
突破了硬岩盾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06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
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
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迅猛。
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00亿元,同比增长36%;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业务超过5000万单,业务规模居全国首位。
平台经济快速发展,世界工厂网、中华粮网、企汇网、鲜易网等一批特色平台水平国内领先,中原云、河南工业云等公共服务云平台上线运行。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11.08•【字号】温政办〔2018〕116号•【施行日期】2018.1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温政办〔2018〕1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执行责任分工表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11月8日关于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浙政办发〔2017〕100号)等文件精神,培育壮大我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提质提速发展,特制定本政策意见。
一、打造高能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平台1.推进重点平台核心产业集聚发展。
依托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快发展一批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支持发展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五大重点产业。
对市区范围内的“3+12”核心产业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增加值达到20亿元以上的,市财政给予平台基础奖励100万元,20亿元以上部分每增加20亿元的,再给予100万元奖励,累计奖励不超过500万元。
2.加快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
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建设“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对成功列入浙江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名单并以企业为主导开发的,市财政给予市场创建主体300万元奖励(同一平台如有多个市场创建主体,由多个市场创建主体共享300万元奖励资金),其中获批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创建资格,先期拨付40%奖励资金;通过验收命名为省“万亩千亿”新产业示范平台,再拨付余下奖励资金。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9•【文号】国发〔2016〕67号•【施行日期】2016.11.2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
“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有关部署,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一)现状与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国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产业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明显提升。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一批企业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第一方阵,高铁、通信、航天装备、核电设备等国际化发展实现突破,一批产值规模千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集群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融合,加快推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涌现了大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力支撑。
未来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从蓄势待发到群体迸发的关键时期。
信息革命进程持续快速演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信息经济繁荣程度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来宾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5.24•【字号】来政办发[2012]133号•【施行日期】2012.05.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综合规定正文来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来宾市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来政办发〔2012〕133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来华投资区管委,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来宾市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来宾市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来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来政发〔2011〕16号)精神,加快我市新兴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推动我市现代化新兴工业城市建设,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抢抓发展机遇,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放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
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抢占经济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推进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我市新兴产业显现雏形,新兴产业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率超过20%;到2015年,占比率达到40%,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增强;到2020年,占比率超过50%,新兴产业成为来宾市工业的重要支柱,吸纳、带动就业能力显著提高。
信息技术、铝精深加工、浆纸、建材、丝绸及纺织、汽车(机械)配件制造等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船舶修造等产业成为先导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形势判断及“⼗四五”发展建议在诸多有利政策⽀持下,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了经济⾼质量发展引擎作⽤。
同时,产业发展呈现出重点领域发展壮⼤、新增长点涌现、创新能级跃升、竞争实⼒增强等诸多特点,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局⾯。
但是,当今世界正⾯临百年未有之⼤变局,“⼗四五”乃⾄更长⼀段时期内,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临更加严峻的内外环境,需要在产业布局优化、创新能⼒提升、发展环境营造、国内需求释放以及深化开放合作等⽅⾯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从⽽推动产业进⼀步壮⼤发展。
⼀“⼗三五”以来发展形势特征⼀产业快速发展,新动能作⽤强劲1、发展规模质量齐升“⼗三五”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增长新动能作⽤不断增强。
⼯业⽅⾯,2015-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0.4%,⾼于同期规上全国总体⼯业增加值4.3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8.4%,⾼于同期规上全国⼯业总体2.7个百分点。
服务业⽅⾯,2015-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年均增速达15.1%,⾼于同期全国规上服务业企业总体约3.5个百分点。
2019年,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增速达到12.7%,⾼于同期规上全国服务业企业总体近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企业不断涌现,产业持续增长引擎带动作⽤明显。
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世界500强榜单中占有29个席位,数量较2015年增加11个。
据国家信息中⼼对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显⽰,截⾄2019年底,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上市公司总体的43.4%,较2015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
其中,营收规模达到百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达到151家,较2015年增加80家,占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总数的⽐重由2015的6.2%提升到2019年的11.1%,头部企业规模及质量持续提升同时,引领带动作⽤进⼀步凸显。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九大策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具有战略重要性、前景广阔、具有较强创新性和增长性的产业。
其发展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战略措施。
以下是九大策略:一、制定政策规划首先,要制定全面的政策规划,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企业提供发展的指导。
政策规划应包括政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优惠政策等内容,为企业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加大科研投入三、培育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政府应加大力度培育创新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更好的培训、奖励、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侵权行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
五、加大财政支持六、加强产学研结合产学研结合是促进科技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联合研究、技术转移和人才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七、加大市场培育和推广力度市场培育和推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政府应加大市场培育和推广力度,包括建立示范基地、推动产业聚集区建设、加强品牌建设等,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八、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九、建立健全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政府应建立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估和评价,为企业提供准确的发展指导,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实施以上九大策略,能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汕头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26•【字号】汕府函〔2020〕105号•【施行日期】2020.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企业技术进步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正文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粤府函〔2020〕82号)要求,培育发展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构建汕头现代产业体系,现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集中有限资源,在重点发展领域取得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在培育发展领域加强规划引导,争取引进龙头企业,推动形成新的产业链。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导力量,产业集群化、集群链条化,打造成为广东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一)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
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达15%以上,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链和集群,先进制造业产业占制造业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粤东地区产业差异化发展初步形成,汕头成为引领汕潮揭都市圈产业升级发展领头羊。
(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建设一批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一批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
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技术领先产业的先发优势。
国家级创新平台达5个以上,省级新型创新平台达30个以上。
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淮安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31•【字号】淮政发[2010]256号•【施行日期】2010.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淮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淮政发〔2010〕25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区域竞争新优势的战略举措。
为抢抓新一轮战略发展机遇,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紧紧围绕构筑具有淮安特色新型工业化体系的目标,以项目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以集聚为关键,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一批重点示范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搭建一批创新平台,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企业,使新兴产业成为淮安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极,把淮安建设成为产业特色鲜明、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全省新兴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产业规模实现“双倍增”。
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过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
-项目投入超千亿元。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兴产业完成项目投入超过1000亿元。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2%;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培育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20个以上。
-产业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培育20户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新兴产业龙头企业、5个营业收入超百亿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位置,全国有影响的新兴产业基地。
三、发展重点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及未来产业发展导向,按照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原则,加大培育力度,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升级,将我市打造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钢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新能源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苏北软件及信息服务业高地和全省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二 一一年九月—1 —目录一、面临形势和发展基础 (7)(一)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7)(二)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8)(三)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0)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11)(一)指导思想 (11)(二)基本原则 (11)(三)发展目标 (12)三、重点产业领域 (13)(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13)(二)新能源产业 (16)(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8)(四)新材料产业 (21)(五)生物产业 (23)(六)节能环保产业 (25)四、重点产业布局 (27)(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 (28)(二)新能源产业布局 (29)(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布局 (31)(四)新材料产业布局 (32)(五)生物产业布局 (34)(六)节能环保产业布局 (35)—5 —五、重大工程 (36)(一)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工程 (37)(二)新能源重大工程 (39)(三)高端装备制造重大工程 (39)(四)新材料重大工程 (40)(五)生物产业重大工程 (41)(六)节能环保重大工程 (42)六、主要支撑条件 (43)(一)加强科技创新 (43)(二)加快产业化进程 (44)(三)加快企业培育 (46)(四)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46)(五)加大市场培育 (47)(六)强化人才支撑 (48)(七)深化改革开放 (49)七、政策保障措施 (50)(一)加大财税扶持 (50)(二)拓展融资渠道 (51)(三)完善资源要素保障 (52)(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2)(五)加强组织实施 (53)附件名词解释 (54)—6 —四川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四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是国务院集结多个部门、机构联合制定,其目标是,通过加快和改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竞争力和能力,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将把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国家追求的重点战略性目标,注重深化“技术支持、政策引导、市场规范”的统筹融合,强调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及改革创新和安全保障框架,健全金融市场地位定位、行业培育机制、传承发展机制和产业聚集支撑机制,加之以政策倾斜、财政税收支持、财税衔接、金融媒体对接等,以促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首先,加大科技支持力度。
突出把握和充分发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重要技术领先优势,开展重大科技改革和技术革新,聚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拓宽支持内容,落实公共技术服务体系,构建国家新兴产业实验室等,以促进和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其次,强化政策引导和市场规范。
进一步完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构建政策水平和管理机制,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位和规模扩大,规范创新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推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合理性、公平性和稳定性。
第三,加强金财税融合支持。
完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改革财税政策支持,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向高端创新产业流动,精准扶持企业发展新产品和新业务,统筹安排资金支持投资,保障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得到充足财政支持。
最后,继续优化安全保障环境。
进一步规范科技进步激励的落实,提高研发绩效,加快推进安全技术和安全保障规范制度,落实全方位安全保护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安全保护,保障国家新兴产业安全发展。
“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努力加快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改善宏观政策,把政策、金融、科技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为主体、增强技术科技能力、优化行业结构、深化制度改革、提升行业风险抵御能力的立足点,把增强我国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考虑因素,全面发挥国家工具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着力开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局面、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16.11.24
•【字号】苏政办发〔2016〕137号
•【施行日期】2016.11.2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苏政办发〔2016〕13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江苏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1月24日。
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新常态下的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一、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势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长由高速向中高速转变,以内需为主导,受到繁荣周期影响较小,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断增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态。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产业结构也正在不断调整升级。
新兴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传统产业则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其次,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受到了重大压力和挑战。
例如,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缺乏核心技术和人才人才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新常态下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面临很多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二、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思路1.加强创新驱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驱动。
中国应该加强投入,优化创新资源分布,提高创新和研发效能。
此外,政府还应该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合作、并鼓励大学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2.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这一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积极采取转型升级战略,加快发展新的高科技产业,以另一种方式升级传统产业。
芯片产业、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新材料等等产业将重点发展。
3.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加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和保护主义,激励市场积极参与和创新。
政府应该加强市场运作,优化产业政策,减少干预,降低贸易壁垒,促进国内创新企业的发展。
三、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统筹协调,把各方面的力量调动起来。
尽早建立和完善产业化发展体制,加强与产业垂直协调能力,在利用、整合和优化资源上进行全局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