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1.9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桃花心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是安民学校姚家园校区教师王美珍,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以木为镜,励我成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桃花心木》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本单元课文围绕”人生感悟“这一专题编写,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中感悟人生的哲理,获得人生的启示。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抓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内涵。《桃花心木》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借树喻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的奇怪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

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一一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

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 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

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

方法。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难点: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

法。

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1.出示问题,复习导入。

2.依据导学案,合作探究学习

3.出示重难句,合作探究。

4.总结全文,渲染主题。

5.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发现,学到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所以在本课时的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复习导入的方式走进课堂,并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1.浏览课文,回忆上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其中问题二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浏览概括,可使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全面的回忆了解,更利于本课时重难点的学习。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我在本课的教

学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

(一)因为文章是以种树人种种奇怪行为,引起了作者“奇怪一

―越来越奇怪更奇怪”的心理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 所以在导学案中,我设置了这样问题:

1、种树人哪些做法令作者感到奇怪?

2、种树人为什么这样做?

3、桃花心木给了作者什么启示?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预习中画出的相关句子,小组内交流,把画出的句子读给小组同学听,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和体会,互相提问或补充;

然后小组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式进行

这样,学生就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生疑,因生疑而释疑。这三步,让学生经历了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并互相讨论解决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实现了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二)基于学生对阅读提纲中三个问题的思考与讨论,我出示本

课中较难理解的语句:

“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

生长。”

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这三句话中的“不确定”各指的是什么?

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大胆发言,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能想到哪些“不确定”?

(通过三句话中三个“不确定“的对比理解,相信学生可以明白

做人要独立自主,要克服依赖性,要经受住磨难的考验,要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的道理,同时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体会,发现自

己以前生活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了改正的意识,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培养。)

(三)总结全文,教师渲染。

1.总结全文

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和重难句的理解,我利用板书来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总结。通过树苗会找水源、拼命扎根、长成大树的事例,与人经受生活考验、锻炼自主、努力成长的品质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总结出这种看似写树,实则写人的写作手法就是借物喻人。进而提醒学生,这种写作手法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可以运用进去。接着引出,

《桃花心木》这个课题也并不单纯指的是树木,它蕴含着更深层的内涵,即人的生存之道。

此环节的设置,学生既对本课所学知识有了全面的复习回顾,也是对写作手法的一种学习,符合《新课程标准》中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指导思想。

2、教师渲染:

本节课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并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并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互相赠送书签。

此环节的设计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认为这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四)课堂小结

学完本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