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树学实验 树干解析 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学测树高实践报告
【活动目的】
【活动内容】
1、活动前准备。
与学生一起探讨测树高的数学依据一同时同地,物体的高度与它的影长成正比例关系。
分好小组,仪器室借好卷尺,讨论活动步骤。
2、选时选地
根据太阳的位置和学校树木的栽种位置,我们选取操场南面的一排树,测量工作在下午进行。
组长们有商有量,提前选树。
不打无准备之“仗”。
3、整理数据,算树高。
根据数学依据,列出比例式,解出树高。
并由老师总结本次活动
【活动步骤】
1、找到一棵树,量出树底与树影的高度,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允许有一定的误差
2、测出参照人的身高和影长
3、仔细记录,整理数据,计算树高
【实验体会】
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感受数学乐趣。
测树学总结资料实习总结测树学总结一、名词解释★测树学:测树学是以森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和测算树木、材分、材产品的材积(蓄积)、生长量、重量以及收获预估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学科。
☆误差:分为过失误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会区分,可能会出选择根径:贴着地面的树干的直径。
地径:距根径10cm处的直径。
胸径:距根径1.3m处的直径。
伐倒木(felled tree) :立木伐倒后打去枝桠所剩余的主干。
树干材积:指根径(伐根)以上树干的体积。
树高:树干的根颈处到主干梢顶的长度称为树高。
枝下高分为活枝下高和死枝下高。
树干直径:指垂直于树干轴的横断面上的直径(Diameter)。
用D或d表示胸高直径:位于距根颈1.3m处的直径,简称为胸径(DBH,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树高(tree height):树干的根颈处至主干梢顶的高度。
胸高断面积(basal area of breast-height) :树干 1.3m处的断面积。
树干材积:指根颈以上树干的体积(volume),记为V。
树干横断面:假设过树干中心有一条纵轴线(称为干轴),与干轴垂直的切面。
树干横断面形状近似圆形,更接近椭圆形。
为了计算方便通常视其为圆形,平均误差不超过±3%。
树干横断面的计算公式为:纵断面:沿树干中心假想的干轴将其纵向剖,所得纵剖面的形状。
干曲线:围绕纵剖面的那条曲线干曲线方程-将干曲线用数学公式予以表达。
干曲线自基部向梢端的变化大致可归纳为:凹曲线、平行于x 轴的直线、抛物线和相交于y轴的直线这4种曲线类型。
干曲线围绕干轴旋转可得四种几何体:凹曲线体(D)、圆柱体(C)、截顶抛物线体(B)和圆锥体(A)。
立木高度:一般用测高器测定(H<10m可用测杆)。
立木直径:一般仅限于人们站在地面向上伸手就能方便测量到的部位,普遍选择胸高直径(DBH)立木材积:通过立木材积三要素(D、H和胸高形数)计算材积★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
名词解释1. 实验形数:)3(3.1+=∂h g Vf ,式中:V —树干材积,g1.3—断面积,H —树高。
2. 形高:形数与树高的乘积。
3. 形数:树干材积与比较圆柱体体积之比称为形数(form factor )。
4. 正形率:树干中央直径与十分之一树高处直径(d0.1)之比称作正形率。
1. 疏密度: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与相同立地条件下标准林分每公顷胸高断面积(或蓄积)之比,称为疏密度。
2. 郁闭度:林分中树冠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称为郁闭度。
3. 立地质量:(又称地位质量)是对影响森林生产能力的所有生境因子(包括气候、土壤和生物)的综合评价的一种量化指标。
4. 地位级:地位级是依据既定树种的林分条件平均高(D H )及林分年龄(A)由该树种的地位级表中查定的表示林地质量或林分生产力相对高低等级。
5. 标准地:在林分内,按照平均状态的要求所确定的能够充分代表林分总体特征平均水平的地块,简称标准地。
6. 林分平均高:从树高曲线上按照林分平均直径确定的树高。
1. 林分直径结构:林分内各种大小直径林木按径阶的分配状态称林分直径分布。
2. 林分树高结构:在林分中不同树高的林木按树高组的分配状态,称作林分树高结构,亦称林分树高分布。
3. 林层:林分中乔木树种的树冠所形成树冠层次称作林层。
4. 单层林:只有一个树冠层组成的林分称作单层林。
5. 复层林:林分中乔木树冠形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明显树冠层次林分,称复层林。
6. 纯林:由一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纯林。
7. 混交林:由两个或更多个树种组成的林分,称作混交林。
8. 优势树种:在混交林中,蓄积量最大的树种称作优势树种。
9. 主要树种:在既定的立地条件下,林分中最适合经营目的树种称作主要树种。
10. 同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别在一个龄级以内,这样的林分可称作同龄林。
11. 异龄林:林分中树木年龄差异超过一个龄级,这样的林分称作异龄林。
1. 立地:立地在生态学上又称作“生境”,指的是“林地环境和由该环境所决定的林地上的植被类型及质量”。
华南农业大学课程实习报告课程:测树学实习内容:测树工具使用实习目的与意义:1、熟悉和掌握测径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胸径的测定;2、熟悉和掌握测高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和树高的测定;3、了解测树仪的构造、原理,学会其方法;4、用不同仪器测树的树高。
一、实习内容与方法:(一)实习内容:测量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楼附近少量树木的树高与胸径。
(二)方法:1、用布鲁莱斯、克里斯顿、圆筒法;2、小组分工与合作。
(三)实习时间:2012年9月13日星期四(四)实习地点: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楼旁(五)测量步骤:测量胸径:1、在同一是水平上将围尺绕树干1.3m处一圈,不能倾斜;2、拉紧围尺,读出读数,精确至0.1cm。
测量树高:布鲁莱斯测高器测高:1、选好测点,量水平距离。
观测点选在可以同时看到树梢和树基的水平距离大于树高的地方;2、按仪器背后的按钮,是指针自由悬垂,从瞄孔看树梢,待指针停止时,按仪器前面的制动按钮固定摆针,从相应水平距栏读出指针所指高度h梢;3、重复以上操作,瞄准树基的h基;4、H=h梢+h基(同侧相减、异侧相加)。
克里斯顿测高器测高:1、选择大于树高的距离,用手拿着测尺上的绳子,使之垂直于地面,然后上下、前后移动使树梢和树基位于测尺的上端和下端;2、瞄准后,读出树高两米位置的相对应测尺上的读数,即为树高。
圆筒测高器测高:1、透过选择测点,量水平距离;2、通过透视孔仰视树梢,并使悬锤自由摆动,看准树梢后向右慢转圆筒,待悬锤固定后,在树高尺上读得h梢;3、重复以上操作,瞄准树基的h基;4、H=h梢+h基。
(同侧相减,异侧相加)二、实习结果:测径、测高计算结果三、数据处理:(一)根据公式计算得出最终数据并整理成表格;(二)数据处理结果与分析:1、实际测量时布鲁莱斯测高器和圆筒测高器测量出来的数据精度比较高并且误差较小,克里斯顿测高器测量误差较大;(三)实际测量时测量者需要细心,耐心,读数准确,减少误差的产生,同时用多种方法测量能够得到更加精确的数据。
测树学实习报告许洁n————————————————————————————————作者:————————————————————————————————日期:测树学实习报告姓名:许洁学号:n090101130小组成员:许洁,王敏,王萍,韦方洲,吴其能,徐晓蕾,夏静1. 实习主要内容基本训练(立木胸径及其树高测定)立木材积测定(区分求积法)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森林抽样调查一元材积表编制及其应用2. 实习组织与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每班分 5 个小组;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每人撰写实习报告。
3. 仪器工具测树罗盘仪及支架测高器直径钢围尺皮尺角规标杆工具包、粉笔实习指导书记录笔、本(纸)及计算器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或方法。
所谓标准地,即人为选定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林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换算。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作比较全面踏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按设置目的与用途,标准地分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两类。
临时标准地是为临时满足需要能迅速提供资料而设置的,只进行一次调查。
固定标准地是在较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连续收集资料而设置的,要进行多次调查,测设要求更为严格。
一、标准地设置(一)选择标准地基本要求(1)必须对所预定林分要求有充分代表性;(2)不能跨越林分;(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隔离带,且应远离林缘。
(二)标准地形状为便于设置及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带状),林分密度低、通视良好、地势较平坦时可为圆形。
(三)标准地面积(即大小)为了充分反映林分结构规律和保证必要精度,标准地内必须有足够林木株数,本次实习,要求设置正方形标准地,其内林木株数不少于50 株。
树木学实验实习劳动报告一、前言树木学实验实习是林学、生态学及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树木学基本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热爱林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本次实习时间为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实习地点为我国某高校树木学实验室及实习基地。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按照实习要求,认真参与各项实验操作,收获颇丰。
二、实习内容1. 树木识别与测量实习初期,我们学习了树木的基本形态特征,包括树皮、树叶、树枝、树根等结构。
在实验室导师的指导下,我们前往实习基地进行树木识别与测量。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树木的胸径、树高、冠幅等参数的测量方法。
同时,我们还学会了如何运用专业软件进行树木信息数据化管理。
2. 树木生长与发育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定期观察树木的生长状况,了解树木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树木的生长速度与气候、土壤、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我们还学习了树木的物候期,掌握了不同树种的开花、结果、落叶等特征。
3. 树木遗传与育种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树木遗传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了遗传变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等过程。
同时,我们还参与了实验室的树木遗传多样性研究项目,掌握了DNA提取、PCR扩增、电泳分离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4. 树木营养与施肥树木营养需求与其生长状况密切相关。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树木营养诊断的方法,掌握了土壤、叶片等样本的采集与分析。
此外,我们还进行了不同施肥处理的实验,探讨了施肥对树木生长的影响。
5. 树木病虫害防治树木病虫害是林业生产的一大障碍。
实习期间,我们学习了病虫害的识别、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剪除病虫枝、喷洒农药等防治技巧。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方法。
三、实习收获1. 提高了树木学基本技能。
通过实习,我们掌握了树木识别、测量、生长观察等基本方法,为今后从事林业工作奠定了基础。
2. 培养了实际操作能力。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大树面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使用面积测量工具测量大树冠面积的技巧。
3. 了解大树冠面积与树木生长状况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大树冠面积是衡量树木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树木的营养吸收和光合作用能力。
大树冠面积的测量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圆锥法:以树干为轴,将树冠投影到水平面上,计算投影面积。
2. 等高线法:将树冠划分为若干等高线,计算等高线所围成的面积。
3. 点数法:在树冠上随机选取若干点,计算这些点所围成的面积。
本次实验采用圆锥法进行大树冠面积的测量。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实验地点的大树、卷尺、测量尺、计算器等。
2. 实验仪器:测量尺、卷尺、平板电脑(用于记录数据)。
四、实验步骤1. 选择实验地点:选择一棵生长状况良好、树冠形状规则的大树作为实验对象。
2. 测量树干直径:使用卷尺测量树干胸高处(距地面1.3米处)的直径,记录数据。
3. 测量树高:使用卷尺测量树高,记录数据。
4. 计算树冠投影面积:将平板电脑放置在树冠下方,调整角度,使平板电脑屏幕与树冠投影平行。
打开测量软件,记录树冠投影面积。
5. 计算树冠面积:根据圆锥法公式,计算树冠面积。
6. 记录实验数据:将实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树干直径、树高、树冠投影面积、树冠面积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记录表:| 树干直径(cm) | 树高(m) | 树冠投影面积(m²) | 树冠面积(m²) || -------------- | -------- | ------------------ | -------------- || 30 | 12 | 15 | 14.13 |2. 实验结果分析:(1)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树干直径为30cm的大树,树高为12m,树冠投影面积为15m²,树冠面积为14.13m²。
(2)树冠面积与树干直径和树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测树学》实验指导及材料实习二 单木材积测定一、目的 掌握中央断面、平均断面求积式及区分求积式测算树干材积的方法。
二、仪器与材料实习仪器为计算机,材料为各部位直径测定的样木汇总表(见表2-1)。
三、方法步骤 (一)简单求积式1、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将树干当作截顶抛物线体,小头直径为d n ,大头直径为d 0,木段长L ,则材积V 为:L d d L g g V n n )2(4)(212200+=+=π2、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211224V g L d L π==式中:d1/2为中央直径.。
(二)区分求积式将树干区分成若干等长或不等长的区分段,分别用简单求积式测算各分段材积,再把各段材积合计可得全树干材积.该法称为区分求积法(区分段个数在5段以上)。
在树干的区分求积中,梢端不足一个区分段的部分视为梢头,用圆锥体公式计算其材积。
''31l g v =式中:g '—梢头底端断面积;l '一梢头长度。
在区分求积法中,常见的有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和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
2米为一个区分段长度计算实例如下表所示。
表2-2 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实例表2-3 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实例利用表2-1 样木各部位直径材料,以1米和2米为一个区分段长度,分别用简单求积式和区分求积式测定树干材积,并计算胸高形数、实验形数和胸高形率。
四、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包括上述各种方法计算结果,主要内容如下:1.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材积(各区分段长度取1米);2.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材积(各区分段长度取2米);3.用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材积(各区分段长度取1米);4.用平均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材积(各区分段长度2米);5.胸高形数和实验形数(各区分段长度取1米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的材积);6.胸高形率。
实习三树高曲线模型研制一、目的掌握数据法树高曲线模型研制技术,为研制其他模型如材积表的编制奠定基础。
篇一:测树学实习心得测树学实习心得本次实习我主要负责标准地的测量树木胸径和树高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不同的角度测出来的胸径不相同,同样用围尺和轮尺测得的胸径有好大的差距,用轮尺测胸径只可以读出偶数,其精确度不高,而围尺比轮尺精度高,所以测得胸径是不同的;在测量树高时,选择不同胸径的树,用皮尺拉(15,20,30m)其中的一个长度,在选的点上用测高器读所选定树的数高,在测高器上可以读数高和坡度,在测得过程中要考虑坡度的大小。
通过这次实习,首先实践了自己所认知的知识,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其次就是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最后我认为团结与合作才是成功的关键同时这次实践也是一次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过程。
篇二:“测树学”实训教学心得[论文]“测树学”实训教学心得《测树学》,是林学专业很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对《测树学》教学实训具体做法和收获进行了总结。
测树学教学实训〓实践能力深化教学改革,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什么?怎么教?教的是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乘着学校教改的春风,在教研组的带领下,林学专业课教学也进行了大胆尝试。
《测树学》是林学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为森林资源合理经营与永续利用,制定采伐限额,林地质量评价、森林多种效益评估提供科学依据,而且也为林学各个分支学科开展分析研究提供相应的测算理论知识与方法。
所以,在教学改革中《测树学》首当其冲地进行了教改实践。
如何使《测树学》课程教学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测树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呢?一、了解当代林场人才需求现在,大多林场面临技术人才短缺,在国家重视林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林业部门也都需要实用性技术人才。
分析过去教学,总结经验。
以往的教学安排一般是一册书上一学年,每学期只有一周的教学实习。
《测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这样安排,显然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体性不够。
特别是教材部分内容过于抽象,公式化、理论化,老师在授课中再缺少必要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造成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不能融会惯通。
实验一伐倒木材积测定实验目的(一)掌握树干材积测定技术、计算方法,了解不同求积式之间的差别,利用伐倒木计算形率、形数,从而加深对干形指标的理解。
(二)注意外业调查中易犯的错误和误差的产生,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二、实验步骤及结果(一)原木的材积的测定方法一: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计算原木材积(1)分别测量原木的大头直径、小头直径及原木的的长度。
(2)将所得数据填入表1-1,并用平均断面近似求积式计算原木材积。
v g n)L平均断面积近似求积式: 2 4 2方法二: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计算原木材积(1)测量原木的中央直径和树干长度。
(2)将所得数据填入表1-2,并用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计算原木材积。
中央断面积近似求积式:表方法三:牛顿近似求积式计算原木材积(1)测量原木的大头直径、小头直径、中央直径和原木的的长度。
(2)将所得数据填入表1-3,并利用牛顿近似求积式计算树干材积。
1 g o + g n 1V =了(^^1+29丄)=:(90 +4g! +g n)L 牛顿近似求积式: 3 2 2 62表树号大头直径(m)小头直径(m)中央直径(m)树干长度g0g n1/ 2 g树干材积V(m1 0.125 0.072 0.075 2.810 0.012 0.004 0.004 0.0162 0.096 0.047 0.078 3.000 0.007 0.002 0.005 0.0143 0.097 0.065 0.079 3.000 0.007 0.003 0.005 0.0154 0.086 0.061 0.079 3.030 0.006 0.003 0.005 0.0145 0.102 0.050 0.077 2.970 0.008 0.002 0.005 0.014 (二)伐倒木的测定树干长度(m):10图一:6号树区分求积图示,L=2m(1)利用中央断面区分求积式计算树干材积时,区分度位置gl、g3、g5、g7、g9、g10, 即卩1m,3m,5m,7m,9m、10m处。
测树学实习报告姓名:陈榕学号:090101203小组:第四组小组成员:陈榕,荆迪一,张彦,韩蒙,刘晶晶,吕莹莹,指导老师:周春国实习目的测树学是从事林业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主要专业基础科目之一,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
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实践环节,温习已学知识,预习新内容,也为锻炼同学们的组织能力与相互协作能力,我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工作。
实习内容:基本训练(立木胸径及其树高测定)立木材积测定(区分求积法)标准地调查与林分因子测定角规测树(原理、方法、技术)以小组为单位,每班分 5 个小组;安全第一,遵守纪律,爱惜仪器,密切协作,保证数据质量;每人撰写实习报告。
仪器工具:测树罗盘仪及支架测高器直径钢围尺皮尺角规标杆工具包、粉笔实习指导书记录笔、本(纸)及计算器实习时间:2012 年 4 月16~20 日(第10 周)标准地调查标准地调查是林分调查的主要途径、手段或方法。
所谓标准地,即人为选定 的、并且期望能够代表待测林分调查因子平均水平的典型地块。
它应该是整个林 分的缩影,通过它可以获得林分因子的数量、属性及质量指标值,其中,林分数 量因子值可由标准地调查结果按面积比例换算。
林分调查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 上取决于标准地对该林分的代表性,设置标准地时,应对整个林分作比较全面踏 查,目测各主要调查因子,从而形成林分平均标志的轮廓,根据这个轮廓选择适 当地段设置标准地。
按设置目的与用途,标准地分临时标准地和固定标准地两类。
临时标准地是 为临时满足需要能迅速提供资料而设置的,只进行一次调查。
固定标准地是在较 长时间内进行科学研究试验,有系统地连续收集资料而设置的,要进行多次调查, 测设要求更为严格。
一、 标准地设置 (一)选择标准地基本要求(1)必须对所预定林分要求有充分代表性; (2)不能跨越林分;(3)不能跨越小河、道路或隔离带,且应远离林缘。
(二)标准地形状 为便于设置及面积计算,一般为正方形或矩形(带状),林分密度低、通 视良好、地势较平坦时可为圆形。
实习十 树干解析
Ⅰ.目的
一、掌握树干解析的基本工作程序和计算方法。
二、进一步理解各种生长量的意义,加深对树木生长过程的认识。
Ⅱ.仪器、用具
伐木工具、皮尺、轮尺、粉笔、三角板或直尺、大头针、计算工具、方格纸、用表等。(不
能伐木时,可给成套圆盘)
Ⅲ.方法、步骤
为了研究不同树种或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同一树种的生长过程及特点,往往采取“解剖”的手
法,把树木区分成若干段,锯取圆盘,进而分解其胸径、树高、材积、形数的生长变化规律,
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树干解析。作为分析对象的这棵树干,称为解析木。树干解析是当前研
究树木生长过程的基本方法。
树干解析的工作可分为外业和内业两大部分
一、树干解析的外业工作
(一) 解析木的选择:可根据研究目的来选择,如研究某一树种的一般生长过程,可选生
长正常、未断梢及无病虫害的平均木;为了研究树木生长与立地条件的关系或编制
立地指数表,可以选择优势木;若要研究林木受病虫危害的情况,则应在病腐中选
择解析木。
(二) 解析木的伐前工作
1. 记载解析木的生长环境 这是分析林木生长变化的不应缺少的重要资料,应记载的项目
包括解析木所处的林分状况,立地条件,解析木所属层次,发育等级和与相邻木的相互
关系等,并绘制解析木及其相邻木的树冠投影图(用表10-1)
2. 确定根颈位置,标明胸高位置及树干的南北方向,并分东西、南北方向量测冠幅。
(三) 解析木的伐倒和测定
1. 砍伐时,先选择适当倒向,并作相应的场地清理,以利于伐倒后的量测和锯解工作的进
行。然后,从根颈处下锯,伐倒解析木。
2. 解析木伐倒后,先测定胸径、冠长、死枝下高、活枝下高、树干全长和全长的1/2,1/4,3/4
处的直径,然后打去枝桠,用粉笔在全树干上标出南、北方向。
3. 按伐倒木区分求积的方法,将解析木分段,为计算材积方便起见,可采用平均断面积区
分求积法分段,但由于根颈部膨大,第一段取中央断面为宜。
(四) 截取圆盘及圆盘编号:在树干各分段位置截取圆盘,同时,为了确定树干的年龄及
内业分析时的需要,还必须在根颈和胸高处分别截取圆盘。
截取圆盘时应注意下述事项:
1. 截取圆盘时要尽量与树干垂直,不应倾斜。
2. 圆盘向地的一面要恰好在各分段的标定位置上,以该面作为工作面。
3. 圆盘厚度一般在3-5厘米即可,直径大的可适当加厚。
4. 锯解时,尽量使断面平滑。
5. 每个圆盘锯下后,应立即在非工作面编号,一般以分数形式表示,分子上标明解析木号,
分母上标明圆盘号和断面高度,并标明南、北方向。根颈处的圆盘为“0”号,然后用
罗马字母Ⅰ、Ⅱ„„依次向上顺序编号。在“0”号盘上要记载树种、采集地点和日期
等。
二、树干解析的内业工作
(一) 圆盘的加工:为了准确查数圆盘上的年轮数,须将各号圆盘工作面抛光,然后,通
过髓心划出南北和东西相互垂直的方向线。
(二) 确定树木年龄:在“0”号圆盘上,分别沿各条半径线查数年轮数,待四条半径线上
的年轮数完全一致后,用此确定树木的年龄,如果划根部位较高,须加上生长达此高度所需
的年数。
(三) 划分龄阶,测量各龄阶的直径
1. 按树木的年龄大小,生长速度及分析树木生长的细致程度确定龄阶大小,一般可以定为
3年,5年或10年。
2. 用大头针在各圆盘的各条半径线上自外向内标出个龄阶的位置,若有不完整的龄阶,则
先将不完整龄阶留在圆盘最外围,再向内逐一标出各完整龄阶。如32年生的树,以5
年为一龄阶,其龄阶划分为32、30、25、20、15、10、5.
3. 确定龄阶后,用直尺分别在各圆盘东西和南北两方向线上量取各龄阶及最后期间的去皮
和带皮直径,平均后,即为该圆盘各龄阶直径。将各龄阶直径填入表10-2.
(四) 确定各龄阶树高,树木年龄与各圆盘的年轮数之差,即为达此断面高度的年龄,以
断面高为纵坐标,以达此高度所需要的年龄为横坐标,标出树高生长过程曲线(连折线不修
匀),从曲线上即可查出各龄阶的树高。
上述方法计算出的各龄阶树高是一近似值,可能系统偏大,成子纯同志提出,应按下式:
Y1=f(x1+0.5)
对树高生长过程曲线进行修正,然后用修正后的曲线确定各龄阶的树高。
(五) 会纵剖面图:以直径为横坐标、以树高为纵坐标,在各断面高的位置上,按各龄阶
直径大小绘制剖面图,纵剖面图的直径与高度的比例要恰当,纵剖面图有利于直观认识树干
的生长情况。
(六) 计算各龄阶材积:各龄阶材积等于各区分段材积与梢头材积之和,其梢头长度等于
各龄阶树高减去梢头底断面积高度。
(七) 计算各种生长量及材积生长率
将“用表10-2”中得胸径,树高和材积按龄阶分别抄录于“用表10-3”上,作为调查因子
的生长总量,然后,分别各调查因子计算各龄阶的平均生长量,连年生长量,材积生长率及
形数。
1、 平均生长量
2、 连年生长量
3、 材积生长率
4、 形数
(八) 绘制各种生长曲线图
利用生长过程总表计算出的数据,绘制各种生长过程曲线,材积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
量关系曲线及材积生长率曲线但在绘制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关系曲线时,由于连年生长
量是定期平均生长量代替的,故应以定期中点的年龄为横坐标定点制图。
(九) 以解析木的资料为基础,根据其调查目的和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Ⅴ.实验报告
1. 解析木调查表(雍彪 10-1)
2. 直径、树高及材积生长过程分析表(用表10-2)
3. 树干生长过程总表(用表10-3)
4. 各种生长曲线图及树干纵剖面图
5. 试对解析木作简要分析。
用表10—1 树干解析表
省: 树种: 第一活枝高:
林业局: 胸高直径: 第一死枝高:
林场: 树高: 树冠长度:
林班: 年龄: 冠高比:
标准地:
林分组成: 1/2H处直径: (带皮) 带皮材积:
林龄: (去皮) 去皮材积:
疏密度: 1/4H处直径: (带皮) 树皮材积:
地位级: (去皮) 形数: (带皮)
地被物: 3/4H处直径 : (带皮) (去皮)
(去皮)
形率:q0: q:
土壤: q3: q4:
经济材部分长度:
地势地形: 树高十年生长:
林型: 胸径十年生长:
全树干重量: (Kg)
全枝条重量: (Kg)
全树叶重量: (Kg)
与解析木相邻树木的调查鉴定
树冠投影图
北
西 东
南
测量日期:
计算日期:
记 录 者:
树种 方向 距离 高度 直径 胸
高
用表10-3
树干生长过程总表 No: 第 页
省 县 林场(公社)
林班 小班 林型
树种 起源 年龄 标准地No:
年龄 胸 径 树 高 材 积 形数 备注
总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 总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 总生长量 连年生长量 平均生长量 生长
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