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 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3
这7个刮痧部位可一定要记牢了今天为大家讲解的是这七个刮痧部位可一定要记牢了人体有正经十二条左右对称,共有二十四条。
另外,身体正面中央分布着任脉,身体背面中央分布着督脉,在这些经络上边有分布着很多的穴位,像是满天的星星,数不胜数。
而中医刮痧就是围绕着。
络和穴位进行治疗。
这么多的经络和穴位,如果不是专门学习中医的朋友,想要记住每一处的功效都十分困难。
不过对于慧眼识珍的人来说,只要记住这七个刮痧部位,就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一宽胸理气寡胸骨胸骨就位于胸廓前面的两侧肋骨之间上面是胸骨上窝下面饰件图寡胸骨就是用刮痧板的单角,自上而下缓慢,瓜是下半段胸骨,瓜是十五到三十次即可,胸骨之上有个檀中穴,此穴具有宽胸行气、活血通络,清肺止喘舒畅心胸功能,所以刮痧胸骨就是自己檀中穴,可以起到宽胸理气的作用。
有句古话叫气顺则百病不生,中医养生就是养气,所以可以多刮胸骨,让我们心情舒畅,每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醒脑明目瓜眼周,人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拥有一双明亮清澈的双眸,可以增加气质,是很多女孩子的梦想。
可是越来越重的学习压力,长期用眼过度,致使我们的眼睛变得干涩浑浊,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和神韵。
而用刮痧疗法,瓜眼部周围可以改。
改善眼周围的经络气血运行,缓解视疲劳干涩,起到很好的明目作用及操作手法也十分简单。
相信大家都做过眼保健操。
以刮痧代替手指的按揉,能够对穴位形成更有效的刺激。
新勇刮痧梳点按睛明穴,然后以睛明穴为起点也外眼角为终点,分别从上眼眶和下眼眶两个方向刮拭三到五分钟。
相信只要长期坚持,你的眼睛也会变得会说话。
三、舒肝解郁寡胸肋。
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
烦躁等叛逆表现,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良好的调节,不但会影响学业,还会扰乱整个身体功能,出现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正常的情志活动,依赖于气机的条畅,而竿能疏通气机,因此能够调畅情志。
由于人体两侧的鞋类主要有干净分布,所以胍是这个区域能够疏肝解郁,操作的时候采取端坐位,并充分暴露胁肋部在椅脚推法眼泪古剑系横向瓜是二十到三十次,鲜瓜是左侧在瓜是右侧同法刮匙叶忠后县刮拭时,万历要柔和。
刮痧技术操作方法步骤流程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使用刮痧板在皮肤上刮擦而产生的刺激效果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改善身体健康。
下面是刮痧技术操作方法的详细步骤和流程。
1.准备工作首先,准备好刮痧工具,如刮痧板、刮痧油等。
刮痧板可以选择不同材质的,如玉石板、牛角板或者竹板等,选用适合自己的刮痧板。
然后,选择一段时间和地点,保证在操作过程中得到良好的环境和安静的氛围。
2.准备皮肤在刮痧前,应先清洁皮肤,可以用温水洗净待刮痧的部位,以去除污垢和油脂,同时也能帮助开启毛孔,增加渗透性。
对于敏感皮肤,可以在刮痧前涂抹一些保护性的基础油,以减少刮痧对皮肤的刺激。
3.涂抹刮痧油将适量的刮痧油均匀地涂抹在待刮痧区域上。
刮痧油有助于提高刮痧板在皮肤上的滑动性,减少擦伤和疼痛感。
可以选择温和的刮痧油,如植物基础油或者含有一些草药成分的刮痧油。
4.开始刮痧握住刮痧板,用正确的角度和力度进行刮痧,刮痧的方向应沿着经络的走向和血液循环的方向进行。
刮痧的力度要适中,不宜过重或过轻。
可以根据个人的感受和皮肤的情况,调整刮痧的力度和速度,使刮痧过程舒适而有效。
5.刮痧的速度和次数刮痧的速度要适中,不宜过快或过慢。
过快的刮痧速度可能会增加对皮肤的刺激,过慢的刮痧速度可能会减少刺激效果。
刮痧的次数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和身体的反应,一般建议每个部位刮痧5-10次,渐渐增加到15-20次。
同时,在每次刮痧完成后,应观察皮肤的反应,如局部充血、红斑等,以调整操作方法和次数。
6.刮痧的区域和时间刮痧的区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身体状况来决定,一般常见的刮痧区域有脊柱两侧、肩颈部、胸部、背部、腰部和四肢等。
刮痧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来调整,一般每次刮痧时间为10-20分钟左右,但对于初次尝试的人来说,可以逐渐增加刮痧的时间,以避免过度刺激和疲劳。
7.刮痧后的护理刮痧后,应用温水清洁待刮痧的部位,以去除残留的刮痧油和废物。
然后,可以使用一些滋润的保养品,如植物基础油或者润肤乳液等,对皮肤进行保湿和滋养,并按摩轻拍待刮痧区域,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舒缓肌肉。
背部弧线刮痧的操作方法背部弧线刮痧是一种中医传统疗法,通过使用商用刮痧工具或者手法在人体背部进行刮痧刺激,以达到提高人体血液循环、活血化淤、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背部弧线刮痧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在进行刮痧前,先准备好所需的刮痧工具,可以选择刮痧板或牛角刮痧器。
同时,还需要准备一些刮痧油或者刮痧膏。
此外,还需要准备一块柔软的毛巾,用于擦拭刮痧部位。
2. 清洁毛巾将毛巾放入热水中浸泡一会儿,然后用热水稍微拧干,擦拭刮痧部位,以起到清洁和软化皮肤的作用,这样有助于减少皮肤受到伤害的可能。
3. 涂抹刮痧油取适量的刮痧油或者刮痧膏涂抹于背部刮痧部位,可以适量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放松肌肉。
刮痧油的作用是减少刮痧时产生的摩擦力,防止皮肤过度受到刺激。
4. 开始刮痧在背部进行刮痧时,可以选择从肩部开始,呈现一条轻微的弧线向下刮痧到腰部。
刮痧力度要适宜,既要附着于皮肤表面,又不要过度损伤皮肤。
刮痧的速度要均匀,一般可以保持每分钟20-30下的频率。
5. 刮痧顺序按照背部的肌肉纤维走向进行刮痧,一般是从上往下进行。
可以先从背部的肩膀部位开始,画出一条弧线,途经颈椎部分,然后一直刮痧到腰部。
可以用左手固定刮痧工具,右手负责进行刮痧动作。
同时,也可以选择有指示性的刮痧方式,例如按摩师的刮痧操作视频或图示进行操作。
6. 刮痧力度在刮痧时,刮痧力度要轻柔且平稳,避免用力过猛,以防刺激皮肤过度受损。
刮痧的力度应该适中,能够感觉到有痛感但不至于太疼痛。
7. 刮痧时间刮痧的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为宜,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而定。
如果是第一次进行刮痧,可以先从较短的时间开始,逐渐增加刮痧时间。
刮痧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皮肤的反应,如有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
8. 刮痧后护理刮痧结束后,可以用温水洗净刮痧部位的刮痧油或刮痧膏,然后进行按摩以缓解肌肉疲劳。
另外,注意保暖,避免在刮痧后吹冷风或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总之,背部弧线刮痧是一项有效的中医传统疗法,对于改善背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和舒缓肌肉疲劳都有良好的效果。
正確的刮痧手法與順序刮痧操作之順序依身體狀況而定,先刮後頸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為一般的原則。
基本刮痧方向,依經絡循行「陰升陽降」之原則,至於刮痧手法,分別敘述於各部位刮痧內。
(一)後頸與背部之刮痧:其實際操作分述如下:1. 刮背頸椎:自頸椎刮起,經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兩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後右。
3. 刮膀胱經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脈左、右各一寸五分處。
4. 以膀胱經為中心,由裡向外斜刮,從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約刮五至....七條斜線,間距以肋骨為準。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1. 先刮任脈:自天突穴(胸骨體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為胸骨體,第二段為心窩至肚臍,第三段為肚臍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臍處可輕刮。
2. 以任脈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兩側做斜線之刮痧,約三....至五條,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與下肢,內側與外側各有不同。
1. 上肢外側: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進行。
2. 上肢內側:由肩向叉與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側及後側:由大腿向膝,向腳刮。
4. 下肢內側:由內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板重直於皮膚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五)刮痧力道應做單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六)刮拭力量要均勻,不可過速、過重、過快,以免患者畏懼不安與疼痛,......影響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體的操作程序如下圖:1. 視病體刮痧相應經絡、穴道與部位。
2. 視出痧情況及病理,選擇一至三處,以皮膚針輕叩皮膚。
3. 在皮膚針輕叩處,即速拔罐。
4. 拔罐約三至五分鐘後起罐。
5. 起罐後,以艾條溫灸患處三至五分鐘。
刮痧拔罐使用之器材(一)刮痧使用之器材: 1. 刮痧板 2.潤滑劑主要功能為潤滑之用。
依據古籍記載,最早僅用「水」為潤滑劑,後來加上「油」,以及各式油類,如麻油等。
民間亦有於油料中加紅花、川芎等通經活血的藥物,以促進氣血順暢,如中華民國科學氣功學會研製的「刮痧油」、「刮痧膏」,即是油料中加入川芎、獨活等十二種中藥,有促進氣血活絡的功能。
刮痧技术操作方法步骤流程刮痧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使用特制的瓷器、角质刮板等工具,在皮肤上刮出红斑,来改善人体健康。
以下是刮痧的操作方法步骤流程:1. 准备工具:选择适合的刮痧工具,如牛角刮痧板、玉石刮痧板或特制的瓷器等。
2. 准备皮肤:在进行刮痧之前,需要先清洁皮肤,使用清水或温水将皮肤洗净,并可使用刮痧前的保湿产品涂抹在皮肤上。
3. 涂抹刮痧油:将适量的刮痧油涂抹在需要进行刮痧的部位,如背部、手臂等。
4. 开始刮痧:将刮痧工具平稳地贴近皮肤,从上到下或从内向外的方向进行刮痧。
可以根据个人的感觉和需要,轻轻或稍微用力地刮动工具。
注意力度要掌握适中,避免造成皮肤损伤。
5. 刮痧部位和时间:刮痧的部位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常见的部位有背部、颈部、肩部和腿部等。
每个部位刮痧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但应根据个人的体质和舒适度来确定。
6. 刮痧技巧:刮痧的技巧要掌握好,一般需使刮板保持一定的角度斜放,然后沿着身体的经络或横向、纵向进行刮动。
刮痧的力度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来调整,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用力,以免造成皮肤损伤。
7. 刮痧后保养:刮痧后,注意用温水清洁皮肤,然后涂抹保湿乳液或刮痧后的保养产品,以舒缓刮痧后的皮肤。
注意事项:- 刮痧前请确保身体没有重要的皮肤病、伤口或炎症等情况。
- 对于第一次刮痧的人,建议先从较轻度的力度和刮痧时间开始,逐渐增加力度和时间。
以避免皮肤出现过度刺激。
- 刮痧时应避免经络穴位、淋巴结和大血管等敏感区域。
- 刮痧后的皮肤可能会出现红斑和淤血等情况,这是正常现象,稍事休息通常会消失。
若皮肤红斑过多或有其他异常,请及时就医。
刮痧步骤:
1 从头顶刮到鼻梁
2 同额头沿着脸颊打圈,点承浆,人中穴
3 从鱼侧揉眉和眼下方
4 用鱼尾下滑向下鼻梁
5 用鱼头按心脏穴
6 刮鼻子两边,嘴角两边
7 刮人中两边,承浆两边
8 用鱼头走四线
9 从额头排毒到颈部淋巴处
10 用鱼侧向耳后托下巴,向上托
11 双手用鱼腹扭嘴角四周
12 单手扭嘴巴上下刺激承浆,人中穴
13 用鱼腹刮四线,排毒
14 用鱼尾下滑鼻梁,点抹刮眼睛四周
15 用鱼腹切眉,刮眼皮
16 用鱼尾下滑点嘴角四处
17 用鱼尾从下巴到额头抹全脸
18 点眼睛7个穴位
19 从下巴用鱼侧拍打全脸,抹眼角
20 合并刮痧板向下刮脖子
21 用鱼侧向耳后托下巴,向上托,收刮痧板。
刮痧的顺序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刮痧是一种非常精细的治疗方式,虽然刮痧对于很多的疾病都可以起到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这是在正确刮痧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采用正确的刮痧方式,会对于身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刮痧的顺序是决定了刮痧方式正确与否的关键,那么刮痧的顺序是什么?(一) 后颈与背部之刮痧:其实际操作分述如下:1. 刮背颈椎: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3.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4.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1. 先刮任脉:自天突穴(胸骨体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胸骨体,第二段为心窝至肚脐,第三段为肚脐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脐处可轻刮。
2. 以任脉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两侧做斜线之刮痧,约三至五条,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各有不同:1. 上肢外侧: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进行。
2. 上肢内侧:由肩向叉与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侧及后侧:由大腿向膝,向脚刮。
4. 下肢内侧:由内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板重直于皮肤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五)刮痧力道应做单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六)刮拭力量要均匀,不可过速、过重、过快,影响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体的操作程序:1. 视病体刮痧相应经络、穴道与部位。
2. 视出痧情况及病理,选择一至三处,以皮肤针轻叩皮肤。
3. 在皮肤针轻叩处,即速拔罐。
4. 拔罐约三至五分钟后起罐。
5. 起罐后,以艾条温灸患处三至五分钟了解刮痧的正确顺序并不表示我们可以进行完全正确的刮痧,刮痧是在了解身体结构已经经脉穴位等情况下进行的,为了保证刮痧的安全性,我们最好去医院进行正规的刮痧,不能自己盲目的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刮痧。
刮痧操作规范一、操作准备小碗或酒盅一只,盛少许植物油或清水,嫩竹片或硬币一块,边缘光滑而没有玻璃。
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
二、刮治部位1、背部: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刮。
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
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
3、颈部取颈部两侧或喉头两侧。
4、胸部:取第二、四肋间,从胸骨向外侧刮,乳房禁刮。
5、四肢:取臂弯(在肘的曲面)、膝弯(腘窝)等处。
三、操作方法1.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用边缘光滑的汤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
3.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
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 1 -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
4.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
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
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
5.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
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
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6.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
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四、刮治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臀部刮痧的正确方法刮痧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改善健康。
臀部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也经常出现疲劳、紧张、僵硬等问题,因此刮痧臀部可以帮助舒缓症状、放松肌肉。
下面是正确的臀部刮痧方法:步骤一:准备工作1.准备一块刮痧工具,可使用在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刮痧板或者硬质塑料刮痧工具。
2.清洁臀部皮肤,用温水和肥皂洗净。
3.准备润滑物,可以使用按摩油或者专用的刮痧油。
步骤二:涂抹润滑物1.取适量润滑物放在手掌心,然后搓热。
2.将润滑物均匀地涂抹在臀部上,可以利用按摩的方式使润滑物更好地渗透皮肤。
步骤三:开始刮痧1.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开始刮痧,可以从臀部外侧开始,在髂骨上方或下方刮痧。
也可以在臀部中央位置刮痧。
2.使用刮痧工具,从上到下或者从下到上,以直线运动的方式进行刮痧,可以适当调整力度。
刮痧的速度要适中,不要过慢也不要过快。
3.刮痧的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适当延长时间。
刮痧过程中应保持放松,不要过于用力。
步骤四:注意事项1.不要在疼痛、破损或有炎症的皮肤部位进行刮痧。
2.避免刮痧过度或用力过猛,以免造成皮肤损伤或者瘀血。
3.刮痧完毕后,应及时清洁刮痧工具,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感染。
4.根据个人的情况,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和频率进行刮痧。
一般来说,每周刮痧1-3次,每次5-10分钟。
刮痧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疼痛和僵硬,并且具有放松身心的作用。
然而,刮痧并不适用于每个人,特别是对有些特定的人群。
刮痧的禁忌人群包括:1.皮肤损伤较严重或处于敏感期的人群,如溃疡、烫伤等。
2.特定的皮肤病患者,如皮炎、湿疹等。
3.血液疾病、血液凝固功能异常的人。
4.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5.妊娠期的妇女。
总之,在进行臀部刮痧之前,应先咨询专业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确保自己适合刮痧疗法。
此外,刮痧仅作为辅助疗法进行,不应把它看作是替代传统的医疗方法。
此外,正确的刮痧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刮痧催经的方法图解催经的方法当天见效许多女性都有月经推迟的烦恼,而刮痧是中医物理疗法的一种,简单便捷,还有催经的功效,那么刮痧催经的方法要怎么做呢?一、刮痧催经方法一1.定穴肝俞、脾俞、次髎、气海、关元、三阴交、隐白、大敦、太冲。
2.取穴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次髎:第2骶后孔正中凹陷处。
气海:脐正中直下两横指。
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三阴交:内踝直上3寸,胫骨后缘。
太冲: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跟角旁0.1寸。
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3.刮法采用直接刮法。
手法采用补法。
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4.刮拭顺序刮背部肝俞、脾俞、次髎;点揉腹部气海、关元;刮下肢部三阴交;点揉足部隐白、大敦。
放痧穴:三阴交、太冲。
5.操作方法(1)在背部肝俞、脾俞、次髎,下肢部三阴交均匀涂抹红花油。
(2)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拭,肝俞和脾俞采用平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按一定方向进行大面积的平行刮拭。
(3)次髎用角刮法: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上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的刮拭。
(4)三阴交用斜刮法:用刮痧板的平边,在刮拭部位上进行斜向刮拭。
以上穴位均以刮至出出血点为度。
(5)腹部气海、关元,足部隐白、大敦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
(6)对三阴交和太冲进行严格消毒,然后用消毒好的小号三棱针进行点刺。
6.作用补脾固摄、催经。
适用于久病体虚或脾虚化源不足,或产乳过多暗耗阴血,或失血过多,损伤营阴,以致营血虚少不能灌养冲任,而致月经后期。
常有经行后期量少色淡,面色萎黄,皮肤少泽,小腹空痛的临床特点。
注意事项:术前要嘱患者调节情绪。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二、刮痧催经方法二1.定穴关元、命门、膈俞、血海、三阴交。
2.取穴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旁开1.5寸。
命门:第2、3腰椎棘突之间。
关元:脐正中直下四横指。
刮痧常用经络与穴位分布示意图中风偏瘫:中风偏瘫的刮痧治疗应待中风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
【刮痧部位】上肢部:(1)刮手阳明大肠经:由颈前部扶突穴处沿颈向肩背部,经巨骨、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等穴,刮至合谷处(见图3示)。
(2)刮手少阳三焦经:由天牖穴处沿肩背部及上肢后侧,经肩髎、臑会、天井、外关等穴,刮至阳池穴处(见图2示);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
(3)刮手厥阴心包经:由胸前天池穴处沿上肢前侧经天泉、曲泽、郄门、内关刮至劳宫穴处(见图1示)。
(4)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下肢部:(1)刮足阳明胃经:由髀关穴处沿大腿外侧向下经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等穴,刮至丰隆穴处(见图1示)。
(2)刮足少阳胆经:由头后部风池穴处沿颈椎向下刮至肩背部的肩井穴处(见图2示);由环跳穴处沿大腿外侧经风市、阳陵泉等穴,刮至悬钟穴处(见图3示)。
(3)刮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及足少阴肾经(足三阴经):由血海穴处沿下肢内侧经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照海等穴,刮至太冲穴处(见图3示)。
(4)刮足太阳膀胱经:由承扶穴处沿下肢后侧向下,经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刮至昆仑穴处(见图2示)。
(5)刮督脉:由上星穴处沿正中线经百会、风府、大椎、至阳等穴,刮至命门穴处(见图2示);刮足太阳膀胱经:由天柱穴处沿脊柱两侧经大杼、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等穴,刮至肾俞穴处(见图2示)。
随证加减:中风伴口眼歪斜者,加刮面部迎确、颊车、地仓、阳白、太阳等穴(见图1示);语言謇涩者,加刮哑门(见图2示)、廉泉等穴(见图1示);元阳虚脱者,加刮关元、气海(见图1示)、涌泉穴(见图3示)。
注意事项:(1)中风偏瘫宜早期治疗,一般在中风发作后两周左右,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刮痧治疗,半年以内是刮痧治疗的最佳时期,一年以内疗效较好,三年以后刮痧治疗疗效较差。
正确的刮痧手法与顺序刮痧操作之顺序依身体状况而定,先刮后颈部,次刮背部,再刮胸部,末刮四肢,此为一般的原则。
基本刮痧方向,依经络循行「阴升阳降」之原则,至于刮痧手法,分别叙述于各部位刮痧内。
(一)后颈与背部之刮痧:其实际操作分述如下:1. 刮背颈椎:自颈椎刮起,经胸椎第一椎至尾骨,分两段刮完。
2. 刮左、右肩膀筋,先左后右。
3. 刮膀胱经俞穴,自大杼至腰部,即距督脉左、右各一寸五分处。
4. 以膀胱经为中心,由里向外斜刮,从肩膀筋以下至腰部约刮五至....七条斜线,间距以肋骨为准。
切勿做地毯式全面刮痧。
(二)前胸部刮痧:1. 先刮任脉:自天突穴(胸骨体最上端)刮至小腹,由上而下可分三段.,第一段为胸骨体,第二段为心窝至肚脐,第三段为肚脐至曲骨,.一段一段地刮,切勿一次刮到底,惟肚脐处可轻刮。
2. 以任脉为中心,上自天突穴起,向左、向右两侧做斜线之刮痧,约三.至五条,其中乳房不刮。
(三)四肢的刮痧:上肢与下肢,内侧与外侧各有不同。
1.上肢外侧:由指尖向肘及肩膀方向进行。
2. 上肢内侧:由肩向叉与指尖方向刮。
3. 下肢外侧及后侧:由大腿向膝,向脚刮。
4. 下肢内侧:由内踝尖向膝,向上刮。
(四)刮痧板重直于皮肤成九十度角,自上下左右刮拭永保同一角度。
(五)刮痧力道应做单方向用力,刮板回程不刮。
(六)刮拭力量要均匀,不可过速、过重、过快,以免患者畏惧不安与疼痛,影响刮痧之效果。
(七)刮痧拔罐整体的操作程序如下图:1. 视病体刮痧相应经络、穴道与部位。
2. 视出痧情况及病理,选择一至三处,以皮肤针轻叩皮肤。
3. 在皮肤针轻叩处,即速拔罐。
4. 拔罐约三至五分钟后起罐。
5. 起罐后,以艾条温灸患处三至五分钟。
刮痧拔罐使用之器材(一)刮痧使用之器材: 1. 刮痧板2.润滑剂主要功能为润滑之用。
依据古籍记载,最早仅用「水」为润滑剂,后来加上「油」,以及各式油类,如麻油等。
民间亦有于油料中加红花、川芎等通经活血的药物,以促进气血顺畅,如中华民国科学气功学会研制的「刮痧油」、「刮痧膏」,即是油料中加入川芎、独活等十二种中药,有促进气血活络的功能。
刮痧疗法·人体各部位的刮拭方法及顺序
一、头部的刮法
头部有头发覆盖,须在头发上面用刮板刮拭,不必涂刮痧润滑剂。为增强刮拭效果可使用刮
板边缘或刮板角部刮拭。每个部位刮30次左右,刮至发皮发热为宜。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
医者一手扶患者头部,以保持头部稳定。
循行路线:
(1)刮拭头部两侧,从头部两侧太阳穴开始至风池穴,经过穴位为头维穴、颔厌穴等。
(2)刮拭前头部,从百会穴经囟会穴、前顶穴、通天穴、上星穴至头临泣穴。
(3)刮拭后头部,从百会穴经后顶穴、脑户穴、风府穴至哑门穴。
(4)刮拭全头部,以百会穴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全头发际处刮拭。经过全头穴位和运动区、
语言区、感觉区等。
适应症:有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疏通全身阳气之作用。可预防和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头
痛、脱发、失眠、感冒等病证。
二、面部
因为面部出痧影响美观,因此手法要轻柔,以不出痧为度,且面部不需涂抹活血剂,通常用
补法,忌用重力大面积刮拭。方向由内向外按肌肉走向刮拭。可每天一次。
循行路线:
(1)刮拭前额部,从前额正中线分开,经鱼腰穴,丝竹空穴朝两侧刮拭。
(2)刮拭两颧部,由内侧经承泣穴、四白穴、下关穴、听宫穴、耳门穴等。
(3)刮拭下颌部,以承浆穴为中心,经地仓穴、大迎穴、颊车穴等。
适应症:有养颜祛斑美容的功效。主治颜面五官的病证。如眼病、鼻病、耳病、面瘫、雀斑、
痤疮等。
三、颈部刮法
颈后高骨为大椎穴,用力要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
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些,从风池穴一直到肩髃穴,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一般用
平补平泻手法。
循行路线:
(1)刮督脉颈项部分,从哑门穴刮到大椎穴。
(2)刮拭颈部两侧到肩,从风池穴开始经肩井穴、巨骨穴至肩髃穴。
适应症:人体颈部有六条阳经通过,其中精髓直接通过督脉灌输于脑,颈部是必经之路,所
以经常刮拭颈部,具有育阴潜阳,补益人体正气,防治疾病的作用,可主治颈、项病变,如
颈椎病、感冒、头痛、近视、咽炎等证。
四、背部刮法
背部由上向下刮拭。一般先刮后背正中线的督脉,再刮两侧的膀胱经脉和夹脊穴。背部正中
线刮拭时手法应轻柔,用补法,不可用力过大,以免伤及脊椎。可用刮板棱角点按棘突之间,
背部两侧可视病人体质、病情选用补泻手法,用力要均匀,中间不要停顿。
循行路线:
刮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及夹脊穴,从大椎刮至长强。足太阳膀胱经位于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和3寸处。夹脊穴位于后正中线旁开0.5寸。
适应症:刮拭背部可以治疗全身五脏六腑的病证。如刮拭胆俞可治疗黄疸、胆囊炎、胆道蛔
虫、急慢性肝炎等,刮拭大肠俞可治疗肠鸣、泄泻、便秘、脱肛、痢疾、肠痈等。背部刮痧
还有助于诊断疾病。如刮拭心俞部位出现压痛或明显出痧斑时,即表示心脏有病变或预示心
脏即将出现问题,其他穴位类推。
五、胸部的刮拭
刮拭胸部正中线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大。宜用平补平泻法。用刮板棱角沿胁间隙刮拭。
乳头处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胸部正中线,从天突穴经膻中穴向下刮至鸠尾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
(2)刮拭胸部两侧,从正中线由内向外刮,先左后右,用刮板整个边缘由内向外沿胁骨走
向刮拭。中府穴处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
适应症:胸部主要有心肺二脏。故刮拭胸部,主治心、肺疾患。如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另外可预防和治疗妇女乳腺炎、乳腺癌等。
六、腹部刮痧
空腹或饱餐后禁刮,急腹症忌刮,神阙穴禁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腹部正中线,从鸠尾穴经中脘穴、关元穴刮至曲骨穴。
(2)刮拭腹部两侧,从幽门穴刮至日月穴。
适应症:腹部有肝胆、脾胃、膀胱、肾、大肠、小肠等脏腑。故刮拭腹部可治疗以上脏腑病
变。如胆囊炎、慢性肝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呕吐、胃痛、慢性肾炎、前列腺炎、便秘、
泄泻、月经不调、不孕证等。
七、四肢的刮法
刮拭四肢时,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对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应从下向上刮拭。皮肤如有
感染、破溃、痣瘤等,刮拭时应避开。如急性骨关节创伤、挫伤之处不宜刮痧,但在康复阶
段做保健刮痧可提前康复。
循行路线:
(1)刮拭上肢内侧部,由上向下刮,尺泽穴可重刮。
(2)刮拭上肢外侧部,由上向下刮,在肘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外关穴。
(3)刮拭下肢内侧,从上向下刮,经承扶穴至委中穴,由委中穴至跗阳穴,委中穴可重刮。
(4)刮拭下肢外侧部,从上向下刮,从环跳穴至膝阳关穴,由阳陵泉穴至悬钟穴。
适应症:四肢刮痧可主治全身病症。如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脏疾病。足阳明胃经主治消化系统
症症。四肢肘膝以下五输穴可主治全身疾病。
八、膝关节的刮法
膝关节结构复杂,刮痧时宜用刮板棱角刮拭,以便掌握刮痧正确的部位、方向,而不致损伤
关节。刮拭关节动作应轻柔。膝关节内积水者,局部不宜刮,可取远端穴位刮拭。膝关节后
方及下端刮痧时易起痧疱,疱起时宜轻刮或遇曲张静脉可改变方向,由下向上刮。
循行路线:
(1)刮拭膝眼,刮拭前先用刮板的棱角点按膝眼。
(2)刮拭膝关节前部,膝关节以上部分从伏兔穴刮至梁丘穴,膝关节以下部分从犊鼻穴刮
至足三里穴。
(3)刮拭膝关节内侧部,从血海穴刮至阴陵泉穴。
(4)刮拭膝关节外侧部,从膝阳关穴刮至阳陵泉穴。
(5)刮拭膝关节后部,委中穴可重刮。
适应症:主治膝关节的病变,如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韧带损伤、肌腱劳损等。另外对腰背
部疾病、胃肠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二、挑痧法的常用部位
1、头颈项部:从印堂穴起,沿太阳穴、颈部两侧和项部两侧各有1个痧痕点。
2、胸腹部:从华盖穴开始沿肋间左右各有2个痧痕点;中脘穴、肚脐两侧,关元穴左右各
有1个痧痕点。
三、放痧法的常用部位
(1)上肢:曲池穴、十宣穴、少商穴、尺泽穴。
(2)头面颈项:大椎穴、百会穴、太阳穴、人中穴、金津穴、玉液穴。
(3)下肢:委中穴。
四、刮痧的整体顺序
整体刮拭的顺序是自上而下,先头部、颈、背、腰部或腹部,后四肢、背腰部及胸腹部可根
据病情决定刮拭的先后顺序。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拭身体左侧,再刮拭
身体右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