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长各阶段病虫害及防治办法
- 格式:docx
- 大小:21.06 KB
- 文档页数:4
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玉米,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收成,那么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很多地方都有种植玉米,但是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病虫害,这些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收成,那么玉米常见病虫害都有哪些?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大斑病1、症状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叶片、叶鞘、苞叶部位,发病后叶片下面会出现青色的水渍状斑点,并且会向叶脉两端扩散,变为梭形(面积约为5-10厘米左右),病情严重时叶片会枯死。
2、防治方法(1)发病初期,亩用50-100克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兑水50公斤进行喷雾,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2)心叶末期至抽雄期,亩用50克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每隔10天喷1次,连喷3次。
二、小斑病1、症状植株的叶片、茎部、果穗为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病部会出现褐色的水渍状小病斑,之后病斑会扩大至0.5厘米左右,形状呈椭圆形,边缘具有紫红色晕圈,导致叶绿组织受损,穗粒腐烂掉落。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三、锈病1、症状(1)植株的叶片、果穗、苞叶为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叶片的正反面会出现浅黄色斑点,之后斑点会逐渐扩散成长圆形的脓疤(颜色多为褐色),脓疤破裂后会飘散出铁锈色的粉状物。
(2)发病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的圆形突起物,破裂后会飘散出黑色粉末,导致叶片提前枯死。
2、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施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每隔10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四、茎腐病1、症状植株的根茎部是此病害的主要危害部位,发病后,植株的茎基部皮层变为淡黑色(环绕茎基部1圈),叶片会变黄枯萎,如果病情较严重,则茎基部和根部会腐烂,导致全株死亡。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毕业论文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然而,玉米生长期内常常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威胁,从而影响产量和质量。
因此,加强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玉米生产水平十分必要。
本文介绍了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玉米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1.玉米灰斑病灰斑病是玉米生长期内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最容易在潮湿或雨水较多的年份出现。
玉米灰斑病发病症状是在叶片上出现黄色或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加重,这些斑点会变成灰白色,并且叶子上的感染部位会变得边缘模糊。
为了防止玉米灰斑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选择品种。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较为重要,所以选择兼具高产和较好抗灰斑病的玉米品种非常必要。
(2)密植。
密植能够增加玉米的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
(3)清理农田。
在种植时,应该对农田进行清洁,清除掉杂草和玉米秸秆等田间垃圾,防止病菌滋生。
(4)化学防治。
若病害已经出现,可以使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
常用的杀菌剂有多菌灵、三唑酮等。
2.玉米锈病玉米锈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同样容易在潮湿或温度较高的地区发生。
锈病初期在玉米叶片表面出现小的白色或灰色斑点,随着病菌的扩散,斑点渐渐变成红色或棕色,并产生黑色胶体。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锈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防范。
在种植前,要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播种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及时清理早期感染的植株以减少病菌的传播。
(2)肥水管理。
加强肥水管理,恰当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玉米植物的抗病力。
(3)使用生物防治方法。
通过使用一些微生物制剂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生。
例如使用“乳酸杆菌”等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3.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其病斑呈现黑褐色,腹生子囊菌产生的黑色链状子囊壳群棒棒糖,摇晃发出“吱吱”声,是其最为典型的特征。
为了预防和防治玉米赤霉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清洁田间。
在玉米收获后,田间要进行彻底的清理,清除秸秆等植物遗留物,防止病菌滋生。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玉米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其遭受病虫害危害既能导致产量降低又会影响粮食质量和安全,因此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技术来保障玉米的生产。
以下是玉米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一、病害防治(一)玉米赤霉病1、播种前选用健康种子,避免使用带病种子;2、田间栽培中保持田间良好通风环境,水分控制得当,避免玉米赤霉病菌由空气传播;3、避免连作和轮作中间间隔太短以减少病菌的滋生,种植玉米前不要选择过去几年死亡玉米茎秆清场的田地。
(二)玉米灰斑病1、采取无菌播种、消毒土壤等措施;2、种植抗灰斑病优良品种或使用灰斑病菌侵染率低的种子;3、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玉米草丛,留适当通风间隙,避免过度施肥和灌溉。
(三)玉米叶枯病1、除去死杂草,及时清除同时受害的茎叶和穗部,避免病害扩散;2、采取清理农具消毒,交错种植,用轮作避免同作区内连作。
二、虫害防治(一)玉米飞虱1、采用无农药、无公害的玉米绿色工程方案,其针对飞虱危害特点结合玉米生长习性,采取锄草、中耕、轮作、间作等措施达到控制虫害的效果;2、在玉米套作种植仓鼠豆、芝麻、独脚金等植物可以降低飞虱的密度,减少病害程度;3、在玉米壮苗期适时进行农药防治,防止虫害发生和严重危害,但要保证使用药剂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
(二)玉米螟1、筑造玉米螟监测站,及时监测玉米田中的虫情,根据检测结果制定相应防治措施;2、采用最小化施药方式,控制化学农药使用量;3、选择早熟品种,注重田间管理和排水施肥等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玉米病虫害防治不仅需要科学的技术和方案,还需要有关依法治农和农民的素质素养提高,同时建立健全监测和预警系统,才能保障玉米生产安全和稳定。
浅谈玉米常见的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作物之一,而病虫害是玉米生产中的最大问题之一。
控制病虫害对
于提高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玉米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一、玉米常见病害
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由真菌所致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玉米叶片和茎部。
病叶上会呈现出圆
形或椭圆形的黑色病斑,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方法包括:在播种前清除杂草,及时采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防治。
玉米赤斑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对玉米的种类和生长条件没有特殊要求。
病斑
一般是圆形的,直径为2-3毫米,颜色为淡红色,边缘为深红色。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
病品种,在种植时注意选择健康种子,做好灌溉和排水工作,及时清除病株。
玉米瘟病是由真菌类群引起的一种病害,为玉米生长期的病害之一。
病叶上会出现灰
白色的粉状病斑,最终导致叶片枯萎并掉落。
防治方法包括:在开花前及时进行喷药,及
时清除病株和其他感染源。
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虫害之一,由玉米螟幼虫造成玉米叶片和茎部损害,严
重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虫品种,采取物理和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进
行防治。
2. 玉米蝗虫
玉米蛀虫是一种以玉米为食的昆虫,喜欢在玉米茎部吃食花药与果穗。
玉米蛀虫会在
地下生活,让赤子的幼虫侵染玉米。
防治方法包括:保持田间环境清洁,在种植前加以防治,使用现代化农药,或加入生物技术。
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玉米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到了许多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有效防控玉米病虫害,并保障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绿色防控技术被广泛采用并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玉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内容包括预防措施、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管理措施等方面,以期为农民提供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南。
一、预防措施1. 种植抗病虫害品种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抗病虫害玉米品种,种植时要注意选择符合地方特点的抗病虫害品种,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 合理轮作在农业生产中,玉米和其他作物的轮作可以有效防止土壤病害和害虫的发生。
轮作种植不仅可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玉米的产量。
3. 地浇地淋地浇地淋是指将水喷洒在玉米的叶面和地面上,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清洗叶片表面的灰尘和病虫害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均衡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维持土壤的肥力平衡,使玉米植株长势良好,免疫力增强,从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二、病虫害防治技术1. 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和寄生虫等天然生物控制病虫害的方法。
通过引入天敌或者培育天敌来控制害虫数量,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2. 植物保护技术植物保护技术是利用植物抗病虫害的特性,通过改良玉米品种或者利用植物的抗虫物质来防治病虫害。
通过良种选育和栽培管理,提高玉米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3. 配套栽培技术配套栽培技术是在玉米栽培的不同生育阶段进行综合防治的方法。
通过科学施肥、间作、密植等配套栽培技术,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的病虫害。
4. 精细施药技术精细施药技术是指根据病虫害发生的季节和阶段,合理选择化学农药进行喷洒,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控制用药量和频次,杜绝药剂残留和药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玉米品质。
三、管理措施1. 病虫害监测定期对玉米田进行病虫害的调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蔓延趋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避免病虫害发生失控。
玉米病害的防治夏玉米播种期遭遇干旱,7月中旬后,各地玉米陆续进入生长期的中后阶段,由于雨季到来,降雨量增多,且今年“三伏天”闷热潮湿时间长,高温高湿的田间气候条件容易导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
这一阶段玉米经常会发生十大病害及四大虫害,现将其主要表现病症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主要病害大斑病病症:主要危害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
典型病症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严重的长达10-30cm o病斑最初呈水浸状,很快变为青灰色,最后变为褐色枯死斑。
空气潮湿时,病斑上可长出黑色霉状物。
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向上扩展。
大斑病菌适宜温度20-28℃,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利于病菌繁殖,我省6-8月份气温大多处于发病适温范围。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
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收获后,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
(3)加强田间管理。
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增强抗病力,注意及时排灌,降低田间湿度。
(4)化学防治。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90%代森镒锌,均匀对入500倍的水喷雾,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药2-3次。
小斑病病症:主要危害叶片,也侵染叶鞘、苞叶和果穗。
病斑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出现,逐渐向上蔓延。
病斑的大小为IO-15毫米X3-4毫米,常表现为3种典型病症:一是在叶脉之间出现椭圆形或近长方形病斑,有比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二是病斑的扩展不受叶脉的限制,呈现椭圆形或纺锤形,灰褐色或黄褐色,三是呈现黄褐色坏死的小斑点,一般不扩大,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
在高湿条件下,低洼地、田间密度过大郁闭时易发病,病菌在叶面繁殖,借风雨传播开展再侵染。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
(2)减少菌源。
收获后,集中掩埋田间遗留的病株。
(3)加强田间管理。
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追肥,注意及时中耕、排灌,提高植株抗病力。
(4)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异稻瘟净乳油以500倍液喷雾,也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以500~800倍液喷雾;每亩地用药液50-7Okg,每隔7-10天喷药1次,共喷药2-3次。
玉米主要病虫害与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产过程中会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袭,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玉米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措施。
一、玉米病害1、玉米赤霉病玉米赤霉病是由真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和Fusarium moniliforme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玉米的皮质、芯部和胚乳发生变黑和变红,同时也会影响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措施:病前可在土壤中施用有机肥料等改良土壤,同时加强配合作物轮作、杂交种植等综合措施,对于发病的玉米地可及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玉米锈病是由锈菌Puccinia sorghi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使玉米的叶片上出现圆形或卵圆形的小斑点,后期病斑逐渐蔓延,严重时造成玉米叶片切断。
防治措施:病前需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及时修剪带病玉米,同时增强肥料调控和适当增施钾、磷等元素,加强灌溉管理等综合措施,病后可及时使用化学防治药品进行防治。
3、玉米炭疽病玉米炭疽病是由真菌Collectotrichum graminicola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会导致玉米叶片上出现小型、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同时也会导致玉米出现穗状结构物,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尺寸。
防治措施:在种植玉米前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同时加强培育多抗品种,在玉米地的病旺季时采取清园处理和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该虫危害田间幼苗时会使玉米出现挤植、萎蔫、倒伏等表现;危害成株的玉米时,它会造成玉米的叶片黄斑、蚕食、叶片逐渐枯干等表现。
2、玉米蚜虫玉米蚜虫是一种吸汁性害虫,危害玉米时会使玉米的叶片发生畸形、叶缘卷曲、生长延迟、色素缺乏等表现,严重时会对玉米的产量造成影响。
防治措施:在种植玉米前,要做好土壤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在田间增设黄板、黄桶等虫害监测器,发现害虫繁殖时,在玉米上喷洒有效的防治药剂进行治疗。
总之,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增加至关重要。
防治玉米虫害的方法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受到各种虫害的侵袭,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无法收获。
因此,防治玉米虫害是农民们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防治玉米虫害的方法。
一、物理防治法物理防治法是指通过物理手段来防治玉米虫害。
常见的物理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清除病虫害源头:在玉米生长期间,及时清除病虫害的源头,如枯叶、枯枝、病虫害死亡的体表等,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2.人工捕捉: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设置人工捕捉器,如黄板、黄桶等,吸引病虫害进入,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
3.覆盖保护: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覆盖保护的方法,如覆盖网、覆盖布等,防止病虫害的侵袭。
二、化学防治法化学防治法是指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来防治玉米虫害。
常见的化学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喷洒农药: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喷洒农药的方法来防治病虫害。
但是,喷洒农药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以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2.熏蒸:在玉米收获后,可以使用熏蒸的方法来防治玉米仓储期间的病虫害。
但是,熏蒸需要注意安全,以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三、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指通过使用生物制剂来防治玉米虫害。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法有以下几种:1.使用天敌: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天敌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可以引入天敌昆虫来捕食玉米螟等害虫。
2.使用微生物制剂:在玉米生长期间,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来防治病虫害。
例如,可以使用拮抗菌来抑制玉米病菌的生长。
以上是防治玉米虫害的几种常见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并注意安全和环保。
只有科学合理地防治玉米虫害,才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玉米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蔬菜,现在多被用来做养殖的饲料或蔬菜食用,营养价值高,现在种植玉米的农民朋友也越来越多,那么要种植出高产的玉米,要注意哪些病虫害防治呢?接下来一起了解下吧!1、病毒病该病在整个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发病,苗期自心叶基部出现褪绿条点状花叶,逐步扩展到全叶,叶肉失绿变黄,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发病严重是,病株枯死,而且玉米不能抽雄结穗。
防治方法: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植,早期用药剂把蚜虫和灰飞虱消灭在迁飞至玉米田之前。
可以用40%氧化快乐果3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作用。
2、大、小斑病玉米的大、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也会侵染叶梢和苞叶,危害叶片后,会让病斑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形成水浸状不规则病斑,后期变为褐色枯死斑,并出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并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源,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可提高抗病能力,发病后,使用40%克瘟散乳剂500~1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洒防治,隔7天喷药一次,防治效果非常不错。
3、黑穗病该病主要危害玉米的果穗和天花,一旦发病,就会造成玉米颗粒无收,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选择抗病品种进行轮作,一般为3年轮作,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然后深翻土壤,能够减少土壤中的菌源,减轻病害,发生病害的玉米株,应该及时拔除或烧毁。
4、青枯病青枯病会导致整株叶片干枯褪色,果穗下垂,苞叶枯死,后逐渐变为淡褐色,而且会出现倒伏现象。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水肥管理,能有效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然后注意排水,用金雷多米尔、康正雷或盖克1000倍液灌根。
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全部介绍,如果农民朋友想要种植出高产的玉米,一定要掌握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希望以上内容对大家有所帮助。
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玉米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广泛的种植。
然而,玉米也面临很多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以下是玉米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的介绍:
常见病害:
1. 玉米白粉病:造成叶面出现白粉状斑点,干燥后变成白色或灰色粉末。
防治技术:
① 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农药,如三唑磷、氯硫氰菊酯等;
② 加强土壤肥力管理,保持土壤适宜湿度和通风;
③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3. 玉米病毒病:叶片和茎部出现变黄病斑,植株生长缓慢。
防治技术:
① 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② 及时清理病株和病叶,隔离病株;
③ 控制害虫,减少病毒传播。
常见虫害:
1. 玉米螟:以玉米叶片为食,导致植株失绿、变弱。
防治技术:
① 使用光降解剂等环保农药;
② 进行定期喷洒,以防止幼虫孵化。
3. 玉米蛀茎夜蛾:幼虫在玉米茎内钻孔蛀虫,并污染玉米果穗。
防治技术:
① 及时铲除玉米秸秆,减少蛀虫越冬藏身处;
② 使用昆虫诱捕器等生物防治方式。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的病虫害,可采取综合措施,包括种植防病虫性较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喷洒农药等。
只要这些措施得当,就能够保持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玉米农业的经济效益。
河南农业2019年第6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向剖开。
(三)玉米大斑病1.为害症状。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煤纹病、枯叶病、叶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
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
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 cm,宽1 cm 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
2.防治方法。
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时间应掌握在病情扩展阶段之前,以后每隔10 d 喷1次,共喷2~3次。
施药量以每667 m 2用药液75~100 kg 为宜。
药剂防治有:17%三唑醇拌种剂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3%拌,12.5%氰菌唑乳油100 mL 加水8L 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0 kg,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的0.3%拌种,2%立克秀粉剂2 g 加水1L 混合均匀后拌种子10 kg。
二、玉米虫害(一)玉米螟1.为害症状。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
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
初龄幼虫钻入心叶为害,蛀食玉米茎秆,造成玉米倒折;大龄幼虫咬食花丝、在玉米心叶末25 g 或5%高效氯高效氟氯氰菊g/667 m 2,对水m 2也可采用康3%呋喃丹颗粒倍液,或10%或5% 啶虫眯1.为害症状。
玉米红蜘蛛也叫叶螨,喜高温低湿的环境条件,干旱少雨年份或季节发生较重,属暴发性的农业害螨,以成螨和若螨刺吸作物汁液,为害严重时,叶片变白、干枯,籽粒干瘪,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2.防治方法。
玉米抽穗后,若气候干旱,虫源量大,螨株率达40%时,应立即进行全田防治,天气持续干旱时,间隔10~15 d 喷雾1次,连施2~3次。
农药前期用40%水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中后期用0.2%阿维虫清乳油2500倍液或1.8%集琦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
玉米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然而玉米虫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因此,玉米虫害的综合防治是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玉米虫害的种类和危害玉米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象、玉米蚜等,它们各自有不同的危害:1. 玉米螟是玉米上最常见的害虫,幼虫在玉米叶片上吃叶,破坏玉米的光合作用,导致叶片枯萎死亡,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2. 玉米象幼虫以玉米的幼穗和花序为食,侵入玉米的内部,破坏玉米的发育和成熟,导致玉米畸形,严重降低产量。
3. 玉米蚜是玉米叶片上的寄生性昆虫,蚜虫不断吸食玉米叶片汁液,导致玉米叶片变色,并导致叶片干枯死亡。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玉米虫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防治要点:1. 早期防治在玉米发芽和抽穗期对昆虫卵、幼虫和蚜虫进行针对性防治。
具体方法包括使用生物病毒防治玉米蚜虫,用酸性杀虫剂喷洒预防玉米螟和玉米象等。
2. 合理施肥针对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使用适当的肥料对土壤进行施肥。
在玉米生长发育和果实成熟期,要加强钾的施用,增强玉米的抗性。
3. 建立玉米生态系统建立玉米生态系统模型,使用生态防治方法抑制玉米虫害的发生,如使用生物防治剂,增加天敌数量等。
4. 采用农药防治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也是防治玉米虫害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要注意使用时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选用药剂和使用方法,以保障农作物安全和环境保护。
5. 进行清田操作在玉米收获后要及时进行田间杂草和农残的清理,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6. 科学灌溉玉米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灌溉量,科学合理的灌溉能够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
三、结论以上就是玉米虫害的综合防治要点,综合防治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玉米虫害的发生,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和高产。
我们要提高农民的防治意识,加强农业科技的创新和研发,不断提高防治技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
一、出苗期 这一阶段基本没有病害,但为了防止出现“老小苗”的现象,达到促根壮苗的目的,主要的措施有: 1、早间定苗。应在三叶期间苗,四叶期定苗,留生长一致的壮苗。缺苗断垄较重地段,可留生长一致的双株,确保密度。 2、中耕除草。玉米出苗后要及时中耕松土,并喷施新高脂膜,疏松土壤,防止病菌侵染,保护禾苗茁壮成长,消灭杂草,促根深扎。 3、追肥浇水。追肥在定苗后、拔节前进行,要根据植保要求施肥并喷施壮穗灵,有壮苗和促叶壮秆的作用,为穗多穗大打好基础。苗期的浇水次数可掌握在1~2次。苗期遇涝,应及时挖沟排水,并及时中耕,以便还苗。 4、防治病虫。玉米苗期害虫主要为粘虫、蓟马,防治粘虫可用50%辛硫磷乳剂3000倍液+新高脂膜喷雾提高药效,防止病毒病复生。
二、穗期阶段 1、玉米大斑病 症状: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和苞叶,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后向上扩展。病斑长梭形,灰褐色或黄褐色,长5-10厘米,宽1厘米左右,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密生灰黑色霉层。此外,有一种发生在抗病品种上的病斑,沿叶脉扩展,为褐色坏死条纹,一般扩展缓慢。夏玉米一般较春玉米发病重。 发病规律:病原菌在田间残留病株上越冬(可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两种形态),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28℃。条件适宜时,病菌繁殖迅速,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风力传播。此病流行程度除与玉米品种感病有关外,主要由环境条件(雨水、湿度)决定。 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3)发病初期用50%可湿性多菌灵500倍或用50%退菌特800—1000倍,或用8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75公斤,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小斑病 症状:自苗期到后期都可发生。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斑,逐渐向上蔓延,以玉米抽穗时最多。病斑扩大后呈黄褐色纺锤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赤褐色晕纹。后期严重时,叶片枯死。在潮湿时病斑上产生黑色绒毛状物。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但成活率低。菌丝发育适温为28-30℃,孢子萌发适温为26-32℃。河南省夏玉米地区病害流行的关键时期是7-8月份,月平均气温25℃以上,降水多,病害易流行。玉米连茬种植,土壤肥力差,播种过迟等易于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杂交品种有郑单 2号、商单 4号、丹玉 6号等;自交系有吉 63、辽1311、自330等。 (2)实行轮作倒茬制度避免玉米连作,秋后深耕土壤,深埋病残体,消灭菌源。在玉米播种前及早处理完秸秆。 (3)加强栽培管理 早播早管,增施有机肥,穗期追施氮肥,加强中耕、排水等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力。 (4)药剂防治 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90%代森锰锌800倍液,每亩用 50-75千克,隔 7-10天喷1次,共防2-3次。 3、玉米圆斑病 症状: 玉米圆斑病为害果穗。苞叶、叶片和叶鞘。为害果穗,造成穗腐,病菌可深达穗轴。病部变黑凹陷,使果穗变形弯曲。子粒变黑、干批。叶片上病斑散生,初为水浸状,淡绿色或淡黄色小斑点,以后扩大圆形或卵圆形,有同心轮纹,病斑中部淡褐色,边缘褐色。苞叶上病斑初为褐色斑点,后扩大为圆形大斑,也具有同心轮纹,表面密生黑色霉层。 发病规律: 由于穗部发病较重,所以带菌种子的作用更大,有些感病种子不能发芽而在土中腐烂,有时引起幼茵发病或枯死。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以及果穗子粒上潜存的菌丝体均可安全越冬,成为第二年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抱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防治办法: (1)加强检疫 应特别注意不从病区调种,并选用抗病品种。我国发病严重的主要是吉63自交系。 (2)药剂防治 可在玉米吐丝盛期进行,重点喷洒果穗。每亩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克兑水50-75公斤喷雾,一般连喷2次,间隔7-10天。 4、玉米纹枯病 症状:主要为害玉米叶鞘、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淡褐色,水浸状,病、健部界线模糊,病斑 连片愈合成较大型云纹状斑块,中部为淡土黄色或枯草白色,边缘褐色。湿度大时发病部位可见到茂 盛的菌丝体,后结成白色小绒球,逐渐变成褐色的菌核。有时在茎基部数节出现明显的云纹状病斑。病株茎秆松软,组织解体。 发病规律:以菌核在土中越冬,第二年侵染玉米,先在玉米茎基部叶鞘上发病,逐渐向上和四周发展,一般在玉米拔节期开始发病,抽雄期病情发展快,吐丝灌浆期受害重。玉米连茬种植,发病重;高水肥、密度大,田间湿度大、通风透光不良,发病重。7-8月份降水次数多,降水量大,易诱发病害。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叶片大小适中并向上倾斜生长的品种,田间通风透光好,发病轻。 (2)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合理排灌,降低田间湿度,提高抗病力。在发病初期,剥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叶鞘,可减轻发病。 (3)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100-150毫升,或20%粉剂25克,或农抗120水剂150-200毫升,加水50-60千克茎叶喷雾。 5、玉米黑粉病
症状:黑粉病为局部侵染病害。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均可受害。病组织肿大成瘤。病瘤表面有白色、淡红色,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最后外膜破裂,散出黑褐色粉末。通常叶片和叶鞘上的瘤较小,直径仅l-2厘米或更小,一般不产生黑粉。茎节上和穗上病瘤较大,直径可达15厘米。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雄穗受害部位多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瘤,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仅个别小花受侵产生病瘤,其它仍能结实;全穗受害可成为1个大病瘤。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担孢子,随气流传播,陆续引起苗期和成株期发病。孢子萌发适温26—30℃。玉米植株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组织伤口处有利于病菌人侵。菌源多、降水多、湿度大,发病较重。 防治办法: (1)种植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地选用当地抗病杂交种。 (2)消灭侵染菌源 玉米收获后,秸秆不要在地头堆放,作堆肥时需经腐熟,并及时消除田间内的病残体,以减少越冬菌源。 (3)改进栽培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防治玉米螟,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此外,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6、玉米丝黑穗病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在雌、雄穗抽出后表现症状。发病早的植株,果穗和雄穗均受害,发病较晚的常果穗受害。病果穗较健穗短,顶端尖,不抽花丝,整个果穗变成病瘿,后期苞叶张开,内部黑粉散落后,残留丝状的寄主维管束组织,似乱发状。雄林早期受害,整个花序变为厚垣孢子团。 发病规律:玉米丝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无再侵染。以厚垣孢子在土壤、粪肥和种子上越冬。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适宜条件萌发产生菌丝,由玉米幼芽入侵,最后进人雄花和果穗,产生大量厚垣孢子。玉米播种后至五叶期,土壤温度湿度是否适宜,一是影响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 防治办法: (1)选用品种 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 (2)拔除病株 发现病株,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 (3)农业措施 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秸秆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4)药剂拌种 选用15%粉锈宁或羟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
三、花粒期 1、玉米茎腐病 症状:为全株表现症状的病害,玉米乳熟至腊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由下部叶片向上逐渐扩展,呈现青枯状。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现急性症状,全株急骤青枯。病株茎基部变软,内部空松,遇风易倒折。剖茎检查,髓部空松,根、茎基部可见到红色病症。 发病规律:玉米茎腐病田间以病株残体、病田土壤和种子带茵为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种后至抽雄吐丝期陆续由根系侵人,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玉米灌浆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特别是雨量与发病关系密切。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 防治办法: (1)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病自交系,合理施肥、合理密植等,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2)实行轮作 深翻土地,清除病株残体,秸秆充分发酵后再施用等,以减少土壤茵源。 2、玉米干腐病 症状:主要在玉米生长后期被害较重。为害茎秆和果穗。茎秆基部和果穗处的茎秆生褐色、黑褐色、紫红色大病斑,严重时茎秆从病部折断。病果穗穗轴变松,易折断,病穗下部子粒变褐色无光泽,粒间常有白色菌丝体,病穗与苞叶粘连,不易剥开。 发病规律:玉米干腐病以菌丝及分生抱子器在病株残体和种子上越冬,玉米生长季节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病原菌的浸染和发病。种子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播种后降水多、土壤湿度大,温度低,幼苗长势弱,容易发病。 防治办法: (1)农业措施 选育选用抗病品种。实行2-3年轮作,秋季深翻士壤,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减少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增施有机肥等,培育壮苗,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 播种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4小时。浸种后用清水冲洗即可播种。抽穗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液喷雾。重点喷果穗及下部茎叶,隔7天再喷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