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5名医院工作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198.11 KB
- 文档页数:1
8020例农村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目的了解农村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HBsAg阳性与乙肝抗体阳性学生年龄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8020名中小学生进行乙肝五项血清学标志物检测。
结果802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中,HBsAg阳性率为2.83%。
其中男生为3.06%;女生为2.42%。
男女生差异无显著性(P>0.05);HBsAg阳性五项血清标志物的指标中,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分别占50.22%和36.56%;乙肝抗体阳性率为69.20%,男生为70.32%;女生为67.21%。
男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1);学生年龄分布中,随着年龄组的增大,HBsAg阳性率呈上升趋势。
年龄组5~、10~与15~17的阳性率分别为0.73%、3.71%与6.23%,组间有极显著差别(P<0.01)。
乙肝抗体阳性率组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
结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显著下降,但仍应加强乙肝疫苗的接种,实行乡镇卫生院特别是村卫生室的安全注射,阻断经血传播这一主要途径。
防止随年龄的增长HBsAg阳性率明显上升。
标签:乙型肝炎病毒;检测;状况调查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据卫生部发布的信息,中国估计有9300万人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它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引起肝脏损害,造成急性和慢性疾病,儿童早期感染后,约25%在成年时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并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
乙肝作为国家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其防治工作已经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
为了解农村中小学生HBV的感染状况以及乙肝免疫保护性抗体的情况,对汉川市六个学区的学生进行了检查,同时对学生的血清HBV 标志物模式作了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汉川市六个学区8020名农村中小学学生。
年龄5~17岁,其中男生5132名,女生2888名。
年龄5~17岁,平均年龄11岁。
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孕妇乙肝艾滋梅毒感染状况调查目的调查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孕妇乙肝、艾滋、梅毒感染状况。
方法对2012年1月1日~2013年10月30日抽取的克拉玛依白碱滩社区的294例孕妇进行乙肝、艾滋、梅毒病毒检测。
结果本地区总感染率为10.20%,汉族总感染率及乙肝感染率明显高于维吾尔族总感染率、乙肝感染率,维吾尔族梅毒感染率明显高于汉族梅毒感染率,高学历孕妇总感染率明显低于低学历总感染率。
所有数据均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本地区乙肝艾滋梅毒病毒感染状况存在不同民族及不同文化程度差异。
标签:乙肝;艾滋病;梅毒;病毒感染乙肝、艾滋、梅毒均为严重的传染病,母婴传播是其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因此,为了进一步控制好传染源,对孕妇进行传染病检测对于降低地区人群病毒感染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传染病发病情况在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1]。
为了进一步调查新疆克拉玛依白碱滩区孕妇传染病发病情况,此次我社区卫生院随机抽取该社区的294例孕妇,用ELISA法对孕妇进行检查,观察其乙肝、艾滋、梅毒病毒感染状况,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白碱滩区29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年龄18~45岁,18~20岁4例,20~30岁219例,31~40岁67例,大于等于41岁4例,平均年龄(28.6±3.7)岁,平均婚龄(2.7±1.1)年,其中汉族154例,维吾尔族140例。
本科以上文化程度89例,大专学历83例,专科以下学历122例。
初产妇187例,经产妇107例,经产妇前一次产后产妇及新生儿情况均良好。
所有患者无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等。
1.2方法对所有孕妇进行静脉血采集,分离血清进行病毒检测[2]。
采取乙肝表面抗原ELISA试剂盒进行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采取HIV抗体ELISA试剂盒及Western Blot法对艾滋病毒检测;采取梅毒螺旋体抗体ELISA试剂盒及TPPA 对梅毒病毒检测。
士国墨苎担壹2Q Q8生2旦笙§鲞丕12塑Q女i d£Q££世塑M14i亟盟,S£P!£虫b匹2Q Q8,№!色型剑Z率是逐渐升高的,而且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这表明Sur vi vi n的再激活可能与宫颈痛的发生、发展密切干}I关。
在对宫颈癌与Survi vi n表达的关系研究中,郑洪等”1认为Survi vi n表达-q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关。
郎雁等哺。
认为Sur vi vi n表达与宫颈癌的组纵学分级有关,与临床分期无关。
而本实验结果娃示,Sur vi vi n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但在不同年龄S ur vi vi n的表达却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提示Survi vi n的表达异常可以作为预后不良的标志。
参考文献[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09.[2]T a m m I W a ng Y,S a usv i l l e E,ct a1.I A P—f am i l y pr ot ei ns ur vi vi n i n hibi ts ca spa se s。
and anf i cancer dr ugs[J].C ancer R es。
1998.58:5315-5320.[3]G ross m an D,M c N i ff M。
L i F,et a1.Expr es si on of t he apopt os i si nhi bi t os s ur vi vi n g i n nor m e l a nom as ki n can cer a nd ge net al get i ng i n a ker at i nocyt e c el l l i ne[J].Lab I nves t,1999,79(9):249l12l,-6.[4]K i m H S,S hi r a ki K,Par k SH.E xpr ess i on of s ur vi vi n i n C I N a ndi nvas i ve s q ua m ou s c el l ca r c i nom a of ut er i ne ce rvi x[J].A m JC l i n P at h ol,2002,22(2A);805[5]M i cha el Fr ost,,B BS,E l ke A.J ar boe,et a1.Lm m u noh i st och em i calLocal i zati on of sur vi vi ng i n be ni g n cer v i cal r uu cosa,cer vi caldy spl a si a。
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防护的调查与分析作者:万君荣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发生的原因,探讨进一步防范对策。
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在岗的19名妇产科医护人员,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妇产科医护人员工作基本内容、潜在的感染、职业暴露及日常工作中的自我防护等情况。
结果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非常严重,体液污染的发生率较高,锐器损伤较常见;医护人员普遍存在职业危害认知不足和防护不当。
结论妇产科医护人员面临的职业危害较大,但普遍存在认真不足,缺乏职业自我防护意识。
应加强对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教育,使其认知职业危害,提高职业防护意识,保障医护人员自身安全。
关键词:妇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认知及防护国际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研究职业暴露的情况,并指出医务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妇产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医护人员因妇科检查、产前检查、接生、做阴道侧切助产、剖宫产等大量接触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血液、体液、羊水等,并暴露于手术刀、缝合针、手术剪等锐器损伤的危险因素之中,容易被针、刀刺伤,破损皮肤或粘膜接触患者体液、血液及羊水等引起感染[1]。
妇产科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
为了提高妇产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危害的认知及自我防护意识,保障自身的安全,同时减少妇产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本院于2012年l0月对我院19名妇产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及相关防护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2012年l0月,妇产科在职医护人员共19人,年龄20~48岁,平均(29.5±1.35)岁。
工龄1~30年,平均(12.2±0.37)年。
技术职称:初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9人,高级职称2人。
学历:中专7人,大专12人。
1.2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妇产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
提前设计好调查问卷,内容设计包括:①个人一般情况:被调查者年龄、学历、工作时间、职称;②什么是职业危害?③妇产科职业危害的内容?④作为妇产科医护人员,你在工作中采取了职业防护吗?⑤被患者阴道分泌物、羊水、患者血液等体液污染后,你如何处理?⑥被缝合针、手术剪、手术刀片损伤的次数、损伤原因及损伤后采取的处理措施;⑦今后工作中的防护意识和方法。
650例人群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乙肝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来我院门诊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的人员和就诊人员650例,年龄14~75岁,才用ELISA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
结果共显示为11种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其中全阴性、单独HBsAb 阳性、小三阳、小双阳、大三阳为本地区人群HBV感染的主要模式;30岁年龄组所占比例最高,感染率最低的为60岁以上年龄段;被调查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率不高,有34.92%人群接种了乙肝疫苗,有60.79%产生了保护性抗体。
结论本地区乙肝感染模式呈多样性,在不同年龄中分布不均,乙肝疫苗免疫率较低。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1]。
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近年来,我国乙肝发病率明显增高,2010调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7.18%推算,我国有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9300万人[2]。
反映HBV感染情况及传染性强弱的常规检查项目为血清标志物的定性试验,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是临床重要的诊断依据、治疗、分析和判断的[3]。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的方法,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好、快速等特点[4]。
本研究对来我院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的650例人员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摘要】锐器伤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传播途径之一,一旦被血液污染的锐器伤害,受伤者将会面临经血液传染艾滋病,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等的危险。
护士从事侵入性操作机会多,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人群。
本人鉴于在手术室实习的过程的经历,通过本篇论文对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对策,使手术室护理人员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字】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67-011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情况1.1 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主要种类手术室中导致受伤的锐器主要有缝合针,手术刀片,剪,各种穿刺针,手术钳,安剖玻璃片等受伤方式。
手术室护士产锐器致伤的主要时间为手术中。
产生主要原因为手术中要求护士必须节奏快,步调和主治医生完全一致,不能有半秒差错,而且手术中操作时间有时过于漫长,从而会导致手术室护理人员操作时因疲乏而分心,致使受伤的几率加大。
2 锐器致伤产生的相关因素2.1 工作环境及护理工作量繁忙的工作环境及超强度的护理工作量极易导致锐器伤。
手术室连台大手术及复杂手术中、多个危重病人抢救护理等,心情急躁或紧张时、工作较忙及抢救病人较紧急时发生锐器伤的频率较高,较大的手术,锐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这提示工作负荷过重及工作紧张可能也是导致锐器伤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1]。
2.2 护龄工作1年或不到一年的发生锐器上述占总数的21.9%~35.0%,说明锐器伤与护龄有关。
与年轻护士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不规范,防护意识不够等有关。
2.3 与锐器相关的操作环节护理工作繁忙而复杂,每次治疗与护理操作环节较多,本次调查中不及时正确处理锐器,处置用后的锐器是造成手术室护士锐器致伤的一个中要环节,其次是传递锐器时,配合医生操作时,接触不适当放置的锐器物,静脉加药时等。
305名医院工作人员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
发表时间:2009-07-07T15:25:16.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3期供稿作者:焦祖伟1 王艳秋2 [导读] 乙型肝炎在我国属常见、多发病。
对人群危害极大,尤其对医务人员更为严重。
(1吉林省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吉林通化 134002) (2吉林省通化市第三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吉林通化 134002)【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022-02 乙型肝炎在我国属常见、多发病。
对人群危害极大,尤其对医务人员更为严重。
它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
调查医院内工作人员的HBV感
染和传播具有一定意义。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我们以305名医务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每例由静脉采血3ml,进行乙肝血清五项感染指标检测(两对半)。
使用试剂由山东3V生物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固相放免法,按说明书操作。
使用仪器为西安262厂生产的FJ2003/50G放免测量仪。
对检测结果有疑问者,均做重复测定。
对测HBV血清学标记五项感染指标中以抗HBc阳性为HBV感染诊断指标。
2 检测结果
2.1医院不同职务HBV感染率明显不同全院305名职工被检血清中,其中护士感染率为82.5%,医师感染率为70.2%,医技感染率为59.6%,干部感染率为51.2%,工人感染率为40%,总感染率为69.8%。
2.2医院工作人员与托幼、饮食服务人员的比较在对医院工作人员HBV感染情况调查时,与同时进行HBV普查的托幼人员和饮食服务人员262名HBV感染情况进行了比较。
262名普查人员中抗HBc阳性者为8例,感染率为
3.05%。
被测医院工作人员305名中HBc阳性者为213例,感染率为69.8%。
医院工作人员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同时普查的托幼、饮食服务人员。
两组间P <0.05,两组间差异显著。
2.3 HBV感染检出年龄分布从调查资料显示,医院工作人员中HBV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40-60岁年龄感染率最高。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院工作人员HBV感染率,护士、医师、医技人员高于干部工人,同时明显高于托幼、饮食服务人员。
也表明工作年限越长,感染率越高。
医院工作人员属高危易感人群,被HBV感染的途径可能与注射器针头刺破皮肤自我接种,乙肝病人的血液、体液、唾液、泪液等污染医务人员皮肤粘膜小伤口有关。
除某些例外,对确切的感染途径及时间没有记忆。
医务人员较密切频繁接触病人血液、体液是导致自身感染的职业性因素。
文献报导HBsAg阳性的血液、汗液、尿液、胸腹水等都能查出HBsAg。
医务人员对HBV感染与接触周围环境(高危区)与血(尤其是HBsAg阳性血)接触频率以及从事医疗工作年限是相关的。
调查还表明,医源性感染是十分严重的。
因此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是减少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以碘伏处理伤口,肌肉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或联合应用乙肝疫苗。
控制传染源,切断感染途径,从不同环节减少感染因素,以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