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50 KB
- 文档页数:6
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的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发表时间:2010-05-28T08:46:37.2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何晓冬[导读] 手术室是医院中最繁忙的一个科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受到来自于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锐器损伤等多方面的健康威胁何晓冬(哈尔滨琳机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02-0176-01手术室是医院中最繁忙的一个科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受到来自于空气污染、电离辐射、锐器损伤等多方面的健康威胁,其中以锐器损伤的发生率为最高。
但是在工作中采取规范化操作会使其发生几率大大降低,减少对护士们健康的威胁。
1 原因1.1发生锐器伤的因素很多护士在手术过程中都能对已知的感染手术的锐器进行预防,但对那些未检出的和未做血源性传播疾病检查的病人,防护几率很低。
另外一部分护士在知情的情况下,违规操作,违反防锐器损伤的规范程序;锐器使用后收集不合理;发生锐器损伤后处理不当;有关防锐器损伤工作不熟练等。
1.2实习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及自我防护意识实习医护人员工作不细心,未按操作规程操作或操作技术不熟练易发生锐器伤。
2 发生锐器伤的对象2.1手术室的工作快节奏,高效率,时间长,长期精神紧张,和一些来源于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不良因素影响护士的健康。
导致医务人员处于高危状态,缺少有效的自我保护。
2.2术中操作应规范一些医护人员不按规范操作,工作疏忽大意,使传递过程中的缝针,刀片等携带有患者的高危体液,造成感染,因此规范化操作至关重要。
2.3正确使用锐器盒锐器盒有坚固的盖子和盒体,有明显的警告标志,可以方便,安全的运送。
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锐器的几率很高,一半以上的护士有锐器伤的经历。
因此,在注重提高护理质量的同时,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是必要的。
在受损伤的人员中,手术室器械护士被刺伤的几率最高,手术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受伤的危险因素,且以工作时间短,工龄不满12年的护士为主,他们在手术的配合过程中的熟练程度及与医生之间配合的默契程度,心理素质均低于高年资护士,同时由于高年资护士多从事巡回工作,与器械接触的几率相对比较少,也减少了他们受伤的几率。
护理人员锐器伤情况调查分析摘要: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医疗锐器伤的发生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及向管理部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医疗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共计调查临床一线护士1 666名,有279 人发生过至少一次锐器伤,占16.75%;发生370 例次,例次发生率为22.21%。
医疗锐器伤发生环节居前三位的是双手回套针帽、输液过程中加药和手术器械整理,发生率分别为15.68%、15.14%、10.81%;导致损伤的器械主要是一次性注射器针具、头皮钢针和手术缝针。
发生率居首位的是普通病房,构成比为57.03%,其次是手术室和消毒供应中心。
结论临床护士是医疗锐器伤害的主体,操作流程不规范、不安全操作是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因素,重点防范措施是加强培训和规范操作行为[1]。
关键词:临床护士;医疗锐器伤;感染风险;调查锐器损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护理人员是医院中发生锐器损伤高危人群。
污染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职业因素,且在预防针刺伤发生中起到积极作用。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报道,每年卫生行业职员中被刺伤或皮肤受伤有60~80万人[2],而污染锐器经皮肤损伤可感染20多种疾病,最常见传播性疾病有: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等[3]。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常接触各种医用锐器,如针头、刀具、玻璃制品等,应用不慎可造成损伤,危害自身健康。
为引起护理人员重视,并积极采取防护措施。
1 对象与方法1.1 调查对象选择山东省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临床护士为对象,通过整群抽样法,排除休假、外出学习、哺乳、生病、抽调从事非护理工作等时间超过一个月的护理人员之外,所有在岗一线临床护士全部纳入调查范围。
本次纳入调查的临床护士共计1666 名,包括男性178 名,女性1488 名,平均工作年限约7年。
1.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和医疗职业锐器损伤相关管理文件,制订调查表。
护理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摘要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
方法:对2006年发生的61人次护士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等。
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积极、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锐器损伤原因分析防护措施人们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极少。
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理人员面临各种职业危害。
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护理人员的注意。
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对本院2006年1~12月所发生的61名护士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范措施。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市级医院61名护士,其中护士29名,护理师24名,主管护理师8名,护龄1~23年。
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表”,以无记名形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护龄、职称、锐器伤次数、种类及人次、锐器伤原因、伤后处理情况。
调查时间为2006年1~12月,发放问卷61份,回收57份,回收率93.7%。
结果57名护士1年中有52名发生锐器伤,共发生锐器伤281次。
见表1。
不同护龄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见表2。
锐器伤原因,见表3。
锐器损伤后处理情况,见表4。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从表2看出,护士锐器伤发生率91.2%,表3看出,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锐器伤占36.8%。
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①由于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对锐器伤的危害认识不足。
②护龄越短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越高,且次数多,可能与他们的基本功不扎实、技术操作欠熟练、心理素质不稳定有关。
③医院护理人员编制紧张、工作量大、应急情况多、工作压力大、时间不固定、易疲劳而造成意外锐器伤。
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摘要] 目的:探讨锐器损伤的防护措施,提高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防止职业暴露的危险。
方法:对2010年所发生的50人次锐器损伤原因、损伤过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损伤原因为防护意识不强,工作经验不足,缺乏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等。
结论:避免锐器损伤,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以减少锐器对医护人员造成的损害。
[关键词] 锐器损伤;原因分析;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被锐器损伤是常见的。
近年来已知被污染的锐器损伤后可感染20多种对健康危害大而又治疗困难的疾病,如乙肝、丙肝和爱滋病等。
锐器伤是指工作中由针头及其它一切锐器(如安瓿、碎片、手术器械等所造成的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
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医院发生锐器伤的高危人群1。
因此,锐器损伤已越来越引起医护工作者的重视,但对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防护措施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本院2010年1月至12月发生的50人次锐器损伤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防护措施。
1 资料1.1 2010年1月至12月本院所发生的锐器损伤人次及锐器名称、职业、损伤程度、伤口处理、跟踪结果等见表1。
表1 锐器损伤统计1.2损伤过程从上表看,锐器主要为污染的针头,被损伤医护工作者主要是护士,(占84%,医师占16%)。
针刺伤的过程大部分是在拔针时固定的胶布太粘合于皮肤以致撕脱胶布再拔出针头时,胶布又粘合于皮肤上而被损伤(15人次),二是为了节省人力将几个拔出的针头同输液瓶一起抓在手上往污物处置室的过程中被损伤(2人次),三是套回针帽时被损伤(5人次)。
碎玻璃割伤者也主要是护士,损伤的主要过程主要是徒手折断安瓿和处理污物时被损伤。
缝针损伤主要是医师,损伤过程主要是使用持针器不当或在逢针时未使用持针器被损伤。
剪刀损伤:医师是在剪缝线时被损伤,护士是在剪胶布时分散了注意力被损伤。
1.3损伤原因1.3.1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认识到锐器损伤后的危害性,尤其是一些年轻医护工作者,他们自认为身体健康,生命力强,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机遇也很少,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探讨【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12-0331-01随着高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一些手术部分或完全被智能化的机器所取代,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防护要求大大降低。
但从职业性和危险性的角度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的个人保护是必须的,本文就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伤害、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做如下综述。
1 锐器伤及其对护理人员的伤害1.1 锐器伤概述“锐器伤是一种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感染医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它对医务人员身体健康会造成直接威胁。
” 医疗活动中常见的锐器包括:手术刀片、注射针头、医用缝合针、安瓿碎片、玻璃、剪刀、克氏针等。
由此可见,锐器伤是医院中一种与手术室护理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
1.2 锐器伤的危害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因素,其中护士是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约占受锐器伤人数的三分之一。
“目前,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锐器伤接触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
锐器伤时,只需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 的比率为1.8%;被HIV 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IV 的比率为0.3%。
”由此可见,锐器伤对护理人员的危害不可忽视。
2 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护理行业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其独特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危险中,如各类传染性疾病、各种消毒剂、抗肿瘤药物、放射线、机械性损伤及心理社会压力等。
其中,锐器损伤最常见。
医院内发生由针头、手术器具等造成的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有关资料显示,手术室护理人员对司空见惯的器具、物品缺乏安全防护意识。
手术室护士因工作环境特殊,常年频繁接触锐器,其伤害是不可避免的。
基层医院临床护理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陈迎春(北京市平谷区医院,北京101200)“医疗风险无处不在”。
目前,国内的护理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发生率,国外52%,国内63.4%~64.5%[1],而污染的针刺伤及其他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2]。
由于临床护士工作的环境强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成为医疗锐器伤发生率最高的职业群体。
为进一步了解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并制定相应防护对策,现对2005年4月-2006年4月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情况作回顾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我院内、外、妇、儿、急诊、手术室、ICU、供应室的部分在岗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1.2方法以方便、抽样的形式发放调查卷,一人一卷,由各科护士长统一收回,发放调查表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100%。
调查的内容包括:个人一般情况,工作时间,医疗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的程度,导致锐器伤害的种类,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刺伤,受伤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及伤口处理方式。
结果2.1医疗锐器伤的种类:被调查的200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为100%,发生针刺伤320次,安瓿玻璃损伤184次,其他如刀、剪、开瓶盖损伤120次。
见表1。
2.2200名护士锐器伤的时间、地点、程度及责任分布见表2、表3。
200名护士中曾被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有67人占41.1%, 67人中有52人在受伤前不知道患者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占77.6%,伤口未进行血液检测的有58人占86.5%,未进行预防接种的有60人占89.6%,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操作的护士达123人占75.5%。
2.3200名护士锐器伤后伤口处理方式见表4。
3讨论3.1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本次调查发现大多数护士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认为锐器伤不可避免,操作不规范是护士发生医疗锐器伤的主要内因,造成锐器伤的责任划分中护士自身造成的居首位占%,受伤程度分别为55%, 3%,调查显示锐器伤后积极处理伤口的仅占3%,处理伤口表1锐器伤发生的种类刺伤时间例数百分比(%)掰安瓿时9045拔针时4020抽吸药液时5025分离针头与注射器、输液器时2010表2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布情况锐器伤例数百分比(%)15678442211055201040203015时间白班夜班地点治疗室处置室病室换药室表3锐器伤的程度及责任划分情况锐器伤例数百分比(%)2512.510150.57437.014874.05226.0程度无出血滴出血流出血责任自己造成医护配合时表4护士锐器伤后伤口的处理方式伤口处理方式例数百分比(%)未处理11 5.5挤出伤口的血4422.0挤出血并消毒伤口8040.0挤出血,肥皂及清水冲洗并碘酒、酒精消毒伤口6231.0清创缝合3 1.5护理与临床遮挡患者的视线,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5例医务人员手部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措施的掌握情况及剌伤的原因,拟制订防护对策。
方法收集2004~2006年各科上报锐器伤的人数,从人员分类、刺伤原因、暴露于何种病原体、伤口处理方法等进行分析。
结果伤者以初级职称护士刺伤的最多,刺伤原因以拔针时刺伤为主,暴露的病原体以乙肝病毒为主,刺伤后的处理方法85.7%能按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处理,无一例因发生职业暴露而感染传染病。
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全员培训,尤其是《标准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同时医院应提供合适的防护用品和设施是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重要举措。
【Abstract】Objective To learn how manyemergency treatment measures has the medical workers mastered and learn if they know the causes of the sharp injuries after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Methods To collect the reported number of medical workers who suffered from sharp injuries of 2004 to 2006 from different departments.We analyze the cases from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staff,the causes of the stab wounds,the exposure of the pathogens,and the treatment to the wounds.Results Most of the wounded are the junior nurses and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they stab themselves by accident during the needle injection.Further more,the pathogens exposed were HBV.After the stab wound,85.7% of the treatment measures taken by the workers were correct and no one was infected by infectious diseases.Conclusion To strengthen the training of infection knowledge for the whole staff of our hospital,especially to publicize the two following books,Standard Precautions and Measure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At the same time our hospital should offer the staff some suitable protective products and facilities,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tect medical workers against the infection of blood-borne diseases.【Key words】Sharp injury; Medical workers; Treatment measures; Protection目前医务人员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尤其是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注射、输液是医院内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据报道[1],当前已知的可通过职业暴露经血液传播的病原菌至少有20多种,美国的一项研究报道[2],703例医院感染,100%与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接触有关,其中95%因利器刺伤所致,所以,为查找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及防范对策,笔者对本院2004~2006年上报院感科的35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的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由于发生锐器伤造成的职业伤害。
方法对本地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140名护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
结果其中109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77.86%,且防护意识不强。
结论手术室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应加强全面防护概念教育,制定有效的系列防护措施,预防锐器伤,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标签: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防护措施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患者开放伤口、血液、体液等,因此手术室又是锐器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随着各种经血液传播疾病发生趋势的发幅度上升,锐器伤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防护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伤及经血液感染上疾病的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2009年3月~2010年3月锐器伤进行回顾性调查,对象为本地区所有二级以上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共计140名护士。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进行回顾性调查,问卷设计参考相关资料设计,内容包括参与人员的基本资料,锐器伤源于的锐器类型,受伤原因,受伤后的后续处理情况。
2原因分析2.1防护意识不强进行患者侵入性操作时未戴手套,受伤后未引起重视,或未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
在被调查的140名护理人员中,68.23%的锐器伤是被血污染的锐器刺伤,所受锐器伤来源的患者确定已感染血源性传染病的占23.4%。
以上资料表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险性极高,手术室作为独特接触血液和锐器的高危科室。
虽然所有在岗护士均要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但5年内接种率仅42.14%。
在被锐器刺伤的109名护理人员中,伤后进行标准处理的只有8.7%,只有11.93%上报院感科,有34%的护理人员不了解要上报,56.88%未上报。
在被锐器刺伤时,有45.87%的护理人员未戴手套。
输液室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目的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不安全行为,做好职业防护,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方法分析针刺伤的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
结果实施以来,增强了护士的工作意识,规范了护士的言行,降低了投诉和纠纷,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结论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加强防范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针刺伤是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
标签: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防范措施锐器伤是由医疗利器如注射器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头、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锐器伤在医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而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是护理人员在给患者输液过程中极易发生的。
由于输液室患者数量多,流动性大,绝大多数属于各种注射途径给药护理操作,如静脉输液、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等,护士发生针刺伤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
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统计,健康的医务人员(医师、护士、废物回收人员等)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1]。
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对于血液传播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有很大发生危险。
这种感染的危险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更不要说对工作的影响了。
本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周围同事的案例得知,针刺伤随时发生在每一个护理工作人员身上,因此做好护理人员的职业损伤性预防对保护其身心健康是很有必要的,对医院的医疗工作和院内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针刺伤的原因1.1环境因素输液室患者的特点是患者多,陪人多,小的从新生儿,大的到年迈的老人,病情轻重不等,流动性大,甚至还有需要抢救的患者,这样整个输液室显得非常混乱,护理人员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很容易发生针刺伤。
1.2人为因素护士防范意识淡薄,工作中不严格规范操作,不重视自身保护,未意识到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再加上患者多,工作繁忙,导致护理人员过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发生针刺伤。
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调查及对策研究目的了解手术室护理人员发生锐器伤的原因并探讨防护对策。
方法通过自制锐器伤原因调查表,对48名手术室护士进行调查并探讨防护对策。
结果对48名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锐器伤原因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致伤锐器主要包括针刺伤29例占61.7%、手术刀片伤及玻璃划伤各9例各占19.1%;致伤原因主要为传递器械中受伤19例占40.4%,其中护理人员不知患者感染情况的有35例占74.5%。
结论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几率高,规范化锐器使用,加强相关预防措施对于降低发生率,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手术室护理人员;锐器伤;原因血源性传播是在职业性感染中是最直接的传播途径,主要指患者的血液或体液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进入医护人员的体内,引发医护人员感染。
锐器伤是医疗活动中最主要的职业伤害途径[1],而手术室护士在工作时频繁接触针、刀等极易带来伤害的锐器,导致手术室血源性传播疾病发生率较高。
笔者通过分析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的原因,旨在探讨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护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48例,男2例,女46例;年龄20~48岁,平均(31.0±4.6)岁;工作年限1~21年;主管护师12名,护师19名,护士17名。
1.2?方法使用自制的锐器伤原因调查问卷对48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就锐器伤的相关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内容包括致伤的锐器、发生原因、是否已知患者感染情况等。
2?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自2008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48例手术室护理人员总共受锐器伤47例次,发生率较高。
其中致伤锐器是针刺伤的有29例次占61.7%,手术刀片伤的有9例次占19.1%,玻璃划伤的有9例次占19.1%。
致伤原因:在器械传递过程中受伤的有19例次占40.4%,因错误操作受伤的有5例次占10.6%,其他原因致伤的有23例次占48.9%;其中受伤发生时护理人员不知患者感染情况的有35例次占74.5%。
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分析与对策摘要目的: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和刺伤原因等,提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关键词护士;职业暴露;防护锐器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伤害。
医院内发生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获得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职业危害。
有报道证实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国外52%,国内63.4%~64.5% 。
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的高危职业群体。
美国疾控中心最新资料显示,截止2000年底美国医务人员中已有57人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护士24人,由皮肤刺伤造成的感染48人,占84.2% 。
医院更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在护士护理的患者中有各种血源性疾病的病人,而医护人员皮肤锐器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为了解护士锐器伤的发生情况,提出防护对策,对我院50名护士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选择我院供应室护士3人,综合临床护士12人,血透室护士4人,传染科护士21人,调查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1年内护士锐器伤情况。
1.2方法采取回顾性问卷调查。
发出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调查内容包括锐器伤发生率、刺伤原因,刺伤物污染情况等。
2结果2.1锐器伤发生率被调查50人中,其50人均被锐器所刺伤,发生率为100%,发生例次共125次。
其中针刺伤78次,玻璃刺伤32次,刀剪等器械刺伤15次,3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护士锐器伤与操作者防护意识淡漠、工作粗心、技术不熟练、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同时,临床一线护士每天操作时由于接触了大量的注射器、输液器、各种锐利器械、玻璃制品等,因而发生锐器伤的几率较高。
本调查结果也显示,护士锐器伤高达100%,其中被污染针头刺伤率为78%。
由此可见,护士正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其职业感染的潜在性极高。
因此,护士更应做好职业防护。
4对策4.1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医院领导、院感科、护理部应高度重视职业危害,以人为本,关心护士。
阐述了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损伤发生的频率、原因及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认为手术室医护人员应遵循防护原则,规范针头的使用、尖锐物品的处理、针刺的紧急处理,同时还应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建立锐器损伤报告管理制度。
【关键词】锐器损伤;手术室;医护人员锐器损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它是医院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手术室是医院的特殊科室,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体液等,而手术室又是锐器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的科室之一,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
医护人员的皮肤被锐器损伤是职业暴露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
因此,医护人员必须提高对锐器损伤的防范意识,加强管理,减少锐器损伤及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1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的现状1.1锐器损伤发生频率针刺伤和锐器损伤是存在于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职业危险因素。
一项研究显示,全国有95%的护士在工作期间曾发生过锐器损伤,抽查100名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96%[1]。
尽管不同人员发生和暴露于此种危险的几率不同,但该危险永远存在于手术室。
1.2锐器损伤发生的原因锐利器械,如剪刀、刀片、缝针、钩等在手术室使用最频繁,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循环往复在各个环节中,容易误伤他人或自己。
手术室工作人员发生锐器损伤的常见操作和情形有:①调整针头;②开启安瓿;③打开针帽;④清洁器具;⑤针头刺破针帽;⑥手术中意外受伤;⑦由同事致伤等[2,3]。
手术室工作的快节奏、频繁使用锐器等因素都可能造成医护人员在各项操作中发生针刺伤或锐器伤。
1.3发生锐器损伤不报告的原因锐器损伤在工作场所频繁发生,但是在汇报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漏报或不报的情况。
不报告的常见原因有:①嫌麻烦,不知如何上报;②运气不至于这么差而患病;③病人没有患传染病,没必要上报;④已经接种了疫苗;⑤该器械没有使用过。
2锐器损伤预防措施2.1遵循普遍防护原则对锐器损伤树立标准防护的理念是防止锐器损伤的关键,即将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的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护人员。
传染病医院护士锐器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关键词传染病医院护士锐器刺伤防护当前医护人员面临严重职业暴露的危险,据国内外相关报道研究显示,护士接触血源性病原体后,职业暴露发生率国外52.0%~89.4%,国内80.6%~93.3%[1]。
我院为一所二级传染病专科医院,调查2005年7月~2013年6月登记发生职业暴露16例,其中2例黏膜暴露,14例锐器刺伤暴露,发现职业暴露中锐器刺伤是最多的。
据相关报道显示,在护理工作中 2.5%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和40%的乙肝、丙肝感染病例都源于意外锐器刺伤[2]。
在传染病医院,护士接触的多数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患者,每天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有研究表明,只需0.04ml带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HCV污染的锐器刺伤而感染HCV的比例1.8%,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感染的风险极高。
本文通过分析锐器刺伤的原因,加强职业防护,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将职业暴露的危害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保护传染病医院护士的安全。
锐器刺伤的原因工作中的阻力:在医疗卫生行业中,护士人力资源有限,排班制度不合理,在值班时缺少工作人员,工作量大而繁忙,护士在紧张与慌乱中注意力下降,是发生锐器刺伤的主要原因。
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8例为护士单独值班时工作忙乱而导致意外针刺伤。
护士的原因:由于个别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对职业暴露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日常工作中没有严格遵守操作流程,形成不良的工作习惯,传染病医院护士感觉防护措施较好,导致安全意识降低。
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4例为不良工作习惯造成的意外针刺伤。
医生的原因: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不良操作习惯会对护士造成意外伤害。
如:手术中随手放置器械、手术刀片等锐利器械,护士应及时提醒及制止,防止意外伤害。
我院14例锐器刺伤中1例为锐利器械放置不合理造成的锐器刺伤。
患者的原因:患者由于病情、紧张等不配合护理操作,导致护士意外受到伤害。
如肝昏迷患者意识不清,躁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寻求帮助,防止意外发生。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各种锐器损伤的原因及防护对策。
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的各种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50次锐器损伤中,缝合针刺伤132人次,占52.8%;刀片割伤58人次,占23.2%;医用针头刺伤37人次,占14.8%;玻璃损伤15人次,占6.0%;其他锐器损伤8人次,占3.2%。
发生锐器损伤的原因按比例大小依次为:术中传递器械时、术后处理器械时、静脉留置针穿刺拔针芯时、手掰安瓿时、注射结束拔针时、抽血拔针时、其他原因。
结论:手术室护士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必须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立即采取相应对策,将损伤后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锐器损伤;防护对策锐器伤是指在工作时间内,由针头及其他一切锐器所造成的使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1],它是医院一种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
手术室护士与各种锐器接触的机会多,再加上工作强度大,精神紧张,所以在工作中就更容易被锐器损伤。
为了更好地预防锐器伤的发生,笔者自2007年1月担任手术室护士长以来,对手术室护士每次锐器损伤都进行详细记录,追踪报告,然后针对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关于预防锐器损伤措施,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部手术室完成手术3715例,手术室护士共发生锐器损伤250人次。
手术室护士均为女性,其中年龄在20~25周岁护士锐器损伤为78人次,年龄在35周岁以上护士锐器损伤为64人次,年龄在30~35周岁护士锐器损伤为60人次,年龄在25~30周岁护士锐器损伤为48人次。
1.2 方法:采用医院院感科自制的表格,表格的主要内容有时间、姓名、锐器伤的种类、伤口处理的情况,患者、操作者的血液监测报告,由相关专家确定的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评估,追踪报告等。
2 结果2.1 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从表1可见,根据构成比的大小,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术中传递器械时、术后处理器械时、静脉留置针穿刺拔针芯时、手掰安瓿时、注射结束拔针时、抽血拔针时和其他原因。
2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
【摘要】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锐器伤原因,提出防范建议、降低危害程
度。方法: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对全院医务人员培训、提高预防针
刺伤自觉性,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操作行为。结论:进行
跟踪调查、有效干预,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
【关键词】锐器伤;原因分析;防范
【中图分类号】r8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0-0434-02
锐器伤是医务人员临床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意外伤害。
锐器伤除了给医务人员带来机体上的伤害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危
害是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影响,医务人员因职业感染血源性传播疾
病的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19倍[1],现在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
的重视。现对本院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23例医护人员锐器伤进
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锐器伤23名医务人员,其中3、4月
份为锐器伤高峰时期,全院住院病人最多时,工作量大。护士18
人,医生5人,护士明显高于医生,被刺伤的护士中,主管护师3
人,工作两年内护士10人,其他5人。可见护士为针刺伤高危人
群,且大多数护理人员处于职业暴露危险状态中[2]。
1.2 方法:
对23例医护人员发生锐器伤人员的一般情况、岗位、地点、原
因、受伤环节、程度、是否被污染的针头刺伤、受伤后的处理等相
关问题调查。
2 原因分析
2.1护理操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锐器伤发生的原因与工作中的粗心、紧张、繁忙、技术不熟练、
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有关。
2.2防范意识薄弱:
虽然大多数护士能正确认识被污染锐器损伤的后果,但仍存在
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
2.3锐器伤防范制度、措施执行不到位:
很多护士在工作中不能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为躁动病人操
作时,缺乏必要的制动,而导致意外损伤。
3 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方法
3.1 立即处理伤口:
发生锐器伤应立即在伤口远端向近端紧捏挤压,尽可能挤出伤
口处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流动水进行冲洗伤口5—10min,用安尔碘
消毒后包扎伤口。
3.2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
填写《职工职业暴露登记表》,清楚地记录锐器伤发生的时间、
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和处理方法等[3],确定相对
应的污染源患者,若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
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根据受伤程度及时、定期进行血液
检测和预防接种并注射相应的免疫球蛋白等。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
理科,将受伤情况、处理方式及时、准确、记录在案,并做跟踪随
访[4]。
3.3 锐器伤后的处理和追踪:
一旦发生锐器伤,一定要在第一时间正确处理伤口,快速自救
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依据病人资料,3-6个月跟踪监测血源性感
染疾病的相关项目;其中15名医务人员被乙型肝炎的病人针头刺
伤且体内无抗体产生时,24小时内肌注高价免疫球蛋白,注射越早
越好,最晚不超过48小;同时实行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0,1,6 月
方案。另外8名医护人员已产生表面抗体,只需对他们进行免疫加
强并血清学追踪。半年内23名锐器伤医护人员无感染发生。
4 建议
4.1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年对在职人员(包括保洁工人)及新上岗人员
分批、分段进行培训,力求全员参加;并让其观看在院内发生的锐
器伤事件和图片,积累预防锐器伤的经验,从而引导医护人员改变
自身不良的工作习惯和行为,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养成
良好的防护习惯。培训内容是标准预防的概念及意义、锐器伤的危
险性及自我防护措施,提高预防针刺伤的自觉性。让每个受培训人
员都能熟练掌握锐器伤发生时应急处理方法及上报流程。
4.2防护原则: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强调双向保护医务人
员和患者的安全 [5]。
4.2.1认真执行安全操作标准,规范操作行为。禁止将使用后的
针头重新回套针帽,必要时用单挑法;输液针头拔除后不插入输液
袋,不分离针头;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操作后,及时清理场地,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分类放置,尽快
就近、正确地丢弃所有用过的锐器;手持锐器物时,要避免将锐器
面对他人;禁止将锐器徒手传递;不徒手处理清除玻璃碎片;禁止
将使用过的锐器扔入垃圾桶或塑料袋中以免刺伤自己和他人。为不
合作、躁动的患者进行动、静脉穿刺或抽血时,可多人协助完成操
作,以防意外损伤。
4.2.2任何时候如果要接受血性物质均应在操作前戴手。在特殊
情况下戴双层。具有特殊传染性的病人床头应有标识卡,提醒医护
人员注意。
4.2.3强制使用锐器盒。锐器盒不可过满,不超过其容积的3/4,
有专人管理,放置位置固定、安全[6]。有固定人员运送且配备防
护用品,按要求统一处理。
4.2.4进行各种规范操作训练,通过预防锐器伤训练,积累预防
锐器伤的经验,改变医护人员在工作中不良的操作习惯和行为。严
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养成良好的防护习惯。
综上所述,进行临床高危操作时,提高防护意识,严格执行操
作规程,集中注意力,可以避免锐器伤的发生。在护理操作中注意
每个细节,加强防护,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由锐器损伤所引起的血
源性疾病感染,把职业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应建立健全锐器伤检
测、呈报制度,进行有效干预的处理、监测,追踪伤者的健康状态,
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daniela v ,annie js, cristina i. occupational risk
in health care and research [j].am j indust med ,2003,
43(4):369-397.
[2] 陈小丽.手术室护士锐器伤现状调查与对策[j].护理进
修杂志,2008,23(8):730-731.
[3] 赵艳红,姚春辉.临床护士发生及锐器伤的危险因素与预
防[j].吉林医学,2008,29(12);71.
[4] 汪建军.临床护士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j].中华
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11);973-975.
[5]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
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0:18-22.
[6] 沈传华,方贞琴,石正楠,等.某市护士锐器伤相关因素
分析[j].现代护理,2007,13(17):1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