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7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认知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目前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该病,而该数字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清楚,但已知β淀粉样蛋白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重要的发病因素。
虽然目前还没有根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但关于其治疗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
一些药物,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MDA受体拮抗剂,可用于改善症状。
植物性化合物和微量元素也被认为可以对A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此外,脑刺激和康复训练也被视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基于目前的研究成果,未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关键是改善β淀粉样蛋白代谢,减少Tau蛋白的磷酸化,促进神经细胞生成,并恢复神经元的代谢稳态。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免疫治疗、抗β淀粉样蛋白治疗、抗Tau治疗和基因治疗等。
近年来国际上也进行了不少与以上研究方向相关的临床试验和药物研发,这些新技术和新药物的不断涌现或许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希望。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早期诊断和预防。
因为目前许多治疗方案在疾病晚期使用效果显著较低,因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比治疗同样重要。
目前主推的早期预防策略包括保持锻炼、保持社交活动、以及控制食物摄入等。
同时,痴呆症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也将促进AD的早期诊断。
综上所述,尽管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和预防方面仍需更多的研究来获取更好的治疗方式,但当前的研究对于该病的理解已经有所改进。
未来,相信人们会在各种领域取得更多的突破,并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治疗策略【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一种渐进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
近年来,关于A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病因理解、早期诊断技术、以及治疗策略方面。
本文回顾了当前关于AD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为医学界和患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神经元损伤、早期诊断、治疗策略【前言】阿尔茨海默病(AD)作为老年痴呆的主要形式,其特征是认知功能逐渐退化,影响日常生活能力。
尽管AD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神经元损伤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1-2]。
当前,对A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早期诊断、病因理解和新治疗策略的开发上。
1.病因理解的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D)的病因理解在过去的几年中经历了显著的进展,为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基因组学的突破性研究发现,AD与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其中APOE基因的ε4等遗传变异是最明显的风险因素之一[3-4]。
APOEε4携带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而其他基因如APP、PSEN1和PSEN2等也被认为与AD的发病有关[5]。
此外,炎症反应在AD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炎症因子在脑内的异常激活可能导致神经元的炎症性损害,加速疾病的进展。
氧化应激也被认为是AD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脑组织对氧化应激的敏感性,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增加[6]。
代谢异常在AD的病因中占有一席之地。
研究表明,代谢紊乱与AD的关联可能涉及到能量代谢的异常和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紊乱[7-8]。
这些新的病因理解不仅揭示了AD的多因素性质,也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方向[9]。
因此,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病因机制,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更好地管理和阻止AD的发展。
2.早期诊断技术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病(AD)的早期诊断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这对于提前介入治疗、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Aβ42及Aβ40的变化研究李娜;康建华;杨立顺【摘要】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外周血Aβ42及Aβ40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以天津市北辰地区流行病学调查AD 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随机选择同期42例健康老人作为对照组。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外周血Aβ42及Aβ40水平。
结果健康对照组和 AD 组患者外周血Aβ42分别为(23.46±17.07)ng/ml、(6.46±8.27)n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 组Aβ42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Aβ40分别为(11.24±13.02)ng/ml、(18.50±16.35)n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 组Aβ4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健康对照组Aβ42/Aβ40为2.08,AD 组Aβ42/Aβ40为0.36,AD 组Aβ42/Aβ40比值明显降低。
结论基于流行病学调查,天津市北辰地区的 AD 患者外周血Aβ42水平降低,Aβ40水平升高,Aβ42/Aβ40比值降低。
%Objective To observe changes of peripheral Aβ42 and Aβ02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AD)and to investigate their clinical meanings.Methods A total of 105 AD patients in selected as the observed subjects by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Beichen District,Tianjin City,meanwhile random sampling42 healthy age-matched as con-trol group.Level of the Aβ42 and Aβ40 was detected by ELISA.Results The level of Aβ42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re-spectively (23.46±17.07)ng/ml、(6.46±8.27)ng/ml,Compared to the controls,the lev el of Aβ42 in the patient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the level of Aβ40 in peripheral blood wasrespectively(11.24±13.02)ng/ml、(18.50± 16.35)ng/ml,Compared to thecontrols,the level of Aβ40 in the patient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P<0.05).the rate o f Aβ42/Aβ40 was respectively 2.08、0.36,the ratio was decreased in AD groups.Conclusion Based on our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in Beichen District,Tianjin City,the level of Aβ42 in peripheral blood was decreased,Aβ40 was increased and Aβ42/ Aβ40 was de creased in AD patients.【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诊断学》【年(卷),期】2016(020)010【总页数】3页(P1664-1666)【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蛋白;Aβ42;Aβ40;Aβ42/Aβ40【作者】李娜;康建华;杨立顺【作者单位】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8+9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 e,AD)是一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以进行性记忆、认知功能减退,语言行为障碍为特点。
国际老年痴呆协会中国委员会王军写在课前的话据初步统计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美国人为400万,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约为900亿,包括医疗与护理费用,社会服务支出,生产力的丧失以及早年死亡带来的损失。
女性发病率约为男性的一倍(可能是由于女性的寿命比男性长,但女性性别亦可能是一个危险因素)。
老年人痴呆病例中,65%以上是阿尔茨海默病。
通过此课件的学习,使学员充分掌握阿尔茨海默病基本知识和发病机理,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阿尔茨海默病概论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也可以简称为:AD)是一种病变主要发生在大脑的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变性疾病。
临床上可表现为有进行性大脑认知、识别功能障碍,有明显记忆力降低并伴随个性和行为的改变;视觉空间关系、语言交流能力、抽象思维、学习和计算能力及日常生活工作能力持续下降,严重者可影响患者日常工作和社会活动,并且伴有各种精神症状,如嗜睡、抑郁、焦虑、乱放物品、攻击行为;病变严重并持续发展最终出现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病变主要发生在()的疾病。
A.大脑B.小脑C.脑干D.延髓失。
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检查中可见大脑明显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和重量减轻,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严重破坏。
解析:左图为正常大脑,右图为AD大脑总而言之,阿尔茨海默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神经变性疾病。
主要症状有进行性大脑认知、识别功能障碍,明显记忆力降低并伴随个性和行为的改变;伴有各种精神症状, 这种脑功能障碍持续发展到一定严重程度可出现痴呆。
主要病理特征为:(1)在大脑皮质和脑海马区的细胞外形成大量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2)神经元细胞内形成Tau 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神经纤维缠结;(3)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的炎症反应和大量神经细胞消失,大脑明显萎缩。
神经变性疾病中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皮克病 (Pick’s disease)、路易体病(Lewy Bodies Disease)、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额-颞叶痴呆/与17号染色体有关的帕金森样病(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nd Parkinsonism Linked to Chromosome-17)、亨廷顿病(Huntington’s Disease)等都可能会发展为老年痴呆。
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如何阿尔茨海默症,这个名字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它的人却并不多。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它的发病率究竟如何?流行趋势又有着怎样的变化呢?首先,我们来谈谈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
据相关研究和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在 65 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约为 5%至 10%。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更是急剧上升。
85 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发病率甚至可能高达20%至 30%。
在不同地区,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发达国家,由于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其发病率相对较高。
而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尽管目前发病率相对较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发病率也在逐渐上升。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率同样不容小觑。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群中,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约有 1000 万,预计到 2050 年,患者数量将超过 4000 万。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阿尔茨海默症发病率的上升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大脑老化的风险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得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几率上升。
其次,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发病风险。
例如,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等,都可能对大脑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那么亲属患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再来说说阿尔茨海默症的流行趋势。
近年来,阿尔茨海默症的流行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方面,发病年龄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阿尔茨海默症是老年人的专属疾病,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也被诊断出患有此病。
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高强度工作压力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认知和记忆功能丧失的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正在加快。
有文献报道,我国“九五”期间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性痴呆65岁及以上年龄患病率北方地区为6.9%,南方地区为3.9%,总体水平介于世界各国中等水平之间。
由于此病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功能、语言功能、视空间功能、社会生活能力、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和情感人格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因此,WHO已将老年痴呆症定为21世纪五大重点疾病之一。
寻找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有效药物,成为世界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以往,抗AD药物主要以抑制胆碱酯酶、改善症状、改善脑内微循环及脑代谢等角度治疗。
现在,国际研究热点集中在减少引起AD的致病物质Aβ(β-amyloid, β淀粉样肽)入手,通过抑制Aβ产生、聚集,甚至制造针对Aβ的抗体等手段来对抗其对大脑的损伤。
现将各类药物的新进展综述如下:1. 胆碱酯酶抑制剂。
现用于临床的胆碱酯酶抑制剂有他克林、多奈哌齐(安理申)和加兰他敏等。
此类药物对痴呆症早期以及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效,但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及作用短暂等缺点,尤其是他克林对肝脏损伤严重,我国临床已不再使用此药。
目前,安理申仍是临床用于治疗AD的一线用药。
诺华公司开发的利斯的明(rivastigmine)是一种氨基甲酸类脑选择性胆碱酯酶抑制剂,属于该类药的第二代产品,商品名艾斯能,该药不经肝脏及P450代谢,对轻、中度早老性痴呆症耐受性较好,同时具有抑制脑内的丁酰胆碱酯酶作用。
在欧洲、美国等45个国家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多中心双盲研究中获得较高的评价。
加兰他敏也是该类药物的第二代产品,临床用于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D)患者总体功能。
该药于2000年7月被欧盟批准后在英国、爱尔兰首先上市,现已在25个国家上市。
1999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 2000年已在我国主要城市重点医院抗痴呆药品中崭露头角。
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论文阿尔茨海默病(AD)是老年期痴呆的主要类型,其认知功能评定已经发展为一系列标准化的信度与效度俱佳的测验工具,我们评述10余种常见工具的优缺点,简介其应用代写论文。
Wechsler成人智力量表(WAIS)、Halstead-Reitan成套神经心理测验(HRB)、Luria-Nebraska成套神经心理测验(LNNB)等常用测验工具极少用于AD认知功能改变的评估。
一方面是由于耗时长、难度高、完成率低;另一方面是因为AD以记忆功能缺损为主,而上述工具中仅LNNB有记忆量表分测验(系11个分测验之一,对AD诊断敏感性不高)。
AD认知功能测量须兼顾以下原则:覆盖AD易受损的功能领域(如记忆和语言功能);对这些功能基本特征的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可信性;可借以判断和衡量不同严重度;完成率高;完成所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 min以内。
一、床边用认知筛查量表(brief bedside cognitive examination)要求敏感性高、假阴性率低、易操作、易携带、时间短(5~10 min左右完成),分析指标为总分。
1.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1,2]:MMSE一直是国内外最普及、最常用的老年痴呆筛查量表,它包括时间与地点定向、语言(复述、命名、理解指令)、心算、即刻与短时听觉词语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满分30分,费时5~10 min,重测信度0.80~0.99,施测者之间信度0.95~1.00,痴呆诊断的敏感性大多在80%~90%,特异性大多在70%~80%。
MMSE作为AD认知筛查工具, 因其敏感性强、易操作、耗时少, 在社区大样本调查及临床医生对可疑病例做初步检查时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缺点亦不容忽视:(1)项目内容容易受到受试者受教育程度影响,对文化程度较高的老人有可能出现假阴性,即忽视了轻度认知损害(如Strain报道,MMSE识别轻度认知失调的敏感性仅为0.52),而对低教育及操方言者有可能出现假阳性;(2)注意(心算)、记忆、结构模仿等项目得分并不足以反映相应的认知领域表现,不能有效地绘制个体认知廓图;(3)强调语言功能,非言语项目偏少,对右半球功能失调和额叶功能障碍不够敏感;(4)记忆检查缺乏再认项目,命名项目过于简单;(5)没有时间限制;(6)对皮质性功能紊乱比对皮质下功能紊乱更敏感;(7)不能用于痴呆的鉴别诊断,作为认知功能减退的随访工具亦不够敏感(如Clark对82例AD患者随访4年,16%的患者MMSE得分没有显著下降)。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与治疗研究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而阿尔茨海默病也随之成为全球老年人群体最普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5000万人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其中大部分患者年纪在65岁以上。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原因复杂,病变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方法,但是通过科学的诊断与治疗手段,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从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症状是记忆力下降、语言障碍、认知能力下降、情绪波动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患者已经罹患了阿尔茨海默病,因为普通老年人也会有轻微的认知能力下降。
因此,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检查和评估,来确定是否符合诊断标准。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流程包括:1.病史收集:医生会询问患者及其家属的病史、生活方式以及药物史等。
2.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生理指标检查以及心理评估等。
3.认知测试:医生会使用一些认知测试工具,如MMSE(简易智力状态量表)和MoCA(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等,来评估患者的认知能力。
4.影像检查:医生会使用MRI或CT等影像技术,观察患者脑部结构的变化情况。
5.神经心理学测试:医生会使用一些神经心理学测试,如梅尔博恩大脑功能评定量表等,来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
通过上述诊断流程,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诊断标准是美国国家老年人痴呆症和认知障碍协会(NIA-AA)提出的诊断标准,这一标准主要包括:1.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必须有一定的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言语障碍、执行功能下降等。
2.日常功能损害:患者的日常生活必须受到一定的影响,比如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等。
3.症状进展:患者的症状必须持续存在,并且进展较快。
4.排除其他病因:患者的症状不能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
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4-06-13 发表评论(1人参与) 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贾建平,李丹,周爱红,王芬,宋海庆,魏翠柏,左秀美,秦伟,武力勇
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是卫生领域重大疾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围绕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10余年系统研究,尤其对最常见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AD)开展了深入探索,建立了国内最系统完整的痴呆与轻度认知障碍的临床信息和生物标本库;明确了中国人群AD相关的遗传致病和(或)易感基因及重要蛋白功能,并在国际上首次报告了国人家族性AD早老素1基因新突变;发现并明确了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和影像标志物;主持制定并出版了《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及其他痴呆相关专著8部;研发抗AD新药,构建了药物研发技术平台。该项目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下面将从AD的流行病学、遗传和发病机制、生物标志物和诊疗指南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AD已成为影响全球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 1901年,德国精神科医生阿洛伊斯·阿尔茨海默(Alois Alzheimer)接诊了一例51岁女性患者奥古斯特·德特(Auguste Deter)。该患者记忆力进行性下降、淡漠、存在幻觉、生活自理能力下降。1906年该患者去世后,阿尔茨海默医生对其进行了脑部尸检,发现其大脑除了严重萎缩外,还有两种特殊的病理改变,一种是位于神经细胞外的异常斑块(命名为神经炎性斑),另一种是神经元内异常缠绕的纤维丝(命名为神经原纤维缠结)。1907年,这种疾病被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AD)。AD患者记忆力进行性丧失,在疾病晚期,忘记自己的姓名,不认识家人,吃饭、洗漱、上厕所这些简单日常活动都要严重依赖照料者。
AD是老年期最常见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群AD的患病率为4%~7%。AD患病率与年龄密切相关,年龄平均每增加6.1岁,患病率升高1倍;在8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AD患病率可高达20%~30%。2001年全球AD患者超过2000万,估计到2040年,全球AD患者将超过8000万。 AD是造成老年人失去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第5位病因。AD不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医疗、照料负担。2010年,全世界用于AD的费用估计为6040亿美元。
因此,AD已成为影响全球公共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中国社会老龄化与AD的流行病学特点 1999年,中国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存在鲜明的特征:①老年人口规模巨大,200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到2014年将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②老龄化发展迅速,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7%提升到14%,发达国家用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中国只用了27年,并且在今后很长的时间内,都将保持着很高的递增速度,位于老龄化速度最快国家之列。
与之相对应的,目前中国老年人群AD患病人口已经超过600万,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口将超过2000万,是世界上AD患病人口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在我国开展AD的流行病学调查,明确我国老年人群中AD的患病率及主要危险因素,是制定和完善我国AD防控体系的基础,对国家医疗、养老、经济和社会发展诸多政策的制定有重要价值。
张明园等1990年报告,上海市对6634名居民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人痴呆患病率为4.61%,其中AD为2.90%。该研究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痴呆和AD患病率增加,85岁以上老人AD患病率为19.30%,总体上低于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2005年,张振馨等对中国东北、西北、东南、西南4个地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5岁以上老人AD患病率为3.5%。AD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4.2%对2.8%)。研究者认为,中国老年人群的患病率已达到或者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国家应重视并加大对老年人群认知疾病的关注和投入。 图1 中国老年人群痴呆及其亚型的患病率和高危因素(A 痴呆患病率;B AD患病率) 2009年贾建平领导的课题组主持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持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贵阳等7个地区进行多层、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AD患病率为3.21%,其中农村地区AD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市(4.25%对2.44%,P<0.001);高龄、女性、低教育程度、居住于农村地区是我国老年人口AD的高发危险人群(图1)。这些高发人群中,AD的知晓率、就诊率和治疗率非常低。1998-1999年间调查显示,我国AD诊断率只有26.9%,接受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者仅为2%。2007年我国沿海城市居民的平均治疗比例上升到20%,但在农村和高龄患者中治疗情况依然令人担忧。未来需要促进从群体健康教育发展为社区全面的痴呆管理体系,即从面到点;对于痴呆的干预,需要从城市推广到农村;从经济发达的地区推广到经济发展较慢的地区,同时呼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对痴呆患者医疗保障的支持力度。
轻度认知障碍阶段是防治AD的关键时期 尽管世界各国对AD治疗药物的研发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仍未能研发出延缓或阻止AD进展的药物。目前AD预防已逐渐转向AD前期阶段――轻度认知障碍(MCI)。
MCI是从认知正常到痴呆发病的一个中间阶段,患者有轻度记忆力损害,但日常生活能力基本保留,达不到痴呆诊断标准。随着病情加重,患者逐渐出现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进一步下降,依赖他人照料,转化为痴呆患者。目前,学术界一致认为MCI是AD痴呆前期重要的过渡阶段,MCI患者是AD发病的高危人群,针对MCI开展预防和治疗对于延缓痴呆发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重要作用。 MCI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主要在欧美发达国家开展。65岁以上老年人群MCI患病率为7.7%~18.8%。欧美人群随访研究报告的MCI发病率为0.99%~2.14%。美国衰老、人口统计学和记忆研究(ADAMS)显示,MCI人群中AD年发病率是12.02%,远高于该研究中正常老年人痴呆年发病率(2.29%)。另一项美国高龄老人(≥90岁)社区队列研究结果显示,MCI向痴呆的年转化率为31.4%,而正常认知组痴呆的年发病率为8.4%。这两项研究结果以流行病学数据证实了MCI是AD高危人群,年龄是MCI向AD转化的重要因素。除高龄、女性、教育程度低、遗传因素外,血管性危险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都是加快MCI向AD转化的危险因素。
2014年贾建平教授团队主持的“轻度认知障碍诊断与干预研究”,报告了中国北京、上海、广州、长春、贵阳等7个地区城乡MCI患病率和病因分型。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MCI患病率为20.8%,其中,血管因素相关MCI最多,占所有MCI的42.0%。依此推算,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约有2400万MCI患者。MCI患病率在农村地区、低教育水平及体力劳动为主的老年人群中增加,随年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卒中是老年人群MCI的独立危险因素(图2)。
图2 我国MCI的患病率和主要分型(A 我国老年人群MCI患病率及主要亚型;B 我国老年男性人群MCI患病率和主要亚型;C 我国老年女性人群MCI患病率和主要亚型)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14-06-18 发表评论(2人参与) 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贾建平,邢怡,武力勇,秦伟,李丹,左秀美
近二三十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不断完善,很多辅助检查,特别是脑脊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展,有效地提高了AD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面也更加全面地关注AD的各种合并症状并力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发表了多个AD相关的诊疗指南,特别是2010年欧洲神经病学协会发布的AD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年发布的痴呆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11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发布的AD诊断标准(NIA-AA标准)。基于以上指南/诊断标准,我们在此对AD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做一简要介绍。
AD的诊断流程 明确痴呆的诊断
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首先要建立痴呆的诊断。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当患者存在认知或精神症状,并符合以下特点时,可以考虑痴呆的诊断。
1,患者的症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2,较起病前的认知水平和功能下降。 3,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 4,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判断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5,以下认知域和精神症状至少有2项损害:①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②执行功能;③视空间能力;④语言功能;⑤存在人格、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建立AD的诊断
明确痴呆的诊断后,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引起痴呆的病因,特别要注意排除一些可治性疾病。
现病史应注意有哪些认知域受损,病情演变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相关的非认知障碍。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缺乏自知力,病史应尽可能获得知情者的证实或补充。
体格检查对于痴呆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详细进行一般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将AD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相鉴别。
神经心理评估可对患者有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的特征及严重程度、伴有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客观评定,是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痴呆的病因。近些年脑脊液化验(Aβ42、tau蛋白、磷酸化tau蛋白)、结构脑磁共振成像(MRI)、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PET Aβ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高了AD诊断的准确性。
NIA-AA标准将AD痴呆的诊断分为很可能的AD痴呆、可能的AD痴呆、伴AD病理生理标志物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痴呆。前两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第三个适用于开展了AD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医学中心,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另外,还提到了病理生理学证实的AD痴呆。
很可能的AD痴呆 符合下述核心临床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AD痴呆:①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标准;②起病隐袭,症状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出现;③患者主观报告或知情者观察得到明确的认知损害的病史;④病史和查体中,起始和最突出的认知域受损常为记忆障碍,此外还应有一个认知域受损;⑤当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时,不应诊断很可能的AD痴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