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钻井中钻柱瞬态动力学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9.65 KB
- 文档页数:1
11南枉科技201 石油地质
气体钻井中钻柱瞬态动力学分析
胡坤① 张玉红② 王燕妮②
(①西南石油大学 ②中原油田天然气处理厂)
摘要根据空气钻井中钻柱实际工作状态,在ANSYS中建立计算模型,对其进行瞬态动力学仿真,分析仿真结果,得到钻柱的
瞬态动力学特性,从而为实际工程应用及合适的材料选取做准备。
关键词气体钻井钻柱瞬态分析有限元方法
钻井过程中,井下钻柱的振动影响钻头寿命和钻速,加剧钻柱疲
劳破坏。~旦钻柱断裂,在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同时,还影响钻井作
业继续进行。因此掌握井下钻柱工作状态意义十分重大。而利用有限
元方法建立钻柱工作模型,对钻柱进行瞬态动力分析能大幅降低试验
成本,对于钻柱结构设计及材料选取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1计算模型
空气钻井工作状态如图1所示。钻柱内通入高压气体,流经钻头
后将破碎的岩屑从环空带出,钻柱内外均
充满流体。
(1)基本假设。为建模及计算方便,
对钻柱系统进行了合理假设:①钻柱为三
维弹性直管。②井眼截面为圆形。③忽略
钻柱接头、钻铤、钻头的影响。④假定井
眼轴线与钻柱轴线重合。⑤钻柱内外部流 体密度和压力相同。
(2)建立计算模型。钻柱采用pipel6
单元。钻柱长度1000米,弹性模量210GPa
泊松比0.3,密度7800kg/m。,外径O.127m,
厚度0.00919m。设置单元间距为l,产生 图1空气钻井示意图
100o ̄网格。以地面井口为坐标原点,钻柱方向为z轴正方向,以原
点向右为x轴方向,Y轴方向由右手定则确定。
(3)荷载工况。在本次瞬态动力学计算中,共分三个载荷步,
并将每个载荷步存入一个文件,最后在求解中调用三个载荷步。第一
个载荷步为重力载荷(g=9.Sm/s ),,
约束条件为:钻柱E端自由度全约束,
下端约束y轴以外的所有束。第二个载
荷步为加载转速(m.2 )和扭矩(
上端为3000N/m,下端为一3000N/m),
约束条件为:限制钻柱E端y向平移自 图2下端加我的轴向力 由度及转动自由度。第三个载荷步为在下端加载如图2所示的轴向
力,约束条件为:限制上端yP]运动。
2计算结果分析
考查钻柱的变形情况。分别取时问c==3、3.5、4s,观察钻柱的横
向和纵向位移。如图3(a—f)所示。
(a)3s时钻柱横向位移 (b)3s 时钻柱纵 向住移
(c)3.5s时钻柱横向位移 (d)3.5s时钻柱纵向位移
(e)4s时钻柱横向的位移 (f)4s时钻柱纵向位移 图3各时刻钻柱横向及纵向位移 从图3可以看出:( 占柱越靠近下
端,越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且变形越剧
烈;②在不同时刻,钻柱变形也大不相
同,且随时问增加钻柱下部变形越无规
律。 ,
在时间历程处理器中,观察节点2
(钻柱底端)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随时
问的变化规律以及节点l(钻柱顶端)
支反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4、图5、
图6所示。
通过观察图4一图6可知:在底端波动
载荷作用下时,节点2的横、纵向位移以
及节点1的支反力均呈波状变化;节点2纵
向位移的最大值总是出现在底端波动载荷
最大时;节点l的支反力波动范围很大,
说明钻柱纵向振动剧烈。
通过观察约束对的反作用力,可以获
得钻柱与井壁的接触位置。取t=3、3.25、
3.5、3.75、4s时下部钻柱与井壁的接触进
行统计,如表l所示。 ・:;:《 “t- 圈4节点2横向位移
・ ¨ : ‘¨ 图5节点2纵向的位移
由表l可知:与井壁接触发生在钻柱 ・‘“ . “一“
下端;接触处的作用力较大,且在气体钻 图6节点1纵向支反力
井中,由于没有钻井液的润滑,钻柱与井壁的摩擦系数很大,则更容
易发生磨损失效。
表1不同时刻钻柱与井壁的接触节点及接触力
3结论
(1)钻柱越靠近下端,越容易发生弯曲变形,且变形越剧烈;
在不同时刻,钻柱变形也大不相同,且随时间增加钻柱下部变形状态
越随机。
(2)钻柱与井壁接触发生在钻柱下端;接触处的作用力较大,
且在气体钻井中,由于没有钻井液的润滑,钻柱与井壁的摩擦系数很
大,则更容易发生磨损失效。
参考文献
【1】陈志学.气体钻井工艺技术理论及应用研究p】.西南石油大学学士
论文.2006.4 【2]张晓东,等.气体钻井技术剖析及研究前景展望Ⅱ1-石油机械,
2008(6):75—78 f3]3 赵业荣气体钻井理论与实践fM】.北京:石油s-,_ll:出版社,2007 [4】邹海洋,等.气体钻井钻柱失效机理分析口1石油钻探技术,
2008(3):55—58 (5】袁鹏斌,等.空气钻井过程中钻杆断裂原因分析U1.石油钻采工
艺.2008(5):34—36 [6J祝效华,等.气体钻井钻具断裂机理分析U].石油矿场机械,
2008(1):5——8 f7】刘永刚,等.气体钻井过程中的钻具失效研究珊.石油矿场机械,
2008(2):49—52 (8l廖忠会,等.气体钻井断钻铤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嘲.钻泉工
艺。2007(6):6—8 作者简介胡坤(1983-),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在读研究
生。主要从事石油井下工具研究。 (收稿日期:2010-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