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评论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李沛婕 延边大学摘 要:英美新批评作为西方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流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成为“本体论批判”,对作品的剖析更加深入、细致。
“细读法”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运用“细读法”来解读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以及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作者简介:李沛婕,女,湖南郴州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58-02一、新批评理论与“细读法”英美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得名,其中极力凸显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称为“文本批评”“本体论批评”。
[1]为此,新批评派创造了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细读法”(close reading),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出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主要理论内容。
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对“细读法”做了绝妙概括,对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选择篇幅短小的,意蕴丰富的文本,包括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语义分析。
其二,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寻找语词的隐微含义,例如词语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系意义,以及分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其三,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象征等要素,分析诗歌和谐统一却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2]新批评细读法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符号,考察文本的语言结构,分析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等因素,其独特的审美角度为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的批评开了一扇方法门。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解读作者:刘果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4年第06期【摘要】在英美文学中会存在一些陌生化的语言,文学语言的陌生化就是指用不同的语言模式来对英美文学语言进行改变,这样文章就更加注入活力,不会显示出死板、无趣。
对于不同的作家对陌生化语言的改变也是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也各有差异。
语言陌生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读者对文章的感受更有意蕴,理解更加透彻。
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陌生化语言中的精华并得出结论。
【关键词】语言陌生化英美文学语言特点一、陌生化语言的发展我国文学界的“陌生化”理论被人们传播后,作家一直都在推崇和尝试着去应用,从英美的典型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
比如波特的作品《被背弃的老祖母》、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作品都具有明显的陌生化语言特征。
很多优秀的小说都运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法,这样使得文章别具一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英美文学中的陌生化分析这种文学的语言陌生化最早起源于俄罗斯的文学理论中,主要在意识流小说的应用比较广泛,所以只要我们掌握了意识流小说中的陌生化语言的特征就能理解了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基本发展过程。
意识流其实是一个心理学中的固有名词,首次被一位评论家评论小说时引入了文学界,这样在小说中描写人的心理就有了支持与依赖。
意识流小说在以后的发展中从语言和风格上都有了很多不同的形式,但是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是不变的,那就是特别注意小说中的语言的表现形式,意识流的小说会力求让文中的人物本身直接表达心理的活动过程。
这种小说的语言风格看似复杂、无条理,但是这就是语言陌生化在小说中的体现。
意识流的文学家会认为只有直接展示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无序的潜意识活动,才是显露其内心真正想法的。
1.英美典型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分析。
叙事手法的英美作品中的陌生化诗学,就是指人理解事物的感知阶段的审美体验,感受事物的阶段越长,那么获取的审美体验就会越丰富,所以根据这一特点作家在写作时就会尽量把事物难化,这样就会将把读者的感受阶段拉长。
文学短评的写作篇一:文学评论范例文学评论写作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
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
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
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
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
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
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基于英美新批评视域解读《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作者:夏艺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03期内容摘要:《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是马克·吐温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呈现的悖论、反讽以及张力等新批评的要素,解读这些要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批判和讽刺社会现实,并揭露人性中虚伪、浮躁、无视真善美、追名逐利的丑恶一面。
关键词:悖论反讽张力虚伪浮躁人性马克·吐温是美国19世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之父”以及美国式幽默的先驱。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题材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佳作。
他擅长用幽默轻快的笔调讽刺和批判社会现实的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
《他是活着还是死了》是马克·吐温创作于1893年的一部短篇小说,五年之后他将其改编为同名剧本。
随后被改编为一个两幕剧在百老汇演出,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该小说讲述了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和他的三个朋友发现了一个规律:没有名气的画家只有在死后才会变得出名。
因此三个朋友就帮助米勒制造了死亡的假象。
米勒“死”后,他越来越出名,他的作品越来越价值不菲,通过出售大量“生前”的作品,他和三个朋友都变成了富翁。
但是米勒的富有和名气都是“死后的”,因为他不得不隐姓埋名,乔装成另外一个人的身份来生活,度过悲苦、孤独和虚幻的余生。
国外学者对这部短篇小说的研究大部分都是对于改编后的剧本《他是死了吗?》的研究,且对这个剧本的评价争议非常大。
有的评论家认为相对于小说家而言,这部剧本证明了马克吐温是一个很差劲的戏剧作家。
Dawidziak在2003年的一篇文章中认为《他是死了吗?》作为一部戏剧简直就是一个灾难,充分证明了马克吐温不具备戏剧作家的才能[1]。
当然,也有相当大一部分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他是死了吗?》是一部相当成功的闹剧。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英美新批评视角下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周水灵 湖南科技大学摘 要:《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是当代著名诗人西川的代表作。
本文旨在用英美新批评的视角,抛开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及诗人的身世背景,采用“细读法”,以“意象”为钥匙,围绕《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意象的类型和组合方式来探索这首诗的魅力。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细读法;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38-02一、新批评“细读法”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因兰色姆《新批评》(1941)—书得名。
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60年代逐渐走向衰落,它在文艺理论界流行长达 40 多年,至今仍是一种重要的文本解读方法。
新批评派主张采用以文本为中心的理论观念和细读式的阅读方式。
所谓细读,是对文本本身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
就诗歌而言,即仔细阅读诗歌中的每一节、每一行和每一个词。
在新批评语境下,文学作品不单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其内部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其语义分析独特的审美角度为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的批评另开了一扇门。
而诗歌离不开对各种意象的使用及意象的组合,好的诗歌往往是在意象的奇妙组合中让读者妙悟出一种超乎语言结构之外的整体神韵。
本文将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来重新深入到诗歌的内部,在把握《在哈尔盖仰望星空》意象概括的基础上,分析西川对意象的处理方式,分析《在哈尔盖仰望星空的》意象的深层内涵及组合的奥妙。
二、意象的类型意象作为“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对应物”相互渗透结合的产物,是以体现诗歌生命基本单位。
《在哈尔盖仰望星空》全诗只有二十一行,字数不多意象却不少。
在这主要介绍自然意象群和非自然意象群两大类。
首先是自然意象群,“星空”首先它给人们第一印象是“高”和“广”,所以给人们造成的感觉是遥不可及、髙不可攀的,但不能仅仅只把“星空”从字面上看成“晚上有星星的天空”,它还有更深层次的隐喻,由于它总是无限深广又是那么浩瀚深邃,星空的扩大化就是天地或宇宙,实际上它是崇高永恒的宇宙的最佳象征体;而“风”就像其自然属性一样,无形自由,无拘无束,自在地往来于天地间,行走于时空之间。
象征主义文学视角下对艾略特《荒原》的解读摘要:象征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的中叶,很多知识分子对传统的统治也开始失望、怀疑、否定,使得传统的理性道德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象征主义文学的诞生表现了这种社会心态和作家的心理特征。
托马斯·艾略特是英国20世纪影响最大的诗人,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阶级统治下的社会形态的反映。
《荒原》是艾略特中期非常著名的作品,是西方现代诗歌中一部经典著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象征主义视角对《荒原》进行解读。
关键词:艾略特:象征主义;荒原象征主义文学是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并于20世纪初期扩及欧美各国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核心分支。
它的成就主要涵盖戏剧和诗歌,其影响力一直持续至今。
象征主义的文学创作一个主要的步骤就是使用对比、联想、暗示、烘托等方法进行创作,艾略特是一位杰出的象征主義文学代表者,《情歌》《荒原》等都是比较著名的作品。
本文通过对《荒原》进行解读,了解艾略特作品中的象征主义。
一、艾略特生平与创作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新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20世纪欧美文坛上影响极大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批评家和戏剧家,获得194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诗《荒原》被认为是现代西方诗歌中的里程碑。
二、象征主义诗歌的基本特征首先,它强调世界是人的心灵的象征。
在文学用语里,象征指某种物质的东西借助联想而表示某些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它把一个形象(类似之物)同这个形象暗示的或唤起的一种观念或概念(主观之物)联结在一起,如爬楼梯的形象被用来暗示一个人精神升华的过程。
美国劳伦斯·坡林教授认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象征主义诗歌的“象征”就采用这一涵义,用“象征”这种方法,暗示作品的主题或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象征主义诗歌强调“感应”和“通感”。
⽂学评论简评《⼩公务员之死》(2)⼆、幽默叙述中的反讽艺术形式主义批评兴起,英美新批评扮演了很重要的⾓⾊,讽刺与反讽是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重要⾓⾊。
所谓反讽,即是叙事性⽂学作品中通过对⼀定社会⽣活的描写,达到对某⼀社会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本主要的故事结构中,叙述者共写了主⼈公切尔维亚科夫因为⼀个控制不住的⽆⼼的喷嚏对布⾥扎洛夫将军的五次道歉,刻画出了切尔维亚科夫这⼀⽂学典型形象。
切尔维亚科夫的第⼀次道歉是出于礼貌,“他虽然说不是我的上司,是别的部门的,不过这总不妥当,应当向他赔个不是才对。
”;第⼆次道歉是因为害怕对⽅事后报复,“他现在不这么想,过后肯定会这么想的”;第三次道歉是因为要满⾜⾃⼰的⾃尊,“他有点古怪,⼀句中听的话也没说”;第四次道歉是出于想要获得⼀个纯粹的⼼理安慰,“不⾏,这事不能就这么放下”;第五次道歉是因为恐慌加剧,濒临崩溃绝望“根本不是开玩笑!⾝为将军,却不明事理!既然这样,我再也不向这个装腔作势的⼈赔不是了!去他的!我给他写封信,再也不来了!真的,再也不来了!”,在此多个感叹号的连⽤,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切尔维亚科夫内⼼深处的惶恐。
⼀个偶然的喷嚏导致了主⼈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亡,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契诃夫的⽩描式描写不禁觉得荒诞⼜可笑。
试想在当代社会⽣活中,⼀个正常的⽣命个体怎么会因为⼀个⽆⼼的喷嚏⽽吓死。
但契诃夫刚好就⽤平淡的语⾔为读者展⽰了这样⼀个荒诞可笑的⽂学典型。
喷嚏是偶然的,⽽主⼈公切尔维亚科夫的死是必然的,⼩公务员的死和喷嚏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从⽽体现出了⼀种与社会⽇常⽣活相悖的荒唐与间距。
诚然,在这种荒唐幽默的背后,是⼀种极为强烈的甚⾄于是⾟辣的讽刺。
契诃夫是俄国最后⼀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冷静的叙述风格往往透露出对社会⽣活某些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
⽂本《⼩公务员之死》就是在荒唐幽默的故事中讽刺任性在专制统治强权下的异化和封建专制统治强权摧残⼈性的罪恶。
契诃夫运⽤独特的旁观者视⾓冷静地叙述了腐朽⿊暗统治下⼩⼈物的悲哀。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探析——《尤利西斯》为例洪芳 江西财经大学摘 要:陌生化语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文学创作技巧,尤其是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更是常见。
在日常的阅读与翻译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地掌握陌生化语言技巧,则很难对作品的原意及内涵进行有效的把控。
本文从虚幻等视角分析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并以《尤利西斯》为例探究其具体应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作者简介:洪芳(1984.10-),女,汉族,江西人,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5-140-01所谓的陌生化语言特点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采用非常规的表达方式,从而营造出一种与现实社会的陌生感,将读者进行有效的代入,并产生与文学作品内核环境的有效融合。
也正是由于其具体的特征有效性而导致其应用较为普遍。
一、英美文学的陌生化语言特点分析陌生化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较为常见。
事实上,即使是在汉语写作背景下,此类应用方式也并不陌生。
如刘慈欣在作品《三体》中用“孤磁”来表达一个人的落寞情感便是一种典型的代表。
由于语境环境及对于母语的理解此类陌生化语言虽然具有典型的特点,但是在结合语境的背景下并不难于理解。
而英美文学环境下的陌生化语言运用则要求更高。
从其具体特征的角度来看,其至少具有如下三方面特征。
陌生化语言能够实现现实与虚幻的融合。
对于陌生化语言的应用并不是创作者的巧合和“无病呻吟”,其更多是为了烘托具体的文本环境而产生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
通过对于陌生化语言能够使得读者短暂的脱离现实,而进入到作品中所描绘的场景中来体会具体的词义,从而形成了极大的代入感。
与此同时,也能够形成虚幻与现实之间的隔阂,使得虚幻的比较真实,而现实中却具有虚幻的色彩。
陌生化语言能够提升作品的陌生化程度。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要有一个具体的范围,并尽量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应用,不建议全篇从头到尾都使用陌生化语言,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h1 ----本站首页免费课件免费试题整册教案教育资讯计划总结英语角幼儿教育文书写作海量教案免费论文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教学论文经济论文理工论文管理论文法律论文行政论文艺术论文医学论文文史论文农科论文英语论文课程改革教育法规教育管理家长频道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英美文学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对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发展及评论研究前言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主要是在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中逐渐发展生成,这种文学主义打破了美国黑人女性无法参与文学及文学创作的传统,为美国女性文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以黑人女性作家和黑人女性意识为文学的根本,将黑人女性作为文学的主要内容,对黑人女性的发展进行展望,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文学发展观念及文学发展视角,已经成为世界文学文化中的瑰宝。
1.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 1.1文学诞生之自我画像17世纪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将非洲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和当前的女性状况为蓝本,对非洲女性被贩卖、被奴役的状况进行“复述”。
这种“复述”只具有初步的文学主义灵魂,但整体上较为空洞,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学作品。
该时期的初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通过歌谣、圣歌等对黑人群体的内心状况进行剖析,达到对黑人群体的鼓舞和安抚。
18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口头文学逐渐向书面文学转变,逐渐形成基本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体系。
该时期的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主要是以诗歌和女奴的自述体小说为基础,对女奴的形象和地位进行纠正。
该时期的代表作为露西·特力的《监狱斗争》。
《监狱斗争》主要描述了印第安人对白人居住地袭击的场面,这部作品开启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发展的新纪元,成为最早收录到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诗歌作品。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本文拟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层的解读。
通过对作品的精细阅读,作者认为,小说蕴涵丰富,不仅表现了多重主题,可以有多层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剖,其艺术含量之高,非一般作品可比拟。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新批评;解读A New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bstract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sMark Twain’s representative work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ork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at an in2depth study of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riticism. After an intensive reading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vel is extremely rich in its implications. Not only has it expressed multi2faceted concerns , but it is also capable of being interpreted in many ways and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It is so artistically weighty that few literary works can match it.Key words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 new criticism; interpretative reading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曾盛极一时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虽然后来在西方文艺思潮成加速度发展,新论迭出的时代逐渐式微并最后几近销声匿迹,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公平地说仍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
更好地在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看法【摘要】很多高校的大学生都认为学好英语就是为了应付各种必需的考试,毕业以后好找工作。
学好英美文学则更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任务,所以对这门课并不看重。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好英语这门交际语言是重要的,但学好英美文学也是不容忽视的。
本文从高校学生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及学好英美文学的深远意义三方面做了阐述。
【关键词】英美文学重要趣味欣赏优化审美价值文学是对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某种社会历史形态和当时的人民生活状态的反映,它不仅记载了一些社会现象,而且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意识,是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从一些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去感受语言的艺术美、汲取教训、启迪思维,从而使大学生具有突破陈规、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创新精神,它是振新一个国家的关键。
英美文学是人类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笔宝贵财富,它是英语国家社会和文化的缩影。
很好地了解英美文学,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好地进行英美文学教学呢?一、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学是必要的和重要的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了进一步的理念。
因为教育部颁布实施的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开展文学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阅读和欣赏一些英文原著,而且要学会分析一些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基本运用能力和人文素质,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文化有一个更深的把握。
这表明,英语专业学生无疑要学好英美文学这门课,但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也需提高对英美文学的认识程度。
作为高校必开课程之一的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最基本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而是应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站在英语语言学习的角度去理解,让他们对与英美文学作品有关国家的地理环境、历史线索、风俗习惯、生活状况及当时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也就是所谓的人文素质的提高。
《简·爱》名著与电影赏析姓名: 闫法轲学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专业: 会计班级: Z会计121学号: 201204013120一.作品综述1.作者简介: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
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专收神职人员孤女的慈善性机构——柯文桥女子寄宿学校。
在那里,她的两个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
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回到家乡,15岁时她进了伍勒小姐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老师。
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最终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夏洛蒂·勃朗特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
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恩·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版著名的长篇小说《简·爱》,轰动文坛。
1848年秋到1849年她的弟弟和两个妹妹相继去世。
在死亡的阴影和困惑下,她坚持完成了《谢利》一书,寄托了她对妹妹艾米莉的哀思,并描写了英国早期自发的工人运动。
她另有作品《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
这两部作品均根据其本人生活经历写成。
夏洛蒂·勃朗特善于以抒情的笔法描写自然景物,作品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主要情节概述:这本小说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
主要描写了简·爱的一系列遭遇以及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
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
但是她有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
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
(六)英美文学(评论)
该方向主要研究英美文学史及各时期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文体与写作风格。论文
可选择做某一文学理论或作家作品的分析、评论,比较中西文学作品或作家,分析作品中的
主题或人物角色。学生可以进行:
1.文学流派研究;
2.作家研究;
3.作品评论或分析;
4.文学批评理论研究;
5.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等。
主要参考书目包括:
1.阿尼克斯特著,载馏龄、吴志谦等译《英国文学史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2.艾弗·埃文斯著,蔡文显译《英国文学简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陈嘉《英国文学史》(1-4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4.陈嘉(编)《英国文学作品选读》(1-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5.马库斯·坎利夫著,方杰译《美国的文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Altick, Richard, and Andrew Wright. Selective Biography for the Study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6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79. (此书专为学生
编辑,是精心挑选的介绍英美文学家的资料汇编。)
7.Elliott, E. , e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Novel. New York:
Columbia Press, 1991.
8.Harner, James L. Literary Research Guide: A Guide to Reference Sources for
the Study of Literatures in English and Related Topics. New York: MLA, 1981.
9.Holman, C. Hugh, and William Harmon. A Handbook to Literature. 5th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86. (一部详细介绍文学术语和精要介绍文学运动的辞书。)
10.Kuntz, Joseph M. and Nancy C. Martinez. Poetry Explication: A Checklist of
Interpretation Since 1925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ms Past and Present.
Boston: Hall, 1980.
11.Leary, Lewis. American Literature: A Study and Research Leary, Lewis.
American Literature: A Study and Research Guide. New York: Martins Press,
1976.
12.MLA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 of Books and Articles on Moder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ew York: MLA, 1921—. (每年更新版本,是一本查阅有关文章和著
作的参考资料。)
13.Preminger, Ales, ed.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l-ics.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诠释各种诗歌技术名词和
诗歌运动。)
14.Richetti, J. , ed.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the British Novel. New York:
Columbia Press, 1991.
15.Sampson, G. 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五)英美文学(评论)
1. 一个值得同情的复仇者--评希思克利夫被扭曲的心路历程
1. 小议《红字》中红字的寓意
2. 试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的幽默特色
3. 浅析惠特曼的死亡哲学
4. 英汉诗歌里的移情比较研究
5. 善恶交织的心灵挣扎--透过小说《威廉·威尔逊》和《黑猫》看艾伦·坡的善恶观
6. 论《美国丽人》一片中人物的两面性
7. 论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主题
8. 奏响生命的新乐章--浅析艾丽丝.沃克的《紫颜色》
9. 从《苔丝》看哈代小说的悲剧意识
10. 谈简·爱的叛逆性格
11. 狄更斯和《圣诞颂歌》
12. 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
13. 布莱克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14.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手法
15. 《阿甘正传》:美国传统价值观的呼唤与回归
16. 《老人与海》的象征艺术
17. 迷惘的一代—海明威及其相关作品评析
18. 苔丝形象的分析与悲剧命运的解读
19. 《苔丝》两个中译本的异化与归化分析
20. 论《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思想·人物·艺术
21. 狄更斯《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分析
22. 评《傲慢与偏见》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色
23. 论《傲慢与偏见》中幽默风格的翻译
25. 文学作品中英汉恭维赞赏语比较——《茶馆》与《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