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及化解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银行业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基于对我国银行业SCP范式的研究【摘要】本文按照SCP的理论框架,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角度开展对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SCP 问题原因对策一、背景综述(一)SCP范式1959年,贝恩在其著作《产业组织》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他认为,市场结构(structure)决定市场行为(conduct),而市场行为又产生市场绩效(performance),即SCP分析范式。
高度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尽管在后来的理论中出现了以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新产业组织经济学,SCP范式作为哈佛学派的理论基础,历经修正与争议,仍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下图为贝恩的SCP分析框架在我国银行业的应用情况,也是本文的行文主线。
(二)我国银行业发展历程简介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承担与管理一切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既是中央银行又是商业银行,掌握了全国大约93%的金融资产,是典型的完全垄断市场;1979-1984年,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家专业银行打破了中国人民银行一统天下的局面,四家银行分管不同领域,仍旧是高度垄断。
80年代,银行与财政分离,重组交通银行,金融市场逐步发展,股份制商业银行成立。
1993年,商业化改革启动,从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立政策性银行并对农村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组建合作银行,审慎监管起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银行进行监管,2004年起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
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市场结构中的主要问题1、银行业市场集中度较高银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是指在银行业中少数几个最大银行所占的市场份额,它可以被用来判断银行业市场的垄断与竞争程度,是决定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最基本常用指标。
通常用CRn指数,HHI指数等指标来衡量。
CRn指数是指前 n 家银行所占银行业中的市场份额的比重之总和,中国通常采用 CR4指标来分析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国际银行业则一般采用 CR5指标。
基层经营单位路径依赖问题的解决机制研究引言按照分行管培生培训计划,过去一年,我们在支行会计、个金、个贷、对公各个条线进行了轮岗学习。
轮岗过程中,我们既学习了具体业务,也有幸参与了所在支行的经营管理。
这种培训模式,启发了我们对支行业务发展的种种思考和探索。
网点建设、交叉销售、公私联动、三个“过度依赖”…我们发现支行业务发展的很多问题的作用机制可以用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予以解释。
对此,我们课题组成员进行梳理和研讨。
第一部分理论阐释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是指个人、组织一旦选择了某个体制或进入某种状态,就会沿着既定的路径形成一种思维、行为惯性,结果可能进入良性循环而不断优化,也可能被“锁定”在无效或低效的状态,陷入恶性循环而不能自拔。
路径依赖最为经典的例证就是:马屁股的距离决定了美国火箭推进器的宽度。
(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英尺8.5英寸,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标准,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这是英国的铁路标准,而美国的铁路原先是由英国人建的。
那么为什么英国人用这个标准呢?原来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轨道的人所设计的,而这个正是电车所用的标准。
电车的铁轨标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他们是沿用马车的轮宽标准。
那么马车为什么要用这个固定的轮距标准呢?因为在英国,马车如果用任何其他轮距的话,马车的轮子很快会在英国老路凹陷的轮辙上撞坏,轮子的寿命都不会长。
这些辙迹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是古罗马人所定的,因为在欧洲,包括英国的长途老路都是由罗马人为他们的军队所铺设的,4英尺8.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
那么,罗马人为什么以4英尺8.5英寸为战车的轮距宽度呢?原因很简单,这是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
等一下,故事到此还没有完结,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推进器的宽度是多少呢?还是4英尺8.5英寸。
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是要用火车从工厂运送到发射点,路上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是比火车轨宽了一点,所以火箭推进器的宽度就刚好等于火车铁轨的宽度——4英尺8.5英寸。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我国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发展路径探索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家金融政策的引导,国有企业逐渐转型升级,同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投资模式——国有创业投资。
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是国家在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方面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在当前国家推进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政策的推动下,国有创业投资机构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
通过对我国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为今后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运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旨在通过制度变迁理论来研究我国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路径,探讨其在政策、市场和制度环境下的变迁与发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和展望。
二、研究内容1. 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定义、类别和特点;2. 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历史和现状;3. 制度变迁理论和其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发展中的应用;4. 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下的制度变迁与发展;5. 未来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了解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了解其在政策、市场和制度环境下的变迁与发展。
同时,通过对国内外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案例分析,探讨其成功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四、论文结构和时间安排本文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导言、文献综述、制度变迁理论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中的应用、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变迁与发展、未来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的对策建议。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预计用时3个月。
参考文献:1. 郑佳玉. 中国国有创业投资机构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2. 李晓红、任静. 国有创业投资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17(20):52-53.3. 王春燕. 基于创业投资战略理论的国有创投机构战略选择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8(19):85-88.。
国有银行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及化解
我国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是国家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笔者认为这是一种
“活塞式”的推进。一旦政府主导的制度推进到一定程度后,诱致方的行为发生扭
曲,而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环境又无法形成,必然导致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基于
此逻辑,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行为
扭曲,及由此带来的路径锁定问题,并从这个角度指出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产
权制度改革。
关键词:诱致性 强制性 制度变迁 路径依赖(闭锁) 行为扭曲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路径锁定的理论逻辑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则,是由当时在社会上通行或被社会所采纳的习惯、道德、
戒律、法律、规定等构成的一组约束个人社会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
规则(樊纲,1996)。一般来讲,制度是制度供求双方在成本收益分析之后的选
择。一旦一种制度被选择了,就能为供求双方的行为提供确定性的预期。在制度
供需均衡时,能提高交易效率,节约交易成本。如果把制度的含义按动态角度来
理解,制度是利益集团相互博弈的结果,利益集团的偏好以及其对制度变化方向
的选择导致了制度变迁。
制度变迁即制度的转换、替代、交易的过程,是制度非均衡的最终表现,制
度变迁的方向则取决于供求双方的方向选择。按制度变迁主体不同可以分为诱致
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个人或自愿性组织为响应获利机会而自发
倡导、组织和实现的对现行制度变更、替代或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后者指由国家
强制力或政府命令推动和实现的制度变迁。
制度在变迁中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所谓路径依赖指人们过去的行为对现在
有影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指一旦一个国家、组织、个人选择了某种制度,无
论制度的好坏,都很可能沿着制度轨迹走下去。产生对该制度的路径依赖。诺斯
将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为两个极端的情况:路径依赖I和路径依赖II,后者也
即路径锁定。前者表现为由于行为主体自我强化机制,制度越来越有效,后者则
表现为主体行为扭曲,制度陷入路径锁定。
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制度变迁模式是有区别的,主要的区别
在于动力机制不同。西方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由于市场力量比较强大,因此
制度变迁通常是自下而上,由需求方(诱致方)的诱致性力量向上推进,直到所
有的外部利润内部化,供给方(政府)就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把规则固定下来,
使市场中的各利益方的利益得到实现,当然如果诱致的力量过分强大,政府同样
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与诱致性力量对抗,尽量缩小诱致方行为的外部性。然而,
我国社会的演进和制度变迁典型是国家主导的制度变迁。
在我国,一个制度的创新的成功首先要先满足政府效用函数,其他市场利益
主体则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可以用活塞理论来描述我国制度变迁的动态过程:政
府处于主导地位,为了实现政府效用最大化,通过强制力使“活塞棒”不断向一方
移动,同时诱致方在政府的压力下,不断地做出反应以适应新条件下的制度,并
从中获利。然而政府不可能无限地向另一方推压的,由于政府主导力量强大,在
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过分供给将是一个常态,相对应,由于市场性的诱致力量较
小,制度创新必然受到压制。就具体某一个制度安排来看,过分的制度供给必然
表现为诱致方的制度创新力量不足,以至诱致方行为扭曲,最终造成制度变迁的
路径锁定。因此,在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因为政府强制力过大导
致诱致方的行为发生扭曲,而使制度变迁的路径锁定。
我国政府的强制力以及上强中无下弱的二重结构特征,决定了30年的经济
改革模式是渐进式改革。作为经济体制的一部分,中国银行制度的选择也要定位
在这基础上并为国有经济服务。因此,我国的银行制度也就有了初始选择。国有
银行制度选择完全是由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变迁。政府因此聚集了金融资源,满足
了过渡时期政府的效用函数。当然,在积极作用背面必然有消极的一面,即国有
银行制度的初始选择所产生的路径依赖的另一极端:路径闭锁。因此,在随后银
行制度变迁中,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做了适当的制度改进,并逐渐引进新的
金融产权形式(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提供金融
支持。
统计数据显示,非金融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控制的金融资源结构比约为2:8,
也就是说,占80%的国有金融资产主要为30%-40%的国有经济服务,而仅占20%
的非国有金融资产为60%-70%的非国有经济服务。这一方面表明了经济增长的
潜力,更显示了现有国有银行体制的效率低下问题,利益相关主体在国有银行制
度下发生行为扭曲。如果说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在前阶段处于制度均衡时鼓励促进
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金融功能的作用,那么在制度逐渐失衡后,则创造了
新的获取分配性利益的机会,降低了金融效率。之所以如此,这是因为国有银行
制度变迁中存在路径依赖问题。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路径锁定的表现
我国国有银行制度的选择完全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计划经济
体制这条路径的必然选择。政府这种活塞式的推进,造成诱致方行为发生扭曲,
一旦该制度继续运行下去,这些行为的自我强化机制必然造成恶性循环,形成路
径闭锁(LOCK IN)。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中的利益主体主要有:国家,即制度变迁的主导
力量,在国有银行制度变迁中,变迁的动力必然也主要是由国家发起,其最大的
利益是保证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国家效用函数最大化包括租金利益和效
率两部分(张杰,1998);地方,地方政府的最大利益就是为当地企业获取最大
的资金融通,为地方政府代理人的政绩添砖加瓦;国有企业,目的是尽可能获得
银行贷款,多控制金融资源为己谋利;银行管理者,主要指行长或经理,谋取自
身效用最大化,包括政治仕途和经济利益;股东,作为国家的代理委托人,与大
部分国有企业相似则处于虚置状态,含混不清。制度在变迁中具有路径依赖的特
征是不言而喻的,一旦制度形成,形成的这些利益主体就逐渐强化各自的利益取
向。反映在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这种利益主体行为自我强化将导致国有银行路
径锁定,标志着对国有银行制度的否定。这种锁定状态主要表现:
(一)国家
国有银行制度的初始选择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安排,它既是制度的供给方,同
时也要把握制度需求方的诱致力量及其反应,否则一味地主导只会让制度供给无
效。一旦政府把利益定格在稳定偏好和租金利益上,就渐进改革的思路看,主要
是保证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国有商业银行的效益必然无法兼顾。自改革开放以
来,政府对国有银行制度虽然有过两阶段的修整,即国有专业银行企业化和国有
银行商业化,但这两个阶段的制度改进没有带来效率的完全释放,不良贷款的数
据依旧居高不下,产权仍然为国家独有,银行依然是国有的银行。当然,一旦这
种修补性的改革无法取得成效的话,国家(政府)自会自我否定,寻求新的制度
创新,这取决于政府效用的稳定偏好与提高金融效率的自我博弈。
(二)地方政府
其利益的独立性决定地方政府对国有银行干预的必然性,虽然国有商业银行
区划改革会适当抑制地方政府的干预,但事实上,地方政府仍拥有相当的金融控
制权,干预主要表现在:地方政府为突显届内政绩,追求不切实际的增长速度,
盲目上项目,重复建设,迫使银行贷款给予支持;地方政府对辖区内企业的不正
当保护。如对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仍要求银行贷款予以支持;有些地方政府
鼓励和支持负债沉重的企业假借改制之名,逃废和悬空债务,造成大量的银行不
良资产,金融风险不断攀升。因此,地方政府对任何改变现行国有商业银行的改
革都是不乐意的。可见,地方自利行为同样使国有银行制度变迁进入锁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