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第一单元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小说选第一单元导学案

编号 24 编者梁杰使用时间学生姓名班级

《桥边的老人》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2、阅读小说,整体感知,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人

称和无限视角中第三人称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并有所应用。

难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题旨。

二、基础知识

1、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国小说家。19 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凭借圣地亚哥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硬汉性格”的《老人与海》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并且是“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他的笔锋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洁著称,对美国文学及20世纪文学的发展有极深远的影响。

2、文学常识

迷惘的一代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的,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从而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

3、写作背景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墙上的斑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弗吉尼亚·伍尔芙及其作品、风格。

2、了解意识流小说和传统小说的不同之处。

3、了解小说的叙述腔调和速度控制。

4、以某种叙述腔调进行写作实践。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伍尔芙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和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她对现代小说,特别是意识流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意识流代表作主要是《墙上的斑点》、《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等。《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她的思想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强调“内心真实”。她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印象。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因此,视接近生活的本来面目为己任的作家,就应该深入到人物的意识深层,“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

2、文学常识意识流小说

“意识”是头脑对客观现象的反映,包括回忆、幻想、思想、各种感觉、印象。“意识流”是心理学家提出来的,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思想或感觉的持续流动。后来文学评论家借用这个词形容现代小说中模仿“意识流”这一过程的创作流派。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意识流小说家否定生活的客观性和现实性,认为现实生活是表面的,而现实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引起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不可界说的内在精神”则是真实的,因此他们强调“内心真实”,展现的是人们的内在精神,从而折射现实生活。这一方面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产物。意识流小说的兴起归因于社会的演变和时代的变迁。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在一个动荡不安、矛盾激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遭到极大的破坏,人们的自尊与自信每况愈下,而人的孤独感和异化感却与日剧增。英美意识流小说的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着重表现西方人的复杂心态与悲观情绪,从而折射出社会生活的现实。

代表作家除了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外,还有法国的普鲁克斯(《追忆似水年华》)、爱尔兰的乔伊斯(《尤利西斯》)和美国的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三、作品概述

《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

《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趴在墙上的一只蜗牛。作者正是通过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表达着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的角度、人称和口吻

1、关于小说

(1)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

(2)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

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3)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4)分类:①按篇幅:长、中、短、微

②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③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

④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

⑤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

⑥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

(5)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

(6)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7)情节模式:

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叙述角度

(1)上帝俯瞰——全知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就是作者,全知全能,无所不在,绝对控制,什么都为读者安排妥当了。作用或效果:容量丰富,讲述自由,阅读时信息清楚了然,不必让读者劳神费心,苦思冥想。

(2)凡人目光——有限视角

特点:小说的叙事人不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作者,而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讲究含蓄,讲究隐藏、留白。

作用或效果:能充分激发读者的阅读能动性,主动参与,全心投入,更能体验到阅读的魅力,将读者变为小说的第二作者。

《桥边的老人》采用了有限视角、第一人称叙述。

《墙上的斑点》采用的是第一人称,但却是全知视角,因为文中的“我”即上帝。

3、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我”——有限视角

特点:“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

作用或效果:真实亲切,拉近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不足: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是“有限的讲述”。

举例:比如《桥边的老人》中,“我”就无法得知老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了。

注意:“我”并不等于作者。

(2)第二人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