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
- 格式:pdf
- 大小:188.88 KB
- 文档页数:2
2021.5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措施零忠利(广西天等县东平镇水产畜牧兽医站532207)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幼鸡和青年鸡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流行广泛、发病率高、病程短、淘汰率增加,给养鸡业带来经济损失。
虽然该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但依然有鸡场不断出现该病。
本文主要探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以期为防控该病提供借鉴。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流行特点;疫苗;防治4.3做好消毒卫生工作对鸡群生活环境按时进行清理和消毒,减少环境中大肠杆菌数量。
饲养种鸡时需要及时捡出种蛋,在种蛋温度没有降下来前使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熏蒸消毒,及时杀灭外壳沾染的大肠杆菌。
种蛋入孵前进行认真消毒,避免种蛋受到大肠杆菌的污染而传播给雏鸡。
在孵化过程中,需要按照程序进行熏蒸消毒,尤其在种蛋落盘后每经过8h 消毒1次,可以有效防止大肠杆菌对雏鸡造成的感染[2]。
4.4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使用抗生素对防治大肠杆菌病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大肠杆菌病发生严重的鸡场建议进行免疫接种。
不同地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存在一定差异,需要选择发病鸡只,剖检后采集肝脏病料,在无菌条件下分离出适合本场的大肠杆菌血清型疫苗,然后给鸡群进行免疫接种,可以很好地预防鸡群感染大肠杆菌病。
当然,鸡群免疫接种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需要加强管理,做好卫生消毒工作,保证免疫效果和鸡群的健康状况。
4.5药物治疗目前,治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较多,常见的有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庆大霉素、黏杆菌素等。
有条件的种鸡厂在鸡群发病后应到实验室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高敏药物进行治疗,并且用药剂量和疗程要合理,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避免连续使用药物而产生耐药性,还可以降低用药成本,增加养殖效益[3]。
5小结在鸡群生产中经常会发生大肠杆菌病,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再加上使用抗生素药物频繁,大大增加了治疗本病的难度。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及防治摘要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对养鸡业危害很大。
介绍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炎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总结了其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预防措施;治疗措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又名腔上囊炎、传染性囊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法氏囊肿大、肾脏损害为特征。
该病引起雏鸡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接种的反应能力下降,因此该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1]。
1临床症状潜伏期短,感染后2~3 d出现临床症状,早期症状之一是鸡啄自己的泄殖腔现象。
发病后,病鸡下痢,排浅白色或淡绿色稀粪,腹泻物中常含有尿酸盐,肛门周围的羽毛被粪污染或沾污泥土。
随着病程的发展,饮、食欲减退,并逐渐消瘦、畏寒,颈部躯干震颤,步态不稳,行走摇摆,体温正常或在疾病末期体温低于正常,精神萎顿,头下垂眼睑闭合,羽毛无光泽,蓬松脱水,眼窝凹陷,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5~7 d死亡达到高峰,以后开始下降。
病程一般为5~7 d,长的可达21 d [2]。
2病理变化死于感染的鸡呈现脱水、胸肌发暗,股部和胸肌常有出血斑、点,肠道内粘液增加,肾脏肿大、苍白,小叶灰白色,有尿酸盐沉积。
受感染的法氏囊常有坏死灶,有时在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淤血性出血,偶尔见弥漫性出血。
脾脏可能轻度肿大,表面有弥散性灰白的小点坏死灶。
偶尔在前胃和肌胃的结合部黏膜有出血点[3]。
3预防措施3.1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
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中。
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4]。
3.2免疫接种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治疗措施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全球范围内的禽类传染病,主要感染鸡类,特别是年轻的肉鸡和蛋鸡。
本文将详细介绍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综合治疗措施,以帮助农民有效控制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疫苗接种1. 弱毒疫苗:传统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如H52株和B2株,是广泛使用的弱毒疫苗。
适用于较大规模的鸡舍和养殖场。
2. 弱毒含病毒株疫苗:最近研发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疫苗,如D78株和D274株,含有一定数量的活病毒株,使得接种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更加持久和有效。
适用于鸡群数量较少的养殖户。
3. 禽传染性法氏囊病重组疫苗:由重组DNA技术制备的疫苗,具有优越的免疫保护效果和生物安全性。
这些疫苗在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方面表现出色,但成本较高。
二、环境治理1. 彻底消毒:对鸡舍和养殖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如氯释放剂、酒精和过氧化氢。
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预防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 维持良好的通风:确保鸡舍内部通风良好,保持新鲜空气流动。
这有助于减少传播疾病的机会,并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促进鸡的免疫力。
3. 防止病原体污染:采取适当的措施预防病原体进入鸡舍,如鸡舍内外穿戴不同的鞋套,避免人员和设备交叉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三、营养管理1. 提供高质量饲料:给予鸡科动物高质量、均衡的饲料,其中包括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提高鸡的免疫力。
同时,应避免过度或不足的饲料摄入,以避免对鸡的免疫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2. 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在增强免疫力和应对病原体感染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农民可以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天然食物,如柑橘类水果,或向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补充剂。
3. 科学饲养密度:合理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防止过度拥挤。
过度拥挤会增加疾病传播的风险,削弱鸡的免疫力。
四、病群控制1. 早期隔离:对于怀疑患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鸡,应及时将其隔离,以避免病毒扩散到其他健康鸡群中。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与防控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是一种由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感染蛋鸡的法氏囊,引起免疫抑制,并导致继发性感染和死亡。
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原学法氏囊病病毒属于Birnaviridae病毒家族,为球形病毒,具有双股RNA基因组,有两种血清型,分别为IBDV-1和IBDV-2。
IBDV-1引起的病情较为严重,是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最常见的血清型。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通过口-嘴、饮水、食物和粪污经口的途径传播。
传播特别容易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下,且在冬季和早春季节更为多发。
临床表现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潜伏期一般在2-6天左右,发病期约为一周。
临床表现为:1. 消瘦:患病鸡表现消瘦、食欲不振,从而影响了蛋的产量和孵化率。
2. 腹泻:成年鸡表现为腹泻和水燥,粪便呈水样或黏液样,有时夹杂血丝。
3. 泪囊炎:患病鸡泪囊出现混浊,呈水肿状,多数泪囊体积增大。
4. 泌蛋性差:受感染鸡由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通常产蛋率下降。
5. 感染后死亡:病情严重的鸡会直接死亡,而不具有明显症状。
病理变化1. 法氏囊:该病毒主要靶向法氏囊,感染后会导致法氏囊肿大、水肿、破裂,并伴随有明显的出血和坏死。
2. 免疫系统:病毒侵入后,会导致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减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鸡对二次感染更加容易发生。
3. 内脏器官:感染后鸡体的肝、脾增大,此外,呼吸、消化系统也会受到损害。
防控措施1. 空气、水质、饲料等环境的卫生与管理。
保持良好的场所清洁,保持鸡舍干燥,并定期更换饮水,以防止病毒通过口-嘴或饮水途径传播。
2. 免疫措施。
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等,建议在生长期的2-3周、5-6周和9-10周给鸡接种疫苗。
S i y a n g t i a n d e随着我省养禽业生产由原来分散零星粗放型的放养转变为现在的规模化、集约化的饲养,由于综合防制技术跟不上,监测手段滞后,免疫程序不当,老病未消灭,新病又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禽业的健康发展,现笔者根据我地情况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及肠毒综合征识别与防控措施介绍如下。
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以破坏鸡的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为主要发病机制的病毒性传染病。
该病的危害不仅是鸡只死亡、淘汰率增加、影响增重等直接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病毒损伤法氏囊而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大肠杆菌、腺病毒、沙门氏菌、鸡球虫等病原更易感,对马立克疫苗、新城疫疫苗等免疫接种的免疫应答下降或丧失。
1、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为2~3d,易感鸡群感染后突然发病,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典型发病鸡群的死亡曲线呈尖峰式。
病初可见个别鸡突然发病,精神不振,1~2d内可波及全群,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腹泻,排出白色稀粪或蛋清样稀粪,内含有细石灰渣样物,干涸后呈石灰样,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畏寒、挤堆,严重者垂头、伏地,严重脱水,极度虚弱,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消失,后期体温下降。
发病后1~2d病鸡死亡率明显增多且呈直线上升,5~7d达到死亡高峰,其后迅速下降。
2、鉴别诊断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硒和VE缺乏症都出现肌肉出血,但缺硒和缺VE时无法氏囊病变,饲料中补充硒和VE后,病症逐渐减轻或消失。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与鸡新城疫都有可能出现腺胃乳头及其他器官出血,但鸡新城疫病程长,有呼吸道和神经症状,无法氏囊特征性病理变化。
鸡传染性贫血多发生于1~3周龄的雏鸡,病鸡骨髓黄染,翅膀或腹部皮下出血(又称蓝翅病),胸腺、法氏囊萎缩。
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鸡表现鸡冠苍白、精神沉郁、内脏器官和肾脏出血以及胸肌、心肌等部位有小白色结节或血肿,结肠上有小的囊肿。
3、防控对策(1)严格卫生消毒及管理措施,完善生物安全体系鸡法氏囊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如何清除饲养环境中的法氏囊病毒成为控制本病的关键措施。
41盛乐斌/天津市蓟州区畜牧水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301900摘 要: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IBD )是鸡的一种重要免疫抑制病,严重威胁养禽业的发展,其病毒新型变异株自2017年在我国流行,目前已在我国东北、山东、福建、江苏等13个省检测到。
感染鸡无明显外观症状,但其中枢免疫器官法氏囊却严重萎缩,导致。
本文从养禽场建立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发病鸡群的防治原则、治疗方法和疫苗免疫四方面提出综合防制措施。
法氏囊;变异株;防制措施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养禽业的健康发展。
该病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病,主要侵害3~12周龄的雏鸡和青年鸡,病原是一种双链RNA 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 ,IBDV ),该病毒能感染淋巴器官法氏囊组织内未成熟的B 淋巴细胞,诱导其凋亡导致免疫抑制,增加机体对其他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引起继发感染,且造成对某些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
IBDV 有两个血清型,血清Ⅰ型主要引起鸡发病,血清Ⅱ型对鸡不致病,血清Ⅰ型IBDV 经历了由经典毒株到变异毒株再到超强毒株的两次较大变异。
1 发病特点白羽肉鸡发病率高,集中在2~4周龄高发,感染后通常不表现临床症状,病鸡生长发育不良,鸡群中弱小鸡多,比例能达到3%~30%,体重不达标(见表1),鸡群均匀度降低,基本不死亡,但因体重小导致淘汰率高。
有的病鸡趴卧瘫痪,驱赶起来后走几步再次趴下,容易继发细菌性疾病致死淘率增加,料比升高,出栏体重不达标。
表1 发病鸡群体重不达标对照表周龄实际体重(g )标准体重(g )第2周456480第3周800905第4周650~12001480商品蛋鸡20~80日龄均有发生,病鸡表现精神萎靡,采食量下降,个别排白色稀粪,死亡较少,紧急注射抗体后很快恢复。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作者:付竹安杨洪涛罗勇来源:《兽医导刊》 2015年第4期付竹安杨洪涛罗勇/ 云南省种鸡场(一)注重环境因素在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中的作用良好的饲养环境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控极为重要,可自然切断IBDV 通过空气传播。
1. 外环境。
养鸡场的外环境应达到以下要求:远离村镇、远离主干道;周围树林覆盖较好,周围三公里以内无养鸡场、养猪场、工矿企业;地势稍高、干燥、向阳。
2. 内环境。
(1)养鸡场的场内环境应达到以下要求:场四周应设置围墙;场区入口设有车辆和人员消毒设施;办公区、生活区应设在与鸡舍风向平行向;生产区应与办公区、生活区隔断;生产各部门如育雏育成区与产蛋区、孵化区等应隔离;生产区入口设有车辆和人员消毒设施;生产区内空地种植草坪和矮化果木,不能种植大树;净道与脏道分设;粪便应设有专门堆放场所(防雨防流淌)并定期清出场外;鸡舍朝向:前门迎风(西南风向)、后门东北向;鸡舍与鸡舍之间间隔15 m 以上。
(2)鸡舍内环境。
鸡舍内环境应达到如下要求:舍高≥ 3.5 m(指屋檐高度),舍宽(以三阶梯式蛋鸡笼为例)能容纳四列三层阶梯笼为准,走道宽度不小于0.7 m,舍长根据饲养量而定,但以120 m 以内为佳,否则对于舍内通风是一难题;墙壁、屋顶应有隔热、保温层;鸡舍设置纵向通风系统、横向通风系统以达到有效通风标准:排除粉尘、有害气体,吸入新鲜空气;舍内应安装喷雾消毒系统、清粪系统、集蛋系统、喂料系统、饮水系统,育雏舍应增加安装升温系统,尽量减少人员在鸡舍内活动;鸡舍门窗、通风口设置防鼠、防鸟网。
(二)搞好卫生消毒工作防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必须注重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已被污染的场所更应如此,最大限度减少IBDV 的数量。
1. 场区大门与生产区大门消毒工作。
场区与生产区大门设置消毒池、消毒间和配备消毒设施,车辆进入时进行认真消毒,人员进入场区应进行臭氧(或紫外线照射)和喷雾消毒;进入生产区人员应更换工作服、鞋、帽,并进行臭氧和喷雾消毒,消毒药的选择应选无腐蚀、无刺激的消毒药,如二氧化氯消毒液。
养殖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控的措施-鸡病防冶传染性法氏囊病由一种抑制免疫力和接触传播性为特点的病毒引起,危害法氏囊,严重时可引起免疫失败,造成多种传染病,给养禽业带来严重的危机。
在肉鸡防病的过程中,饲养户对传染性法氏囊病不是很在意,导致防止不够及时,即便是部分饲养户了解法氏囊病,及早做出了防范,也因其措施问题,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科学及时防范,是应对肉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关键。
传染性法氏囊病由南向北传播,常以暴发病的形式出现,死亡曲线呈现尖峰状,因此如果不加以防范,则会引起大规模的死亡,这对于中小型规模的饲养场是致命的。
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病主要是破坏雏鸡内部的法氏囊,导致免疫瘫痪,极易滋生其他病菌,导致饲养过程中不断发病,不仅损害了正常的饲养进程,也导致经济效益低下,大量金钱被浪费在药物使用上面。
因此在饲养过程中要及早做好防范,以预防为主要的方法,治疗起到辅助作用。
下面我们将根据防范顺序逐步进行说明。
一、进雏前对鸡舍进行消毒很多饲养户在饲养过程中追求高效率的周期,因此未对鸡舍进行完全消毒就把雏鸡运进鸡舍内,这不仅仅为法氏囊病提供了滋生的条件,也造成了其他未知病毒侵袭的可能。
因此,做好消毒工作是鸡舍防范病毒的基本。
在消毒过程中,分别对鸡舍环境、鸡舍用具、具等用氢氧化钠进行消毒,再在4~6小时之后进行打扫和冲洗。
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和进行通风处理,空鸡舍两三天后进行弱碱消毒,之后再过两三天,开始进雏。
这样处理不仅可以有效的防治传染性法氏囊病还能为雏鸡的生存提供非常干净舒适的环境。
二、选雏前做好调查在挑选雏鸡之前一定要对肉种市场做全面而准确的调查,最好选择口碑较好,规模较大的鸡场进雏,这是因为在大的鸡场口碑较好,那么对于传染类疾病所做的防范就更严密,使雏鸡能够获得自身的抗体,这在2-3年后能够很好的保护雏鸡,使雏鸡不会交叉感染法氏囊病。
进雏时鸡舍温度上升到32度左右,恒温保持,先用葡萄糖水和电解水饮鸡,1小时之后再添加雏鸡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