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剖工艺技术在濮城油田的研究与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521.62 KB
- 文档页数:4
调剖、调驱技术调剖和调驱属于三次采油范畴,均是为了优化注水井的吸水剖面和提高原油采收率而采取的措施。
调剖主要是调整吸水剖面,而调驱则侧重于调整驱动方式,通过注入化学药剂和形成油墙来提高驱油效率。
目前我国油田开发新区接替不足,注采井网区域不完善,层间、层内矛盾加剧,水驱效果变差,低渗透层难动用,储量未能得到有效开发,造成产量递减,含水上升。
在后备储量不足的情况下,为挖掘老区生产潜力,通过调剖以及调驱工艺,改善吸水和产出两个剖面,缓解层间和层内矛盾,提高油田稳产基础。
一、技术简介1、调剖调整注水井的吸水剖面,从注水井封堵高渗透层,以调整注水层段的吸水剖面。
通过向地层中、高渗透层吸水能力较强的部位或层段注入化学堵剂,降低中、高渗层的渗透率,提高低渗透层的吸水能力,缓解层间矛盾,改善水驱效果,提高原油采收率。
2、调驱既能有效改善油层深部非均质性,扩大注水波及体积,又能提高驱油效果,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是向地层中注入具有一定封堵作用的可动的化学剂,对地层进行深部处理,实现注入水增粘、原油降阻、油水混相和高渗透层颗粒堵塞等。
一方面,封堵地层中注水窜流的高渗条带和大孔道,实现注入水在油层深部转向,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同时,注入的调驱剂在后续注水作用下,可向地层深部运移驱油,可以同时起到剖面调整和驱替的双重作用。
调剖和调驱有以下区别:一是作用机理不同:常规调剖作用机理是以调整、改善吸水剖面为目的,使注入水产生转向从而扩大注入水波及体积。
而调驱不仅一般剂量较大,处理半径多在30m以上,仍以深部调剖改变液流方向为主,同时辅以提高驱油效果的功能。
二是对化学剂要求不同:常规调剖要求调剖强度大,注入地层后产生较强封堵作用,调驱要求调驱剂具有一定强度,且调驱剂具有“可动性”,可在地层中运移,有的调驱剂具有增粘性,可改善流度比,有的还具有表面活性,可改变“死油”的表面性质,调驱剂还可以打破残余油的静态平衡,使“死油”移动变活。
聚丙烯酰胺微球在油田调剖堵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1. 前言- 调剖堵水在油田开发中的重要性- 微球作为调剖堵水材料的应用优势2.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制备方法- 制备参数的影响因素- 微球的性能评价3. 聚丙烯酰胺微球在调剖堵水中的应用- 微球作为压裂液的一部分进行堵水效果- 微球作为单独调剖液进行堵水效果- 微球与其他材料的联合应用4. 推广应用前景-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优势与应用前景- 微球在油田开采中的其他应用- 微球在其他领域的应用5. 结论与展望- 聚丙烯酰胺微球在调剖堵水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微球的应用前景与价值。
前言: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正经历着快速的发展时期。
而油田调剖堵水作为石油工业中的重要环节,已经成为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必要手段之一。
在采油过程中,由于受到油层结构、地质条件、石油沥青粘性等因素的影响,储层中的油气有时候无法被完全采出,这就需要通过调剖堵水的方式把油气从储层中驱出来。
同时,由于储层中的油气内含量较高,往往会造成开采难度增大、若干问题的出现,甚至特别是在三废排放的背景下,还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通过合理的调剖注入工艺,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影响。
在调剖堵水过程中,调剖堵水材料的选择至关重要。
聚丙烯酰胺微球由于其良好的物化性质,广泛应用于油田调剖堵水领域。
其制备过程简单,效率高,具备更优异的性能表现。
聚丙烯酰胺微球的优缺点:聚丙烯酰胺微球是以脂肪族和芳香族双环电解质为反应物,经控制缩合反应、采用简单的分散剂,制备成形的高分子微球体,拥有很好的去盐油凝胶性、超启三峰性流体性能。
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聚丙烯酰胺微球可以较好地与压裂液相容,从而在配制压裂液时可以直接将其纳入配比中。
这样在行进过程中,微球不会破碎散落,保持了堵水材料的效果。
其次,由于聚丙烯酰胺微球的特殊性能,其能够在储层中逐渐溶解,因此对地层的损伤非常小,完全可以和储层自身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协调一致。
河南油田厚油层调剖工艺技术优化摘要:厚油层堵调效果不理想;由于油井汽窜剧烈、油层厚度较大同时亏空严重以及油井堵调思路等原因,未能较好封堵高渗层,注入蒸汽不能与中低渗透层原油较好接触,造成油田厚油层堵调效果不理想,针对河南油田厚油层的开发现状,必须加强油田油井堵调技术优化,提高油井开发效果,关键词:厚油层;汽窜;调剖技术;针对河南油田稠油油田厚油层油井汽窜现状,先后采用了BSC-1、ST-2000、GCS-1、TFP-1泡沫调剖技术,在厚油层油井汽窜治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上述几种调剖技术的现场应用情况,找出各种调剖剂的技术适应性,较好的指导了稠油热采井调剖堵窜工作。
一、BSC-1调剖技术适应性分析1、BSC-1调剖剂组成及调剖机理1.1组成该产品是由硅微粉等耐高温材料、分散剂、增稠剂等组成的无机颗粒类调剖剂。
1.2调剖机理该产品在分散剂的作用下均匀分散在水中,经泵泵入地层后,优先进入汽窜大孔隙,沉积在孔隙中和堵塞喉道,形成物理堵塞作用,产生流动阻力和,改善和抑制油井汽窜现象,改变蒸汽流向,扩大平面上和纵向上的蒸汽波及体积,提高油层动用程度。
2、BSC-1调剖技术适应性分析2.1试验分析统计了BSC-1高温调剖剂在油田一区油层厚度8m以上的5口井的现场应用效果,从影响油井调剖效果的因素方面,主要选取了油井吞吐周期、油井汽窜通道数、油井见窜时间因素对调剖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技术适应性,具体分析如下:该技术应用8井次,平均吞吐周期4.1轮,油层有效厚度平均11.8m,渗透率2.6μm2,渗透率级差4,平均亏空体积2048m3,平均单井汽窜通道数1.6条,见窜时间4天(见表1)。
表1 BSC-1调剖技术调剖井基本情况调剖井号吞吐周期(轮)油层有效厚度(m)亏空体积(m3)采出程度(%)最大渗透率(um2)渗透率级差调剖前汽窜通道数(条)见窜天数(d)L2116 2 12.4 298 4.5 1.906 11.8 1 6L2509 2 8.2 451 5.6 0.201 6.5 1 4L2112 2 7.2 13.4 1.643 3.9 2 3L1816 4 11.4 16.8 5.736 1 2 8L2506 4 9.2 6456 1.6 4.242 2.3 4 3LJ17161 6 16.2 1651 19.37 3.884 3 1 4L2603 6 9 2810 14 0.783 2.7 1 1L1140 7 20.6 2675 16.7 2.014 1 1 3平均 4.1 11.8 2048 11.5 2.6 4.0 1.6 4.08口调剖井的封堵效果:可评价井8井次,调剖前共有汽窜通道13条,平均封堵有效周期达1.7轮。
中高渗油藏高含水期深部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杨斌1,董俊艳1,王斌1,杨昌华1,刘文梅1,杜永慧1,王欣2(1.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河南45700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摘要]针对中原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层间、层内矛盾进一步加剧等问题,考察了用于中高渗油藏的延迟膨胀凝胶颗粒调剖技术和橡胶颗粒复合调剖技术。
确定了延迟膨胀凝胶颗粒体系,100ħ下其膨胀倍数可达7 12倍;膨胀时间10d 以上,热稳定性能仍较好;封堵能力强。
指出0.1 0.5mm 橡胶颗粒适应于渗透率为(4500 6000)ˑ10-3μm 2的地层,0.5 20mm 橡胶颗粒适应于渗透率为(6000 10000)ˑ10-3μm 2的地层,橡胶颗粒复合调剖体系具有较好的抗盐性和热稳定性,封堵率可达99.8%。
形成了一套适合中原油田高含水期的调剖调驱技术,该技术现场应用60井次,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延迟膨胀凝胶颗粒橡胶颗粒调剖中高渗现场应用收稿日期:2011-10-27。
作者简介:杨斌,工程师,主要从事采油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原油田是复杂断块油藏,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断层多、构造复杂、断层封闭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含油层位多、井段长,油藏高度低;同时还具有储层平面分布变化大、物性较差、原油密度小、黏度低、原始气油较高等特点,为中原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提出了较高要求[1]。
随着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高含水阶段,层间、层内矛盾加剧,对改善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造成了很多困难。
深部调剖技术可改善吸水剖面,扩大波及体积,改变注入水的流向[2]。
中高渗油藏含油层系多,储层物性差异大,平面、层间、层内三大矛盾突出,造成水驱动用不均,井况问题严重。
笔者针对此类油藏出现的不同问题研究了不同的调剖调驱技术:高渗层严重、主力厚、油层动用不均油藏,主要采用延迟膨胀凝胶颗粒调驱技术;大孔道发育、吸水能力强、高温、高矿化度油藏,主要采用橡胶颗粒调驱技术。
渗流场重构技术在濮城油田沙一下特高含水油藏研究与应用摘要: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已经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经过四十年的开发,主力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综合含水达到98.5%以上;经过长期的强注强采,油藏渗透率增大、优势通道明显,层内形成高渗层带,造成注入水低效循环,水驱效果变差。
面对废弃油藏,通过实施,精细地下流场分析,结合油水井措施,精细注采调整的管理,有效的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注入水水驱效率,提升注水开发水平,实现增产稳产的目的。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优势通道;高渗层带;渗流场重构;精细注采调整1、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概况油藏处于濮城背斜构造主体北翼的倾末端,为构造一岩性圈闭油藏,油藏埋深2280~2430m,含油面积14.54km2,平均有效厚度5.3m,平均孔隙度28.1%,平均空气渗透率689.96×10-3μm2,油层内部结构比较均匀,分选好。
石油地质储量1134.64×104t,标定采收率52.64%,可采储量590×104t。
构造相对简单。
油藏含油层段相对集中,划分为3个砂层组,沙一下1砂层组储层发育稳定、含油面积大,储层物性好,连通程度高,属高孔、高渗储层,原油物性好,地饱压差小,地层水矿化度高,油水关系比较单一,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
地质储量1074万吨,占油藏94.6%,为常规稀油。
沙一下2-3砂组:泥质白云岩储层,局部发育,含油面积小,地质储量61万吨,占油藏5.4%,地面原油粘度748.8mPa.s,为稠油层。
2、濮城油田沙一下油藏开发面临的问题沙一下12-13砂组隔层小,储层单一,综合含水高。
据统计沙一下隔层1-3m,加大油藏挖潜难度。
沙一下油藏经过长期强注强采形成高渗通道,综合含水达到99%,平面上表现为优势流线,层内表现为高渗层带,造成注入水低效循环,水驱效率变差。
沙一下1储层2008年开展注气以来,由于气窜严重造成事故井增加,井网恢复难度大。
工艺创新提升濮城油田开发效益发布时间:2022-08-03T08:50:13.398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第3月第6期作者:任贺一蒋颖[导读] 十三五以来,濮城油田坚持创新驱动,以“提升濮城油田开发效益”为目的,任贺一蒋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城采油厂河南濮阳 457532摘要:十三五以来,濮城油田坚持创新驱动,以“提升濮城油田开发效益”为目的,工艺上结合濮城油田地质特点及井况现状,通过注水技术创新、洗井技术创新、注水管理创新,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濮城油田现阶段开发的注水工艺技术和管理办法,水井分注管柱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开井可洗井率不断提高,管柱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不断提升,管理更高效,最大程度的满足科学开发要求,自然递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油田开发效益。
关键词:工艺创新;注水技术;洗井技术;管理办法;开发效益一、注水技术创新,满足油田开发需要1、多级分注技术随着油藏描述精细化的深入,要求注水开发油藏实施精细注水,分注层数越来越多,多级管柱的稳定性、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根据濮城油田的油藏特点,充分考虑井下管柱的安全稳定可靠性,从优化分注管柱设计和改进工具自身结构两方面入手,采用机械座封与液压座封相结合,研究应用逐级解封封隔器、自平衡封隔器、双级球座等管柱组合,实现多级多段分注管柱逐级座验封和逐级解封的目的。
目前濮城油田三段以上分注井165口,其中三级四段分注15口,最多实现了四级五段分注。
濮3-428井原来为光管注水井,单层突进严重,实施四级五段细分注水后注水油压28MPa,套压0,日注130方。
细分后启动新层10个,对应油井PQ8、P7-31井增油效果明显。
2、4寸套分注技术为了满足四寸套注水井细分注水的要求,开展技术攻关,研制扶正式水力锚,对管柱实施强制居中,提高封隔器密封效果,改进4寸套分注工具和投捞工具,研制Y341-80大通径带反洗通道封隔器、Φ80mm偏心配水器及配套的小直径投捞器,实现4寸套偏心分注。
151CPCI中国石油和化工能源与环保聚合物调剖技术在油田中的应用关 鑫(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五采油厂作业大队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源在经济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愈发重要,尤其是当前人民群众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逐步深入,使得以石油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同时为了提高油田开采效率,降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将更先进科学的技术引入到油田开采中已经成为行业的焦点问题。
其中聚合物调剖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油田开发中,有效地调整了吸水剖面高度,改善油层吸水状况,且开采安全可靠,降水增油效果显著。
本文将对聚合物调剖技术在油田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概述。
关键词:聚合物调剖技术 油田应用调剖技术就是油田开采过程中从注水井部分进行施工逐步风度高渗透层的操作技术,是通过调整油田注水层吸水剖面高度,减少油井内产水量,提高采油有效率的控水技术。
而在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以“聚”字开头命名的聚氯乙烯等物质就是所谓的聚合物,是由几百万的分子量很大的长链分子所组成,具有多分散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将聚合物与调剖技术集合应用于油田开采过程中发挥独特的效果优势,已经逐步被应用于不同环境下的油田开采中。
1 聚合物调剖技术在油田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所谓的三元复合驱技术产生于上世纪80 年代,是多种驱替剂的协同效应。
具体到聚合物调剖技术油田开发中就是,处理好聚合物分子量以制作最合适的调剂,从而实现油田开发的安全高效。
以大庆萨尔图油田南五区西部的油田开发为例简要分析聚合物调剖技术在三元复合驱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大庆萨尔图油田南五区西部68口油田注水井经过调研分析发现其内部压力不均衡,且有效渗透率大,长期以来油田开采的有效率差强人意。
所以为了改善当地油田开发效果,充分提高资源利用率,施工团队在前置聚合物段塞阶段开展深度调剖工作。
施工团队以注水井压泵资料为基础,辅助以高才尼卡曼方程等计算方式成功制作出注水井内空气渗透率与孔隙半径值的关系曲线,从而进一步分析规划聚合物调剖技术施工方案。
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层间精细调整的实践及认识【摘要】针对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高含水开发后期存在开发对策不适应、层间矛盾突出的问题,开展复杂断块油藏精细描述和剩余油潜力再认识研究,在现有层系控制下,主力层恢复井网、有效提液,二三类层重组井网、精细注水,有效动用潜力层,改善多油层非均质油藏后期开发效果。
【关键词】濮城油田精细研究精细描述多油层非均质油藏2010年以来,濮城沙二下油藏在开发上以提高剩余油认识为基础,围绕层间精细调整,通过精细注水进行配套调整,取得了产量稳定、递减减缓、采收率提高的良好开发效果。
1 油藏概况濮城沙二下油藏是一个埋藏深、含油层系多、非均质性严重的断块油气藏,平面上由濮城主体东区、西区、南区沙二下和文51块四部分构成,纵向上划分8个砂层组、50个流动单元。
到2012年底,已动用含油面积17.2km2,石油地质储量3650×104t,标定可采储量1429×104t,标定采收率39.14%。
油藏埋深-2550~-2900m,油水界面为-2810m,部分砂组有气顶。
孔隙度19.5%,渗透率101.8×10-3μm2,属中孔、中渗油藏。
2 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1980年正式投入开发,历经初步开发产能建设、扩建产能高速开发、产量递减、局部调整挖潜笼统开采、整体调整技改、精细注采调整挖潜等六个开发阶段。
目前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2.1 剩余油分布类型认识不清,赋存状态不明确濮城油田沙二下主体构造相对简单,前期高速开发使得主力层普遍水淹严重,强注强采导致剩余油极为零散。
取芯井濮检3井反映主力层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1、2级水淹占总厚度91.2%。
油藏除了沙二下4、5、6砂组主力层几个主河道外,多数小层分支河道多,宽度较小,特别是二类层的50~80m的透镜状的小河道方向不明确,由于缺乏研究和描述,剩余油潜力方向无法确定,挖潜效果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