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_现当代文学论文浅析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摘要: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历程,使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较于西方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的顺序有所不同,中国现代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发展阶段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关键词: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女权主义阶段0引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将西方女性文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早期的女人气阶段,中期的女权主义阶段,现代的自觉女性阶段。
三个阶段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女性文学从以男性为尊的社会价值转向对父权社会价值观的抗议,再到自觉女性文学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也是女性文学逐渐摆脱父权社会价值观,探索女性自身存在意义的价值追求。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作中国历史社会活动的意识反应,与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历程是完全契合的,同时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独特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分为女权主义阶段、女人气阶段和女性阶段。
【1】1女权主义阶段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女权主义阶段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经历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大量西方女权思想引入,使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作品体现女权主义特点,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对父权社会的抗议,呼吁女性追求自身的解放和自由。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品主要以问题小说为主,但是受到历史的局限,这一时期的问题小说揭示的矛盾不尖锐,思想倾向不鲜明,往往只是提出了问题,而没有没有找到问题的解决途径。
这一期的代表作家主要有冰心、凌叔华、庐隐、陈衡哲。
以冰心《两个家庭》为例,两个家庭一个是代表新思想的大学毕业生女主人,在新思想的熏染下,女主人思想进步、活泼明智,营造了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另一个是代表旧社会旧思想的管家小姐,管家小姐只知生活应酬,而完全忽视家庭管理和子女教育,使丈夫无心恋家,出入风月场所,死于肺病。
两个家庭,两种新旧思想的对比,反应了旧社会恶浊的社会风气。
白薇作为这一时期的喜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打出幽灵塔》、《北宁路某站》、《屠刀下》、《中华儿女》等戏剧作品。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自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妇女运动和妇女研究从西方世界开始勃兴,如今已遍及全世界,妇女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女权主义运动中,各大女权主义流派纷纷建立,在运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
1五大女权主义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早期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的《为女权辩护》(A Vindication ofthe Rights of Woman),1792年出版。
她的哲学思想源自法国革命,批判了卢梭的女性观。
她认为,理性是公民资格的基础,否认女性在理性和理智方面的能力低于男性,提倡男女两性受同等理性教育女性的结婚和生育必须建立在理性的选择之上。
她对将女性排除在教育之外和否定女性理性能力的社会后果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穆勒,他是唯一一位讨论过自由主义女权主义原则的主要政治哲学家,他的著作《对女性的征服》在1869年出版,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应当将启蒙主义用于女性,这种启蒙主义认为,一种体制唯一的存在理由在于符合理性。
他认为女性的能力看上去确实低于男性,但这是长期的社会压迫和错误教育的结果。
1.2激进女权主义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激进女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利特(Kate Millett)在她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一书中,引入了父权制的概念,并发展成为了激进女权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
米利特认为:女性受压迫的核心根源是付费全职,而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而父权制社会妇女的压迫是建立在父权文化基础上的,父权文化压抑了女性。
费尔斯通(Shulamith Firestone)的《性的辩证法》被认为是生理本质主义的代表作。
费尔斯通的观点是:生育机制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费尔斯通认为,两性的区别不必然导致一群人对另一群人的统治,是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了两性权力的不平等,只有重建生育机制,妇女才能最终获得解放。
试论20世纪外国女性艺术对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的影响【摘要】中国女性绘画艺术已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由于女性艺术家不断走向成熟,女性艺术有了自己更大的独立性,它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观察角度,从人性的深度直观生存现实和真实自我,形成深具个性魅力的表达方式。
【关键词】20世纪;外国女性艺术;当代;中国女性艺术【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231-01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是属于后现代主义文化艺术。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有条件关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所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妇女开始发起了女权运动。
其中便出现了有关于“女性艺术”、“女性主义艺术”的讨论和创作。
20世纪60年代末,伴随着“男性主义”的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
她们以独特的角度去观察生活和世界,用各种各样的手法、通过各种媒介、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她们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外,还把自己作品的枝条伸向当下社会中最迫切、最敏感、最丰富多彩的领域。
她们用积极肯定的态度和女性特有的经验,对生活的现状进行一定的意识批判,对“真是”有非常强烈地亲和感,以自己不一样的视角强调着个人经验的重要意义。
这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诞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当代的中国女性艺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发展并崛起,逐渐从文化艺术的边缘走向中心。
随着中国妇女地位的逐渐提高,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出现了以“女性”为主题的艺术活动,到九十年代“女性艺术”才得以提出。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是具有独特人文价值的群体范畴。
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女性画家是没有位置的,从近代开始女性画家才开始被认可,到今天步上正轨经历了百年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可谓空前繁荣,“女性艺术”也成为中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回避的一部分。
关于当代女性油画的探析班级:1412062 学号:141206231 姓名:吕恒欢从18世纪90年代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也促进了女性艺术的发展。
犹如超现实主义带动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一样,从历史看来,每一样运动的兴起都会伴随着另外一项运动的发展。
女性艺术在女性主义美国艺术学者诺克林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的倡导下拉开女性艺术发展的帷幕。
开始探寻似乎被历史遗忘的女性艺术家。
女性主义思潮和女性主义艺术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全球传播开来。
中国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女性艺术的创作潮流也在进行着。
一位中国当代女性画家,在学习、绘画、传授绘画之余,我觉得女性画家是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女性艺术家区别于男性艺术家的独特审美视角。
这种独特审美决定着的女性艺术家的艺术风格。
无论在选材还是在色彩上,这种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呈现出别样的震撼。
近年来,有个性、影响力的女油画家越来越多,也开始逐渐地受到了来自收藏界的关注。
用女性的眼光观察女性,是一个女性艺术家的特殊使命和男性所不具备的天然优势。
一、女性与女性色彩。
女艺术家情感更丰富,感受更敏感,在作品中鲜艳的色彩、丰富的内涵表现着女性独特的内心。
女油画家的画面色彩大多数非常鲜艳、明快,加上流动的笔触形成了色彩的跳跃。
闫平的艺术探索是女性色彩的代表,她的油画不拘于传统,以独特的文化视角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尤其是用色彩的冷暖夸张代替原有的外形是其独特之处。
在她的作品里重要的是色彩,透过朴拙松动、厚重、大气的画面,从色彩最深处释放出聪颖、敏睿、虔诚和智慧的艺术元素,看她表现出来的色彩夸张性和装饰性是对充满活力、生命的描绘。
这种灵动性都深深的印在她艺术形式中。
在女油画家的画面上往往能感受到生命与色彩同舞,油画得此境界是灵和绘画直接沟通的产物,把春华秋实、岁月无情用鲜明的色彩体现出来。
她们常加强画面光的作用,让受光与背光的相互交织,一种生动的光效应跃然画上。
118电影艺术第312期以艺术片定位的近期中国女性电影,大多以尚未褪色的当代记忆作为艺术想象的底片,叠印出时代文化与女性命运相交融的双重画面,在两岸三地或国际电影节中备受青睐。
主体性:女性自我审视时的自我期许在以女性为主创群体的《两个人的芭蕾》、《20、30、40》、《红颜》、《美丽上海》、《我们俩》、《蝴蝶》、《面子》、《无穷动》中,作者以生命直觉和文化自觉,以摄影机为镜,审视“我”的生命历程,完成自我的形象塑造。
1.女性在男性缺席时成为神话主角在男权社会中,女性无论在现实生活还是历史书写中,很难留下自己的真实声音和独立姿态。
只有当女性作为主角站在生活的“场”上时,才得以展现自身主体价值。
同样,只有“当妇女作为作家进入创作表现过程时”,她们才能“进入一个用特殊方法铭刻妇女神话的历史。
”1传统女性主义创作着意表达深受男权压制的女性孤独和焦虑,与所处环境的紧张状态,呼吁女性抵制男权社会,如《人·鬼·情》、《沙鸥》等。
《两个人的芭蕾》则超越了常规叙事。
女主人公生活在夫之名下,然而却并无自叹命苦的怨妇模式。
重复蒙太奇渲染“德贵家的”砸碎水缸/传统的动作,象征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仙女梦”不仅是女儿的,更是“德贵家的”梦想。
女性“被遗弃”成为女性的“炼狱”,女性经此进入精神的“天堂”。
《美丽上海》中男性/父亲缺席的家庭里,母亲成为主角。
她把儿女抚育成人,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把一件件最宝贵的东西移交给儿女。
在男性缺席的境域中,女性成为主体,“女人”升华为“女神”。
2.由困惑到不惑《20、30、40》、《蝴蝶》、《面子》等则表现了女性由困惑到不惑的心路历程。
《20、30、40》清晰细腻剖示了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命状态,温婉蕴藉地展现了备受伤害的女性生活。
但女性在困境中经受了历练而升华:小洁勇敢地亲吻了同甘共苦的女伴,想想终于选择了“对”的婚姻,Lily 自信快乐地开始为自己而奔跑。
《面子》中的母女由掩饰、压抑到最后撕破“面子”,勇敢地面对人生的独特选择。
摘要摘要女性问题是一个一直备受各界学者深刻关注的世界性问题,也是社会大众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女性问题的观点及其对当代的意义。
内容包括从原始时期到社会主义时期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女性受压迫以及如何有效的开辟一条女性解放的道路等。
通过对原著的解读,分析女性问题,寻找相对应的解决办法,有助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对国家和民族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更有利于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本文共分为六部分。
第一章引言探讨了本文选题目的、选题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方法,为写好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分析了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以及两种生产不平衡与两性平等问题。
第三章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以及私有制与女性问题。
第四章通过进一步分析性格与家庭的观点,同时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对照,分析了女性处于受压迫地位的原因、实质以及奴隶制度、女性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解读《共产党宣言》中的男女两性问题,女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
第六章讨论了马克思的女性研究对当代意义的阐释及其进步性。
最后一部分本文总结了马克思的女性观对中国当代女性事业发展的价值与启示,对当代中国的女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女性观;女性解放AbstractABSTRACTFemale issue is a global issue that has experienced profound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in all fields all the time and is also an emphasized issue that the public attaches importance to.This paper primarily researches on the viewpoints regarding female issues in the work of Marx as well as their contemporary meaning.The content includes the position of female in marriage,female oppression and how to open up a new way for female liberation effectively from Primitive Period to socialism period.Through interpreting the original work and analyzing female issue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re sought,contributing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in current China,providing theoretical basis to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untry and nation and further benefiting to realize liberation of universe.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six parts in total.The first chapter as introduction discussed the goal and meaning of topic selection as well as reviewed on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It analyzed the problems and drawbacks existing in present researches,thereby came up with a research approach in allusion to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built a strong basis for a good paper.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d the proposal of two production theories and problems of imbalance between two productions as well as gender equality.The third chapter made analysis on the alienated labor as well as private ownership and female issue in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Manuscript in 1844while a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personality and family’s opin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fourth chapter,which was contrasted with Family,Private Ownership and National Origin by Angels in the meantime to analyze the reason why the female were oppressed and its essence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status of slavery system and female.In the fifth chapter,the gender issue and female position in capitalist society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were interpreted.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d the explanation of Marx’s female research to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and its advancement.AbstractThe last part in 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value and enlightenment of Marx’s female view to female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rovided a solution to female issues in contemporary China.Key Words:Marx;View of women;Women liberation目录目录第1章引言 (1)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1选题目的 (1)1.1.2选题意义 (2)1.2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2.1国外相关研究 (2)1.2.2国内相关研究 (4)1.3解决问题及研究方法 (4)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女性观问题的提出 (6)2.1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 (6)2.2两种生产不平衡与女性问题 (8)2.3私有制条件下,男女之间的对立表现为阶级对立 (10)2.3.1私有制的产生 (11)2.3.2私有制是男女不平等的根源 (12)第3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异化劳动、私有制与女性问题 (15)3.1货币对女性的异化 (15)3.2私有制是女性问题产生的原因 (15)3.3女性问题的前景与出路 (17)第4章性别与家庭:与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一种对照 (20)4.1妇女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原因 (20)4.2女性的压迫与抵抗 (21)目录4.2.1奴隶制度,父权家庭和一夫一妻制 (21)4.2.2女性的历史地位演变和主观性 (23)第5章《共产党宣言》:社会批判与女性解放 (25)5.1生产与再生产中男性女性平权问题 (25)5.2女性家庭与工作 (26)5.2.1女性的婚姻与家庭观 (26)5.2.2女性家庭与工作的平衡 (28)5.3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地位 (29)第6章马克思女性观研究的当代意义 (32)6.1对马克思女性观的评价 (32)6.2马克思女性观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33)6.2.1男女平等超越了性别歧视 (33)6.2.2方法论指导女性问题研究 (35)结语 (38)致谢 (39)参考文献 (40)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2)第1章引言第1章引言1.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现如今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文明时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因此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累积的各种矛盾例如劳资矛盾、阶级矛盾等开始逐渐减弱淡化。
女性主义、女性电影抑或是女性意识——重识当下中国电影中涉及的几个女性话题金丹元 曹 琼摘 要:“女性主义”的话题在电影学界、文化界都有颇多涉及。
如何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关系做出合乎实情的梳理和探讨,当下有必要重新认识中国电影中所涉及较多的几个女性话题,文章重在对“看与被看”,性别权力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变迁,性别意识、性别无奈与生态平衡等命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藉此对当下中国女性题材的电影创作及其文化内涵进行系列性反思。
关键词:重识; 女性电影; 意识形态; 性别无奈; 生态平衡中图分类号:J901;J9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12-0171-10作者简介:金丹元,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曹 琼,上海大学影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 (上海 200072)“女性主义”的话题在当代电影学界已有颇多涉及,有些电影甚至直接被称为“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
不管是“女性主义电影”,还是“女性电影”,以这类概念去直接套用当下中国反映女性题材,或多多少少隐含着某些女性问题的电影,笔者认为总是不太恰当的,而且也极易造成对中国电影的误读。
诸如《生活秀》、《暖》、《周渔的火车》、《孔雀》、《青红》等等,应归属为女性主义,还是仅只涉及到了女性话题,反映出某些女性意识呢?本文认为中西方文化的背景不同,不能任意将“女性主义”作为一把标尺,直接从西方移入至中国来丈量国内的电影创作。
况且女性主义理论本身也相当复杂。
当代中国某些叙事影像,可能突显了某些女性意识,但它们并不一定就反映着女性主义的理念,或已构成了女性主义电影。
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性思考的批评方式,女性主义理论的引入,对于反省国内电影当然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应用于包括电影在内的诸多文艺作品的文化分析中的。
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先对女性主义、女性电影及其与中国当代电影的联系作一番小小的巡视,否则,诸如此类的讨论本身就极易陷入一个人为预设的怪圈之中。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一、本文概述《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起源于西方,旨在揭示文学作品中的性别偏见,推动女性作家和作品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自20世纪80年代起,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逐渐进入中国,与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
本文首先回顾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西方的发展历程,然后详细分析了该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和接受过程。
通过对中国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梳理,文章展示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如何在中国文学中发挥作用,揭示出中国女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文章还深入探讨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文学批评、文学教育和文学创作的影响。
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批评家开始从女性视角解读文学作品,促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化发展。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也对中国文学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文学教育中对性别平等和多元文化的重视。
本文总结了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并展望了未来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在中国的演变和影响,以及它如何在中国文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推动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源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便对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核心观点在于重新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和文化中的被压迫地位,倡导女性写作和女性视角,以及推动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强调对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重新解读。
传统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常常被描绘为弱小、被动、依赖的角色,而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则试图打破这种刻板印象,揭示女性形象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女性意识也在逐渐觉醒。
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涉及到社会、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回顾历史,了解女性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分析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及其原因,并探讨这种觉醒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重要性和意义,为推动性别平等和女性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二、女性意识的定义与内涵女性意识,简单来说,是对女性自身存在、价值和权益的自觉认知。
它不仅仅是对性别角色的心理体验,更是一种对女性社会地位、历史使命和未来发展等问题的理性思考和积极行动。
女性意识包含了自我认知、性别认知、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
在自我认知上,女性意识强调女性应当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追求,不受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意味着女性不再仅仅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社会的独立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选择。
在性别认知上,女性意识挑战了传统的性别二元对立观念,提倡性别平等和相互尊重。
它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应当被平等对待,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益。
同时,女性意识也关注到女性特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女性的独特性。
在社会参与上,女性意识鼓励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它认为女性不仅是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女性应当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自己的价值。
女性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过程,它涉及到女性对自身、对性别、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女性意识的不断觉醒和发展,女性将更加自信、独立和自主地面对生活,为实现性别平等和社会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中国女性意识觉醒的历史进程中国女性意识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困境之一——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存在的误区及意义刘彦华【摘要】九十年代中国女性主义小说在主题表达上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对姐妹情谊的建构.对这些主题进行辨析,发现误区,阐明意义,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更长久的发展.【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6页(P11-16)【关键词】女性主义小说;主题;误区;意义【作者】刘彦华【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7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女性文学批评中不断出现了“缺憾”、“误区”、“危机”、“困境”等字眼,当然用这些字眼很难有效地界定九十年代依然繁茂的女性文学创作,但女性文学创作中存在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而评论界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集中提出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一是因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在创作实践和理论运用方面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积淀和检验后,暴露了一些问题;二是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初,建构的热情大于自审的意识,而当冷静下来思考女性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时,回顾来路,发现了自身发展中的偏颇之处;三是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中所采取的对抗姿态,以及九十年代一些极端化的个人写作方式,也招致了评论界对她的诟病。
也就是说,困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她既有理论上的,也有创作上的,对出现的困境进行认真的查找和分析,将有利于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尽快地走出困境,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如果我们把女性文学看作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创作主体是女性,那么女性主义小说是指那些具有鲜明性别意识,对父权制文化进行解构的女性文本。
九十年代,女性主义小说在写作主题上,一直以来都有她关注的共同点,那就是致力于女性独立、平等、自主的发展之路。
但具体的文本表达却像园中的花朵,千差万别,丰富多样。
细究这些文本就会发现,这些文本的主题受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影响很深,常常以类型化的方式出现,大致归纳起来有四种:一是身体写作;二是对女性主体性历史的虚构;三是对神圣母亲形象的解构;四是姐妹情谊的建构。
56我们会发现这幅画很富结构性,窗外的花园以简单的绿色几何图形作代表,除了钢琴前景的红色块,其它颜色都偏冷暗,弹钢琴的孩子右脸投下几何图形的光线阴影,跟在他前方的节拍器几何图形相对应。
整幅图只有窗户栏杆和钢琴架上的花饰,是轻松的线条,其他全部是几何色块的表现方式。
在背景之间,主题人物之间,以及主题和背景之间应用了不同的实面和虚面构成了不同的亮度层次,形成了丰富的节奏感,同时不同的实面虚面表现的量感各有不同,充分传达了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人物和思想。
因此画面中充满惆怅不安,反应出战争给人带来的忧郁情绪。
三、结论装饰绘画作为绘画的一种表达形式,凭借着自身的独特性,美化环境装点空间。
点、线、面作为装饰绘画的基本语言单位,充分发挥着在画面中的自身的特性、构成的美感,传达着作者的审美及情感,而其自身韵味和装饰性在装饰绘画中也充分地体现出来。
作为装饰画面中基本单位元素——点、线、面将永恒存在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装饰作品中发挥着他们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1、《西方美术史》王端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中国美术史》邱振亮人民美术出版社。
3、《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
4、《康定斯基论点线面》康定斯基著罗世平/魏大海/辛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浅论内蒙古女性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苏万循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女性的艺术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开始冲击和影响中国,这一新的思潮引发了对中国高等艺术院校中的美术学科中的性别关注,特别在当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使用,以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拉近了世界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距离,越来越多的国际国内信息被迅速的加以传递,然而在内蒙古地区的绝大部分美术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对其在美术教育中加以关注和区别。
一,内蒙古女性美术教育的历史女性主义艺术研究是当代西方艺术史和当代艺术史中一种新的思潮,视点和方法,虽然女性主义艺术史从产生到今天,已经有三十年了,但从我国目前现状来看,中小学的美术师资多以女性教师为主,而高等艺术院校多以男性教师为主,这种特征目前在内蒙古地区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这种情况使得女性美术教育研究处于“先天不足”的状况,尽管从90年代开始,中国女性艺术开始有所觉醒,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研究周围的事物,从而来关注性别的差别及其不同的心理状况。
中国现当代女性意识的发展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的发现及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女性意识的作家作品的不断引介,使得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觉醒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在中外的影响下日趋成熟。
本文旨在通过不同时期女性意识的展露研究女性文学在中国发展历程。
标签:女性文学女性意识主体一、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的萌芽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的发现,极大的唤醒了人的性别意识,一些女性作家陈衡哲、冰心、冯沅君、石平梅、凌叔华、庐隐、萧红、张爱玲等逐渐登上文学的舞台。
在1918年,陈衡哲《新青年》发表对话体小说《老夫妻》真正揭开了现代中国女性小说的历史帷幕。
突破男性作家的藩篱,作品中细致地表现出女性内心世界,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对人性的压抑,寻求女性自身解放的自由意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树立起女性文学的旗帜。
对社会、人生、婚姻、家庭等人生的诸多问题的思考是她们最为关贴的。
《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冰心用“爱的哲学”提出改变旧家庭、解放妇女、建立一个新的生活的出路,开出建立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的药方。
妇女的生活现状,妇女地位进行全面的审问与思考都体现出这些女作家鲜明与独特的女性体悟,从自身经历女性出发以独特的视角抒写社会、表现自我仍然是是驾轻就熟。
庐隐的《海滨故人》书写了当时年轻女性苦闷彷徨的心理。
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最终毁灭的娜拉形象在白薇的自传体小说《悲剧生涯》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她们的创作极力表现妇女的人格尊严与抗争精神,要求婚姻自主、个性解放、追求人的自身的解放,对吃人、愚昧的封建制度进行抨击,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一个旗帜。
伍尔夫在她的专著《一件自己的屋子》中曾说,女人必须有自己的独立的一间房间,有一定的独立物质基础才可以达到文学作品的写作的条件,一间屋子是做为女性主体一个想像的空间,精神解放和话语创造的空间。
而在五四时期,不管在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都未达到根本性的改变,而女性的经济独立远远物质独立到支撑自身独立的程度,在“五四”大浪的逐渐退潮中第一代女性作家也由兴盛走向沉寂。
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现状述评内容摘要:创始于20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和法国,而后又在西方乃至全世界得到长足发展的女性文学批评给传统的文化和文学批评观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动摇了文学研究领域中由男性文化为中心的思想观。
同时,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坛带来新的生机和力量,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和传播,自然而然地波及我国新时期文坛,成为中国女性文学批评实践的有力参照。
论文试图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现状着眼,解析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力图在西方女性文学批评和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参照下,从社会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文本批评的视角揭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并思索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女性文学研究;兴起;批评方法;反思Abstract:Founded in the 20th century to the 1960s the United States and France, and then in the West and the whole world i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o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concept hitherto unknown Some of the impact will shake the area of literary study by the male culture of the ideological center. Meanwhile, it has the appearance to the world literary bring new vigor and strength in the world and the practice spread, naturally affected China in the new era literary circles, as Chinese women practice of literary criticism powerful light. 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omen trying to literary criticism of the status quo - oriented, analytical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atus, Western women in an attempt to literary criticism and near the modern Chinese woman in the light of literary criticism, social history from criticism Psychology criticism, the criticism of text reveals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of women's unique and complementary. and ponder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of the problem, efforts to fi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literary criticism trend of development.Key words: Women’s literature research,rise,cirticsm ,relection引言中国女性的文学创作历史悠久, 然而在20 世纪以前的漫长时期, 妇女的文学活动本质上仅作为男性中心文学传统的附庸而存在, 她们的创作被纳入正统文化圈内, 成为一种增添别趣的点缀。
www.showdoc.cn 1 中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现状分析及其意义
摘要:本文是一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存在状态的理解的论文。在“性别差异”下的女性独有的视角来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的意识,形式以及媒介表现上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国女性艺术的现状来进一步阐述中国女性艺术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 视角 性别 感性 现状
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生物。它不仅与以往的中国女性艺术更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且在“性别”这一人类最大,最根本的话题上做了更多的阐述。虽然每个女性艺术家的风格各异,但都是从女性的角度来阐述世界。显现出一种与男性艺术家完全不同的独特视角。随着女性主义艺术渐渐的被国人熟悉并接受,女性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也随之变化。女性主义启发我们对于人类的责任和对自然界的责任的反思,它不仅能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妇女受压迫的根源,也为我们理解性别歧视的原因提供媒介。所以我们在关注女性主义艺术的同时,更应把握其特点,以建构的姿态来看待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下面,通过对中国现代女性主义艺术特点的理解。来进一步解决我在毕业创作中的选题问题。 一 中国女性艺术的特点 1 自身关注的视野。 现代女画家申玲说:“以平常心画周围的人和事,是我不变的主题。”而蔡锦就其《美人蕉系列》作品的创作感悟中也说过,她选择此创作主题是因为需要将心中的事物通过绘画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见,在女性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的今天,女性艺术家对自身关注和表达的欲望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和深刻。她们密切的注视着自身的变化和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一切,并往往以这些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宋红的作品几乎像一面镜子一样单纯而直观的直接反射出她内心的感受和即时的情绪。如《音之花》,《生之恐惧》等都是她从怀孕到生育过程的不同感受的真实记录。而陈羚羊的作品《十二月花》让我们透过传统样式的镜子,看到女性的流着经血的器官,而不是我们习惯看到以往作品中 www.showdoc.cn 2 的美丽的女人的脸蛋或裸体。女性一年十二月月月见红的生理事实通过画中一年
十二月月月开花的诗意来隐喻。作者通过对女性生理问题的直接选择,对女性身体的生理事实与画面中花的喻意的强烈对照,体现出十分巧妙的意义。所谓“表现主义手法与现实生活及画家的个性达到了相对的一致”。⑴ 生理周期与怀孕生子等是女性特有的体验和记忆,这就给予了女性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经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往往她们表现各种形象时都是以优美的物象作为视觉元素从而托喻个人的感悟和生活中的心境。这是生理特点对女性自身关注这一心理的影响。而在历史传统下和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的每个人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受其重大的影响。女性艺术家当然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女性艺术家自身关注心理的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影响,从古代封建的以男权为中心,妇女要遵守三从四德到二十世纪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以至妇女在一定领域获得相对平等的权利,再到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妇女学学科的建立。女性艺术家目睹了妇女社会性别的历史,感受了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在心灵上,相对男性而言女性艺术家具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如袁耀敏的《新秦俑》将具有鲜明男性特征的秦俑通过与花这一具有女性特征事物的糅合,创作出具有两性特征的新事物,企图将两性这一种复杂的冲突通过这种糅合做一次融解。这种表现是女性艺术家特有的心理和敏感在针对自身环境和变化时,以特别的方式和平静的心态对问题的一种思考和描绘。 2 对生命的极度关注。 由于女性怀孕时的喜悦与分娩时的疼痛,所以在女性的艺术作品中有关生命的题材是最为广泛的。姜杰说:“幼儿身上所蕴涵的那种神秘,柔软,困惑与凄凉,我从未在一个成年人身上看到过。”她的装置《生命的模样》,《易碎的制品》,《融合》都是通过娃娃模型这一主题加以阐述,通过对生命最初状态的表现从而使人们对生命的意义做出思考,并进一步思考人性这一问题。还有喻红的《目击成长》油画作品展描述了她怀孕到小孩出世的整个过程,从中有刚怀孕时的兴奋不安和小孩出生后无比喜悦等种种情绪,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产生的诸多感触。而恰恰这种孕育生命的过程也是女性独一无二的情绪。 而“人性”和人类的生命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所以女性艺术家自然而然的同时也关注着“人性”这一永恒的话题,她们不仅描绘世间的人情百态与生活 www.showdoc.cn 3 现状,并自言“女性之上更大话题的人性”。由于女性特有的敏感,她们往往对
人性中细小的,模糊的,难以捉摸的事物有很强的捕捉能力和加以表现的意识。如陈妍音的装置作品《一念之间的差异》就是通过给玫瑰花输液,既表达了对生命,爱情的感慨,也表达了作者对两性问题的极度关注。像彭禹的作品《连体》则表达了她对婚姻的看法和感受。她就作品是这样说的:“那时我与孙原要结婚,但结婚并不是一件完全幸福的事,我们都要舍弃一些自己不适应婚姻的东西,然后与另外一个人结合,就像这对身体相连的婴儿,需要一生面对面的共同生长和成熟。于是我们决定用每人100CC的血通过这对婴儿相连,象征我们像他们那样的生活。”⑵作者的陈诉充分的体现了作者对“人性”这一话题的极度关注与敏感。 二 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绘画表现形式 1 对中国文化的大量吸收和运用。 首先,中国传统的人文因素对女性艺术家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上,而且还表现在绘画的表现形式上。她们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采纳,特别表现在意境和画面的深度上。现代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大多表现出细腻的文学诗意,并经常显露出中国传统的文人痕迹。她们也大多通过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元素的引用和再现,表现出一种中国文化特有的寓意。如刘彦在作品《传统的呐喊与现代的张狂》和《粉墨今生》中对京剧脸谱的沿用;陈羚羊在《十二月花》中采用的老式镜子和花窗格子等中国传统形式;申玲在《花香》中对清宫服饰的引用。而在作品的形式和技法上,女性艺术家们有的在大量吸取中国传统画技法的同时加入新的技法和时代的特征。如上面提到的刘彦的作品《传统的呐喊与现代的张狂》就将借鉴元曲的形式写出来的打油诗题在画旁蓝色窄条上,使画面洋溢着古色古香的书卷气,而在画面的形式上却打破了传统的国画的固有形式。女性艺术家在对传统手工艺的选择和使用上也有很多典型。古代女性高超的编织手艺和中国丝织品蕴涵的文化资源都给女性艺术家提供了学习的资源和媒介。如施慧的《结》,《链》等就是直接用棉线和麻线按一定的规律反复的编制和缠绕,再在其中的缝隙中插入密密麻麻的纸卷。仿佛在繁复的手工制作中默默的编织着生生不息的生命链锁,揭示了人与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相互联系。就如女画家董枫说的:“女人 www.showdoc.cn 4 最喜爱的那份手工感,其实可完全理解为一种纺织状态的对原始制作的回响。”
⑶ 其次,中国现代艺术家在对艺术的表现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进行也进行了大量的吸收和运用。她们在表现中或重于表现现代的艺术形式和媒介,或重于表现艺术之外的现代人文因素。如申玲的绘画主题多为古今皆有的人物,但她的艺术则打破了传统的绘画形式,而是运用了现代的艺术形式。特别是1970年代末出生的一些更为年轻的女艺术家,则以看似轻松的“游戏”方式,表达出她们在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特殊感受。如陈秋林的《甜蜜的伤害》,作者以城乡结合地段的工业废墟为背景,在废墟上设置了一个梳妆台,让一身白色长裙的女性在梳妆台上专注的化妆,而身穿西装的男性不断地在周围向女性投掷奶油蛋糕。作者通过作品剖析了光环笼罩下人们真实的心灵,表达了在现代的生存环境中面对浮华掩盖下的废墟般的生活时人们的脆弱,无奈和易受伤害的生存感受。 2在形式与媒介上追求视觉的和谐。 根据女性自身的心理特点,大多数的女性艺术家在媒介的选择上偏重于柔软而具有韧性的易与接近的材料。特别表现在雕塑和装置方面。如张蕾《软档案》中的一系列棉花作品。作者通过棉花剪的飞机,手枪等男性化事物与芭比娃娃和蝴蝶等女性化的事物的对比,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敏感和女性自我保护的本性。 在女性艺术的形式上,女性艺术家也极力追求视觉上的和谐亲近感。她们要么在色彩上极少有强烈的冲突与对比,追求一种丰富而统一的效果。画面层次丰富,温情,自然,极端抽象的极少。看似杂乱的笔触其实生动而统一,纷乱的色彩其实自然而和谐,同时在统一的画面基调中用细微的变化来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如蔡锦的《美人蕉系列》就在大的基调中运用笔触与微妙的色彩变幻出绚丽灿烂,模糊而又和谐的图式。张颂仁对她的《美人蕉系列》有这样的评价:“虽然《美人蕉》的美人与芭蕉都带着明显的性象征,不过这是没有很大发挥余地的象征。她绘画的长处在于她的绘画感,她对油彩的感性,对色彩于笔触的糅合,都能使人感到绘画时的沉醉。”⑷ 三 创作题材的感受——中国女性主义的现状 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代封建制以父权制的禁锢为主导,讲究“三从四德”⑸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环境到1995年来中国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努力。女 www.showdoc.cn 5 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概念
的提出为典型。但是,与西方相比,中国女性主义的历史很短,再加上长久以来国人一直受中庸,平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女性主义与西方偏颇而又激进的女权主义相比,它显得比较平和。但在中国女性主义内部,也有一些女性主义者具有较强的两性对抗意识,力求获得男女两性事实上的平等。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封建影响深厚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想要获得两性之间的平等必要时就必需来点矫枉过正。但在封建主义的历史如此悠久以及其影响如此深厚而又未发生过像西方那么独立的女权运动的中国,要让女性主义让国人所认识接受,那需要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女性主义在中国行走的路,就像未知空间中生长出的种子,落在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化进程交迭作用的土壤中,并参照着“平等”和“自由”的因子生根发芽,它虽然以新事物的身份让部分国人感到陌生。但在一定意义上,推进着中国思想界的解放和社会革新的进程。 由荒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性主义》一书针对中国当下女性主义的背景与现状指出“微笑的女性主义”这样一个宣传词。“中国女性主义的犀利的,但不是咄咄逼人的,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怀两性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关注人这一永恒的话题。本书以历史当下,译介与本土化。理论和行动的结合为切入点,学理与时尚兼具,为我们展示出微笑的女性主义。”⑹这段文字言简意赅,既亮明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宗旨和方向,也亮明了中国女性主义的姿态。而有些人看到“微笑”两字就将“软弱”与之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想法显得过与偏激。这里的“微笑”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微笑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态度。因为在中国这一深受封建主义历史影响的国家,只有以“微笑”背后的“犀利”来逐渐对男权中心进行无情的解构。 而这里说的解构,并不是像西方女权主义一样将两性问题激化到对抗的地步。“她主要以两性的和谐发展为焦点,代替了以往两性对抗的意识。她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探讨男性问题,从而谋求两性的和谐发展。”⑺在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和现实相互磨合后的今天,用女性主义的视角丰富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的方式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采纳,而政府决策和社会机构在调整自身角度的同时,也逐渐将性别融入到相关的体系中,并加强了对文化和体制反思的力度。从而将人们的思想从社会旧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