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97.17 KB
- 文档页数:4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是一种生长在桦树上的真菌,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药中,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近年来,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也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这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的提取和成分分析桦褐孔菌的固体发酵提取物是通过发酵桦褐孔菌所得到的提取物,在抗糖尿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包括多糖、三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
这些活性成分对抗糖尿病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
1. 降血糖作用研究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实验表明,给予糖尿病小鼠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其血糖水平。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促进葡萄糖的利用,从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2. 抗氧化作用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有氧化应激的情况,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进而损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体内自由基,保护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分泌,从而减轻氧化应激对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3. 调节血脂作用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因其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作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的候选物质进行开发和研究。
可以作为功能性食品添加剂,用于调节血糖、血脂,预防糖尿病和糖尿病并发症。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作为保健品成分,用于改善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提高人体抗病能力。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活性,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
随着对其抗糖尿病活性机制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推广,相信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必将成为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资源,为糖尿病患者带来福音。
2019.36科学技术创新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李建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为多孔菌科褐卧孔菌属,别名白桦茸,是一种生于白桦树上的食药真菌,其子实体呈炭黑色的块状形态,表面有不规则沟痕,质地坚硬[1]。
主产于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日本北海道,中国黑龙江和吉林地区[2]。
主要用来治疗糖尿病和癌症,我国有关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对糖尿病和癌症有较好的疗效[3],据此对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进行归纳、总结,为桦褐孔菌的进一步研发和临床使用安全提供参考。
1药理作用桦褐孔菌在近些年成为国外研究的热潮,对其药理的研究更为深入,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桦茸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和免疫作用等[4]。
对桦褐孔菌的药理作用研究较为丰富,但很多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1.1降血糖作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规律等原因,导致糖尿病人群逐渐升高。
徐正哲等[5]研究发现,通过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给药发酵桦褐孔菌发现空腹血糖水平和肝糖原含量明显降低,可显著改善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此研究给予发酵桦褐孔菌,很难确定出桦褐孔菌发挥降血糖的活性成分。
王飞雪等[6]研究发现,注射链脲佐霉素(STZ )诱导糖尿病小鼠模型,其结果表明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其机制可能包括修复胰岛素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肝糖原的合成,降低血乳酸含量五个方面。
此类研究为桦褐孔菌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制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1.2降血脂作用血脂升高会引起高脂血症。
梁丽雅等[7]研究发现,通过喂饲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给予大鼠桦褐孔菌醇提物,结果表明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TC )、高三酰甘油(TG )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水平,其机制可能通过提高大鼠血清、肝脏和心脏中的SOD 和GSH-Px 活力、降低MDA 含量有关。
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沈心怡,刁苗璐,方妤露,张梦婷,陈涛,朱长俊【摘要】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名贵的食用药用型真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桦褐孔菌的分离提取技术及其药用功效等生物活性研究越来越重视。
本文综述了多年来对桦褐孔菌在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病毒、抗菌等生物活性方面的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同时由于桦褐孔菌来源的稀缺及其在食品和保健方面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因此对其以后的研究和产品开发作了展望。
【期刊名称】广州化工【年(卷),期】2016(011)010【总页数】3【关键词】桦褐孔菌;生物活性;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抗病毒;抗菌16世纪至今,东欧、波兰等一些国家的民间一直用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的菌核来防治癌症、心脏病、肝病等。
现阶段,对该菌的系统研究引起了许多国家一些学者的重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桦褐孔菌的生物活性研究领域,显示该菌巨大的药用价值。
1 生物活性研究1.1 抗肿瘤研究者通过实验探究桦褐孔菌对肿瘤的作用机制,表明其对不同类型的肿瘤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李根培等[1]通过体内抗肿瘤实验对乙醇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了研究:对小鼠S180肉瘤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大、中、小剂量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66.36%、74.84%、41.66%。
王文娟等[2]用桦褐孔菌水提醇沉物,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萃取后的水层物的不同浓度处理HePG2及SMMC7721细胞后,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的抑制率。
结果显示水提醇沉物对人肝癌上述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优于石油醚萃取物,并显著优于其他3种萃取物。
赵丽薇等[3]研究桦褐孔菌单体(Inotodiol)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Inotodiol对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表明Inotodiol对该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作用。
此外,白杨等[4]选用人卵巢癌SKOV3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得到不同浓度的桦褐孔菌醇组对SKOV3细胞株有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作用,并表现出浓度依耐性。
桦褐孔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崔杰;于新;王立勋;刘艳;吕邵娃【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药食两用的真菌,近年来,其在治疗糖尿病、恶性肿瘤及艾滋病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关注.药理学研究表明桦褐孔菌具有调节血糖、血脂和免疫功能、抗肿瘤、抗炎、抗衰老等方面的活性,而且还能够调节血压及胃肠道机能.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桦褐孔菌的药理活性及毒理学作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活性物质、提升药用价值及综合开发利用并被西方认可中医药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河北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7(032)003【总页数】6页(P48-53)【关键词】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真菌;多糖;降血糖;降血脂;抗肿瘤【作者】崔杰;于新;王立勋;刘艳;吕邵娃【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又称桦树茸、斜管纤孔菌等,泛指在桦树、榆树、赤杨等树木或砍伐后的枯干上所生长的外表为黑色,内部为黄褐色或茶褐色的菌丝体,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和俄罗斯北部等其他寒带地区的药用真菌。
[1]自16世纪起,俄罗斯民间开始用其预防疾病,在我国东北它也是民间的药食两用佳品,当地人用桦树茸代茶饮来预防和治疗癌症;也可与牛奶、白砂糖混合饮用来治疗胃溃疡或胃炎;它的水煎液还有调节血糖、血脂及血压的作用。
[2]近年来,由于其突出的保健作用,引起研发人员的高度关注。
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有关桦褐孔菌药理作用及毒理作用做以较为系统的综述,以期为深入研究其活性物质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1 三萜类化合物桦褐孔菌三萜类成分主要为四环三萜和五环三萜2种,其中四环三萜多为羊毛脂甾烷型,主要包括羊毛甾醇[3]、桦褐孔菌醇[4]、3β,22,25-三羟基羊毛甾-8-烯[4]、栓菌酸[5]、羊毛甾-24-烯-3β,21-二醇[5]、3β-羟基羊毛甾-8,24-二烯-21-醛[6]、3β,25-二羟基羊毛甾-8,23-二烯[7]、3β,22-二羟基羊毛甾-8,24-二烯-7-酮[8]、羊毛甾-7,9(11),23E-三烯-3β,22R,25-三醇[9]、3β,22-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10]、3β-羟基-8,24-二烯羊毛甾-21,23内酯[11]、inonotsuoxide A[12]、inonotsuoxide B[12]、InonotsutriolA[13]、InonotsutriolB[13]、InonotsutriolC[13]等。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桦褐孔菌是一种木材腐朽真菌,也被称为猪肝菌或熏肉蘑菇。
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
含有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和生物活性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趋化、
抗炎、抗癌等。
此外,桦褐孔菌还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抗糖尿病药物。
1.抗高血糖活性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对高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
一项研究中,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不同剂量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
物处理组。
结果发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以显著降低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胰
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提示其可能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2.保护胰岛细胞活性
4.促进胰岛素分泌
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还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
在一项研究中,使用β细胞
中的INS-1株,分别添加不同几率的热水提取物,以测定其直接对胰岛素分泌产生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高糖条件下,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能够剂量依赖性地提高胰岛素分泌。
结论
综上所述,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具有很好的抗糖尿病活性,包括抗高血糖、
保护胰岛细胞、降低血脂和促进胰岛素分泌等作用。
尽管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但这些研
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可能成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糖尿病的天然药物。
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侧重于了解其抗糖尿病机理和安全性。
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摘要】本实验研究了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方法是采用溶剂法和柱色谱法提取分离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对其化学结构进行鉴定,然后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二甲苯致小鼠腹膜炎模型对所得化合物的抗炎活性进行考察.最终从桦褐孔菌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羊毛甾醇(1)、inotodiol(2)和trametenolic acid(3).化合物1、2、3在10 mg/kg均显著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化合物1和2在10 mg/kg时显著降低血管通透性.由此得出化合物1~3均有抗炎活性,其中trametenolic acid(3)的抗炎活性最强.【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0(022)003【总页数】4页(P433-436)【关键词】桦褐孔菌;化学成分;羊毛甾醇;inotodiol;trametenolic acid;抗炎【作者】张旭;赵芬琴;韩光;刘蕾;高昕【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中药研究所;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天然药物研究所,开封,475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Q58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Pers.:Fr.)Pilat,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分布于北半球45°~50°的地区,在我国的黑龙江、吉林两省资源较丰富。
桦褐孔菌中主要含有羊毛脂烷型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到目前为止已从桦褐孔菌中分离得到了10余种新化合物,如 inotodiol[1,2]、3β-hydroxy-lanosta-8,24-dien-21-al、3β,22-dihydroxy-lanosta-7,9(11), 24-triene、3β,22-dihydroxy-lanosta-8,24-dien-7-one、25-methoxy-21,22-cyclolanosta-8-ene-3β,21-diol、3β, 22α-dihydroxy-lanosta-8,23E-diene-25-peroxide、3β, 22α,25-trihydroxy-lanosta-8,23E-diene、以及 3β-hydroxy-8,24-dien-lanosta-21,23-lactone、3β,22,25-trihydroxy-lanosta-8-ene、21,24-cyclopentalanosta-3β, 21,25-triol-8-ene[3-12]等均为仅存于桦褐孔菌中的羊毛脂烷型化合物。
白桦茸的重要医用价值白桦茸深层提取加工技术的重要价值及对人类未来健康的重大意义1、白桦茸简介白桦茸,又称桦褐孔菌,是一种特别珍贵的药用真菌,属于锈革孔菌科,学名是Fuscoporia oblique,又名Innonotus obliquus。
白桦茸为深栗色的多孔菌,子实体呈伞形平伏在树皮下,菌肉黄褐色,常生于白桦、银桦、榆树和赤杨等的树皮下或砍伐后树木的枯干上,在树皮破损及伤节处形成肉瘤状的菌核,大小如拳头,表面坚硬、黑色、富有光泽,有深角形龟裂。
白桦茸多生长在北美州、波兰、俄罗斯、芬兰、日本北海道一些地区,我国黑龙江、吉林地区也有生长。
在俄罗斯、日本北海道等寒带地区,民间流传只要将其煎煮当茶喝就不会患癌症,这一秘密自前苏联小说《癌症病房》一书中公开以来,现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发的保健食品,被誉为继桑黄和巴西蘑菇之后抗癌防癌的“明日之星”。
白桦茸是一种极其珍贵的菌类植物,生长在北纬46—50度野生的白桦树立木上,低于摄氏零下40度寒冷的环境下仍可生存,人工栽培不易成活,自然状态二十年才能收成一次,每年收成总量在30吨左右。
17世纪以来东欧、俄罗斯等国家的部分地区曾普遍利用它来医治各种疑难杂症,如:胃癌、食道癌、肠癌、子宫癌、肝癌等;此外,还用于治疗肾病、心脏病、白血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症,都显现出很好的效果;同时它还能分解部分细菌病毒,排除肝、肾、脾脏的毒素,促进神经系统协调,具有保持青春活力的特殊作用。
正因为如此,白桦茸才被医学界认为是上帝赐给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被誉为“森林钻石”。
2、白桦茸的主要成分白桦茸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桦褐孔菌醇、桦褐孔菌素、SOD、氧化三萜类化合物、叶酸衍生物、香草酸、丁香酸、类固醇、生物碱、木质素、多酚类等200多种成份,研究发现其所含的SOD(超氧化物岐化酵素)是灵芝的55倍, 巴西蘑菇的23倍, 猴头菇的25倍, 且水溶性多醣类如1,3-1,6 β--葡聚糖高55.6mg/g。
特产研究137Special Wild Economic Animal and Plant ResearchDOI:10.16720/ki.tcyj.2022.076桦褐孔菌降脂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隆海鸣,李鑫※(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76)摘要:桦褐孔菌[(Fr.)Pilat]是一种天然真菌药物,活性成分丰富,本综述对其主要活性成分诸如多糖、黄酮、多酚和三萜以及它们的降脂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新型无毒副作用的降脂药物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桦褐孔菌;活性成分;降脂中图分类号:R2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721(2022)03-0137-05LONG Hai-ming,LI Xin※(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Harbin150076,China)Abstract:is a kind of nature fungus medicine which has abundant active ingredients,the paper dealed with the latest pro-gresses of the researches about the polysaccharide,flavonoids,polyphenols and triterpenoids of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in ,as well as the lipid-lowering mechanismof were reviewed.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in these areas in recent years were reviewed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on-toxic medicines of reducing lipids.Key words:;ctive ingredients;lipid-lowering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们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高脂肪和高蛋白质食物的摄入增加明显,但日常运动量却减少了,致使近年来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大幅升高,并逐年呈上升趋势[1]。
桦褐孔菌菌核提取物对细菌抑菌活性研究刘迎秋;熊红霞;包海鹰;Irina A.Gorbunova;李玉【期刊名称】《中国食用菌》【年(卷),期】2009(028)002【摘要】采用纸片法研究了桦褐孔菌的水、甲醇、丙酮、氯仿、石油醚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 cat、EnR £、ATCC25 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 923、O41 ermc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R cat、ATCC25 92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O41 ermc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甲醇提取物在10 mg·mL-1浓度下对大肠杆菌ER cat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率高达84.1%;石油醚提取物对除大肠杆菌EnR £以外的其它供试菌株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另外,浓度为10mg·mL-1的丙酮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nR £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浓度2.5 mg·mL-1的甲醇提取物和浓度10 mg·mL-1的石油醚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 923的抑菌作用较为明显.【总页数】5页(P31-35)【作者】刘迎秋;熊红霞;包海鹰;Irina A.Gorbunova;李玉【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16;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8;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中心植物园,俄罗斯,新西伯利亚,630090;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46.2【相关文献】1.桦褐孔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J], 黄纪国;余雄涛;谢意珍;潘鸿辉;蓝宇虹;吕静2.桦褐孔菌不同提取物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 [J], 师苑;朱红薇;张运洋;林冰枫;李咏欣;朱长俊3.桦褐孔菌提取物影响α-糖苷酶活性研究∗ [J], 沈心怡;刁苗璐;方妤露;张梦婷;陈涛;朱长俊4.桦褐孔菌菌质提取物抗菌活性研究 [J], 郭佳佳;李东文;姚慧莹;谢小梅;苏明声;梁永红5.斜生褐孔菌液体发酵产物及菌核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J], 王秋雯;王秋颖;邱文娜;唐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桦褐孔菌发酵及其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研究李婉珍;胡丰林;万水霞;耿德贵;桂琳;杨成;樊美珍【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06(023)004【摘要】用1,1-diphenyl-2-picryhydrazyl(DPPH)酶标仪法,对桦褐孔菌发酵液的甲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率进行了测定,发现该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活性;进一步用DPPH薄层试验,结果发现该菌的CHCL3提取物中主要含有两个具清除自由基活性的组分.在此基础上,以清除自由基活性为指标,对桦褐孔菌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发现当培养条件为:葡萄糖20g/L、甘油6mL/L、蛋白胨15g/L、CuSO4 0.005g/L、酪氨酸0.05g/L;种龄为7d、装液量为50mL/250mL、转速为180r/min、接种量为10%时,桦褐孔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总页数】4页(P22-25)【作者】李婉珍;胡丰林;万水霞;耿德贵;桂琳;杨成;樊美珍【作者单位】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安徽省微生物防治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5【相关文献】1.桦褐孔菌不同提取物提取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 [J], 师苑;朱红薇;张运洋;林冰枫;李咏欣;朱长俊2.桦褐孔菌菌质提取物抗菌活性研究 [J], 郭佳佳;李东文;姚慧莹;谢小梅;苏明声;梁永红3.桦褐孔菌多糖对小鼠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J], 吴艳玲;南极星4.桦褐孔菌固体发酵菌质水提物抗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 [J], 刘勇; 史嘉翊; 张哲; 柏合5.桦褐孔菌中的活性化合物桦褐孔菌醇 [J], 赵芬琴;邓丽颖;杨灿宇;朴惠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与桦褶孔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与桦褶孔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引言:云芝是一种珍贵的药用菌类,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其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其中抗炎活性备受关注。
近年来,研究发现桦褶孔菌是一种具有潜在抗炎活性的真菌,其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呈现出显著的药理活性,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以及桦褶孔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一、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云芝的抗炎活性是其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云芝中的多糖、三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等成分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其中,多糖是云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调节免疫系统、抗氧化等作用,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
此外,云芝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也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组织炎症反应。
二、桦褶孔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桦褶孔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其体内合成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被广泛关注。
研究发现,桦褶孔菌产生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
其中,一些次生代谢产物被证实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相关疾病症状。
三、云芝与桦褶孔菌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近年来,研究者开始探索云芝与桦褶孔菌的联合应用,以期发现更多具有抗炎活性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
研究发现,云芝与桦褶孔菌共同培养时,能够促进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进一步增强其抗炎活性。
此外,还有研究证明云芝提取物与桦褶孔菌次生代谢产物的联合应用,可以显著降低抗生素耐药菌的形成。
然而,目前对于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方法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
其次,云芝中活性成分的种类和作用机制仍不完全明确,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此外,云芝与桦褶孔菌的联合应用研究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验与临床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云芝的抗炎活性评价与桦褶孔菌的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桦褐孔菌在国内外的研究桦褐孔菌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食用真菌,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多。
桦褐孔菌除了生长在俄罗斯境地,还有北欧、日本北海等高寒地带都有少量的桦褐孔菌,另外,在我国东北的长白山一带也有生长。
国内研究在我国已经有超过100篇学术论文,论证桦褐孔菌的药理性。
在2008年,生物领域院士魏江春教授说:“桦褐孔菌可以治疗胃癌、肺癌、食道癌、肠癌等,是俄罗斯人眼中的“灵芝仙草””;在我国出版的《中国抗肿瘤大型药用真菌图鉴》中,就详细记载了桦褐孔菌抗肿瘤的功效;而国内较早关注桦褐孔菌的专著是1980年出版的《真菌与人》,在书里提到了“桦褐孔菌能复活人体免疫力,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1998年吉林农业大学学报进一步指出,是桦褐孔菌多糖,对肿瘤有抑制作用;我国出版的《蕈菌医方集成》,就指出了怎么应用桦褐孔菌。
(蕈:xùn)1996年8月23日,我国著名中医贾春宝博士及多家临床医院对“桦褐孔菌”提取剂的500名病患者进行了为期1年追踪随访,因部分样本在中途流失或停服,以至于最终收到的样本数仅389例,服用“桦褐孔菌”制剂三个月后,329患者的餐前血糖均保持在5.3-6.3之间,289名患者在服用9个月后,停止胰岛素注射,221名患者甚至已不再使用任何化学降糖药。
1998年9月,贾春宝博士开始将“桦褐孔菌”逐步应用到“糖尿病足病、肾病”等重大糖尿病并发症的治疗中。
早在2006年,“今日早报”就有版面对桦褐孔菌进行报道过,桦褐孔菌之所以受到关注,实则跟桑黄的研究差不多,一是它的降糖能力,二是它对抗肿瘤的能力。
2017年“今日早报”再次力推桦褐孔菌,并进行大版面报道,让这一药用真菌更加引人注目。
国外研究我国对于桦褐孔菌的实用及研究还是晚于国外,俄罗斯人对于桦褐孔菌的研究可追溯到公元11世纪的时候,当时俄罗斯有个大公,叫符拉基米尔,他当时就喝桦褐孔菌煮的汤剂而治愈了他的唇癌;而在16世纪俄罗斯北方有些农民,他们喝桦褐孔菌煮的茶,很少长肿瘤和胃肠道的疾病,日本则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了类似人体胰岛素的“真菌多肽蛋白”,又一次震惊了世界医学界。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 LNUF008)三萜类物质活性分析及鲨烯合酶基因克隆》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LNUF008)三萜类物质活性分析及鲨烯合酶基因克隆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 LNUF008)中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并探索其与鲨烯合酶基因的关系。
通过生物活性分析,明确三萜类物质的药理作用;通过基因克隆技术,获得鲨烯合酶基因序列,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合成途径及功能奠定基础。
一、引言桦褐孔菌作为一种药用真菌,在传统医学中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其中三萜类物质是其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桦褐孔菌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药理作用机制,为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重点分析桦褐孔菌中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及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1)桦褐孔菌样本:采集自特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编号LNUF008。
(2)试剂与仪器:各种生化试剂、PCR仪、凝胶成像系统等。
2. 方法(1)三萜类物质的提取与分离:采用适当的提取方法,从桦褐孔菌中提取三萜类物质,并通过柱层析、薄层扫描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2)生物活性分析:对分离得到的三萜类物质进行体外及体内生物活性测试,包括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实验。
(3)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通过基因组DNA的提取、目的基因的PCR扩增、克隆载体构建等步骤,获得鲨烯合酶基因序列。
三、结果与分析1. 三萜类物质的活性分析(1)抗氧化活性:经过体外实验,发现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有效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损伤。
(2)抗炎活性:体内实验表明,三萜类物质能够显著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3)抗肿瘤活性:桦褐孔菌中的三萜类物质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为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2. 鲨烯合酶基因的克隆(1)基因组DNA的提取:通过适当的DNA提取方法,成功获得桦褐孔菌LNUF008的基因组DNA。
Edible and medicinal mushrooms2021,29(3):202~207桦褐孔菌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杨珺尧孟利(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业微生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80)摘要桦褐孔菌是一种珍贵的天然食药兼用真菌,富含桦褐孔菌醇、羊毛甾醇、黑色素等多种活性成分。
在抗肿瘤、治疗糖尿病等方面效果突出,被大量应用于医药和临床,致使野生资源被大量利用而极度匮乏。
参考有关文献综述桦褐孔菌的生物形态特征、生长环境、主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对国内外桦褐孔菌的作用机制、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在治疗肿瘤和糖尿病、人工培养技术等方面的现状进行综述、述评。
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桦褐孔菌;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S6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码:2095-0934(2021)03-202-0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of Inonotus obliquusYang Junyao Meng Li(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Agricultural Microbiology Technology,Ministry of Education,Heilongji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80,China)Abstract Inonotus obliquus is a kind of precious natural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us which contains rich inotodiol, lanosterol,melanin and many kinds of active ingredients.Because I.obliquus shows outstanding effects on anti-tumor and treatment of diabetes,it has always been deeply use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medical and clinical fields.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wild resources are used and extremely scarce.In this paper,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rowth environment,main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the I.obliquus were reviewed with reference to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mechanism,active ingredient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on of I.obliquus at home and abroad,as well as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 and diabetes,and artificial culture technology were reviewed and reviewed.In addition,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I.obliquus was prospected.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黑龙江大学专项资金项目“基于免疫纳米金标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测定食品中呋喃丹”(KJCX201817)作者简介:杨珺尧(1997—),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食品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检测研究。
《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及抗氧化活性研究》一、引言桦剥管菌,一种常见于北方山林的真菌,含有丰富的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
多糖是天然产物中的一种重要生物活性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功能,如抗氧化、抗肿瘤、免疫调节等。
本文旨在研究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桦剥管菌采集自北方山林,经过鉴定确认其种类。
实验所需试剂均为分析纯。
2. 方法(1)多糖的提取将桦剥管菌粉碎后,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多糖。
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包括浸提温度、时间、液固比等。
(2)多糖的分离纯化采用透析、醇沉、离子交换、凝胶层析等方法对提取的多糖进行分离纯化。
(3)抗氧化活性测定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等指标评价桦剥管菌多糖的抗氧化活性。
三、结果与分析1. 多糖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浸提温度60℃,浸提时间3h,液固比为20:1。
在此条件下,多糖的提取率达到最高。
2. 多糖的分离纯化经过透析、醇沉、离子交换、凝胶层析等步骤,成功分离出纯度较高的桦剥管菌多糖。
通过质谱、核磁共振等手段鉴定其结构。
3. 抗氧化活性测定桦剥管菌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均高于同类产品。
且多糖的抗氧化活性与其分子量、糖链结构等因素有关。
四、讨论本实验成功提取分离了桦剥管菌多糖,并证实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多糖的抗氧化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有关。
此外,多糖的分子量、糖链结构等因素也会影响其抗氧化活性。
因此,在进一步开发桦剥管菌多糖的药用价值时,需考虑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五、结论本文研究了桦剥管菌多糖的提取分离方法及其抗氧化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了理论依据。
实验结果表明,桦剥管菌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等机制有关。
神奇的西伯利亚灵芝:桦褐孔菌“俄罗斯科学家保守了30年的秘密!”打开“百度百科”搜索“桦褐孔菌”,第一句就怪吓人的:桦褐孔菌是来自西伯利亚原始森林中的神秘药用真菌,70年代俄罗斯医学科学院〔Hutchens〕、俄罗斯堪索莫乐斯基〔Komsomlski〕制药公司临床证明从桦褐孔菌中提取的“真菌多肽蛋白”有惊人作用之后,一直封锁消息,直到美国科学家从桦褐孔菌中发现类似“真菌多肽蛋白”,才触动了俄罗斯人的敏感神经,把这一研究成果公布于世。
神奇的桦褐孔菌,被一般人所知是由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癌症病房》(1970年获得)引起的。
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有一俄罗斯村庄多年来熬一种气味和色泽类似咖啡的桦褐孔菌茶,结果村庄里无一人得肠胃病及癌症。
以此为据,桦褐孔菌开始被广泛关注。
俄罗斯北部人认为:这是上帝赐给苦难人类的一种神奇的礼物,可用来防治肝癌、肺癌、艾滋病和-157大肠杆菌中毒。
日本的研究人员高度评价桦褐孔菌,称此为一种“万能药”。
1955年莫斯科医科院宣布桦褐孔菌为抗癌物质,政府批准桦褐孔菌可用于医药品开发。
美国把桦褐孔菌列入“特殊的天然物质”,作为宇航员的未来饮品。
日本则把桦褐孔菌作为肝癌、肺癌、艾滋病和0-157大肠杆菌中毒的治疗剂,并申请多项有关桦褐孔菌的专利。
长期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表明,使用桦褐孔菌无任何毒副作用,起到的药效很多,主要一是治疗糖尿病。
桦褐孔菌精粉,对糖尿病的有效率为93%;二是抗肿瘤作用。
对多种肿瘤细胞(如乳房癌、唇癌、胃癌、耳下腺癌、肺癌、皮肤癌、直肠癌、霍金斯淋巴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防止肿瘤细胞转移、复发,增强免疫能力,并用于配合恶性肿瘤患者的放疗、化疗,增强病人的耐受性,减轻毒副作用。
第一次在杭州露脸,便成被告大概是2006年的时候,我们用了豆腐干大小一块地方,登过一则简讯:有一种降血糖特别灵的野生药用真菌,叫桦褐孔菌,被誉为“西伯利亚灵芝”,与其他灵芝配伍后,可以用来降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