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部先天畸形的CT和MR诊断
- 格式:ppt
- 大小:214.50 KB
- 文档页数:24
图1 图2图3 图4图5 图6图7 图8图9 图10图11 图12耳影像学与临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到复旦大用用(一) 迟放鲁上海 200031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随着CT 、MR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从本期起,继续教育栏目对耳和颞骨影像学的结构、解剖名词及诊断作系统介绍。
首先介绍耳部正常CT 解剖结构,然后介绍耳部、内听道MRI 解剖结构。
在了解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将介绍和分析耳和侧颅底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CT 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用中价值较高。
MRI 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
CT 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 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 检查。
本栏目得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CT 室罗道天教授和宋济昌副教授的支持,特此感谢。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130KV 、100MA 、3-6S 、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
横断面CT 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
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
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
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耳部CT和MRI诊断及检查方式选择耳部疾病临床高发。
我国听力下降发生率约为13%,听力残疾约为8%,耳鸣约为17%,明确病因并进行早期合理干预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
影像检查是耳部疾病诊疗的关键技术之一。
优化检查技术和流程,规范耳部扫描及后处理、报告内容及诊断要点,将进一步提升耳部影像的应用价值。
耳部常见症状影像检查路径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
1、眩晕临床以眩晕症状就诊的患者需要首先判断症状病因,即耳源性眩晕或非耳源性眩晕。
若为耳源性眩晕则首选高分辨率CT进行检查,重点观察中、内耳骨性结构是否有病变或表现异常(如耳硬化症、半规管裂综合征等)。
如经高分辨率CT 排查结果为阴性,疑为梅尼埃病或迷路炎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做MRI检查明确诊断,梅尼埃病内耳MRI钆成像可见膜迷路扩大征象提示内淋巴积水,迷路炎行MRI增强扫描表现也具有一定特征。
眩晕的影像检查路径见图1。
图1 眩晕的影像检查路径。
HRCT:高分辨率CT图2 成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的影像检查路径图3 成人感音性聋的影像检查路径图4 婴幼儿听力下降的影像检查路径图5 耳鸣的影像检查路径。
MRA:MR血管成像;MRV:MR静脉成像图6 周围性面瘫的影像检查路径2、听力下降(1)成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高分辨率CT依然是成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的首选检查方法,重点观察外耳、中耳及卵圆窗结构病变,如外耳道炎症、外耳道占位病变等。
中耳乳突炎、胆脂瘤同样是引起传导性耳聋的常见病因,此外听骨链的异常及病变也是观察的重点,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听骨链的影像评价推荐使用重组图像进行,有利于对各听小骨形态、关节关系进行显示。
在经高分辨率CT排查出外耳或中耳占位性病变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MRI检查进一步观察,确定病变累及的范围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以便给临床制订手术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成人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的影像检查路径见图2。
图1 图2图3 图4图5 图6图7 图8图9 图10图11 图12耳影像学与临床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耳部疾病的诊断除了临床体格检查、听力检查、前庭功能检查外,影像学检查越软组织的显示,在一般耳部疾病的应到复旦大用用(一) 迟放鲁上海 200031来越成为诊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随着CT 、MRI 的普及,耳和颞骨影像学检查已成为耳和侧颅底临床常规的辅助诊断项目。
从本期起,继续教育栏目对耳和颞骨影像学的结构、解剖名词及诊断作系统介绍。
首先介绍耳部正常CT 解剖结构,然后介绍耳部、内听道MRI 解剖结构。
在了解正常结构的基础上,将介绍和分析耳和侧颅底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CT 对骨和钙化组织显影清晰,可兼顾骨与用中价值较高。
MRI 可多轴向成像以提供全面观察;可避免骨质干扰骨管腔内细小软组织结构的显示,而且对软组织特性反映较好,故常用于耳、内听道、侧颅底肿瘤的软组织病变检查。
CT 观察骨结构以骨算法扫描最为清晰,如用普通扫描则应加骨窗(扩大窗宽,提高窗平)显示,以利观察细小骨质改变。
耳部CT 常用轴位和冠位,本期重点介绍耳部轴位CT 检查。
本栏目得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CT 室罗道天教授和宋济昌副教授的支持,特此感谢。
耳部轴位又称水平位,病人仰卧,取听-毗线,于外耳孔上方10mm 处,可130KV 、100MA 、3-6S 、1-3MM 层厚和间距用骨质窗位条件,往下连续扫描,要求扫完整个岩锥。
横断面CT 对于外耳道前后壁、中耳前后内外壁、听小骨、内耳道前后壁、内耳迷路、面神经膝部和垂直段、乙状窦、静脉孔及颈动脉管等结构显示较清楚。
由于头位的关系,显示的结构有时二侧不对称,需要以同一平面进行对比。
这里仅就典型的层面进行讨论。
图1.-图4.显示岩尖部和上半规管。
图5.起出现内听道。
图6.出现耳蜗顶旋,同时在内听道外侧有一通向上鼓室的通道,是面神经迷路段。
内听道的听神经到达耳蜗为止,前庭神经止于前庭和半规管,唯有面神经向鼓室方向延伸,形成面神经迷路段。
80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月 第4卷第1期先天性耳聋是指因母体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异常或者遗传因素导致的耳聋,患儿临床特征是出生时或者出生后不久就已存在听力障碍,不仅会使其听力受损,同时还会对其语言系统发育产生影响,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一定困难,影响其心理健康。
临床常通过儿科检查、颞骨高分辨CT与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先天性耳聋,影像学检查将该病分成软组织结构或者骨性结构异常两类[1]。
儿童属于一类较为特殊的检查群体,在检查前需应用镇静剂,确保其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这对完成整个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需要临床重视检查工作的规范性[2]。
本文就CT及MRI在先天性耳聋诊断中的一致性和临床价值开展分析,现进行以下阐述: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8年12月—2019年9月我院接收的先天性耳聋儿童共150例为研究对象,包含81例男和69例女,年龄范围在10~156个月,平均(78.25±10.35)个月。
所有患儿均开展CT内听道骨三维重建以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
均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说明。
本次研究得到院内伦理委员会许可。
1.2 方法1.2.1 MR检查 选择飞利浦3.0T MR机,主要采取3D薄层重T2加权水成像,同时加扫内听道神经血管成像,具体扫描序列与参数:轴位T2W-DRIVE-HR 3D序列,TE为Shortest,TR为1500ms,层厚度为0.8mm,矩阵为480×256。
颞骨岩部轴位T1W-B-FFE 3D序列,TE为Shorest,TR为Shorest,层厚0.8mm,矩阵480×256。
使用Philips 256iCT设备工作站观察图像,同时采用MPR、MIP以及VR等对面部神经和内耳结构开展重建。
1.2.2 CT检查 结束MR检查后立即开展CT检查,选择飞利浦256层CT,扫描时采取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双侧内耳靶重建,扫描范围从乳突尖到颞骨上缘包含外耳廓。
CT和MRI对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诊断价值及对比【摘要】目的:探讨ct和mri在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的20 例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患者均行同期颞骨ct 和 mri 检查。
结果:本组20例中前庭导水管扩大 4 例,且mri显示该4例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均扩大;单纯 mondini 型畸形 1例;水平半规管短小 2 例;双侧内听道狭窄合并前庭半规管发育不良 1例;单纯内听道狭窄1例。
所有内听道狭窄者mri 均显示其前庭耳蜗神经畸形。
其余11例 ct 和mri均未见内耳及前庭耳蜗神经畸形。
结论:ct与 mri诊断内耳畸形互为补充。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56-02内耳位于颞骨岩部,由结构细微、复杂的管腔所组成。
曾经是影像学检查的盲区。
近年来高分辨率ct在颞骨先天性畸形诊断中的作用已被公认[1,2]。
mri随着先进的后处理软件的应用,其显示内听道及内耳膜迷路的精细结构已成为现实.。
本文着重探讨ct 和mri对小儿先天性感音性耳聋的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自2012年06月至2012年07月,对20例儿童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进行了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
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4岁,平均1.2岁。
采用 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 扫描仪。
行轴位螺旋式扫描,扫描基线与听呲线平行,扫描范围从岩骨上方到外耳道下缘,扫描层厚2.0mm,fov15cm,电压120kv,电流220ma。
冠状面多平面重建(mpr)范围从颞颌关节窝后方到乙状窦前壁,重建层厚为0.6mm。
骨算法,单侧局部放大摄片。
mri扫描仪为ge excite hd.3.0t。
8 通道相控阵头颅线圈。
颞骨高分辨扫描序列:颞骨岩部轴位三维快速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3d -fiesta)高分辨mri扫描,层厚0.8mm,tr7.9ms,te4.2ms,矩阵320x256。
内耳畸形的CT及MRI表现及其临床意义刘铁军;曲晓峰;林剑平【摘要】目的探讨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表现及其在临床方面的应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2月耳鼻喉科听力学检查后确诊为SNHL的47例患者进行CT和MRI扫描,并对其伴发的内耳畸形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RI显示蜗神经发育不良32例(42耳),其中17耳伴不同程度的蜗神经信号缺如和内听道狭窄,25耳蜗神经缺如或变细但内听道宽度正常;CT显示内耳道狭窄17耳,蜗神经孔狭窄22耳,骨性封闭11耳.MRI诊断蜗神经发育不良明显优于CT.CT和MRI在诊断内耳其它结构发育不良方面诊断率一致,其中耳蜗畸形46耳,其中有3耳伴中耳畸形,2耳Michel畸形,共腔畸形2耳,Mondini畸形25耳;前庭畸形56耳;半规管畸形60耳;前庭导水管扩大4耳.结论虽然CT和MRI检查都能诊断先天性SNHL的患者是否伴有内耳畸形,但MRI能够判断内耳膜迷路及听神经发育的异常程度,已成为电子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术前必要检查.【期刊名称】《遵义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6)002【总页数】5页(P137-140,144)【关键词】内耳畸形;耳蜗植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刘铁军;曲晓峰;林剑平【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医院影像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辽宁大连116023;鄂尔多斯东胜医院影像科,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6.96先天性内耳畸形的病因非常复杂,它是导致临床上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主要病因之一[1],先天性SNHL患儿内耳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听力患儿[2]。
约20%的内耳畸形为骨迷路畸形,另80%为膜迷路畸形[3]。
绝大部分膜迷路畸形仅凭目前的影像学检查还无法确诊,但MRI可以判断内耳骨迷路正常的病人是否伴有听神经发育异常。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耳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颞骨位于颅骨两侧,嵌于蝶骨、顶骨及枕骨之间,参与组成颅中窝和颅后窝,由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茎突五个部分组成。
由外向内为外耳、中耳及内耳。
外耳道长约2.5cm~3.0cm,外1/3 为软骨部,内2/3 为骨部。
中耳由鼓室、鼓窦(乳突窦)、咽鼓管、乳突组成。
鼓室为不规则含气腔,分为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鼓室内有听小骨,包括锤、砧、蹬骨,咽鼓管为鼓室与鼻咽腔的通道,内耳位于岩部内,又称迷路,由致密骨构成,包括前庭、前庭窗、前庭水管、半规管、耳蜗、耳蜗水管。
面神经管走行于颈骨内,总长平均30mm,两个弯曲即膝状神经节(第一膝)和锥曲处(第二膝),分三段即迷路段、水平段、垂直段。
颧骨内或周边还有乙状窦、颈静脉窝、颈动脉管等结构。
HRCT 可以清楚地显示上述诸结构。
MRI 检查骨质及气体均为低信号强度,T2WI 可见膜迷路及内耳道内脑脊液呈高信号,听神经、面神经呈条状中等信号;T1WI 膜迷路及内耳道内脑脊液呈低信号,神经呈中等信号。
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解剖变异:乙状窦前位、颈静脉窝高位及憩室、颈动脉管异位、中颅窝底低位、面神经管鼓室段低位、乳突段前位等也可明确诊断。
(二)基本病变表现1.形态异常见于先天发育畸形,如外耳道闭锁,鼓室狭小,耳蜗畸形等。
2.骨质破坏见于肿瘤及炎性病变。
3.骨质增生硬化见于炎性病变、骨纤维结构不良、畸形性骨炎。
4.骨质结构不连续见于骨折。
5.异常软组织密度影见于炎症、肿瘤等。
(三)比较影像学耳部影像学检查有多种检查技术。
平片目前已趋向淘汰,好成绩辨力CT 检查为颧骨及其病变的常规检查技术,病变累及颅内或膜迷路时应行MRI 检查,肿瘤性病变及炎性病变还需要增强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