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 格式:docx
- 大小:18.73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的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是按经验或优化设计的方法确定的,根据这些参数设计的悬架结构,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其性能是不变的,也是无法进行调节的,使汽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受到一定影响。
故称传统的悬架系统为被动悬架系统。
如果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特性能根据汽车的行驶调节(车辆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况等)进行动态自适应调节,使悬架系统始终处于最佳减振状态,则称为主动悬架。
主动悬架系统按其是否包含动力源可以分为全主动悬架(有源主动悬架)和半主动悬架(无源主动悬架)系统两大类。
全主动悬架全主动悬架是根据汽车的运动状态和路面状态,适时地调节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使其处于最佳减振状态。
它是在被动悬架(弹性元件、减振器、导向装置)中附加一个可控作用力的装置。
通常由执行机构、测量系统、反馈控制系统和能源系统4部分组成。
执行机构的作用是执行控制系统的指令,一般为发生器或转矩发生器(液压缸、气缸、伺服电动机、电磁铁等)。
测量系统的作用是测量系统各种状态,为控制系统提供依据,包括各种传感器。
控制系统的作用是处理数据和发出各种控制指令,其核心部件是电子计算机。
能源系统的作用是为以上各部分提供能量。
半主动悬架目前,主流的半主动悬架不考虑改变悬架的刚度,而只考虑改变悬架的阻尼,因此它无动力源且只由可控的阻尼元件组成。
由于半主动悬架结构简单,工作时几乎不消耗车辆动力,而且还能获得与全主动悬架相近的性能,故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半主动悬架按阻尼级又可以分成有级式和无级式两种。
(1)有级式半主动悬架它是将悬架系统中的阻尼分为两级、三级或更多级,可由驾驶员选择或根据传感器信号自动进行选择悬架所需要的阻尼级。
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路面条件(好路或坏路)和汽车的行驶状态(转弯或制动)等来调节悬架的阻尼级,使悬架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从而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半主动悬架中的三级阻尼可调减振器的旁路控制阀是由调节电动机来带动阀芯转动,使控制阀孔具有关闭,小开和大开3个位置,产生3个阻尼值。
第16卷第4期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12月V ol.16N o.4 JOURNA L OF Y UZH OU UNI VERSITY(Nat.Scien.Edit.) Dec.1999 文章编号:1006-3293(1999)04-0058-04汽车主动悬架控制方法的现状与发展Ξ李 军1 成思源2 卢海峰2(1.渝州大学机械系,重庆400033;2.重庆大学汽车系,重庆400044)摘 要 主动控制悬架可使汽车乘坐舒适性和操纵安全性同时得到改善。
介绍了国内外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现状及发展,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 汽车;主动悬架;现状与发展;控制方法中图分类号:TH16 文献标识码:A悬架是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与车桥(或车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
路面作用于车轮上的垂直反力(支承力),纵向反力(牵引力和制动力)和侧向反力以及这些力所造成的力矩都要通过悬架传递到车架(或承载式车身),以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
悬架的作用除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或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减振和缓冲能力,以缓和由于路面不平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载荷,保护车身、乘客、货物并抑制车轮的不规则振动,保证汽车的正常行驶。
悬架的设计对车辆的总体性能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驾驶员以及乘客的舒适性,车身的姿态控制以及直接影响操纵稳定性和附着性能的轮胎动力负荷。
同时悬架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等都有重要影响。
因此,选择好的悬架特性,设计性能优越的悬架,对提高汽车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
最常规的悬架的主要性能参数的选择是从整车出发,根据汽车的综合性能要求,在保证整车具有良好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前提下,由设计人员根据理论实践选择悬架的固有频率,静挠度和动挠度的取值范围。
悬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有效地减缓路面不平而引起的车体振动(乘坐舒适性)以及操纵安全性。
随着汽车性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悬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主动悬架系统主动悬架是用一个有自身能源的力发生器来代替被动悬架中的弹簧和减振器。
根据作动器响应带宽的不同,主动悬架又分为宽带主动悬架和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也被叫做全主动悬架和慢主动悬架。
全主动悬架系统所采用的作动器具有较宽的响应频带,以便对车轮的高频共振也加以控制。
作动器多采用电液或液气伺服系统,控制带宽一般应至少覆盖0〜15Hz,有的作动器响应带宽甚至高达100Hz。
结构示意图见上图。
从减少能量消耗的角度考虑,也可保留一个与作动器并联的传统弹簧,以用来支持车身静载。
主动悬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要求作动器所产生的力能够很好地跟踪任何力控制信号。
因此,它为控制律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设计空间,即如何确定控制律以使系统能够让车辆达到最佳的总体性能。
近二十年来,有大量关于主动悬架的研究论文及专题回顾文献发表。
研究结果表明,主动悬架能够在不同路面情况及行驶条件下显著地提高车辆性能。
主动悬架的研制工作起始于八十年代。
Lotus 制造了第一辆装有主动悬架的样车。
其系统的响应可达30Hz,它可使乘坐舒适性和转弯及制动时的车身姿态控制提高约35%还有一些主动悬架实施的例子,如Lotus Turbo Esprit 、Damlar Benz的试验样机系统、BMW和Ford等。
然而,由于这些主动悬架系统具有的高成本、高能耗、增加的重量及复杂程度,使主动悬架仅限于样车及一些赛车等有限的应用上。
结构上,有限带宽主动悬架通常由作动器与一个普通弹簧串联后,再与一个被动阻尼器并联构成,见上图。
这种系统在低频时(一般小于5 或6 赫兹)采用主动控制,而高于这个频率时,控制阀不再响应,系统特性相当于传统的被动悬架,而被动悬架在高频时的效果也比较好。
由于有限带宽主动悬架作动器仅需在一窄带频率范围内工作,所以它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及复杂程度,比全主动悬架便宜得多。
尽管如此,它的主动控制仍然覆盖了主要的车身振动,包括纵向、俯仰、侧倾以及转向控制等要求的频率范围,改善了车身共振频率附近的行驶性能,提高了对车身姿态的控制,性能可达到与全主动系统很接近的程度。
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的发展研究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Active Suspension System)是指通过电子控制系统实现对汽车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以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该技术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研究,到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早期的汽车悬挂系统中,弹簧和减振器是主要的悬挂元件,只能提供有限的悬挂调节功能。
而主动悬架系统则通过使用传感器、电机和控制单元等装置,实现对悬架系统的主动控制。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和阻尼,提高行驶稳定性和车辆控制性能。
1.第一代:早期的主动悬架系统通过对悬架刚度和阻尼进行调整来改善悬挂性能。
这些系统使用了传感器来监测车身的倾斜、加速度和行驶状态,并通过电控单元控制悬挂系统。
2.第二代:第二代主动悬架系统引入了主/从结构,即一个悬架控制单元控制多个悬架单元。
这样可以提供更好的悬挂调节性能和更高的可靠性。
3.第三代:第三代主动悬架系统进一步扩展了悬架控制的范围和灵活性。
除了调整刚度和阻尼外,这些系统还可以主动控制悬架高度和行驶高度,进一步提高车辆的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
4.第四代:第四代主动悬架系统开始应用更高级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
这些系统可以通过对车辆动力学和车辆状态的精确建模,实现更精准的悬挂控制。
同时,他们还可以采用更高级的传感器技术,如激光雷达和摄像头,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提供更全面的悬挂调节功能。
当前,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档豪华车和跑车等高性能车型中。
它们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风格和乘坐舒适性需求,自动调整悬挂刚度和阻尼,并提供更好的悬挂性能和驾驶体验。
除了提供更好的驾驶和乘坐体验外,汽车主动悬架控制系统还具有其他一些优点。
首先,它可以改善汽车的悬挂系统寿命,减少零件的磨损和损坏。
其次,它可以减少车辆的噪音和振动,提高乘坐舒适性。
最后,它还可以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和操控性能,减少事故和碰撞的风险。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一、引言汽车悬架系统作为连接车身与车轮的桥梁,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行驶平稳性、操控性和安全性。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磁流变半主动悬架作为一种新型的悬架技术,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适应性,因此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以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
二、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基本原理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主要由磁流变液减震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等部分组成。
其中,磁流变液减震器是核心部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改变磁场强度来调节阻尼力的大小,从而实现悬架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车身和车轮的振动情况,将信息反馈给控制器。
控制器根据反馈信息,结合预设的控制策略,发出指令调节磁流变液减震器的阻尼力,以实现最优的悬挂性能。
三、控制策略研究3.1 经典控制策略目前,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天棚阻尼控制策略、预瞄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策略等。
天棚阻尼控制策略是一种基于理想天棚阻尼的半主动控制方法,其优点是简单易行,但难以适应复杂的路况和驾驶需求。
预瞄控制策略则通过预测未来路况和驾驶意图,提前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以提高行驶平稳性和操控性。
模糊控制策略则是一种基于模糊逻辑的控制方法,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和驾驶需求,自适应地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
3.2 新型控制策略为了进一步提高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该策略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实时学习并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需求,自动调整悬架系统的阻尼力。
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我们还采用了多模式切换控制策略。
该策略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和路况,自动切换到最合适的控制模式,以实现最优的悬挂性能。
四、实验验证为了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自适应控制策略的磁流变半主动悬架系统,在各种路况和驾驶需求下均能实现较好的行驶平稳性和操控性。
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汽车底盘悬挂系统是整个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行车的舒适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底盘悬挂系统的控制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优化和创新,其中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
一、主动控制方法主动悬挂系统是指可以主动调节悬挂刚度、高度和阻尼等参数的系统。
主动控制方法通过悬挂系统自身的传感器获取道路情况和车辆状态,再通过电子控制单元(ECU)对悬挂系统进行实时调节,从而保证车辆在不同道路和行驶状态下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主动控制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主动作出调整,保持车辆在最佳状态下行驶。
例如,当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时,主动悬挂系统会加大阻尼力和提高悬挂高度,从而减小车身的颠簸感;当车辆高速行驶时,主动悬挂系统会降低悬挂高度和减小阻尼力,提高车辆的稳定性。
二、半主动控制方法半主动悬挂系统是指在主动悬挂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以根据预设的控制算法主动调节悬挂参数。
与主动悬挂系统相比,半主动悬挂系统需要更少的电子控制单元和传感器,成本较低,但调节效果也相对有限。
半主动控制方法通过预设的控制算法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例如将车辆的行驶状态、车速和转向角度等信息输入到控制算法中,再根据算法输出的结果对悬挂系统进行调节。
虽然半主动控制方法的调节精度不如主动控制方法准确,但在提升车辆性能和舒适性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三、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的比较主动悬挂系统和半主动悬挂系统各有其优缺点。
主动悬挂系统可以实现更精确的调节,适应性更强,但成本相对较高;而半主动悬挂系统成本更低,适用性更广,但调节精度有所不足。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车辆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选择适合的悬挂控制方法。
综上所述,汽车底盘悬挂系统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方法在提升车辆性能和舒适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底盘悬挂系统的控制方法会越来越完善,为驾驶员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行车体验。
汽车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研究引言随着车辆性能和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半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利用电控阻尼机构来调整悬架刚度和阻尼的悬架系统,在提高车辆操控性能的同时也能提高乘坐舒适度。
本文将对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详细阐述和研究。
一、半主动悬架系统概述半主动悬架系统是一种通过调整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来适应不同驾驶条件的悬架系统。
相比于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半主动悬架系统具有更高的悬架效率和更好的车辆操控性能。
半主动悬架系统通常由电液或电磁调节阻尼器、传感器和控制器组成。
二、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基于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的方法。
1.前馈控制前馈控制是通过预先规划的动作来控制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
前馈控制可以根据车辆的加速度、刹车、转向等信号提前调整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乘坐舒适度。
例如,在车辆急刹车时,可以通过增加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来提高制动效果和稳定性。
2.反馈控制反馈控制是根据实时的车辆状态和环境信息来调整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
反馈控制通常采用模糊控制、PID控制或基于模型的控制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将车辆的状态与期望的状态进行比较来实现悬架系统的调整。
例如,在车辆通过不平路面时,反馈控制可以根据车辆的垂直加速度和悬架行程来调整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以提高乘坐舒适度。
三、半主动悬架系统的优势与应用半主动悬架系统相比于传统的被动悬架系统具有以下优势:1.提高悬架效率: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实时的驾驶条件和车辆状态来调整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以提供最佳的悬架效果。
2.改善车辆操控性能: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驾驶需求提供不同的悬架刚度和阻尼,以提高车辆的操控性能和稳定性。
3.提高乘坐舒适度:半主动悬架系统可以根据路面状况和车辆状态调整悬架的刚度和阻尼,以提供更好的乘坐舒适度。
半主动悬架系统广泛应用于高档轿车、SUV和跑车等车型。
摘要悬架系统是车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车辆悬架性能是影响车辆行驶平顺性、操纵稳定性和行驶速度的重要因素。
传统的被动悬架一般由具有固定参数的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组成,被设计为适应某一种路面,限制了车辆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20世纪7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究基于振动主动控制的主动、半主动悬架系统。
近年来电子技术、测控技术、机械动力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使车辆悬架系统由传统被动隔振发展到振动主动控制。
特别是信息科学中对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等的研究,不仅使悬架系统振动控制技术在现代控制理论指导下更趋完善,同时已开始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的振动控制,使悬架系统振动控制技术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车辆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研究车辆振动,设计新型悬架系统,将振动控制到最低水平是提高现代车辆质量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主动悬架控制策略模糊控制目录1 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汽车悬架系统的类型和应用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被动悬架 42.2 主动悬架 32.3 半主动悬架 43 各种悬架的性能比较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汽车悬架系统的性能要求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天棚阻尼与开关阻尼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随机线性二次最优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模糊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4 神经网络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5 预测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6 滑模变结构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4.7 复合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
5 汽车主动悬架的建模与仿真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AMEsim软件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汽车主动悬架的建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汽车主动悬架的模型的建立错误!未定义书签。
6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悬架系统的类型与工作原理悬架是车架与车桥之间一切传力装置的总称,它的主要功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力矩,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以保证汽车能平顺行驶。
车辆半主动悬架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悬架系统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汽车悬架系统是指连接车身和车轮之间全部零部件的总称,主要由弹簧、减振器和转向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其作用是传递车轮和车架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承载系统的振动,以保证汽车的平顺行驶。
半主动悬架是指悬架弹性元件刚度和减振器阻尼力之一或两者均可根据需要进行调节的悬架。由于半主动悬架在控制品质上接近于主动悬架,且结构简单,能量损耗小,成本低,因而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半主动悬架技术发展现状 根据悬架的阻尼和刚度是否随着行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可将悬架分为被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户对汽车舒适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汽车悬架系统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汽车车身的高度、悬架的刚度、减振器的阻尼大小能随汽车行驶速度以及路面状况等行驶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调节,从而达到乘坐舒适性的提高。
1973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D.A.Crosby和D.C.Karnopp首先提出了半主动悬架的概念。其基本原理是:用可调刚度弹簧或可调阻尼的减振器组成悬架,并根据簧载质量的加速度响应等反馈信号,按照一定的控制规律调节弹簧刚度或减振器的阻尼,以达到较好的减振效果。半主动悬架分为刚度可调和阻尼可调两大类。目前,在半主动悬架的控制研究中,以对阻尼控制的研究居多。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又可分为有级可调半主动悬架和连续可调半主动悬架,有级可调半主动悬架的阻尼系数只能取几个离散的阻尼值,而连续可调半主动悬架的阻尼系数在一定的范围内可连续变化。
有级可调减振器 有级可调减振器阻尼可在2-3档之间快速切换,切换时间通常为10-20ms。有级可调减振器实际上是在减振器结构中采用较为简单的控制阀,使通流面积在最大、中等或最小之间进行有级调节。通过减振器顶部的电机控制旋转阀的旋转位置,使减振器的阻尼在“软、中、硬;三档之间变化。有级可调减振器的结构及其控制系统相对简单,但在适应汽车行驶工况和道路条件的变化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连续可调减振器连续可调减振器的阻尼调节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节流孔径调节 早期的可调阻尼器主要是节流孔可实时调节的油液阻尼器。通过步进电机驱动减振器的阀杆,连续调节减振器节流阀的通流面积来改变阻尼,节流阀可采用电磁阀或其它形式的驱动阀来实现。这类减振器的主要问题是节流阀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2.减振液粘性调节 使用黏度连续可调的电流变或磁流变液体作为减振液,从而实现阻尼无级变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电流变液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其流体材料性能,如剪切强度、粘度等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将其作为减振液,只需通过改变电场强度,使电流变液体的粘度改变,就可改变减振器的阻尼力。
电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可随电场强度的改变而连续变化,无须高精度的节流阀,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且无液压阀的振动、冲击与噪声,不需要复杂的驱动机构,作为半主动悬架的执行器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电流变液体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电致屈服强度小,温度工作范围不宽,零电场粘度偏高,悬浮液中固体颗粒与基础液体之间比重相差较大,易分离、沉降,稳定性差,对杂质敏感等。要使电流变减振器响应迅速、工作可靠,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①设计一个体积小、重量轻、能任意调节的高压电源。②为保证电流变液体的正常工作温度,有一个散热系统。③高压电源的绝缘与封装。国外如德国Bayer公司和美国Lord公司都已有电流变减振器产品。
磁流变液体是指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流变材料性能发生急剧变化的流体。通过控制磁场强度,可实现磁流变减振器阻尼的连续、无级调节。
磁流变减振器具有电流变减振器相似的特点,磁流变液是一种由细小的磁性颗粒悬浮于绝缘介质中形成的液体。其黏度随着外加磁场强度的增加而递增,直至半固态,而一旦外加磁场消失,它又自行恢复原状,整个过程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美国Lord公司、福特公司、德国BASF等纷纷投入巨资进行了研究,如Lord公司开发的磁流变液MRX-126PD,采用单出杆活塞缸结构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已用于大型载货汽车半主动悬架减振系统。
电流变液与磁流变液的特性如下表所示,它们都能满足汽车工作要求。但在屈服应力、温度范围、塑性粘度和稳定性等性能方面,磁流变液体强于电流变液体。
半主动悬架控制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控制方法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控制理论的所有分支,许多控制方法如天棚阻尼控制、PID控制、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模糊控制等在半主动悬架上得到了应用。
天棚阻尼控制 天棚阻尼控制方法是最早提出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是由美国D.KARNOPP教授提出,在早期的半主动悬架上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天棚阻尼控制只解决了悬架系统的舒适性而没有很好解决操纵稳定性问题。因此,目前研究的重点是改进型的天棚阻尼控制方法。 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一种理论上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控制方式,它一般可分为线性最优控制、最优预测控制和H∞最优控制。线性最优控制是;阵LQ(Linear—Quadratic)控制理论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中,其性能指标函数采用系统的状态响应与输入的加权二次型,在保证受控结构动态稳定性的条件下,把线性二次型调节控制器理论和线性二次高斯型控制理论用于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中实现最优控制。H∞最优控制是在闭环系统各回路稳定的条件下,相对于噪声干扰的输出取极小值的一种最优控制方式,在车身质量、轮胎刚度、减振阻尼系统、车辆结构等存在不确定变化误差时,采用H∞最优控制可使车辆悬架系统的减振控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自适应控制 自适应控制具有参数辨识功能,能适应悬架载荷和元件特性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保持其性能最优。应用于车辆悬架系统自适应控制方法主要有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自校正控制两类,其中自校正控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一类。采用自适应控制的车辆悬架阻尼减振系统能改善车辆的行驶特性,在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底盘得到了应用。
预测控制 车辆悬架系统的预测控制是指通过传感器;阵车辆前方路面信息预先传给悬架装置,使参数的调节与实际需求同步。预测控制可以通过某种方法提前测得前方路况的信息,使得控制系统有足够的时间采取措施。预测控制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用前轮悬架的状态信息对后轮悬架进行预测控制;二是测量车辆行驶过程中前方道路的状态信息,以此信息来对前后轮悬架进行预测控制。采用预测控制的关键是要获得具有一定精度、不受干扰和反映路面真实情况的信息。由于车辆参数的时变性和非线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使得具有预测控制性能的半主动悬架研究具有一定困难。
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近2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以大量处理单元(神经元)为节点,按某种拓扑结构所构成的高度并行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其特点是具有自学习能力和大规模并行处理的能力,因而在车辆悬架系统减振控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神经网络控制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特定环境以及采用固定描述方式的多种目的的设计中。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具有非线性特点,常规的控制策略对非线性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神经网络的控制方法在车辆悬架控制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滑模变结构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是控制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适用于线性或非线性系统,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对模型参数的不确定性和外界扰动具有高度的鲁棒性。滑模变结构控制本质上是一类特殊的非线性控制,其非线性表现为控制的不连续性,这种控制策略与其它控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系统的“结构;并不固定,而是可以在动态过程中根据系统当前的状态(如偏差及其各阶导数等)有目的地不断变化,迫使系统按照预定“滑动模态;的状态轨迹运动,由于滑动模态可以进行设计且与对象参数及扰动无关,这就使得变结构控制具有快速响应、对参数变化及扰动不灵敏、无需系统在线辩识,物理实现简单等优点。
模糊控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模糊控制被应用到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中。模糊控制是一种新型智能控制技术,与传统控制相比,其系统的鲁棒性好,尤其适用于非线性、时变和滞后系统。它的最大特点是允许控制对象没有精确的数学模型,使用语言变量代替数字变量,与人的智能行为相似,由于车辆的部分参数经常变化以及在不同道路条件下行驶等特点,模糊控制尤为使用。
半主动悬架发展趋势 汽车悬架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车辆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国际性前沿课题,开发具有安全、舒适和清洁高效、节能、智能控制的悬架是车辆悬架系统发展的方向。
(1)控制策略的研究。半主动悬架系统的控制几乎涉及了所有的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但由于每种控制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因此,综合应用多种控制方法是半主动悬架控制发展的方向。
(2)控制器的研究。智能化控制器能够根据路况和汽车振动等信息,自动地调节悬架系统的参数,使汽车具有良好行驶平顺性和稳定性。
(3)可控减振器的研制。研究与开发可靠的电流变和磁流变可控减振器。开发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传感器,以及高性能微处理器是半主动悬架实用化的前题。目前,磁流变液虽然已进入商品化阶段,但在减振器上使用还存如噪声、耐久性、稳定性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