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有机更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29
探讨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建设【摘要】城市建设应满足市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感官审美效果。
随着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激增,城市的道路需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必要的改造更新。
针对城市道路的有机更新还属于理论实践阶段,在今后实践过程中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本文结合杭州未来科技城之文一西路有机更新工程实例,对城市道路有机更新的实践进行系统阐释。
【关键词】城市;道路;有机更新一、前言“有机更新”指将城市作为鲜活的生命体对待,通过梳理、改造、更新使其生命基因重组,从而重新焕发生机,正是契合了保存并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宗旨。
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演变。
城市更新不是简单意义的拆迁旧有建筑,营造新型建筑,而是应该根据城市的历史和需求,进行有机的更新。
而道路作为城市骨架,交通网络,则理当成为“更新的重点”。
文一西路位于杭州未来科技城轴线位置,西起余杭镇狮山路,东接西湖区界,是科技城东西向的主干道,是未来科技城连接杭州主城区,沟通临安青山湖科技城的交通要道。
原道路建设于2005年,但因杭州城西区块的快速发展,交通量急剧增加,道路病害也日益增多,道路通行能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要求,道路景观突显落伍,更不能满足未来科技城招商引资的需要。
因此,管委会于2011年实施了文一西路有机更新工程。
二、城市道路更新的基本原则(1)城市是有机生命体。
在道路更新过程中,应该把城市看做一个有机生命体,正确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的更新也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方面应该对城市的遗产和文化进行继承;另一方面应该尊重历史发展规律,按照新事物产生的规律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更新应该循序渐进,有张有弛。
(3)以人为本。
城市道路作为一项基本公共设施,是群众的共有财产,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程度的做到利民、便民。
(4)生态优先。
城市是人群密集的居住区,应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以生态理念为导向,为居民营和谐生态环境。
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摘要:在现阶段的城市中,城市更新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现如今,我国的城乡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基础设施不足、文化弥散、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
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迎来了制度、方向层面的伟大改革。
可以预见,在下阶段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城市设计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当前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更新;问题;改进对策引言进入新时代,城市更新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一种包含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城市风貌改善、城市功能提升和过程式治理等要素在内的整合型城市治理模式,城市更新实践的推进,需要在空间整饰中深化有机更新,在共生中体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更新,在共享中推动城市更新。
1城市更新的内涵过去的城市更新是以满足生活需要和经济发展为目标,转向现在的多元化目标,主要有生活宜居、经济发展、生态保护、安全等目标,当然防止和预防风险灾害是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前的城市追求宜居、绿色、智慧等,注重保护人文历史底蕴的绿色城市更新之路。
城市更新就是以老旧小区、棚户区、城中村等地为改造对象,打造绿色、智慧、宜居并富含人文历史底蕴的城市,并通过调整城市空间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以及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
最终的目标是城市功能提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城市更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空间结构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结构布局合理,经济带、城市圈、城市群等布局,大城市与小城市分布,在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资源上能与国家重大战略一致,国土资源能够有效均衡开发,城市内部功能区划合理;二是城市布局上,优化或者重新划分城市的商业、生活、生产功能区,合理有效利用城区的土地资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便利的城市智慧生活平台,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宜居生活的要求。
通过对城市更新,保护老旧文化街区、厂房,积累城市人文历史底蕴,增加城市的品位度;三是城市功能上,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增强城市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服务能力。
城市更新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摘要: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更新。
针对旧城更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和改进工作方法两方面着手。
如重视保留城市的多样性,设计同居民需要相结合,采取小规模的开发模式,符合城市景观的总体要求,鼓励居民参与设计以及建立使用评价体系等,以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创造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关键词:旧城更新;多样性;以人为本;规划方法;城市景观1.前言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满足新的需要,城市一方面向周边扩张,另一方面由于旧城存在的许多隐患和社会问题,许多城市对旧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更新。
旧城区的“杂乱”现状是由于城市系统中各元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多样统一的整体。
因此我们在旧城更新的过程中,应避免千篇一律的图纸作业,要充分认识城市本身具有多样性特征,尊重传统,尊重人们的活动,总结创造出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以维护悠久历史传统的旧城更新规划设计方法。
2.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在许多大城市旧城区的更新改建过程中,原有的城市布局结构、特色建筑等几乎被拆除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道路,高大的建筑。
盲目求大,忽视人文关怀,城市空间布局单调,房地产开发中一味追求高容积率、高效益率造成改造后的城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
因此导致许多丰富多样的、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生活消失了。
事实上,城市空间经过妥善处理,是可以在满足现代文明要求的前提下具有历史的继承特征的,这种历史继承性有助于市民的归属感。
3.解决方案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并改进工作方法以形成既符合我国经济与文化模式的,又具有一定灵活适应性的城市设计理论与工作方法3.1加强城市设计理论城市设计是通过空间发展政策、指导性纲要和规划设计对城镇景观、空间、建筑从三维空间上作出安排。
根据城市居民的心理和环境行为,创造出更高质量的、满足城镇各项功能的外部空间环境[1]。
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生涯中,常常会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这不仅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理论知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理解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
它经过了前人的研究、总结和提炼,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普遍性。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我们能够快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经验,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指导和方向。
然而,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不将其付诸实践,那么这些知识就如同空中楼阁,无法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实践应用则是检验理论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和拓展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从而对理论进行修正和完善。
那么,如何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呢?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然后,根据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包括步骤、方法、资源需求等。
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有条不紊,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要善于观察和思考。
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同时,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如果结果与预期不符,我们就要思考是实验操作有误,还是理论模型存在缺陷。
再者,要勇于尝试和创新。
理论知识往往是基于一定的条件和假设得出的,而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加复杂和多变。
因此,我们不能生搬硬套理论知识,而要敢于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创新精神,寻找独特的解决方案。
另外,要注重总结和反思。
每次实践结束后,都要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
回顾整个过程,分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将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方法。
1981年沈阳总体规划1984夫子庙1987苏州桐芳巷1990-2011年开启政企合作下二元治理的城市更新工作,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两大类型,旨在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2012年以来演变成多方协的城市更新。
中国城镇化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进入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转型新阶段,城市更新开始展、城市品质提升、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等重大问题。
1998年上海田子坊7982004年苏州平江路2009年成都东郊记忆音乐公园2城市更新模式发展造和完善、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建筑修缮、商业业态的功能提升等方面。
以政府政府牵头以E P C 或施工总承包模式进行发包来落地实施。
项目,由西安碑林城市有机更新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建筑面积51.1934 万㎡。
碑施、提升房屋质量及功能、改善小区景观 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等内容。
C 项目,公司承建该项目以来, 始终坚持以“设计引领,高效建造”为目标,全面贯实现了设计、采购及施工的深度融合。
项目的完美履约对提升全局城市更新业务高质淮海路至北中心 河桥段)E P C 总承包项目,位于盐城市大丰,由盐城市大丰区裕丰内核心主道路及沿街商铺、民房、公园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提升。
念,尊重老镇区建筑风貌和文化底蕴,把握历史 文脉、保留历史痕迹,将传统与现代、在传承与融合 基础上助力乡村振兴。
为今后盐丰一体化提供极 为便利的条件,将为2012北京胡同泡泡厦门沙坡尾2016北京首钢改造2019延安城市更新改造前(3)景德镇陶溪川旅游(三期)勘察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建设单景德镇陶邑文化发展有面积16.2万㎡。
本项目是基于原有陶瓷窑厂厂房建筑保护和功能提升展开,以延续和展示瓷文化底蕴,打造陶溪川品牌,弘扬中国陶瓷文化国际化发展。
本项目集土建、幕墙、装饰、机电、景 观、智能化勘察设计施工总承包一体化的优质 E P C 项目,为开拓土建装饰一体化总承包管理、 实现资源优化配给、打通整个建筑建造流程提供宝贵经验和起到模范作用。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创新思维在当今社会,创新思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它能够使人在面临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找到新的解决方法。
然而,创新思维并非是一种天生的才能,而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
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本文将探讨这种培养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理论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它提供了人们对于问题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学习理论知识,人们可以积累大量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在实践中能够更加深入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理论知识还能够拓宽人们的思维,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实践经验是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施,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经验还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项目实践等方式实施。
1. 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设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专业中,学生既要学习编程语言和算法理论,又要进行编程实践和项目开发。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置,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出更加丰富的创新思维。
2. 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将学生送入企业或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
通过实习实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了解实际问题和挑战。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从而培养出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项目实践:项目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方式。
学生可以组成团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或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决。
在项目实践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方案设计,并将其实施到实际项目中。
城市生活质量大为下降,也严重影响了城市中心功能作用的发挥。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城市中大量工业制造业外迁至城市边缘和郊区,以金融、商业、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据城市经济主导地位和城市中心区。
城市更新的有效手法是赋予原有设施新的功能并加以再利用,将废弃的交通运输码头、工厂拆除开发成新的用途或改造成博物馆.展览馆及商业综合体等公共服务空间。
例如,芝加哥的海军码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本处于闲置状态,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其进行再开发,并引入贸易展示等功能,使其逐步发展为由水晶宫、节日大厅、公园和家庭宾馆组成的多功能公共设腌,聚集了娱乐、购物、休闲,餐饮和展示等城市功能,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码头地区带来了再次繁荣。
西方发达国家的旧城更新特别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要素、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各个国家均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历史街区的政策性法规。
在旧城建设中除注重对旧建筑的单体保护外,还加强了对历史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和城市肌理的保护;通过划定历史保护区,对城市历史文化遗址地图1区位图段和历史街区整体环境进行保护。
1.2国内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历经了30年的大规模建设和快速扩张。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城市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展转向又好又快的发展,我国城市将步入以更新、再开发为主的发展阶段。
然而,因经验不足和认识的滞后,城市更新往往采用大拆大建、推到重来的更新改造方式,结果导致更新后的城市功能结构、社会肌理和环境氛围与城市原有的部分不相协调。
20世纪90年代,杭州旧城改造在汲取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原有城市功能和空间肌理的保护与继承利用,事实证明是十分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用地功能的改变上较谨慎,较大规模的用地功能改变仅限于原工业与教育用地,未对居住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对保护旧城区的城市活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到来,我国城镇化进程从“量能扩张”的上半场转入“品质提升”的下半场,而面向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城市更新,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文从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使命和城市空间治理的新视角出发,结合上海城市有机更新的实践探索,从“主体”“客体”“方法”三个维度对城市更新的内涵进行了解构与重塑,提出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城市管理者和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即国土空间治理的过程”,要积极从传统工程思维、蓝图思维向生态思维、治理思维转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开展有约束、有积层、有温度、有包容、有活力、有智慧的城市有机更新,提升城市品质和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城市生命体,城市品质,城市有机更新,国土空间治理,上海With the advent of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urbanization shifted from the first half of "quantity expansion" to the second half of "quality improvement" in China. The urban renewal of urban governanc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has received unprecedented attention. Starting from the miss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nd the new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t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 thispaper combines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urban organic renewal in Shanghai, and deconstructs and reshapes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 renewal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subject", "object" and "method". It proposed that under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city managers and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ers should fully realize that cities are living bodies and organisms, and that the prepar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is the proces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governance. Therefore, they must actively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and blueprint thinking to ecological and governance thinking, insisting on putting people as the center, and■ 中图分类号:TU984 ■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049/j.urp.202005009■ 文章编号:2096-3025(2020) 05-0073-09作者信息吴燕 邵一希张群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策研究和科技发展处副处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经济研究所(土地政策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市国土资源调查研究院),国土资源规划所,工程师摘要关键词Abstract 吴燕 邵一希 张群WU Yan ;SHAO Yixi ;ZHANG QunTowards an Era of Urban Quality : Shanghai Urban Organic Renewal in the Context of Territorial Spatial Governance in the New Era迈向城市品质时代—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语境下的上海城市有机更新Keywords1 时代大变局、城市生命体、内涵求品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城市空间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快速的空间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往往注重城市化的速度而忽视了城市化的品质,导致城市发展的弊病越来越凸显。
如何做好成都老城城市更新——以华西坝为例摘要:成都是一座有三千年历史发展的城市,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也面临着老城城市界面老旧、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
近三年,成都市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出台一系列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指导成都市实施有机更新。
本文尝试通过对老城资源、空间发展、提升老旧小区功能及社会治理能力的思考,就如何提升老城的活力,增强发展动能,提升土地价值,并以华西坝为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资源;产业;城市更新;空间;华西坝近年来,成都市紧紧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世界文化名城、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坚定不移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从政策体系、技术规范、融资模式等方面的全面创新突破,城市有机更新项目建设有力有序推进。
成都市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深度参与成都市城市有机更新项目的咨询工作,先后承担了多个项目的咨询任务,积累了一定经验和成功案例。
下面,以成都市武侯区华西坝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为例,浅析如何做好成都老城城市更新。
1.成都老城发展概况成都老城①是成都发展三千多年的见证,自从春秋末期古蜀国第五世开明王定都成都后,成都从此在中国版图中留下了记号。
成都也是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
这座三千多年的老城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82年成都市被列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天府锦城“八街九坊十景”串联起了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城有特殊的学区、医疗等资源,洋溢着浓厚的“老成都”气息,处处充满了人气与浓浓人情味,市井烟火气和浓厚邻里情是人们回忆老成都时的温情谈资。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变迁规律和特定的发展阶段,成都也不例外。
成都经过几十年的城镇化发展——积极扩张、疏解老城、建设新城,新城得到的资源比老城多很多,昨日的市区成为老破旧的边缘板块。
老城的资源优化不到位,产业分配不均,发展方面处于弱势;建筑违规乱建,土地利用率低下,城市空间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城市界面老旧,城市景观受限,基础设施不完善;小区老旧,管网、疏通管道、雨污分流、漏水、物业管理等问题凸显,社区缺乏统一管理。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阅读笔记1.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导论在城市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空间资源紧张、环境恶化、社会分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深刻影响。
探索有效的城市更新策略和空间治理模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正是为了回应这一时代需求而撰写的。
本书系统阐述了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的理论基础、实践案例和前沿动态,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并掌握这一领域的核心理念和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城市更新的背景、目标、方式和手段,以及空间治理的内涵、原则、策略和实践应用,为未来的城市发展和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书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无论是从事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专业人士,还是对城市发展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都将从本书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启示。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书是一本具有高度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著作,对于推动我国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本书,我们相信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构建更加宜居、智能、可持续的城市作出积极的贡献。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不仅体现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也展现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不断演变上。
这种迅速的城市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老旧城区的改造、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公共服务的均衡分布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制约,更直接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
《城市更新与空间治理》一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践指导。
研究背景方面,当前的城市更新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和重建,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变革。
关于城市微更新浅析材料汇编(5篇)篇1:180处微更新,“绣”出城市空间“新花样”xx市持续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让“居民企业都说好”一座城市的品格和气质,往往藏在一条道路,一个楼座,一个社区中。
正是这些不同形态的城市“微细胞”,让人可以感受、触摸一座城市的温度和调性。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
当前,城市建设发展主基调已经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用微更新手段焕活“微细胞”。
在上海,有着“半部近代史”之称的愚园路,通过更换陈旧的公共设施、重塑街区景观结构,完成了社区微更新,被称为“螺蛳壳里做道场”式的更新样本。
在北京,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化纤厂职工宿舍,通过设置社区公园、便民摊点、老年餐桌等便民服务内容,使这里真正成为一个服务老社区的新社区中心。
在武汉,老旧废弃厂房变身良友红坊文化艺术社区,室外艺术作品在将整个园区填满的同时,也实现了对原有场地的“场所精神再造”。
在青岛,微更新也在城市的不同角落渐次实施,将一些与时代渐行渐远的“微细胞”焕新到现代语境中,为整座城市“赋能”。
记者了解到,继2022年实施微更新80处后,今年,青岛将继续通过打造100个主要区域、重要节点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
“繁花三明”从老旧街区到生活新空间随着天气的转暖,王建玲会经常来到新建设的社区小广场,晒晒太阳,和邻居们一起拉拉家长里短,或者漫步于繁花中,尽享春天的美好。
通过微更新,三明路社区变得时尚起来。
之前,王建玲并不爱出门,主要原因是没地儿可去。
“年纪大了,远的地方去不了,近的地方不想去。
”这个在市南区金门路街道三明路社区住了20多年的老住户,正在随着社区的“微更新”而更新着自己的生活习惯。
“三明路社区变了。
”越来越多的居民发出像王建玲一样的感慨。
曾经的三明路社区在社区居民眼里,并不是很“如意”:楼院大多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建的老楼,普遍存在失修、失管、失养,市政配套设施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城市双修背景下杭州城市有机更新规划体系构建与实践杨毅栋;洪田芬【摘要】当前中国大城市较为成熟的有机更新模式,是以用地更新为核心、由规土合一的城市更新部门来推动的.杭州尚未规土合一,但在城市建设和更新历程的经验积累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多层次、多主体、多价值更新的新路径,也成为了"城市双修"的先行者.针对国内大多数城市尚未规土合一的现实,力求在整合杭州城市有机更新体系与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更具现实基础、战略思维和推广意义的新模式,为其他城市的有机更新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积极推动中国城市的转型发展.%At present, the organic renewal model of Chinese cities is driven by the urban renewal depart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renewal, Hangzhou has gradually stepped out of a new path of multi-level, multi subject and multi value renewal, and has become the forerunner of 'city double repair'.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city organic renewal system and practice, Hangzhou strives to form a new model with more realistic basis, strategic thinking and promotion significance,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domestic cities' organic renewal work, and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ties.【期刊名称】《上海城市规划》【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35-39)【关键词】城市双修;有机更新;转型发展;杭州【作者】杨毅栋;洪田芬【作者单位】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城镇建设用地特别是优化开发的三大城市群地区,要以盘活存量为主,不能再无节制扩大建设用地”,即宣告中国城市建设,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建设发展,开始从单纯以增量扩张为主向以存量优化更新为主的模式转型。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引言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一直被视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理论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实践则为理论提供了验证和印证。
只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分析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并以几个领域的案例说明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归纳和抽象,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化和升华。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应用,是理论的具体化和践行。
理论和实践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基础,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的重要性1. 提高实践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理论为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准则。
理论通过分析、研究和总结实践中的规律,指导实践的具体行动。
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能更加高效地开展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果。
2. 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实践是理论的验证和反馈。
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促使人们对现有理论进行修正和创新,不断推动理论的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使得理论能够适应实际需求,不断与时俱进。
3. 加强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可以使学术研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
理论应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上。
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使得学术研究能够更好地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案例分析1. 科学研究领域在科学研究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至关重要。
科学家通过理论的构建和推导,指导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从而验证和完善理论。
实验结果反过来又可以为理论提供新的启示和突破,进一步推动科学的发展。
2. 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教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根据学科理论和学生特点,设计出适合实际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教师应该通过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和优化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 创新创业领域在创新创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能够推动创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