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护林建设

防护林建设

防护林建设
防护林建设

巴里坤县林业科技培训讲义之二

防护林建设

巴里坤县林业局韩波

内容提要:

一、防护林的组成

二、防护林的防护效益

三、防护林的树种选择

四、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前言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人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森林破坏,并遭受了大自然无数次惩罚之后,终于认识到了森林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造林和护林工作逐渐受到重视,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防护林建设也逐渐成为人类自我拯救的重要手段。

1978年中国政府批准启动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防护林工程)。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治理最重要、最紧迫、最艰巨的地区之一,中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都分布在此,区域内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85%,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7%。为解决三北地区生态恶化问题,“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78年到2050年,共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实施,规划造林5.34亿亩。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谋求在中国北方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

巴里坤县为“三北”防护林体系非一期工程县。从1985年开始直接参与二期工程的规划建设。通过“三北”二、三、四期工程的建设,使全县上下对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林业有了充分的认识,林业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林地面积明显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林业的发展为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所提高。

一、防护林体系的组成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跨有由荒漠生态系统到农田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类型。

处于绿洲外围的荒漠与其内部的农田,两者间以大气的运行为媒介,不断地进行着能量和物质的交换,从而使绿洲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由于大气活动的空间和范围特别巨大,不能设想一条林带就会使大片的绿洲得到有效的保护。因此,防护林建设应该从绿洲外围直到绿洲内部,采取层层设防,多种生物措施相配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体系,以维护绿洲的稳定。作为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上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这三个组成部分,既有外貌及结构上的差异,又有内在作用机制的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它们之间在防风固沙,巩固绿洲总的效果上,合为一个整体。

(一)风沙前沿灌木(草类)防蚀固沙带

在绿洲外围或边缘用旱生植物组成灌(草)带,其作用在于增加近地层活动面的粗糙度,削弱气流动能,使气流速度降低,流沙沉落堆积,覆盖地面,免遭风蚀。从而力求最大限度地将侵袭前来的流沙,绝大部分拦阻在这一地带,成为绿洲的天然屏障。(二)乔、灌木防护林带

乔、灌木防风阻沙林带,是继前沿灌木(草类)防蚀固沙带后面的第二道防线。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继续削弱近地面气流的速度,拦截气流中作悬浮移动的粉粒细沙,对气流加以“过滤”。

乔、灌木防风阻沙林带是绿洲边缘的防护林带,所以,它的组成应选择高大的乔木,配置适当比例的灌木,形成稀疏结构林带,最大限度的削弱侵入农田的风沙流。

(三)“窄林带、小网格”护田林网

护田林网,是农田防护林体系的中心环节。它对于防风阻沙,改善农田气候,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效果显著。在多年的农田防护林建设中,总结了干旱荒漠地区灌溉林业的生产规律,肯定了“窄林带、小网格”这种防护林类型,有许多优点,适宜在全疆各地推广。其优点是:一能形成良好的生物小气候;二能做到林渠结合,林路结合,少占耕地,少用水;三是投资少,成林快,木材生产量大;四是林带网格面积适宜,能确实起到防护农田的作用,同时田间管理、机耕方便;五是林带中树木生长稳定。

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还包括护路林、护牧林、护渠林、居民点绿化林和小片用材林等。这些林带,在规划设计上虽然各具特色,但都可以各自发挥相应的效益。

绿洲内部的零星沙丘、沙地,对农田、道路和群众生活的危害,也很严重。因此,在沙丘、沙地周围营造“前档后拉”的林带,在丘间地进行固沙造林、封沙育林(草)等生物性的固沙措施,也是属于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防护林体系的防护效益

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防沙、改善生物气候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能,主要决定于防护林体系各组成部分的空气动力效

应。

(一)林带的防风作用

林带的防风作用,取决于两个互相制约的因素。即一是从林带上空越过的气流,在林带背风面下沉的速度和距离;二是气流穿过林带后动能量减少的程度。

林带的防风作用,是防护林体系防护效益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防护林带的设计与营造中,常把林带的防风作用列为重要指标之一。林带防风作用的优劣,除直接取决于林带本身的结构、疏透度、高度、横断面形式、宽度、树种组成和造林密度等因素外,还与风向与林带交角,以及有关外界因素(如季节、天气条件等),都有密切关系。

1、林带结构与防风作用

林带结构是指组成林带各林木的枝叶,在整个林墙上(从地面到林冠顶部)分布的层次和密集程度,它直接与树种组成和宽度有关。根据林带的外貌和透光孔隙的分布状况,可将防护林带分成三种基本结构,即:紧密结构(不通风结构)、稀疏结构(疏透结构)和通风结构(透风结构)。

不同结构的林带,表现了不同的防风作用。从有效防风距离来看,以低度透风的通风林带最好,次为稀疏结构林带,紧密结构林带最差。鉴于稀疏结构林带,在有效防护范围内能较大幅度的降低风速,并且不会导致林缘附近出现风蚀,故宜在风沙严重地区广泛采用。低度透风的通风结构林带,宜在绿洲内部广泛采

用。高度透风的通风结构林带,宜在风沙危害较轻的地区与低度透风的通风林带配合采用,以构成“窄林带、小林网”的农田防护林网。至于紧密结构林带,因为缺点较多,除了可配置于绿洲边缘外,在农田防护林带中一般不宜采用。

2、林带疏透度与防风作用

林带的疏透度,是指林带的透光孔隙面积与整个林带纵断面积之比。林带疏透度与林带结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即使结构相同的林带,也可以构成各种不同的疏透度。

经过试验测算,对于稀疏结构林带来说,无论是有效防护距离或达到恢复对照风速的距离,以疏透度为0%时(即紧密结构)最小,仅为19H和27H。随着疏透度的增加防风作用得到提高,疏透度为50%时防风作用达最大值,分别为30H和59H。对于通风结构的林带来说,适中的疏透度则为40%。因此,在防护林营造的工作中,应当加强对林带的抚育管理,以维护林带具有适中的疏透度。

3、林带高度与防风作用

林带的防风作用,一般来说是随着林带高度的增加,其绝对距离才能延长。这是因为林带越高,林带背风面漩涡的规模越大,从林带上空越过的气流被抬升的也越高,促使上层气流在离林带较远处才能向下传递,这样就延长了林带防风作用的距离。因此,在防护林带的设计和营造工作中,选择树体高大的速生和长寿树种,不仅可以提早发挥林带的防护效益,而且有利于维护林带持

久的防护作用。

4、林带宽度与防风作用

林带宽度是构成林带结构和疏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林带过窄,会形成高度通风结构林带;过宽,又势必会形成紧密结构林带,都会降低林带的防风作用。为了提高窄林带的防风作用,在营造窄林带时,应注意树种的选择和配置,在保证主要树种占优势的同时,适当配置一部分枝叶茂密的辅助树种,使林带能形成适中的疏透度,并适当控制林带的修枝高度,切忌修枝过高,降低林带的防风效果。

5、风向与林带交角对防风作用的影响

风向与林带交角,也是影响林带防风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林带疏透度适中的情况下,当风向垂直于林带时,林带具有最大的防风作用距离。林带的防风作用距离,随着风向与林带交角的缩小而减少。因此,在进行防护林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当地主害风的方向,使主林带的配置方向与主害风的方向垂直。

6、林带的横断面形式与防风作用

林带的横断面,是指林带的侧面所具有的几何形状。林带的横断面形式,可调节气流由林带上部越过的部分和透过林带部分的比例,因此也就对林带的防风效果产生了影响。

7、不同季节林带的防风作用

随着季节的变化,林带在落叶期内,疏透度要增加20—60%

(以林带的结构不同而变化),因此,林带的防风作用也要相应地改变。在林带进入冬季落叶期间,其防风作用较盛叶期减弱,林带背风面30H范围内,通风结构林带减少24%,稀疏结构林带减少13%,紧密结构林带减少8%.

(二)林带的防沙作用

1、降低风速,阻截流沙;

2、保护田间地表免于风蚀;

3、“过滤”气流。

林带的防风阻沙特性,是随着林带本身结构、配置、林龄的变化,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林带的生物排水作用

1、树木的蒸腾作用

树木是一种高大的绿色植物体,它具有发育强大的根系和蒸腾面积。当树木组成一条条林带时,就像一排排巨大的生物抽水机,把根系从2.5—3米土层中吸收到的水分,通过叶表面蒸腾到空气中去,从而降低了地下水位,并防止了土壤耕层的积盐。

2、林带的生物排水效果

林带生物排水作用的大小,不仅决定于组成林带树种的蒸腾量,而且还与林木的生长和保存情况密切相关。生长旺盛的林带生物排水作用大,生长较差的林带生物排水作用就小。因此,为了加强林带的生物排水作用,除注意树种的选择外,加强对林带的抚育管理,以提高林木的保存率和生长势,也是至关重要的。

3、林带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果

林带虽不能直接排除土壤中的有害盐类,但是通过生物排水的作用,可以降低低下水位;加上林带能够降低田间风速和减少蒸发,可使土壤表层积盐速度减慢,从而防止或减轻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四)林带对空气温度、湿度和蒸发的影响

1、林带对田间空气温度的影响

林带对田间空气温度的影响,因季节、天气条件、下垫面特征等的不同而异,情况虽然复杂,但调节作用仍有较明显的规律性。据调查,一般情况是,在春、秋季节林带具有增温作用,春季可使田间气温提高0.7—3.5℃,秋季提高0.6—2.3℃;夏季林带具有降温作用,可使田间气温降低0.1—2.0℃。

2、林带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林带对农田近地层空气湿度的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表现的特别明显,最显著的是林带背风面15H范围以内。

3、林带对农田蒸发力的影响

林带对农田蒸发力的影响,随着远离林带而减少,最远可达林带背风面25H—35H。林带背风面10H范围内减少蒸发力的作用最为显著,一般可减少11—30%。

(五)林带的经济效益

1、林带的增产效益

林带的增产效益,是指在作物品种、土壤条件和耕作管理等

措施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林带保护的农田比无林带保护的农田,在作物产量上提高的情况。

(a)林带为作物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林带的保护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作物减免了风沙灾害,保障了作物的顺利出苗和苗全、苗壮,为作物的增产奠定了物质基础。

(b)林带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在林带保护下,农田小气候条件的改善,为农田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力条件,因而促进了作物产量的提高。

(c)林带为作物增产创造了良好的水分条件。在林带的保护下,农田蒸发力减少,保证了在同样灌溉定额条件下,土壤能保持较高的含水率,为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创造良好的水分条件。

(d)林带胁地对产量的影响极其防止措施。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在林缘附近的农田里,农作物有明显的减产带,一般称为林带的胁地。如东西走向林带的北侧,小麦产量在带高1∕2H 距离处,可减产40—50%;在带高1/3H距离处,可减产50—60%。这是由于树木的遮阴和串根,造成作物水分、养分和日照、温度的不足而引起的。这种情况,在林带的南侧不甚明显;南北向林带东侧重于西侧。

林带胁地的范围和由此引起的减产幅度,因林缘树种、作物种类和耕作管理水平等的不同而不一样。一般的规律是:侧根发达的树种严重,主根发达的树种轻;秋熟作物重,夏熟作物轻;水肥不足的耕地重,水肥充足的耕地轻。

根据各地的经验,减少林带胁地的主要措施有:

①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合理安排渠、路、林与田块间位置,尽可能把渠、路布置在林带的北侧和东侧。这样既可以荫蔽渠、路,又可减少胁地的影响。

②在林缘配置深根性树种,减少树木对耕层水肥的争夺。对于已郁闭成林的林带,可在林缘1.5米处采取挖沟断根的措施。

③沟植造林,使树木根系生长发育在耕层以下,也可减少树木对耕层水肥的竞争。

④在农业技术措施上,可对林缘进行深翻断根,加强水肥管理。

2、林带的经济收益

在灌溉农业区,合理地配置各类防护林,不仅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重要作用,而且还可以培育优质的木材。实践表明,只要造林技术得当,并能进行必要的抚育管理,就可以达到林茂粮丰,木材自给的目的。

三、防护林体系的树种选择

正确的选择树种,做到适地适树,是造林成功的关键性技术之一。为此,就必须了解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根据造林立地条件,加以合理地配置和混交。这样才能建成生长稳定,经济价值高,防护效果好的防护林体系。因此,正确进行树种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一)树种的选择和混交

1、树种选择的要求。各类防护林因为它们的防护作用不同,所以,选择树种的要求也不一样。

(a)对农田防护林树种的具体要求。

①选择树体高大、树冠冠幅适宜的树种作主要树种,以提高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以伴生树种,辅助主要树种起防护作用,形成林带的第二层林冠;灌木起保土、改土作用,并作为林带的下木,使整个林带形成适宜的结构和疏透度。

②选择抗风力强,根系稳固,枝干坚韧,不易被风吹倒或吹折的树种。

③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的比例要适当。使林带既能长久的维持效益,又能早期发挥作用。

④配置在林带边缘行树种,应选择深根性、根幅较小、冠幅较窄的树种,以减少林带的胁地面积。

⑤选择抗病虫害,不易引起农作物病虫害的树种。

(b)对防风固沙林和护渠林树种的具体要求

防风固沙林树种,应具有的特点是:根系发达,盘结力强,能耐风蚀、沙割和沙埋;根蘖性强,能耐土壤和大气干旱;并能忍受沙地的温度急剧变化。

护渠林树种,应具有的特点是: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喜水湿,耐水淹,蒸腾作用强。

(c)各类防护林树种选择应注意的事项

在选择各类防护林树种时,应注意选用本地区分布较为普遍

的,生长良好的乡土树种。对于引进的树种,一定要经过试验,确定在本地区表现良好时,方可大面积种植。在营造过程中,也不要单纯为了整齐好看,采用“一刀切”的办法选择树种。一条林带如立地条件差异,可以分段安排造林树种,做到适地适树。

在树种选择时,通常要求的树种特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同时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对树种要求的条件,就应该有主有从,不可强求面面俱到。

用单一的树种营造纯林,虽然造林技术比较简单,更新比较容易,但纯林容易感染病虫害,不易形成复层林冠,防护效益也不如混交林好。

2、林带树种的混交

为了形成低度透风和稀疏结构的林带,一般要选择2—3个树种进行混交,形成复层林冠。混交林的优点很多,主要表现在:

⑴形成具有一定疏透度的良好林带结构,提高林带的防护效益。林带的防护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分的结构状况。混交林便于形成良好的林带结构。

⑵充分利用林地条件,促进林木的速生丰产。选择多种树种,形成复层混交林,能给充分利用林地空间的光照和土壤条件。

⑶有效的改良林地的土壤环境。

⑷抗灾力强。混交林对自然灾害有较强的抵抗力,同时也能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3、防护林的混交类型

⑴乔灌木混交型。这种类型一般适用于干旱、土壤贫瘠和风沙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树种和伴生树种为乔木,灌木起护土作用和林带初期的辅助作用。

⑵乔木混交类型。由速生大乔木与缓生乔木组成复层混交林带,形成上紧下透的低度通风结构。

⑶综合混交类型。由大乔木、小乔木和灌木混交,林冠多层,形成稀疏结构或紧密结构林带。这种混交类型,能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生产率高,防护效益好。

(二)巴里坤县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

1、俄罗斯杨

落叶乔木,树高一般15—20米。喜光,喜水肥,根系发达,深根性,根蘖力强。抗风、固土等作用良好。俄罗斯杨抗寒,在极端最低温度-40℃的情况下,无冻害。繁殖以插条育苗为主。

2、柳树

巴里坤县的柳树品种较多,具体品种又不详。为落叶乔木或亚乔木,一般高5—10米,萌蘖力强,多为丛状生长。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十分抗寒,也耐大气干旱,根具趋水性,也耐水涝,喜生于湿润疏松的土壤。繁殖以插条育苗为主。

3、白榆

落叶乔木,一般高12—15米,最高可达20米。白榆是阳性树种,侧枝扩展,树冠庞大,小枝细软,韧性强。主、侧根均很发达,属深根性树种。十分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抗盐碱性较

强。白榆以种子繁殖,可随采随播,育苗较容易。也可以嫁接繁殖园林绿化苗木如园冠榆、长枝榆、裂叶榆等。

4、沙枣

落叶乔木,树高15米左右。树干多分叉弯曲,枝条稠密,具枝刺。沙枣根系浅,水平根系发达,根幅比冠幅大,根具固氮根瘤菌,在疏松的土壤上才能发育良好。沙枣抗盐碱能力大于白榆。用播种、扦插等方法都能繁殖。

5、大叶白腊

落叶乔木,树高一般15—20米。为阳性树种,根系深而发达,耐水湿,在肥沃及水分条件较好的土壤上,生长良好。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耐-36.8℃的极端最低气温,但对大气干旱的耐受力较差。大叶白腊寿命长,干形直,材质优良,树形美观,是四旁绿化和防护林的好树种。

四、防护林的规划设计

(一)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防护林林网化水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

农牧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区域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2、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相衔接。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讲求实效的原则,在重点治理地区优先取得突破,建设区域性防护林体系。

--坚持人工恢复和大自然自我修复相结合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分类指导,分区实策切实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成效。

--坚持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在充分体现政府投资主体责任的前提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资金,依靠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

--坚持承前启后的原则,充分继承、借鉴、吸收和利用前期的建设经验,加强技术、方法、手段的创新,增加规划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

--坚持科学衔接的原则,充分与规划区域内国家、其它行业

的有关规划、工程科学衔接,与林业其它重点工程建设统筹衔接,做到工程建设内容不重复,工程建设地点不重叠。

(二)规划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1、成立规划领导小组,组织规划队伍。

成立有领导、技术人员和有关部门参加的规划领导小组,领导全部工作,协调计划,并随时解决规划工作中出现的问题。2、准备阶段。

包括搜集资料,提出规划任务、要求和总体设想等。搜集资料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当地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经济情况。

⑵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现状和长远规划。

⑶水土平衡情况极其开发利用远景。

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情况和典型经验。

⑸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和主要自然灾害。

⑹规划区域的地形图或平面图。

⑺勘测设计部门对本区域的水文、气象、土壤、植被、林业等方面的科研报告和调查资料。

⑻当地农、林牧业的生产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通过收集上述资料,初步掌握规划区域内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点,着重对当地的气候、土壤、植物、树种极其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造林经验等方面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提出规划的任务、要求和总体设想。

2、调查阶段。

⑴实地调查

⑵详细调查

3、规划成果的编制

野外调查后,经过内业计算,绘制图表,撰写文字说明等步骤,编制出规划成果。

⑴撰写规划报告

⑵绘制总体规划图

⑶填写各类规划表

⑷编制造林技术典型设计

⑸概算规划的投资与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附件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技术方案 国家林业局 2009.9

目录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一)规划指导思想 (1) (二)规划基本原则 (1) 二、规划体系 (2) (一)国家规划 (2) (二)省级规划 (3) (三)县级规划 (3) 三、规划范围、期限与目标 (3) (一)规划范围 (3) (二)规划期限 (4) (三)规划目标 (4) 四、规划布局 (4) 五、建设内容 (5) (一)项目构成 (5) (二)建设重点 (7) 六、规划技术路线 (8) (一)工作方法 (8) (二)技术路线 (8) 七、规划技术要求 (9) (一)基础数据 (9) (二)前期工程成效评价 (10) (三)规划深度 (10) (四)投资标准 (10) 八、规划成果要求 (12) (一)文本要求 (12) (二)附表要求 (12) (三)图件编绘要求 (12) 附件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编写提纲 附件二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省级规划表 附件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县级规划表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五期工程规划 技术方案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将进入五期工程建设。为扎实做好五期工程规划,结合现阶段三北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技术方案,以统一三北五期工程规划的规划思路和技术要求。 一、规划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以建设完备的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为目标,以防沙治沙和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以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继续加快造林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生态修复,加强中幼林抚育,提高防护林林网化水平,完善防护林体系,提升防护林综合功能,把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同建设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兴林富民,努力实现三北地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新贡献。 (二)规划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相结合,区域发展相协调,重点工程与身边增绿工程建设相衔接; ──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

农田防护林建设可行性方案

惠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6) 1 . 1 项目提要 (6) 1 . 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和原则 (7) 1 . 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8) 1 . 4 综合评价与结论 (8)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9) 2 . 1 项目由来与形成 (9) 2 . 2 项目区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现状 (9) 2 . 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目的意义 (9) 第三章建设条件分析 (12) 3 . 1 自然地理条件 (12) 3 . 2 社会经济条件 (13) 3 . 3 林业生产管理条件 (14) 3 . 4 土地资源条件 (15) 3 . 5 劳力资源条件 (16) 3 . 6 种苗供应分析 (16) 3 . 7 基础设施条件 (17) 第四章建设方案 (18) 4 . 1 项目指导思想及原则 (18) 4 . 2 项目区范围 (18) 4 . 3 项目建设规模 (19) 4 . 4 建设布局 (19)

4 . 5 项目建设内容 (20) 4 . 6 营林技术措施 (20) 第五章森林保护与环境保护 (22) 5 . 1 森林管护 (22) 5 . 2 环境保护 (23) 第六章项目组织与经营管理 (25) 6 . 1 经营管理形式 (25) 6 . 2 项目管理机构 (25) 6 . 3 项目管理 (25) 第七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27) 7 . 1 投资估算原则 (27) 7 . 2 投资估算依据 (27) 7 . 3 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27) 7 . 4 资金筹措 (27) 第八章项目建设进度 (28) 8 . 1 项目建设期限 (28) 8 . 2 建设进度安排 (28) 第九章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1 生态效益分析与评价 (29) 9 . 2 社会效益分析评价 (29) 9 . 3 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 (30) 9 . 4 综合评价 (31)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海防护林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要求,2007年我市开始海防林建设。全市海防林任务为30943亩。在省林业局的指导下,在市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市2007年、2008年分别完成8155亩、12030亩,合计20185亩的海防护林造林任务。根据规划和安排,我市2009年海防护林造林任务为10000亩。为做好今年的海防护林建设工作,全面完成任务,根据有关建设要求,结合**实际,编制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布局 指导思想: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紧密结合海南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沿海防护林快速健康发展,努力构筑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市沿海绿色屏障。 基本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 目标与布局:今年建设目标为10000亩。涉及海头、排浦、白马井、新州、三都、峨蔓、木棠、光村等八个沿海镇(详见任务安排附表一、附表二)。 二、建设内容

全市8个沿海乡镇从海岸高潮水线以上适宜植树的地点开始,向内陆延伸200米(个别可加宽至400米范围)及适合种植红树林的滩涂地为营造海防护林用地。建设内容具体为: 1、残次林更新造林 计划安排500亩。主要分布在光村镇沙表头村、峨蔓镇东岸村等。做法是对林龄老化、防护功能下降,或者经过多次采伐而沦为疏林地的有林地块,进行改造。 2、荒山地造林 计划安排1700亩。主要分布木棠、峨蔓、三都等镇岩岸地区。做法是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造林。 3、补植造林 计划安排3000亩。主要分布在木棠、峨蔓、三都等镇岩岸地区造林难度大的岩石裸露地,难以实施全面造林的。做法是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进行补植造林。树种为榕树、大叶相思树等,每亩株数30-40株,使林地向天然灌木林与人工阔叶树混交的森林类型演变。如补植株数达到100株时,可纳入荒山地造林任务。 4、退耕还林 计划安排800亩。主要安排在海头镇白沙地村、排浦镇瓜兰村、白马井镇和能村等。做法是在海防护林地范围内的农作地实施退耕还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义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在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新疆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总结历史经验,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伴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正进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8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 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 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 国发(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 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 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20年为第二阶段,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阶段,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

临泽县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临泽县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 实施方案 为了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建设功能完善的生态防护林体系,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临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央提出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关于印发《〈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 [2009]12号)文件精神,结合临泽县生态环境状况和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编制本方案。 一、基本概况 (一)自然概况 1、自然地理位臵 临泽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东临甘州区,西接高台县,南靠祁连山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相连,地理位臵位于东经99°51ˊ~100°30ˊ,北纬38°57ˊ~39°42ˊ。全县南北最宽约77 km,东西最长约49.7km,总面积27.778万hm2。 2、地形地貌 全县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洼,南部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北部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形成“U”型地貌,海拔高度在1350-2084m之间,黑河自东向西穿过。从南向北依次分布着梨园山间盆地、南部戈壁边缘细土平原、黑河冲击平原,黑河北

岸农耕区及北部剥蚀残丘戈壁等六个地貌类型区。沙漠戈壁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2/3,境内自然形成南、北、中三条风沙带,总长103km,贯穿全县6个乡镇及6个国营农林场站。 3、气候状况 境内属典型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日照长,辐射强,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全年日照时数3260h,年总辐射量146.02kc/cm2,平均气温8.9℃,≥0℃的活动积温3544.6℃,≥10℃的活动积温3092.4℃,无霜期128~203d,平均152d,年平均降水量76.1mm,年平均蒸发量2348.4 mm,约等于降水量的30.8倍。大气干燥度4.9度,除海拔高度1650m以上的山区外,大部分属特干旱区。灾害性农业气象因素主要有:干旱、霜冻、干热风、大风和沙尘暴等。 4、土壤状况 全县土壤共有8个土类,21个亚类,21个土属及48个土种,全县土壤养分状况可概括为“少氮、缺磷、钾有余、有机质不足”,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27%,速效氮57.57ppm,速效磷10ppm,速效钾155.7ppm。 5、植被状况 全县境内由于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植被覆盖度低,生物种类较少,形成了各种地带性植物群落,大体可分为: ①荒漠戈壁植被有发菜、白刺、霸王、芨芨草、泡泡刺、麻黄、白刺、以及蒿属类等旱生、超旱生植物。 ②沙漠植被主要以沙棘、白刺、沙蒿、红柳、沙拐枣、

关于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防护林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沈雄黄敏俭 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 一、基本概况 1、林地分布面广、树种多,格局多样化 目前属崇明县水利工程管理所管辖的林地面积为22762.72亩,站(闸)区域绿化园地27块,乔灌花草结合,形状千姿百态,格局呈现多样化。 1—1防护林面积分布面广。 为8大区域,环崇明岛四周包括二、三、四线大堤。其中绿华站区域5052.72亩,城桥站区域1343.97亩,竖河站区域1378.48亩,向化站区域6153.45亩,前哨站区域2415.8亩,北六效站区域2642.82亩,虹桥站区域1103.72亩,新村站区域2671.76亩。 1—2林木品种多。 其中乔木类有女贞、重阳木、栾树、杜英、香樟、合欢、白蜡、火炬树、紫薇、欧美杨、水杉、柳杉、落羽杉、池杉、中山杉、杂交柳等50多种;灌木类有红叶李、木槿、木芙蓉、夹竹桃、红花继木、红叶小檗、十大功劳、海桐、火棘、八角金盘、瓜子黄杨等20多种;花草类有三叶草、银叶菊、茶花、月季、紫荆花、八仙花、杜鹃花、麦冬、紫花苜蓿、马尼拉、鸢尾、高羊毛等10多种。 1—3林地类型多样化。 有滩涂林9107.66亩,景观林304.52亩,堤坡平台防护林13322.68亩,涵养林27.86亩,站(闸)区域园林绿化27块。 2、分层管理,责任到人 为加强防护林管理,2003年1月所组建了防护林管理科,专项负责全所防护林建设和管理。目前管理上分两种类型,一是日常管理,二是养护管理,坚持日常管理,重点养护管理。建立了两支队伍,一支巡查员队伍,一支养护员队伍。 2—1建立管理、养护网络流程图和责任制。 日常管理上形成所→总站→分站→巡查员三级管理四级责任制。养护管理上同样形成了养护社→养护队→养护小组→养护员三级管理四级责任制网络。 2—2分别职责,分工明确。 巡查员职责是在岗巡查,做好记录,下情上报,及时处置,安排好养护计划并分时段组织实施,确保树木健康生长,确保林地安全。养护员职责是灌溉排水、中耕除草、扶正刷白、整枝修剪、喷药治虫、抚育间挖,按照派工安排完成养护任务,确保树木生长健壮,确保林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简报 (九) 国家林业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年月日 甘肃平凉春季林果业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春季,甘肃平凉大力开展以林果业转型跨越为主的春季造林,全市上下对春季林果业建设高度重视,组织有力,动手早,进度快,造林绿化和果园建设的规模大,档次高,质量好,建成了一批示范样板工程。截止目前,全市已完成造林绿化万亩,占计划任务的,其中造林封育万亩,义务植树万株,完成林业助建新农村个,占计划任务的,绿色通道条公里,面山治理处万亩,农田林网公里,补植补造万亩,育苗万亩,占计划任务的。新植果园万亩,占计划任务的。 一是领导重视,工作力度加大。今春,平凉市超前谋划,精心部署,制定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方案和果园建设方案,召开了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电视电话动员大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今年城乡造林绿化和果园新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直接调度,确定重点工程规划方案,狠抓任务落实。各县(区)及早动手,广泛宣传动员,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集中力量,集中时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春季造林绿化活动。“”植树节,市、县(区)都举办了广场大型宣传、媒体专题报道和悬挂横幅标语等宣传活动,为全市春季造林绿化的顺利进行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春造期间,市、县(区)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深入造林第一线,参加义务植树,现场督促检查。市林业局组成督查组巡回县(区)抓督查、抓推进、抓质量,保证了春造和果园新植建设的圆满完成。 二是重点突出,造林绿化规模档次高。各县(区)按照市上提出的建成一处千亩以上面山造林、一条公路主干道绿化、一个主街区美化的“三个一”工程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突出建设重点,在规划布局、树种选择和规模营造上,较往年上了大的台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依托三北五期、森林抚育和造林补贴试点以及亚行贷款造林项目,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大苗栽植,规模治理,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泾川县以泾汭河流域治理为重点,采取针阔混交方式,建成王村镇完颜村等处荒山工程造林亩,栽植侧柏、刺槐万株。灵台县以涧河流域生态治理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在泾渗公路两侧面山连片造林万亩,营造以侧柏为主的防护林亩,侧柏、国槐与垂柳混交的水保林亩。城镇面山治理,各县(区)坚持常青树为主,大苗栽植,生态型与景观型营造相结合,建成了个千亩以上面山绿化工程和处城镇面山治理工程,绿化面积万亩。灵台县动员城区个单位,干部职工多人,投劳万人次,完成县城荆山西沟和沙坡山绿化亩,栽植侧柏、国槐、垂柳、香花槐为主的各类绿化苗木万株。崇信县组织县直机关单位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在铜城电厂新区面山完成绿化亩,栽植公分以上垂柳万株,混交侧柏万株,刺槐万株。市、区两级在崆峒山景前区高档次、高质量完成蜈蚣咀面山及河流滩涂绿化面积亩,栽植各类常青绿化苗木多万株,花灌木万丛。绿色通道和新农村建设,各县(区)按照多树种、宽林带、大通道、高标准的建设要求,对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泾川、崆峒区和静宁三县,集中对平定高速公路沿线面山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栽植,完成公路两侧面山万亩。静宁县高标准规划,完成静庄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混交栽植胸径公分杨、柳、刺槐等大规格苗木;庄浪县高质量完成庄静公路绿化公里,每侧设计行栽植胸径公分以上垂柳。崆峒区在搞好国道缺苗断档补植补栽的同时,重点对乡村主干道路集中进行了绿化,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覆膜和统一涂白,在西阳乡对唐尧路、唐西两条环乡道路和白西、安青两条主干道路栽植胸径公分以上的旱柳万株,建成道路林网公里。组织劳力多人次,出动浇水车台次,浇水多吨,树盘覆膜平方米。林业助建新农村,各县(区)采取投放苗木,资金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措施,高质量完成了林业助建新农村示范点个。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 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文本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生态体系参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我国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将建区域林 生态体系参考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记者高保生今天从国家林业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 悉:“十五”期间,我国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加快,防护林 体系构架基本完成。长江流域等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 体系工程和北方沙区防护林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十 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突出工程特色, 强化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森林生态体 系。 长江流域等重点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包括长 江流域、珠江流域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及太行 山绿化工程和平原绿化工程等5个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工程建设范围包括31个省(区、市)的1500多个县

(市、区、旗),是我国启动实施较早的林业重点工程。目前已累计完成营造林340.9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35.18万公顷,飞播造林14.33万公顷,封山育林191.40万公顷;完成低效防护林改造20.95万公顷。据最新调查结果显示,长江、珠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已达到30.53%和39.91%,比工程实施前分别增加了3.3和4.89个百分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地跨我国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7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面积的42%。该工程“十五”期间突出防沙治沙,实行分步实施、分区突破、稳步推进的方针,累计完成造林300万公顷,5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33万多公顷。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南缘等地实现了治理速度快于沙化速度的重大转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我国防沙治沙的骨干工程,该工程截至20xx年6月底,国家累计投资172亿元,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172万公顷,占国家累计下达计划任务的

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重点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篇一: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 为认真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通知》(*政〔×〕×号)精神,特制定20XX年**林业生态省建设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建设林业生态省的重大决策,以确保如期实现我省森林资源“双增”(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增加)目标为核心,以森林资源培育为重点,以林业生态县建设为载体,强化措施,稳步推进,注重实效,圆满完成林业生态省年度建设任务,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坚实生态屏障。二、建设任务(一)营造林。全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其中:国家预安排我省造林任务×.×万亩,我省安排造林任务×.×万亩(含飞播造林×万亩);森林抚育和改造×.×万亩。(二)育苗。全省安排育苗计划×万亩,其中:择优扶持优质种苗基地×.×万亩,培育优质苗木×万株。

三、安排原则(一)营造林计划。20XX年全省营造林规模按《**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生态工程新造林、更新造林、林业产业工程分别按《规划》中期调整任务的×%、×%、×%安排,全面实施规划的×个林业生态工程和×个林业产业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生态移民工程按照退耕还林后续专项(生态移民)工程由发展改革和扶贫部门安排,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的城市建成区绿化建设任务由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安排。(二)投资。20XX年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资金继续实行“以奖代补”,只安排国家、省级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三)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长淮防护林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及向国家申报的20XX年造林项目直接由省安排到县(市、区),其余由各省辖市按照规划的工程量大小、生态区位重要程度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确定20XX年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的任务量并安排到县(市、区),对已完成《规划》确定任务的建设工程不再安排,省林业厅据此下达年度建设计划。下达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要首先保证完成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年度建设任务,凡是列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县(市、区)必须在中低产田范围以外的行政村实施。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重点安排连霍、京珠等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沿线的县(市、区)和平原地区抚育工程量大的县(市、区)。四、建设重点20XX年重

防护林分类

防护林及林种划分 任何森林都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不能把所有的森林都视为防护林。因此,只有那些为了达到某种防护意义而划定的森林才叫做“防护林”。比如在大江大河的上游集水区的森林叫“水源涵养林”,在表土疏松土壤易于被水冲走的山区陡坡上的森林叫做“水土保持林”,在平原农区所营造的农田林网叫做“农田防护林”。这些都是“防护林”。随着工业发展而带来的大气和水质的污染,森林的不断减少和由之而来的环境沙漠化和各种灾害性气候等,经常给交通、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损失。因此,人们逐渐把对森林的注意力从生产木材转向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例如,中国自70年代末在西北、华北、东北营造的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全长约7000km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就属此目的。根据发挥的主要防护作用不同,防护林又分为若干具体林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将防护林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海岸防护林、护路林等。 一、水源涵养林 河流两岸和上游水源区以及水库周围以涵养水源为目的的森林叫做“水源涵养林”。理想的水源涵养林应该是由比较高大的乔木和比较矮小的灌木相结合,并且由多树种和不同年龄的林木组成。林冠密集,多层次,枝叶茂盛。这样的林子,在林学上叫做复层异龄混交林。 森林为什么能够涵养水源呢?在森林覆盖下,每当降雨,会有10%~30%的雨水阻滞在林冠枝叶上。其中林木本身吸收一些,雨停后蒸发一些,其余的雨水顺枝干流下,或辗转周折通过林冠层滴落到林地上。在这种混交林内,枯枝落叶多,长期堆积在地表,构成厚厚的枯枝落叶层,叫做“死地被物”。一部分枯枝落叶经真菌、细菌分解成一层厚厚的碎屑和腐殖质。这些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和非毛细管孔隙度,从而大大增加了土壤贮存雨水的空间。在许多情况下,林冠下还聚生了厚厚的一层植物,叫做“活地被物”。它和“死地被物”一起统称“地被物”。滴落在林地的雨水,由于受到林冠的阻隔,大大降低了对地表的冲击力,并且很快被地被物所吸收,然后慢慢渗入到土壤和基岩,被“贮存”起来。这就是森林涵养水源的物理机制。水源涵养林就是在需要的地方专为发挥这种作用的森林。 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是由树木本身的吸附量、地被物贮存量和土壤、基岩的贮存量三部分组成的。一片森林的贮水量即水源涵养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这三部分的条件。通常林冠层次越多、越浓密、地被物和土层越厚、基岩空隙度越大,贮水能力就越大,反之,贮水能力就越小。因为森林贮存的水分缓慢地流动,降水停止后,下游将在较长的时期内以溪流、泉水、潜流等形式得到水源补给。根据观测,森林涵养水源保证补给水分的时限,因坡度、基岩、坡面状况而不同,从两个月到一年不等。由此可似看出森林涵养水源的巨大能力。林地坡面平缓、土层深厚、林木郁闭好的针阔叶混交的复层异龄林贮水能力最大;基岩坚硬和空隙度小,土层浅薄,林木郁闭差且由单一树种组成的单层同龄林贮水能力最小。不同的林子贮水能力千差万别,有的十分悬殊。没有森林覆盖的光山秃岭,涵养水源的能力就大不一样。雨水因无林冠阻拦,直接冲击地表。地表又缺少地被物覆盖,雨水直接冲击地面泥沙,来不及渗入土壤,就汇成径流,顺着倾斜的坡面,挟带泥沙,迅速流走。无数径流又汇成大股洪流,激浪翻石,汹涌奔腾,形成山洪暴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国民经济都造成重大损失。 为了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现在全世界都提倡在河流两岸和河源区以及水库周围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以增强山坡蓄水、保土的能力,力求在雨季能够大量贮存雨水,暴雨不成灾;在无雨或少雨的季节,又能源源不断地补充下游的径流量。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改革开放40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成就综述 4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倡导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同步启动实施。这项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0多年,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全长8000公里,宽400至700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2.4%。其建设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均创下了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40年来,历经几代人、亿万人民群众的接力奋斗,三北工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在我国北疆筑起了一道抵御风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绿色长城,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成功典范。据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显示,三北工程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现在的13.57%。工程建设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三北地区生态状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 绿撒大漠:实现了由“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建设主攻防沙治沙,广大工程建设者采取“封、飞、造、改”相结合的办法,在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上,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0多万平方公里,保护和恢复沙化草原1000多万公顷,结束了“沙逼人退”的历史。毛乌素、科尔沁、呼伦贝尔三大沙地全部实现了土地沙化的逆转。工程区年均沙尘暴日数从6.8 天下降为2.4 天,其中京津冀地区由5.1天下降到不足1天。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阿克苏,经过各族干部群众32年的艰苦奋斗,在昔日亘古荒原上建起了一道由百万亩“林海”构筑的绿色长城。2017年,阿克苏全年空气优良天数159天,优良率达43.7%。陕西省榆林市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3%,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昔日的“风沙王国”华丽转身变成绿树茵茵的“塞上江南”。 绿染高原:黄土高原实现了由“黄”到“绿”的转变 40年来,三北工程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按山系(流域)整体治理、规模推进,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相对减少了67%。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流域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输沙量逐年下降。

林规发〔2016〕58号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 2016·北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指标体系构成 (2) 第三章技术经济指标 (4) 第四章技术经济指标调整 (17) 第五章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 (20) 第六章附则 (21) 附表: 附表A 人工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22) 附表B 飞播造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4) 附表C 封山(沙)育林模式技术经济指标表 (47) 附表D 造林辅助措施技术经济指标表 (52) 本指标规范用词说明 (62) 附加说明 (63) 附录: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条文说明 (64) 造林区域范围县名单 (72)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案列 (86)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合理估算防护林工程建设投资,做到技术先进,指标适用可行,确保各类防护林造林质量和成效,满足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需要,依据国家林业局计财司关于部署2014年林业工程建设标准编制工作的通知(规建函〔2014〕34号),以及《林业工程建设标准制(修)订项目合同》,修订本标准。 第二条本标准规定了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沙)育林的造林费用投资指标,以及沙障、围栏、整地、浇水、地膜、保水剂、生长调节剂、树干涂白、泡苗池、假植、客土、脱碱降盐改土等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费用投资指标。 第三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与管理,以及造林工程建设中造林和管护期间的投资估算。 第四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特殊地区造林辅助措施的投资估算。 第五条本标准适用于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的投资估算。 第六条本标准术语和定义在条文说明中释义。 第七条退化林修复、迹地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更新改造等造林部分的投资估算可参照本标准。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问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xx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况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 1978年11月3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计划任务书》。 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xx发 (1978)2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阶段,分三期工程。1978-1985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01-20年为

防护林工程标书

一、施工组织设计 1、项目管理网络(附图) 项目管理网络是确保施工项目在计划要求工期内完成,并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不会因此而增加工程实际成本的条件下,适当地缩短施工工期。 本工程为精河县2010年度重点防护林封育工程2000亩:其中围栏30800米,标识牌和宣传牌各1个。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6月24日,竣工日期:2011年7月30日,总工期为36天。 针对本工程公司建立了严密的工期保证措施,针对每一项工程均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并编制施工网络图,严格按目标进度,确保当月计划当月完成,满足工程需要,保证工程工期、质量目标的实现。 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附图) 本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实测的地形图,而制作的平面布置图,因而,它既要体现施工主要方案,同时又是对施工主要方案校核的重要方面。换句话说,即现场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合拟定的施工方案的实施。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也是现场文明施工的基本保证。 施工现场的布置要考虑到对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机地将机械设备的工作范围发挥到最大限度,做到充分施展。施工过程中所有材料、机具、设备等要分类堆放整齐,不要乱堆乱放,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与协调,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文明施工现场。 (1)、临时设施及材料堆场布置 由于本工程施工工期紧,施工内容多,故合理安排工序、布置现场临时设施是关键。本工程施工地点位于精河县托里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前期必须合理布置好办公区、职工宿舍、食堂、材料仓库等临时设施。 (2)、解决临时用水、用电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用电设配电箱,电源从业主提供的配电箱中引入;因围栏工程为干作业,故施工过程中除生活用水和生活用水外基本无须用水,均由业主方提供。 3、工序衔接合理,关键节点控制措施可行 (1)、工序的衔接:工序的衔接一般由进度安排中反应出来,一般在满足施工期要求情况下,对选定的方案和施工方法、材料、构件的供应情况,能投入的劳动力,机械数量及其效率,作综合研究,排出计划后,还要检查与调查施工进度与计划各工序间的衔接。

十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doc

十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北部地区十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2009至2013年) **市农业工作委员会 二00九年九月 **市北部地区十万亩防护林工程建设 实施方案 (2009至2013年) 北岸地区是我市森林面积最少、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由于立地条件差和气候干旱,众多土地难以耕作,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较低。充分利用退耕还林的优惠政策和社会力量参与造林的机遇,把我市北岸地区的低产耕地和荒山荒地种上林木,改善当地自然环境和农民生活水平,已成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为此,经调查研究,制订本方案。一、基本情况 北岸地区是指位于**市北部、以土壤含石量高为立地特征的地区。范围包括三都、峨蔓、木棠等镇以及光村镇的大老、沙井、扁墩、巨雄、挺进、顿积村委会和中和镇的黄江、长村、关春、五里、七里等村委会,总面积50.1万亩(不含洋浦),占全市总面积的10.32%。 本区为滨海平原阶地,地势较平,土壤以铁质砖红壤为主,小部分沿海

地段为沙土,土层薄,石砾极多,母岩为玄武岩,岩石裸露程度大,难以耕作。该地区是全市最干旱的地区,森林植被少,加上受干热风的影响,年降雨量仅为900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均,雨量多集中在8-10月份。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为11.4万亩,其中有林地及灌木林地4.2万亩,森林覆盖率9.53%,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规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与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为指导,以分类经营为依据,以增强抵御热带风暴和海啸等自然灾害能力为核心,以营造安全、稳定、良好的人居环境为目标,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紧密结合海南生态省建设,全面推进北部地区防护林快速健康发展。(二)基本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2、坚持生态优先、效益兼顾的原则。 3、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 4、坚持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 5、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 6、坚持质量第一、科技支撑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根据北部地区建设的现状和实际情况,确定本规划期的建设目标为:至2013年,用5年时间,在北部地区木棠、三都、峨蔓光村(部分)等四个完成10万亩的防护林建设,其中海防林1万亩。其中:荒山地造林5万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 程概况 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要紧解决三北和其他地区各不相同的生态咨询题。具体包括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沿海、珠江防护林工程和太行山、平原绿化工程。 一、三北防护林工程 工程的背景情形 为了从全然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防护工程。1978年11月3日,国家打算委员会以计计[1978]808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西北、华北、东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打算任务书》。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以国发(1978)2 44号文件批准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的规划》,至此,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工程建设范畴 按照总体规划,三北工程的建设范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不里山口,北抵国界线,南沿天津、汾河、渭河、洮河下游、布长汗

达山、喀喇昆仑山,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地理位置在东经73°26'—127°50',北纬33°30'—50°12'之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工程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工程建设期限 三北工程规划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终止,历时73年,分三个时期、八期工程进行建设。1978-2000年为第一时期,分三期工程。1978-1985 年为一期工程,1986-1995年为二期工程,1996-2000年为三期工程;20 01-2020年为第二时期,分两期工程。2001-2010年为四期工程,2011-2 020年为五期工程;2021-2050年为第三时期,分三期工程。2021-2030年为六期工程,2031-2040年为七期工程,2041-2050年为八期工程。 总体规划建设内容与规模 三北工程规划造林3508.3万公顷(包括林带、林网折算面积),其中人工造林2637.1万公顷,占总任务的75.1%;飞播造林111.4万公顷,占3.2%;封山封沙育林759.8万公顷,占21.7%。四旁植树52.4亿株。规划总投资为57 6.8亿元,建设任务完成后,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05%提升到14.9 5%,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操纵,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全然上得到改善。 四期工程建设情形 2001年,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规划经国家计委批复,四期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的十三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90个县(旗、市、区),总面积405.3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 2.2%。到2010年,在有效爱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950万公顷,工程建设区内的森林覆盖率净增1.84个百分点,建成一批比较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遏制了三北地区生态恶

“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f8405886.html, “三北”防护林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郭丽娟杨小兵郭昊 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33期 [摘要] 本文以新疆地区“三北”防护林工程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要概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性,其次详细剖析了当前新疆“三北”防护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客观全面反思总结基础上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旨在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建设;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33-68-2 1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重要性 “三北”地区指的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这些地区曾遍布肥美的草原、肥沃的农田和茂密的森林,但是随着气候变迁,受滥砍滥伐、过度垦殖等因素影响,这些地区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三北”防护林工程应运而生。 林业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三北”地区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关林业工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慢慢建立起了绿洲内部农田林网、山区天然林和天然荒漠林等为主体的防、抗灾害保护屏障,使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不仅提升了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已进入了五期工程后5年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急需采取应对措施保证该工程稳定、持续发展。 2 新疆“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树种单一,生物多样性水平低 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分结构呈现出“纯林多、混交林少;同龄林多、异龄林少”的问题,不仅导致森林生态保护功能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森林群落结构简单且稳定性差的不良现象,甚至在部分地区出现了林木生理过熟、林分老化等不良现象。另外,部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防护林工程在建设初期受经济、技术等条件制约,没有考虑自然规律和生态效益问题,一些砍伐树木的行为没有经过上级部门批准,甚至还出现了允许项目单位以征地为由赚取商业利益的现象。 2.2 造林科技含量不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防护林工程造林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措施单一的问题,导致苗木存活率降低,例如部分新疆“三北”防护林地区实际操作和设计脱节,无法保证每项工序都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