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解读20世纪》 •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1年)
•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 • 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北京三
2002年)
“再解读”
去除意识形态的遮蔽, 在新的理论 视角的帮助下, 重读文学史上的作品
第八章 革命历史小说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
二、“再解读”
三、个案”再解读”
一、什么是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2.文学史定位
班固《汉书、艺文志》
小说者流, 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 道听 途说者之所造也。
《左传》
襄二十五年,夏五月,崔杼弑齐庄公,太史书 曰: “ 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 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 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 还。
(特别是革命历史小说), 从而发 现新的阅读和研究价值的过程, 就叫“ 再解读”。
“再解读”思潮发生的背景
• 70年代末80年代初,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台湾版本传入大陆, 引发现当代文学研究的
• “地震”。 • 1985年, 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 1988年, 王晓明和陈思和在《上海文论》上主持
通过纵向比较, 可以看到
• 革命历史小说产生于50—70年代, 是党史的生动再现, 具有明显的意识 形态目的。
• 它是当时文学的主流, 是一个极度兴 盛的题材, 到了新时期, 遭到新历史 主义小说的颠覆。
二、革命历史小说的“再解读”
什么是“再解读” 如何“再解读”
• 唐小兵编《再解读: 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 (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