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鹅小鹅瘟病的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94.13 KB
- 文档页数:1
育雏鹅严防小鹅瘟作者:暂无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12年第8期李桂权近几年来,养鹅热在农村广泛兴起。
实践证明,养鹅业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养殖项目。
确实很适合农村发展。
但是有很多养殖户缺乏养殖经验,存在重养轻防现象,不重视养鹅中疫病的预防,往往造成养殖的失败。
在我省对养鹅业危害最严重的是小鹅瘟病,预防好小鹅瘟病就等于养鹅成功了一半。
在实际养殖中,建议根据以下具体条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防治。
一、流行特点1.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20日龄以上发病率低,一月龄以上罕见发病。
2.种蛋带毒,污染炕房,使易感鹅传染发病,初批孵出雏鹅往往正常,3—5批后雏鹅多有发生。
3.除病鹅和健康雏鹅接触传染外,被污染饲料、水源、垫料、器具等都能引起传染。
症状:出壳后3—5天发病常为最急性,往往无先驱症状,一发现即呈衰弱,或倒地乱划不久死亡。
以后至15日龄内大多数为急性,表现为精神萎顿,虽随群采食,但将啄得的草随即甩去,行动落后,打嗑睡,嗉囊松软有多量液体排灰白色或淡黄绿色稀粪,鼻孔流浆液性分泌物,喙端色泽变暗,病程1—2天,死前可见两腿麻痹或抽搐,15日龄以上雏鹅以萎顿、消瘦和拉稀为主要症状。
二、预防小鹅瘟采用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和预防该病均无效。
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1.养种鹅,自繁自养的预防措施主要是给种鹅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是母鹅产种蛋前 15天至1个月,给母鹅注射小鹅瘟疫苗,这样母鹅所产种蛋孵化的雏鹅对小鹅瘟病毒具有免疫力。
雏鹅孵出20—30天再给雏鹅注射 1次小鹅瘟疫苗。
2.购买种蛋进行孵化的预防措施是收购的种蛋必须马上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种蛋消毒方法是用甲醛气熏消毒法。
这种消毒法熏蒸消毒20分钟,可达到对种蛋有效消毒的目的门这种情况下孵化的鹅雏再按从散养户购雏情况进行免疫。
3.从散养户购雏或鹅雏来源较分散的最好是雏鹅2—3日龄时注射小鹅瘟血清,无论是零散引入或成批引入的雏鹅,都要隔离观察 7-10天。
2020.2一例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孙艳红(河北省隆化县农业农村局068150)摘要:小鹅瘟是当前严重影响鹅业健康发展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雏鹅,鸭也会被感染,感染鹅呈急性败血症临床表现,本文通过对一例小鹅瘟病感染的诊治,为基层饲养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小鹅瘟;诊断;防治作者简介:孙艳红(1973.4-),女,河北省隆化县人,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主要从事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及科技培训等工作。
小鹅瘟的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的小鹅瘟病毒,是单股DNA 病毒,小鹅瘟病毒没有血凝性,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传播迅速的特点,小鹅瘟病毒主要感染1月龄以内的雏鹅,病鹅和康复后的带毒鹅是主要病毒传播来源,病毒污染饲料、饮水会造成健康鹅感染,雏鹅感染后有很高的死亡率,成年鹅感染后一般不发病。
小鹅瘟病毒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亚急性型3种[1],最急性型的感染死亡率最高,一般在发病后1d内死亡,死亡率达到100%,急性型表现为食欲不振和呼吸困难,一般感染后2d 死亡,死亡率较高。
亚急性型感染病程3~5d,雏鹅表现为消瘦,采食下降和腹泻,有时可自行康复,死亡率稍低。
2019年5月,某鹅饲养场出现一例小鹅瘟病毒感染情况,经过积极治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1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发病鹅场共饲养雏鹅5000只,2019年5月,少数鹅开始发病,病鹅精神沉郁,被毛凌乱,采食减少,饮水增多,下痢,排黄绿色稀便,鼻孔有浆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发病后1~2d 死亡,死前有神经症状,扭头,腿麻痹。
曾经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初步怀疑小鹅瘟病毒感染。
2病理剖检取病死鹅剖检可见病死鹅消瘦,肠道卡他性炎症,皮下大面积出血,肝脏肿大、淤血,胆囊肿大,胸腔积液,心肌变白,肾脏肿大、有红色淤血点,胰腺和脾脏充血、坏死,小肠扩张,肠壁变薄,肠黏膜脱落。
3实验室诊断3.1PCR 检测取病死鹅的病变组织送实验室检测。
鹅传染病防治技术-小鹅瘟文章摘要:本病为雏鹅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常有发病报道,并分离到病毒。
其临诊特征是严重下痢,有时显现神经症状。
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黏膜有时大片坏死脱落,形成腊肠状栓子,堵塞肠腔。
1.�...本病为雏鹅的急性传染病,近年来常有发病报道,并分离到病毒。
其临诊特征是严重下痢,有时显现神经症状。
病变的主要特点是肠道严重发炎,小肠黏膜有时大片坏死脱落,形成腊肠状栓子,堵塞肠腔。
1.病原本病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是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一个成员。
2、流行特点出壳后3~4日乃至20日左右的雏鹅易发生本病,20日龄以上的雏鹅较少发病。
成年鹅对病毒有较强的抵抗力。
其他家禽均不易感。
发病日龄愈小,死亡率愈高。
发病率、死亡率最高为10日龄的雏鹅。
15日龄以上的雏鹅比较缓和,有半数可能自行康复。
死亡率高低,固然与被感染鹅的日龄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年种母鹅群的免疫状态。
通常经过一次大流行以后,当年剩下来的鹅群都是患病后痊愈或是经过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的,这种免疫鹅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也能获得被动免疫,能抵抗自然或人工感染,因此不会发生小鹅瘟。
因此,本病的流行常有一定的周期性,在大流行后的1年或数年内,往往不见发病。
但以后如果再有传染源传入时,往往又会暴发。
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病鹅与带毒鹅是主要传染源。
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与饮水,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本病能通过种蛋传播,带毒的鹅蛋污染了孵化雏鹅的炕坊尤易传染本病。
3.临床症状潜伏期为3~5日。
最急性型:1周龄内的雏鹅感染时常呈此型经过。
往往不显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只有半天或1天的病程。
急性型:为常见的病型,常发生于7~15日龄的雏鹅。
首先表现精神沉郁、缩颈、步行艰难,常离群独处,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水样与混有气泡的稀粪,鼻液分泌增多。
病鹅临死亡之前可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发生瘫痪。
小鹅瘟病因及治疗方法有哪些夏季高温高湿,鹅舍内容易滋生病菌,尤其是雏鹅,很容易发病。
而小鹅瘟为雏鹅的常见病,由于具有传染性,且死亡率高,一旦爆发会对养鹅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鹅人注意,一定要了解小鹅瘟引起的原因,便于更好的做好此病的防控,对于已经发病的鹅及时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小鹅瘟是怎么引起的?本病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型传染病,主要感染鹅,20日龄以下的发病率高,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月龄以上的鹅很少发生该病。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或垂直传播。
因此,平时在养鹅过程中,很有必要做好鹅舍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消毒。
每天及时观察鹅群健康情况,发现疑似病鹅,及时隔离诊治,可有效减少此病的发生。
小鹅瘟的危害有哪些?1、轻则影响鹅的生长,延长出栏时间。
2、重则出现死亡,造成养殖场直接的经济损失。
3、另外,由于本病具有传染性,所以一旦有鹅发病,很容易造成大面积发病,控制起来较为困难。
小鹅瘟的治疗方法有哪些?方法一:对已经感染小鹅瘟的雏鹅,治疗可用鹅疫清0.5-1ml/公斤进行肌注治疗。
若有细菌感染,可配合抗生素治疗,在药物搭配下在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敏和应激。
方法二:也可用黄芪多糖100g兑水800kg,连用3-5天,拌料加倍,给病鹅服药治疗。
方法三:也可使用鹅免疫肽0.5ml/公斤,对患鹅进行肌注治疗。
注意:1、以上药物使用量和疗程,均可根据病鹅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建议在兽医指导下进行。
2、对于有治疗价值的患鹅,在治疗时要对病鹅进行隔离,避免其感染其它健康鹅群。
3、对病鹅所在舍内要做全面消毒,同时对未感染鹅群进行药物或疫苗免疫预防。
4、治疗病鹅疗程要足,待患鹅完全治愈,恢复健康再将其放入鹅群中。
5、由于小鹅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鹅病,所以治疗该病的药物有不少,在选择时要结合病鹅情况选择适合的才最有效。
6、对于有继发感染的病鹅,在治疗小鹅瘟的同时,要在兽医指导下,配合药物同时治疗继发病症。
1 起小鹅瘟病例防制体会作者:彭美英来源:《养殖与饲料》 2014年第11期彭美英福建省武夷山市武夷街道办兽医站,福建武夷山354300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2耀20 日龄的雏鹅、传播快、死亡率高。
根据资料记载、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胰、肝检出率高、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量最多。
初次分离将病毒接种于12耀14 日龄鹅胚、鹅胚经5耀7 d死亡。
2012 年入冬以来、武夷山市委、政府为在全市推广冬闭田种草养鹅项目、从江苏的扬州和昆山、浙江的江山、四川的隆昌等县市、购进不同批次的雏鹅在重点乡镇农户分散饲养、同时也引发了小鹅瘟疫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通过注射小鹅瘟、副粘病毒高免抗血清后、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例如本街道办刘某为响应政府号召、于2012 年12 月6 日从浙江江山购进白鹅雏苗500 羽饲养、该户育雏室设备齐全、结构合理、条件优越、进苗后不到1 周、部分雏鹅就出现腹泄和死亡、请当地兽医员施治不见好转、特来本站求诊。
现将防制情况汇报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经查验、该病的发生、是农户购鹅苗引起、自然情况下只感染雏鹅、同群的鸭和鸡未发病;发病雏鹅是6耀15 日龄、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达70%耀95%、同村饲养户的20 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率低、1月以上的鹅群极少发病和死亡。
被感染的雏鹅经粪便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饲料、水源、垫料和各种管理用具、经消化道迅速传播;成年亚健康的鹅是病毒的携带者、病毒可经种蛋垂直传播给下一代。
2 临床症状表现病鹅潜伏期为3耀5 d、患鹅食欲废绝、严重下痢、鼻流脓液、摇头、拉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精神紊乱、出现神经症状时、死亡率高。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3 种。
最急性:出壳2耀5 d 发病、通常无任何症状、出现精神呆滞后数小时内衰竭、倒地死亡、传播迅速。
福建畜牧兽医第42卷第1期2020年后发生,往往呈地方性流行。
此外由于散养鹅活动范围大,食性复杂,粪便清理不彻底等原因,加之适宜的温度、湿度以及多雨水的环境,为寄生虫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繁殖条件,如果不做好防治工作,寄生虫病将广泛发生,给养殖户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建议商业化雏鹅饲养到20日龄时应进行第1次集中用药驱虫,90日龄进行第2次驱虫;成年鹅在春秋两季各集中驱虫1次;种鹅在产蛋前集中驱虫1次。
2)对新放养地建议用哨兵鹅进行试养10d,安全后再进行规模群养。
尽量避开老疫区放养。
或用敌百虫消杀后,再试养安全后进行放养。
3)该病在临床表现上易与大肠杆菌性肠炎、禽霍乱等混淆,需做好鉴别诊断。
在该病常发地区,建议通过粪便镜检虫体和虫卵,及时准确用药控制。
一例半番鸭小鹅瘟的诊治及体会熊杰伟福建省军区副食品基地福州350007摘要传统的小鹅瘟病毒只感染雏鹅和雏番鸭,但是近年来小鹅瘟病毒出现了变异,不仅会感染鹅和番鸭,而且会感染半番鸭、樱桃谷鸭、北京鸭、麻鸭等,对我国养鸭业危害很大。
该文介绍一起半番鸭的发病经过、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经检查确诊为小鹅瘟,通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半番鸭小鹅瘟诊治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4331(2020)01-0041-02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家禽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传统的小鹅瘟病毒只感染雏鹅和雏番鸭,是鹅和番鸭的一种主要病毒性疾病。
近年来小鹅瘟病毒出现了变异,病毒的感染谱也扩大了,不仅会感染雏鸭和雏番鸭,而且对半番鸭、樱桃谷鸭、北京鸭、麻鸭等家禽都会致病。
该病以鸭喙发育不良、软脚、舌头外伸、易骨折、生长发育不良等为主要病症,对我国的肉鸭养殖危害很大。
2019年3月,闽侯县某养殖场饲养的1200羽22日龄半番鸭出现了软脚、鸭喙变短症状,经检查确诊为小鹅瘟,现报道如下。
1发病经过2019年3月,闽侯县某养殖场饲养的1200羽22日龄半番鸭出现了软脚、鸭喙变短症状。
小鹅瘟(鹅细小病毒感染)小鹅瘟(鹅细小病毒感染)【病因】本病为雏鹅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存在于病鹅脑、肝、脾、肠内容物及其他组织中。
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病鹅的排泄物沾污的饲料和饮水、带病毒的种蛋是传播的主要途径。
【症状】7日龄左右的雏鹅感染后,往往是最急性型,有时不见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只有半天或1天的病程。
病初精神不振,缩颈,打瞌睡,拒食,但多饮水,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气喘流涎,两腿麻痹或抽搐,两脚缩起,半小时即死。
【诊断】主要是1日龄鹅易感,成年鹅不感染。
临床症状表现为严重的下痢和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剖检见肠管膨大,里面含有带状或圆柱状的白色栓子,基本可确诊。
【预防】小鹅瘟主要是通过孵坊传播的,因此孵坊中的一切用具设备,在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
收购来的种蛋最好用福尔马林熏烟消毒。
刚出壳的雏鹅要注意不与新收进的种蛋和大鹅接触,以防感染。
预防可接种小鹅瘟鸭胚化GD弱毒疫苗。
每只小鹅喂服2粒白胡椒,只用1次,可预防小鹅瘟。
【治疗】方l新鲜鱼腥草适量,捣汁灌服或自饮。
病鹅每只每次1~2毫升,分早、午、晚3次灌服,也可让其随意自饮。
何日远[《中兽医学杂志》介绍,用此方给病鹅每次灌服2毫升,1日3次,连灌2天痊愈,取得100%的治疗效果。
方2马齿苋120克,黄连50克,黄芩80克,黄柏80克,连翘75克,双花85克,白芍70克,地榆90克,栀子70克(200只鹅用量)。
上述药物以水煎煮,药液灌服或拌饲料喂,1日2次,连用3~4天。
治疗效果很好[卢文贵,《中兽医医药杂志》。
方3每10只小鹅,每天用鲜半边莲50~100克,以冷开水捣烂取其汁。
肉豆蔻15~25克、大风藤(入地麝香、过山香)20~30克、砂仁3~5克,如下痢不止或遇寒冷阴雨天可再加肉桂3克、鸡矢藤5~10克,加清水共煎。
取上述两种药液和大米粉混成米浆(或浸米),饲喂病鹅(7日龄内的小鹅应极少喂或不喂青菜)。
Poultry Science小H瘪的诊断与防治研究王随明(河南省武陟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河南武陟454950)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1085(2020)11-0045-02小鹅瘟作为一种败血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各种鹅以及番鸭、莫斯科鸭。
当该病发生时,病鹅通常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渗出性肠炎等症状,且病死率相对较高。
所以,为了尽可能地降低小鹅瘟的发生几率与影响程度,为增加养鹅经济效益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对小鹅瘟的诊断与防治展开探究。
1小鹅瘟的病原和流行特点情况小鹅瘟由小鹅瘟病毒引发,该病毒为细小病毒属,不会与其他类型细小病毒形成交叉血清反应。
据相关研究发现,小鹅瘟病毒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既能在低于-20兀的低温环境中可存活两年以上,也能在超过56弋的高温环境中保持3h 以上的活性。
所以,由该病毒引起的小鹅瘟受环境限制较小,存在传播区域上的广泛性。
通常情况下,养殖活动中小鹅瘟的主要传染源为带病成鹅或病雏鹅,且传染方式相对多样,其病原体既能通过产蛋进行成鹅与雏鹅之间的垂直传播,也能通过饮食、接触等途径进行鹅群内部的平行传播。
除了各种类的鹅易感外,小鹅瘟只可能在番鸭、莫斯科鸭身上发生,其他畜禽动物均无染病记录。
在自然条件下,小鹅瘟多见于3~20日龄的雏鹅,且以3〜5日龄雏鹅最为易感,故而得名。
当发收稿日期:2020-09-27生小鹅瘟时,养殖户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雏鹅的病死率可高达80%以上。
随着鹅的正常生长,其免疫力、抵抗力以及身体机能都会有明显提升,降低小鹅瘟发病率。
一般来讲,当鹅生长至20日龄以后,其发病率会显著降低,病死率大多会降至60%以下。
从我国鹅养殖地区的疾病流行情况来看,小鹅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发病特点,即在同一区域当中,每1~2年或每3~5年流行一次。
所以,基于小鹅瘟传染途径广、疾病威胁性强、发病存在明显周期性等特点,相关养殖户要做好科学、有效的排查以及采取对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以确保鹅群的健康繁育生长,实现经济效益的稳定保障。
治疗小鹅瘟的方法发病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越高。
因小鹅瘟为病毒性疾病,缺乏有效的药物性治疗手段,因此,治疗小鹅瘟的方法,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小鹅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3-5天。
常见雏鹅于3-5日龄即开始发病,病雏沉郁,厌食,废食,流涕,下痢(粪中有时混有纤维素性絮片),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病程为1-2天。
病理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大,浆膜失水、干酪化,黏膜脱落,露出光滑潮红的黏膜下层,肠内容物灰白色,呈柱状、条索状或管状。
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
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
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治疗小鹅瘟的方法:使用【天健鹅瘟清】肌肉注射;未经免疫的雏鹅可用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时,每只雏鹅皮下注射血清0.5毫升;治疗时,15日龄以下每只注射1毫升,15日龄以上每只注射2毫升,一针治愈。
小鹅瘟防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场地、孵坊的消毒,加强免疫预防。
较常使用的疫苗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为:种鹅产蛋前15-20天,经肌肉注射2头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一次,2-4头份/只,可使小鹅出生后获得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天然被动免疫力)。
亦可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于雏鹅2-5日龄作预防注射。
发病时,可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对病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为1-1.5毫升/只,同时适当投喂一些抗生素以控制消化道的细菌性继发感染。
雏鹅指从出壳到4月龄的鹅。
雏鹅生长发育很快,但由于雏鹅身体机能较弱,发育不完善,抗病力差,如果不注意卫生防疫或管理不当,容易发生疾病,为保证雏鹅健康成长,除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毒外,还要搞好雏鹅的防疫。
从我省实际看,养好雏鹅的关键是防好小鹅瘟。
2019年(第40卷)第10期喘处方(石膏30g,杏仁、甘草各15g,麻黄、白果、苏叶、黄苓各10g),春夏养阴润肺、清热解毒处方(石膏、鱼腥草各30g,板蓝根、桑白皮、茯苓各18g,桔梗、赤芍、杏仁、麦冬、百部各15g,橘红、炙麻黄、瓜篓各8g,蛤蛤3g),秋冬敛肺平喘、滋阴润肺、温肾纳气处方(黄苓40g,莱號子22g,杏仁、五味子、蝉衣、苏子、射干、防风、白芍、桑皮各15g,款冬花10g,陈皮、桂枝、白芥子、甘草、旋复花、干姜、苏子各10g,天南星、半夏各5g),共计4种,根据情况选一种水煎后灌服,或者粉碎后拌料饲喂,其中以龙胆泻肝散处方最为常用。
6预防措施6.1坚持自繁自养严格全进全出,杜绝病原引入,必须引种时要严格隔离3个月,经多次检查确认健康才可以混群饲养。
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合理调配饲喂营养饲料,增强其抗病能力。
6.2加强场内猪群的接种防疫健康猪群可以采用支原体灭活苗进行免疫,皮下或肌肉注射,3ml/头,免疫期为6个月。
6.3注意场内空气清新度严格控制养殖密度,改善舍内通风条件,确保养殖环境清洁卫生。
6.4猪群发病要立即隔离病猪严重的病猪淘汰,对猪舍、猪栏、饲槽、地面等进行全面彻底消毒,防止继发感染。
6.5发病猪群要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面营养的饲料,清洁的饮水,改善猪舍卫生条件,一年四季保持良好通风。
(收稿日期:2019-08-11)小鹅瘟的珍治关素玲(淅川县农业农村局,河南淅川474450)中图分类号:S858.33文献标识码:B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一种雏鹅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
该病自然流行时,多侵害7-400龄以内的雏鹅,特别是15日龄以内的雏鹅。
主要病变特征是严重的肠炎,小肠黏膜脱落、坏死,并与渗出的纤维素性物混合在膨大的中后段肠管内形成“腊肠”样栓子.堵塞肠腔。
近期笔者诊治了一起25日龄已免疫接种两次的雏鹅仍发生小鹅瘟并引起死亡的病例。
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某养鹅户购进1日龄雏鹅1200只,当天按0.5ml/只注射抗小鹅瘟血清,100龄时注射小鹅瘟弱毒疫苗,生长一直正常。
382019年第11期 吉林畜牧兽医·禽业专栏·QinYe ZhuanLan浅谈小鹅瘟的诊断和防治何思洋,韩 悦吉林省白城市畜牧总站,吉林白城 137000摘 要: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病,是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传染快且病死率高,给水禽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从该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和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鹅瘟,诊断,防治1 病原及流行病学小鹅瘟病毒,又称鹅细小病毒,完整病毒粒子无囊膜,呈六角形,无凝血活性,只有一种血清型,与番鸭细小病毒(MDPV)存在显著差异。
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对乙醚等有机溶剂不敏感,对胰酶和pH3稳定。
该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传染快且病死率高,1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100%,其易感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该病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病鹅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孵化房和育雏用具等传播;也可通过母体垂直传播传染给幼鹅。
2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该病的潜伏期与感染年龄有关,病程长短也和雏鹅日龄大小有关。
根据病程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
最急性通常发病为3~5日龄,一般无前躯临诊症状,一旦发现即极度衰弱、倒地乱划,迅速死亡;剖检可见肠道有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
急性发病为5~15日龄,表现为精神沉郁、拒食,排灰白或淡黄绿色稀粪,并混有气泡,鼻端有浆性分泌物,死前出现神经症状,两腿麻痹抽搐;剖检可见全身败血变化,全身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靠近回盲部肠段膨大,质地坚实,状如香肠,充满灰黄色栓子。
亚急性通常发病为15日龄以上雏鹅,表现为精神沉郁,消瘦,排稀粪,生长发育迟缓;剖检更易见到回盲部肠段膨大,腊肠样栓子堵塞。
3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结合临床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变化,可对小鹅瘟进行初步诊断,但进一步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检验。
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 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