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井段调驱
- 格式:doc
- 大小:634.00 KB
- 文档页数:9
当油田开发进入中晚期后,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或因为开采方式不当,使注入水及边水沿高渗透层及高渗透区不均匀地推进,在纵向上形成单层突进,在横向上形成舌进,造成注入水提前突破,致使油井过早出水,直至水淹,而低渗透层尚未发生作用,降低了原油的采收率。
因此,必须采用油井堵水或注水井调剖的方法来治理水害。
对于多数注水开发的油田,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使注入水沿高渗透层条带突进是油井水淹的主要原因。
对出水油井采取措施后,虽然可以降低含水量,但有效期短,仅单井受益,势必增加施工成本,且成功率不高,特别是非均质性严重的地层。
为此,解决油井过早水淹的问题,还必须从注水井着手。
在注水井上,采用分层注水及分层改造低渗透层是使水线能比较均匀推进的重要措施,但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能比较好地解决问题。
因此,对注水井进行选择性封堵高渗透层大孔道的方法来调整和改善吸水剖面,即注水井调剖,是使水线较均匀地推进,防止油井过早水淹,降低原油含水,增加水驱油的面积,减少死油区,提高油层采收率较好方法。
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是使用化学剂调剖,即通过化学手段调整吸水剖面,这类化学剂品种多,发展快,效果显著。
国外调剖技术发展现状国外调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己有近六十年的历史,注水井调剖技术是在油井封堵水层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利用水基水泥和封隔器进行分层卡堵水。
20世纪50年代在油田应用原油、粘性油、憎水的油水乳化液,固态烃溶液和油基水泥等作堵水剂。
前苏联试验了叔丁基酚和甲醛合成树脂,环烷酸皂尿素甲醛树脂等化学剂。
20世纪60年代开始使用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聚合物凝胶技术,这为化学调剖堵水技术打开了新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Needham等人指出利用聚丙烯酰胺在多孔介质中的吸附和机械捕集效应可有效地封堵高含水层,从而使化学堵水调剖技术的发展上了一个台阶。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和前苏联都推出一批新型化学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水溶性聚合物凝胶类调剖技术,水玻璃类调剖技术和颗粒调剖技术等。
官162断块调驱调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摘要:依据油藏概况,分析油藏开发矛盾和问题,选择针对性体系,实施调驱调剖治理,缓解油藏层内、平面和层间矛盾,开发指标明显好转,经济效益显著,为同类油藏的提供了治理经验。
关键词:概况;存在问题;预交联颗粒;有机凝胶;实施情况;效果;结论及认识中图分类号:te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5-0300-021 油田概况官162断块构造位置处于小集构造带西南倾没部位,为两条近东西向的三级断层夹持的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构造,主要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孔一段枣ⅱ、ⅲ、ⅳ油组,油层埋藏较深2850~3070m。
断块含油面积1.3km2,地质储量416×104t,可采储量178×104t。
储层属于中孔低渗油藏,孔隙度16%,渗透率70×10-3μm2。
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变异系数0.8278,突进系数6.82,渗透率级差72.9。
油田原油性质较差,属中质高凝原油,地面脱气原油密度0.8826g/cm3,凝固点40℃,含蜡22.6%,油藏平均温度110℃;属于高温和中低渗复杂油藏,油藏开发和治理的难度大。
2 开发所面临问题官162断块从1990年1月开始注水开发,目前有13口正常注水井,平均日注1182方/d,区块的月注采比为0.89,累计注采比为1.09;断块目前的有采油油井15口,日产油100t/d,综合含水94.56%,采油速度0.8%,采出程度38.97%,自然递减22.53%;属于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油藏。
随着注水时间的延长,油藏注水开发矛盾逐渐显现,区块含水升速度加剧,在短暂的时间内由92.5%上涨到94.2%,而油层的动用程度却呈现下降趁势,迅速下降至53.7%。
为提高区块的生产能力,适当提高了整体注采比由0.96提高到1.37;同时在对应油井实施提液措施,地层压力呈现下降趁势,造成了注入水的单层突进现象。
第1章绪论1.1 国内外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发展现状1.1.1发展现状自1939年玉门油田开发以来,我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止2006年底,我国年产油量已达1.8368亿吨,居世界第五位。
从投入开发的油气田类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6种类型的油气藏:中高渗透多层砂岩油气藏、低渗透裂缝性油气藏、复杂断块油气藏、砾岩油藏、火成岩油藏、变质岩油藏。
低渗透储层是我国陆相沉积盆地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他们广泛分布在我国各含油气盆地中,占目前已探明储盆和数量的1/3以上,随着各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还将会逐年增大,在这种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脆性程度大,因而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裂缝成为油气的主要渗流通道,控制着渗流系统,从而使其开发具有特殊的难度[1]。
国外关于裂缝性储层的研究和开发有上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从国外裂缝性油藏的研究情况来看,对井点裂缝的识别比较有把握,对裂缝分布规律预测还没有很成熟的技术,但大家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对裂缝认识进行探索,并且他们还对裂缝性储层基质进行大量的研究,对裂缝性油藏的开发提出了许多突破性的认识。
国内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开发与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自四川碳酸岩盐和华北古潜山油藏发现并大规模投入开发以来,揭开了我国关于裂缝性储藏研究的序幕,石油工程师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渐完善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开发技术,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难题,近年来发现的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储层、吉林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玉门青云低渗透裂缝性储层等,地质状况非常复杂,开发难度也非常大。
通过早期系统地综合研究,对这些油藏进行了合理的开发部署,确立正确的开发方案,使得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2]。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注水后,高低渗透区的吸水指数差异很大,裂缝的渗透率高,注入水很容易沿裂缝窜流,导致沿裂缝方向上的采油井过早水淹,而中低渗透区油层的动用程度很差甚至没有动用,动用程度非常不均衡,油田含水率上升速度快,在开发不久油井就进入高含水阶段,油井注水见效及水淹特征的方向性明显,注水井注入压力低,吸水能力强,这为油藏如何实现稳油控水、提高最终采收率,提高低渗透油田的整体开发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葡125井区调驱配方优化及数值模拟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紧缺,对油藏的高效开发和有效开采已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
针对特定地区如葡125井区的油藏管理,需要精确而高效的调驱配方和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
本文旨在探讨葡125井区调驱配方的优化方法,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为该地区的油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葡125井区概况葡125井区位于某油田的特定区域,其地质构造和储层特性对调驱配方的选择至关重要。
该地区的地质背景、储层特征、流体的物理性质以及开发历史,均是调驱配方优化的重要参考因素。
三、调驱配方优化方法1. 收集与分析数据:首先收集葡125井区的地质资料、历史开发数据、生产动态等,进行综合分析,为调驱配方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2. 制定初步配方:根据收集到的数据,结合油田开发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制定初步的调驱配方。
3. 实验验证:在实验室环境下,对初步配方进行模拟实验,评估其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行性及效果。
4. 调整与优化:根据实验结果,对配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使其更符合葡125井区的实际情况。
四、数值模拟技术研究1. 建立模型:利用专业的油藏工程软件,建立葡125井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和油藏工程模型。
2. 设定参数:根据实际数据和经验,设定模型的各项参数,如流体性质、储层特性、生产动态等。
3. 模拟运行:通过软件进行模拟运行,预测不同调驱配方下的油藏动态变化。
4. 结果分析: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找出最佳调驱配方及相应参数。
五、研究结果与讨论经过优化后的调驱配方在葡125井区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与原始配方相比,优化后的配方在提高采收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结论,为实际生产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调驱配方的优化不仅需要考虑地质因素和储层特性,还需要考虑生产动态、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深部调驱在海1块油田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摘要】为了辽河油田的生产需要,实现二次开发,改善油田的整体的开发效果,实施的调驱技术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为该类型的油藏转变开发方式提供了依据,各项监测技术对国内外同类油藏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采收率深部调驱海1块1 基本概况海1块构造上位于辽河断陷盆地中央隆起带南部倾没带的南端,在大洼断层上升盘,北邻海26断块区,东北与海31块相连。
含油面积5.9km2,原油地质储量1227×104t,含油层位为下第三系东营组d2段和d3段。
油藏埋深-1650~-2100m,为构造控制的边水油藏及构造岩性油藏。
原始地层压力18.5mpa,饱和压力16.4mpa,原始气油比44m3/t。
1989年采用正三角井网滚动勘探开发,单井产量高达达到72.2t,由于是天然能量开发,但产量递减快,平均日递减8%。
以“满足油田生产需要,实现二次开发,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对海一块进行深度调区,海一块调区的成功对本块井组的外扩和同类区块海31块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长期水驱开发,储层非均质性加剧,注入水波及体积难以提高;措施挖潜难度逐年增大;出砂与提液之间的矛盾有待解决;目前注水状况难以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3 深部调驱可行性分析3.1 油藏条件适应性分析3.1.1 油藏剩余可采储量分析截止到2009年12月,区块累积产油436.8×104t,采出程度35.6%,采出可采储量85.4%。
目前海1块标定采收率41.7%,与高效的马20、兴42块相比(标定采收率48.5%),具有提高采收率的空间。
3.1.2 储层发育情况分析海一块油层主要发育在d2ⅲ、d2ⅳ、d3ⅰ、d3ⅱ油层组,含油层数多,油层叠加连片。
东三段储层透镜体较为发育,油层连通性较差,油层分布较为分散,主要发育在高部位,低部位大部分为水层。
东二段油层比东三段油层相对发育得多,且含油层数也较多,虽然油层厚度较薄,但多个含油层迭加连片,油层分布较为稳定,油的富集受构造控制明显,油层连通性也较好。
复合调驱助排技术在超稠油水平井中的应用X姜 城(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摘 要:超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水平段动用不均,吞吐效果差等问题,分析由于油层非均质性差异大,吸汽程度不均,井间汽窜严重;近井地带地层存水增多,含油饱和度下降;油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层供液能力不足。
通过注入复合调驱增效剂辅助蒸汽吞吐,进行有效封堵大孔高渗透区域,补充地层能量,抑制汽窜发生,提高蒸汽波及半径,调整油层动用剖面,进而起到降粘、驱油助排和提高动用程度的作用,达到改善开采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杜84区块;超稠油;水平井;复合调驱增效剂;应用;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T E 35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2)09—0103—02 曙一区杜84区块超稠油蒸汽吞吐开发已经进入中后期,目前辽河油田特种油开发公司共有吞吐水平井136口,产量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大,已经达到总产量的30%。
随着开发的逐步深入,部分水平井已进入中高轮吞吐,逐渐暴露出水平段动用不均,吞吐效果变差等开发矛盾,分析原因是水平段油层非均质性强,频繁吞吐使油层动用不均,平面汽窜严重,大量区域原油得不到动用;油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井供液能力降低;油井近井地带地层存水增多,含油饱和度下降;地下存水增多也使蒸汽前缘热水带加热温度低,原油粘度变高回流困难。
复合调驱增效技术能够有效封堵大孔高渗透区域,维持压力平衡,抑制汽窜发生,提高蒸汽波及半径,调整水平段油层动用剖面,同时起到降粘、助排和提高动用程度的作用,达到改善开采效果的目的,对改善水平井开采效果,减缓超稠油产量递减提供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1 主要机理复合调驱增效剂由三相泡 调剖剂,高分子降粘剂,双聚表面活性剂三种药剂复合而成,采取段塞式注入方式,以调整水平井水平段油层动用剖面,降低原油粘度,提高驱油助排能力为目的。
1.1 调剖作用三相泡 调剖剂由聚丙烯酰胺、有机交联剂、溶性树脂、热稳定剂及高温发泡剂组成,其形成的泡沫凝胶耐温高(达320℃),处理半径在2-5m 左右,对亏空严重的大孔隙、高渗透储层起到屏蔽暂堵作用,并随注汽时间的延长缓慢溶解。
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简介北京派尼尔斯石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00四年五月目录一、监测原理 (1)二、技术理论 (2)(一)摩尔-库伦理论 (2)(二)断裂力学准则 (3)三、监测工艺 (3)(一)监测工程所需资料 (3)(二)现场监测流程 (4)(三)成果解释 (4)四、系统的先进性和独特性 (5)五、主要用途 (6)(一)评价单井水驱效果 (6)(二)评价小层水驱效果 (7)(三)评价区块水驱效果 (8)(四)评价注水井调驱效果 (8)(五)与油藏描述相结合,提高描述精度 (9)(六)为井组或区块的下步措施提供指导 (10)前言油田在开发前、中、后期对地下注水是确保地层能量、实现稳产、降低油田递减率、提高最终采收率的最直接、最简便和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大多数油田都实施了注水开发。
但是注入水朝哪个方向推进、主力注水方位如何、注水前缘位于何处,这些问题以前都只能依靠油藏工程师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或通过示踪剂监测进行粗略判断。
这些方法存在问题一是人为因素很多,二是精度不够,三是施工复杂,周期长,成本高。
现在利用潜入式注水井水驱前缘监测技术对注水井进行监测,结合该区块的生产测井和注水数据等资料,就可得到该井的水驱前缘、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区块的水波及区等资料,为合理布置注采井网、挖掘剩余油、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一、监测原理根据最小周向应力理论、摩尔-库仑理论、断裂力学准则等,分析岩层破裂形成机理,无论压裂还是注水都会诱发微地震。
监测前先将注水井停注10小时以上,使原来已有的微裂缝闭合,监测仪器设备布置好后,开始监测时再将注水井打开,注水井在注水过程中,会引起流动压力前缘移动和孔隙流体压力的变化,并产生微震波;同时,原来闭合的微裂缝会再次张开,并诱发产生新的微裂缝,从而引发微地震事件。
在孔隙流体压力变化和微裂缝的再次张开与扩展时,必将产生一系列向四周传播的微震波,通过布置在被监测井周围的A、B、C、D……等监测分站接收到微震波的到时差,会形成一系列的方程组,反解这一系列方程组,就可确定微震震源位置,进而计算出水驱前缘、注入水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注水波及区面积等资料。
一、2007年前的简单概况 以水井深部调驱为手段的稳油控水技术由2003年开始进行先导试验,经过四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该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2006年在尕斯深层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先后进行十四井的大剂量深部调驱,并首次在尕斯深层进行环保污泥先导试验二井组,同时在跃进二号油田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试验井组深部调驱后均取得预期的效果。目前深部调驱配套技术日益完善,已购置调剖堵水专业施工设备三套和调剖堵水实时在线监测仪二部,可以满足青海油田大剂量长时间的深部调驱现场施工。
二、2007年以前取得的成果和技术(总结) 1、首次运用压力指数决策技术 由于尕斯油田中南区联六区块高温、高矿化度的现状,由于聚合物和可动凝胶在高温、高矿化度条件下,容易产生破胶、降解等现象,尕斯E31油藏的某些层位存在较大的孔隙通道,对调驱方案和化学剂的选择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经过对该区块正常注水的9口水井测试注水井井口压降曲线,计算PI值和FD值(充满度),进行修正后排序,筛选调驱井号和施工顺序;然后优化注入设计,做出整体调驱方案。 本方案选择“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聚合物微球”体系,利用预交联体膨颗粒堵剂先期预处理,它在挤入过程中由固体颗粒膨胀为胶体颗粒,充分发挥强度高,粒径粗的特点,封堵近井地带的大孔道和高渗流通道,提高注水油压和近井地带的地层充满度。利用聚合物微球“注得进、堵得住、能移动”的特性实现深部调驱,扩大地层注入水波及体积,最大限度提高采收率。 2、调驱体系比较单一 针对青海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工作的需要,通过不同油藏对堵水与调驱的技术要求,在大量室内实验的基础上,筛选出预交联凝胶颗粒、膨润土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为主的深部调驱剂。
3、深部调驱主要是已单井施工为主 青海油田从2003年开始进行大剂量的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先导试验取得成功后进行推广应用,平均单井的施工规模越来越大,具体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钻采院深部调驱的施工井数逐年增加,规模也呈逐渐加大的趋势,效果也随着液量的增加而增加。 表1 单井调驱规模比较 生产时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施工井数 3 3 9 平均单井施工用量(m3) 1850 2600 3340 平均单井增油量(t) 4440 4580 最大施工用量(m3) 2375 4200 4540 累计增油量(t) 5263 7229
图1 单井调驱施工规模效果比较
185033404540
26004200
237545804440
72295263
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4000450050002004年2005年2006年生产时间用量(m3)010002000300040005000
6000
70008000增油量(t)
平均单井施工用量(m3)最大施工用量(m3)平均单井增油量(t)最大用量时的增油量(t)
三、2007年以前存在的问题 深部调驱稳油控水技术日益成熟,并且逐渐向区块整体治理发展。因此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推广和完善区块整体深部调驱技术为主的稳油控水技术;开展区块流场分析及油水分布评价;对调驱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工程设计的优化。
1、开展区块整体深部调驱技术为主的稳油控水技术 建议开展以注采井组为主的区块整体深部调驱试验,扩大深部调驱技术应用范围,同时针对高含水开发区块和部分注水井进行更大剂量的深部调驱处理,进一步改善注采井组的注水开发效果。
2、开展区块流场分析及油水分布评价 深入研究注入水压力场、流线场变化规律,配置深部调驱优化设计软件,加强调驱后注水效果模拟预测分析,优化施工工艺、注入液量、注入段塞和施工参数等,提高深部调驱优化设计水平,充分开发剩余油潜力。
3、对调驱体系的完善和整体工程设计的优化 针对青海主力油田控水稳油工作的需要,通过不同油藏对深部调驱的技术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调驱体系,优化整体工程设计。
四、2007-2009针对前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试验 针对注水开发的油田地层普遍存在大孔道或单层突进的现象,以室内优选的抗高温、抗高盐预交联凝胶颗粒调驱剂为主, 2007年-2009年进行区块整体调驱推广试验,通过对这近年在尕斯油田深部调驱试验井组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对矿场试验的施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设计。
1、开展区块整体调驱增油降水效果显著 2003年首次在单井组上进行深部调驱先导试验,在2004年进行三个井组为中心的小区块,2005年进行区块与单井组同时试验的方式,2006年尕斯深层在中南区进行以跃12-6井、跃12-27井、跃13-6井、跃12-5井、跃14-7井、跃15-7井、跃119井、跃126井、跃16-7井、跃17-7井10口水井为中心,35口油井为区块进行整体综合治理;2007年和2008年再次进行区块整体调驱,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深部调驱试验井组效果 井号 施工 时间 液量 (m3) 调驱剂类型 一线 油井及 见效率(%) 有效期 (月) 井组单 井月增 油(t) 累计增油 (t) 累计 降水 (m3) 含水 变化 (%)
2007年尕斯区块 跃12-6井 2007.7 4008 预交联凝胶颗粒 7(71.4) ≥4 79.3 2221 5060 75.9→69.4 跃14-7井 2007.6 6673 预交联凝胶颗粒 7(71.4) ≥5 66.1 1850 4006 65.5→59.9 跃15-7井 2007.7 3680 预交联凝胶颗粒 7(57.1) ≥4 34.7 974 3655 85.4→79.7 跃16-5井 2007.4 5579 预交联凝胶颗粒 4(75.0) ≥7 17.9 431 4701 85.5→80.1 跃17-9井 2007.4 5695 体膨型颗粒凝胶 4(75.0) ≥7 73.0 2045 19845 79.0→73.5 跃16-7井 2007.7 2940 预交联凝胶颗粒 7(85.7) ≥4 36.7 1030 1548 85.0→81.4 跃119井 2007.6 2884 预交联凝胶颗粒 5(60.0) ≥5 19.5 389 1552 80.6→78.2 跃126井 2007.7 4130 预交联凝胶颗粒 6(50.0) ≥5 26.7 642 1880 87.6→83.5 跃17-7井 2007.10 3015 凝胶颗粒+表面活性剂 跃12-5井 2007.7 4220 凝胶颗粒+表面活性剂 5(60.0) ≥4 16.2 324 3610 90.5→88.6 合 计 42824 6748 45857 73.4→70.9
2008年尕斯区块
跃12-6井 2008.8 4430 预交联凝胶颗粒 +环保污泥 5(83.3) ≥4 71.9 2158.81 1481 93.5→95.9 跃13-5井 2008.7 42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2(66.6) ≥5 22.5 337.91 2598 89.5→85.6 跃17-7井 2008.5 4260 预交联凝胶颗粒 5(83.3) ≥7 12.8 383.87 12476 86.8→68.2
跃17-9井 2008.5 5345 预交联凝胶颗粒 +环保污泥 4(80) ≥7 27.9 696.53 2672 64.8→60.4 跃4-33井 2008.6 326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0) ≥6 39.3 983.86 1878 76.4→81.5 跃11-6井 2008.11 36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5%) ≥6 26.5 1060 2300 74.2→52.2 跃15-7井 2008.11 3400 预交联凝胶颗粒 4(85%) ≥6 31.3 861 1856 81.8→70.2 合计 28495 6481.98 25261
图7 2007年和2008年尕斯试验区块井位构造图
表7 2007年尕斯试验区块深部调驱前后生产状况 生产时间 2007.1 2 3 4 5 6 7 8 9 10 日产油量(t) 260.0 276.1 254.5 182.8 206.9 173.9 182.9 194.2 248.4 186.4 日产水量(m3) 1035.2 1083.2 1136.5 1098.1 991.2 926.4 993.1 1118.6 1044.8 1175.1 综合含水(%) 79.9 79.7 81.7 85.7 82.7 84.2 84.4 85.2 80.8 86.3
表8 2008年尕斯试验区块深部调驱前后生产状况 生产时间 2008.1 2 3 4 5 6 7 8 9 10 日产油量(t) 102.2 101.9 97.9 83.7 69.4 91.1 81.0 87.5 83.6 84.2 日产水量(m3) 80.4 61.6 69.5 64.6 45.8 64.8 60.2 66.6 68.4 63.2 综合含水(%) 85.9 81.9 86.3 87.5 86.7 84.3 89.6 85.4 86.4 84.2
图8 2007年和2008年区块整体深部调驱后生产状况变化
区
生产时间综60708090
100110120130块日产油量(t/d)
78808284868890922008.123456789合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