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围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三阶层构成要件理论由三方面构成:1、构成要件2、违法阻却事由3、责任阻却事由。
违法阻却事由又称正当化行为。
对于符合构成要件的行为,推定具有违法性,但如果按照社会伦理是正当的,就不应当以违法论,刑法中称之为“违法阻却事由”。
正当防卫属于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
而正当防卫又分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的成立要件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有“防卫认识”与“防卫意志”。
防卫认识就是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的事实。
当认识出现错误的时候可能导致防卫不适时的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这就需要明确不法侵害事实的认定时间点是着手时,着手之前的不是不法侵害,进行防卫的构成事前防卫。
不法侵害结束之后,进行防卫的属于事后防卫。
此时进行防卫不成立正当防卫。
比如,为了防止小偷进家里偷东西,户主在墙上插上碎玻璃片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
此时需要手段和目的匹配。
区分事后故意和正当防卫,需要明确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
我们应当按照事前的一般人的标准来衡量,将不法侵害行为看做一个整体,不得割裂,尤其针对继续犯(如非法拘禁),此情形不以犯罪既遂作为不法侵害行为的结束。
于海明反杀案中,于海明捡起刀后对刘海龙进行反杀的行为是对之前刘海龙拿刀砍杀自己的反击,属于正当防卫。
还有于欢辱母杀人案中,于欢和母亲一直处于被非法拘禁状态,不法侵害行为一直在持续中,其奋力反杀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当对于不法侵害出现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况下将产生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是对不法侵害的认识出现错误,不存在不法侵害,行为人误认为存在而进行防卫,例如,杨幂以为迎面而来的王一博拿着砍刀是要砍杀自己,就拔枪射击,结果王一博只是想去杨幂邻居家杀猪。
这就是典型的假想防卫。
如果行为人主观上有过失成立过失犯罪,没有过失,则属于意外事件。
当防卫人具有正确的防卫认识,但是不具有防卫意志时,成立“偶然防卫”,此情形,防卫人客观上制止了侵害,但是主观上没有防卫意图,而是故意犯罪,主客观不统一,可以未遂犯论处。
第1篇一、引言正当防卫是英国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旨在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正当防卫法律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公民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不法侵害,可以采取必要措施进行反击。
本文将对英国正当防卫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条件、例外情况以及法律后果等。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又称合法防卫,是指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为了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害,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旨在平衡个人权利与社会秩序,防止不法侵害行为的发生。
三、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1. 不法侵害的存在正当防卫的前提条件是不法侵害的存在。
不法侵害包括暴力、威胁、欺诈等违法行为。
如果不存在不法侵害,则不构成正当防卫。
2. 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同时发生正当防卫行为应当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采取,如果防卫行为发生在不法侵害之前或之后,则不构成正当防卫。
3. 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正当防卫行为应当是必要的,即防卫行为必须与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相当。
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则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4. 防卫行为是合法的正当防卫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得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例如,不得使用武器进行防卫,除非法律明确规定可以使用武器。
5. 防卫行为是出于合法目的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受侵害。
四、正当防卫的例外情况1. 犯罪分子正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即使已经逃离现场,但防卫行为仍在一定时间内具有正当性。
2. 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采取的防卫行为,即使超出必要限度,也可以减轻或免除刑事责任。
3. 防卫行为针对的是正在进行的非法拘禁、绑架等违法行为。
五、正当防卫的法律后果1. 防卫行为合法的,不承担刑事责任。
2. 防卫行为超过必要限度的,可能构成防卫过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3. 在正当防卫过程中,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高中政治正当防卫知识点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特征正当防卫的本质在于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
它有以下基本特征:1、正当防卫是目的正当性和行为的防卫性的统一。
目的正当性是指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行为的防卫性是指正当防卫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同不法侵害作斗争的行为。
他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权利,又是公民在道义上应尽的义务,是一种正义行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目的正当性与行为的防卫性具有密切的联系。
首先,目的的正当性制约着行为的防卫性。
其次,行为的防卫性体现着目的的正当性,是目的正当性的客观表现。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行为的统一。
防卫意图,是指防卫人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而决意制止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心理状态。
正当防卫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一定的人身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观。
但是,正当防卫与犯罪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看到正当防卫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一。
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且客观上具有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性质。
因此,正当防卫没有法益侵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社会政治评价;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没有刑事违法性,因此,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法律评价。
第1篇引言正当防卫是法律上对于个人在面对非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在日本,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主要体现在《日本刑法》中。
本文将详细阐述日本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包括其定义、适用条件、法律效果等方面。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在日本刑法中,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对于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行为,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防卫行为,不受刑罚追究。
二、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根据《日本刑法》第36条的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如下:1. 非法侵害正在进行:正当防卫只能针对正在进行中的非法侵害行为,如果侵害已经结束或者尚未开始,则不适用正当防卫。
2. 防卫行为具有必要性: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制止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且防卫行为与侵害行为之间存在必要的因果关系。
3. 防卫行为具有合理性:防卫行为必须与侵害行为的性质和程度相适应,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4. 防卫行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不能为了其他目的。
三、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1. 不受刑罚追究:在满足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下,防卫人不对防卫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2. 防卫过当:如果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严重后果,防卫人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
3. 紧急避险: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但也不承担刑事责任。
四、正当防卫的具体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日本正当防卫的案例分析:1. 自卫行为:甲在夜间回家途中,被乙持刀抢劫。
甲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对乙进行反击,导致乙受伤。
甲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2. 防卫过当:甲在乙进行轻微的身体侵犯时,出于激愤,将乙打成重伤。
甲的行为虽然是为了保护自己,但防卫行为超过了必要的限度,属于防卫过当。
3. 紧急避险:甲在驾车途中,发现前方有行人突然横穿马路,为了避免撞到行人,甲紧急刹车,导致车辆失控,撞到路边的树木。
侵害现实存在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
“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许的,不必其侵害行为构成犯罪为必要。
对于精神病人所为的侵害行为,一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
但是并非针对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v进行正当防卫,例如贪污罪、渎职罪等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犯罪,一般不适用正当防卫制度。
不法侵害应是由人实施的,对于动物的加害动作予以反击,原则上系紧急避难而非正当防卫。
不法侵害必须现实存在。
如果防卫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那么就构成假想防卫。
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行为规定了过失罪的,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就是意外事件。
侵害正在进行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才能合法益造成威胁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行为具有合法性。
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以不法侵害人开始着手实施侵害行为时开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行为已经开始。
例如恐怖分子在放置炸弹后,即使尚未引爆炸弹,但也构成不法侵害;为了杀人而侵入他人住宅的,即使尚未着手杀害行为,但也被视为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开始。
不法侵害的结束时间——当合法权益不再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的时候,视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具体表现在:不法侵害人被制服,丧失了侵害能力,主动中止侵害,已经逃离现场,已经造成危害结果且不可能继续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在财产性犯罪中,即使侵害行为已经构成既遂,但如果尚能及时挽回损失的,可以认为不法侵害尚未结束。
例如:抢劫犯夺走他人财物,虽然抢劫罪已经完成,但是防卫人仍然可以当场施以暴力夺回财物,这也被视为正当防卫。
在上述开始时间之前或者结束时间之后进行的防卫,属于防卫不适时。
具体分为:事前防卫(事前加害)或者事后防卫(事后加害)。
前者被俗称为“先下手为强”。
防卫不适时不属于正当防卫,有可能还会构成犯罪行为。
正在进行或者诸多迹象表明将要实施危害的行为都可进行正当防卫。
第1篇一、引言自卫,是指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本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采取必要的防卫行为。
自卫行为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同时也需遵守一定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围绕自卫情形的法律规定,从自卫的构成要件、自卫的限度、自卫的例外情形等方面进行阐述。
二、自卫的构成要件1. 不法侵害的存在自卫行为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情形:(1)正在进行的犯罪行为,如抢劫、盗窃、强奸等;(2)正在进行的违法行为,如暴力伤害、非法拘禁等;(3)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如侵犯他人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等。
2. 防卫目的的正当性自卫行为的目的必须是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者本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如果防卫目的不正当,如为了报复对方而采取防卫行为,则不属于自卫。
3. 防卫行为的必要性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即在保护合法权益所必需的范围内。
如果在不法侵害已经停止或者防卫行为已经达到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时,继续实施防卫行为,则不属于自卫。
4. 防卫行为的相当性防卫行为应当与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相适应。
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则不属于自卫。
三、自卫的限度1. 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相适应防卫行为应当与不法侵害的性质、程度相适应。
例如,面对抢劫行为,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如使用武器进行反击;而面对轻微的违法行为,如轻微的争吵,则不宜采取过度的防卫行为。
2. 防卫行为与不法侵害的紧迫性相适应防卫行为应当在不法侵害的紧迫性下进行。
如果不法侵害已经停止,或者防卫行为已经达到保护合法权益的目的,则不应继续实施防卫行为。
3. 防卫行为与防卫人的身份、能力相适应防卫行为应当与防卫人的身份、能力相适应。
例如,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在遭受不法侵害时,其防卫行为应受到一定的限制。
四、自卫的例外情形1. 非法防卫非法防卫是指防卫人明知不法侵害不存在,却故意采取防卫行为,造成对方损害。
正当防卫新标准:涉正当防卫案件近年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最高人民法院3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对于符合正当防卫成立条件的。
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违法行为。
不应将不法侵害不当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
对于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实行防卫。
不法侵害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
对于正在进行的拉拽方向盘、殴打司机等妨害安全驾驶、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犯罪行为,可以实行防卫。
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正在实施的针对其他未成年人的不法侵害,应当劝阻、制止;劝阻、制止无效的,可以实行防卫。
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对于不法侵害已经形成现实、紧迫危险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对于不法侵害虽然暂时中断或者被暂时制止,但不法侵害人仍有继续实施侵害的现实可能性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在财产犯罪中,不法侵害人虽已取得财物,但通过追赶、阻击等措施能够追回财物的,可以视为不法侵害仍在进行;对于不法侵害人确已失去侵害能力或者确已放弃侵害的,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对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应当立足防卫人在防卫时所处情境,按照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断,不能苛求防卫人。
对于防卫人因为恐慌、紧张等心理,对不法侵害是否已经开始或者结束产生错误认识的,应当根据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依法作出妥当处理。
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
对于多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既可以针对直接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也可以针对在现场共同实施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
明知侵害人是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或者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应当尽量使用其他方式避免或者制止侵害;没有其他方式可以避免、制止不法侵害,或者不法侵害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可以进行反击。
正当防卫的定义及成立的条件摘要关键词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在及时制止不法侵害,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权威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原则界限及成立条件,才能运用好这把正义之剑。
一、正当防卫的定义《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地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我国学者对正当防卫的表述不一:第一,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地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第二,正当防卫是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行为人采取的造成一定的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方法以防止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遭受不法侵害的行为。
第三,正当防卫是指采取损害不法侵害利益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行为。
以上的表述的共同之处:一是防卫人目的的正当性;二是明确或包含了反击行为对不法侵害者造成了损害的内容。
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第一种表述注意到了正当防卫的限度要求;其次,第三种表述没有指出防卫的时机性;最后,第三种表述没有指出防卫的对象。
正当防卫的要件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实际的不法侵害存在;二是不法侵害必须正在正在进行;三是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四是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五是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故笔者认为,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反击行为。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正当防卫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时,为了自卫而采取的合法行为。
这是一种行为权利,旨在保护个人、家庭和财产的安全。
正当防卫的原则和适用条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正当防卫要求被侵害者在必要和适度的范围内对侵害行为进行反击。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必须先尽最大可能采取非暴力手段来避免或减轻危害。
只有在无法通过其他手段避免危害时,才能采取暴力行为。
同时,所采取的暴力行为也必须是适度的,即不得超出实际需要和合理限度,不能造成过度伤害。
其次,正当防卫要求被侵害者的行为是合法的。
这意味着被侵害者不能通过违法手段来进行自卫。
如果他们在正当防卫的过程中违反了其他法律规定,就可能会被视为非法行为。
因此,在自卫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否则可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另外,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还包括必要性和紧急性。
必要性要求被侵害者采取的行为是必要的,即没有其他更合理的办法可以避免或减轻危害。
同时,正当防卫还要求这种行为是紧急的,即不能事先计划和进行准备,而是在面临紧急情况下立即进行的防卫行为。
最后,正当防卫的适用范围还会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限制。
首先,正当防卫只适用于实际存在的非法侵害行为,而不适用于可能发生的虚构、幻觉或预期的危险。
其次,正当防卫不适用于已经结束或不再存在的非法侵害行为。
再者,正当防卫也不适用于主动策划或引诱他人犯罪的情况。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作为一种法律原则,旨在保护人们的安全和权益。
它要求被侵害者在必要、适度、合法、必要性和紧急性等条件下采取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具体适用范围和条件,需要根据具体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来确定。
正当防卫的条件规定有什么
下面这篇文章是由我为大家的一篇有关正当防卫的知识,希望这样的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如需了解其他相关知识,可以登录向进行免费法律学习服务。
正当防卫的条件规定有什么
(一)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
(二)不法侵害行为必须正在进行;
(三)防卫行为必须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行;
(四)必须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五)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刑法》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以上内容由我整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的,建议去学习专业。
致力于为大家打造优质的法律学习服务平台。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0.09.03•【分类】司法解释解读正文《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的理解与适用(起草小组成员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研究室主任姜启波,副主任周加海,刑事处处长喻海松,副处长耿磊,干部郝方昉、李振华、李静)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法发〔2020〕31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公布施行,对于指导各级公检法机关准确理解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正确处理涉正当防卫案件,依法维护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鼓励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刑事司法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为便于司法实践中正确理解和适用,现就《指导意见》的制定背景、起草中的主要考虑和主要内容等介绍如下。
一、《指导意见》的起草背景与过程1979年刑法第十七条规定:“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鉴于司法实践对正当防卫的适用把握过严、甚至一定程度上苛求防卫人,为鼓励人民群众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1997年刑法第二十条对正当防卫制度作了重大调整,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放宽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将“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危害”调整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二是增设特殊防卫制度,明确对严重危及公民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
1997年刑法施行以来,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总体能够依照修改后刑法的规定,正确、妥当处理相关案件,但在有的案件中,对正当防卫制度的适用,存在把握过严甚至严重失当的问题。
上述状况的成因较为复杂:“人死为大”“死了人就占理”的观念和舆论环境常常会对办案人员产生影响和压力,这是客观事实;刑法规定较为原则、抽象,而一些案件的情况错综复杂,把握起来难度很大;当然,也有部分办案机关、办案人员司法理念、司法能力方面的问题。
《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涉正当防卫典型案例一、汪天佑正当防卫案——正当防卫起因条件的把握(一)基本案情被告人汪天佑与汪某某系邻居,双方曾因汪某某家建房产生矛盾,后经调解解决。
2017年8月6日晚8时许,汪某某的女婿燕某某驾车与赵某、杨某某来到汪天佑家北门口,准备质问汪天佑。
下车后,燕某某与赵某敲汪天佑家北门,汪天佑因不认识燕某某和赵某,遂询问二人有什么事,但燕某某等始终未表明身份,汪天佑拒绝开门。
燕某某、赵某踹开纱门,闯入汪天佑家过道屋。
汪天佑被突然开启的纱门打伤右脸,从过道屋西侧橱柜上拿起一铁质摩托车减震器,与燕某某、赵某厮打。
汪天佑用摩托车减震器先后将燕某某和赵某头部打伤,致赵某轻伤一级、燕某某轻微伤。
其间,汪天佑的妻子电话报警。
(二)处理结果河北省昌黎县人民法院判决认为:被害人燕某某、赵某等人于天黑时,未经允许,强行踹开纱门闯入被告人汪天佑家过道屋。
在本人和家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不法侵害的情况下,汪天佑为制止不法侵害,将燕某某、赵某打伤,致一人轻伤一级、一人轻微伤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该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三)典型意义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存在不法侵害,这是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
司法适用中,要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既要防止对不法侵害作不当限缩,又要防止将以防卫为名行不法侵害之实的违法犯罪行为错误认定为防卫行为。
第一,准确把握不法侵害的范围。
不法侵害既包括侵犯生命、健康权利的行为,也包括侵犯人身自由、公私财产等权利的行为;既包括针对本人的不法侵害,也包括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或者针对他人的不法侵害。
要防止将不法侵害限缩为暴力侵害或者犯罪行为,进而排除对轻微暴力侵害或者非暴力侵害以及违法行为实行正当防卫。
对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等不法侵害,可以实行防卫。
本案中,燕某某、赵某与汪天佑并不相识,且不表明身份、天黑时强行踹开纱门闯入汪天佑家,该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不仅侵害了他人的居住安宁,而且已对他人的人身、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应当认定为“不法侵害”,可以进行防卫。
正当防卫及防卫过当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时实⾏,这是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下⾯店铺⼩编就为您介绍⼀下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正当防卫及防卫过当根据刑法第20条第1、2款的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所实施的制⽌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损害的⾏为。
正当防卫是国家赋予公民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合法权益的⼀项权利。
公民在⾏使这⼀权利时,即使对不法侵害⼈的⼈⾝或其他权益造成损害也不负任何责任。
但是,正当防卫的权利并不是毫⽆限制。
为了避免公民滥⽤这种权利,我国刑法在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时,⼜明确地规定了⾏使正当防卫权利应受的限制条件。
成⽴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必须有不法侵害⾏为发⽣所谓不法侵害⾏为,是指⼈所实施的对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个⼈合法权益的违法的侵袭和损害⾏为。
关于不法侵害的范围,包括违法和犯罪⾏为。
关于不法侵害的程度,只能对具有暴⼒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实⾏正当防卫。
基于上述认识,对下列⼏种⾏为,均不能或不宜进⾏正当防卫:(1)对合法⾏为不能进⾏正当防卫;(2)对正当防卫⾏为不能实⾏反防卫:(3)对紧急避险⾏为不能实⾏正当防卫;(4)对意外事件不能实⾏正当防卫;(5)对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过当不宜进⾏正当防卫;(6)对过失犯罪和不作为犯罪不能进⾏正当防卫。
如果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对臆想中的侵害者进⾏防卫,则属于假想防卫。
对此种情形的处理,视⾏为⼈主观上有⽆过失⽽不同:如果主观上有过失,并造成法律规定的损害后果,依过失犯罪论处;如果没有过失,则应当按照意外事件处理,不予追究⾏为⼈的刑事责任。
(⼆)不法侵害⾏为必须正在进⾏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时实⾏,这是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
所谓正在进⾏,是指不法侵害已经开始,尚未结束。
所谓不法侵害已经开始,通⾏认为是指在⼀般情况下,应以不法侵害⼈着⼿实⾏不法侵害时作为不法侵害开始的标志,但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已经⼗分明显、紧迫的情况下,即使不法侵害尚未着⼿,也应认为不法侵害已经开始。
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条件(⼀)正当防卫的概念根据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采取的旨在制⽌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造成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损害⾏为。
(⼆)正当防卫的成⽴条件正当防卫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起因条件。
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是指存在着具有社会危害和侵害紧迫性的不法侵害⾏为。
(1)必须有不法侵害存在。
(2)不法侵害并⾮仅限于犯罪⾏为。
不法侵害的范围。
就该包括违法⾏为和犯罪⾏为。
(3)不法侵害必须是现实存在的。
⾄于不法侵害的程度,通常限于具有暴⼒性、破坏性、紧迫性的不法侵害⾏为。
(4)不法侵害通常应是⼈所实施的。
事实上不存在不法侵害,⾏为⼈误认为存在不法侵害⽽对臆想中的侵害进⾏防卫,属于假想防卫。
对于假想防卫,应视⾏为主观上有⽆过失⽽予以不同的处理。
2.时间条件。
正当防卫的时间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在不法侵害正在进⾏之时实⾏,不能实⾏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
3.对象条件。
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是指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不法侵害者本⼈实⾏,不能及于第三者,⾄于不法侵害者是否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并不影响正当防卫的成⽴。
对于未成年⼈以及精神病⼈实施的不法侵害,只要具有紧迫性,不管事前是否知道其为未达法定刑事责任年龄或者⽆刑事责任能⼒⼈,都可以对其进⾏防卫反击。
但在防卫⼿段上应有所节制。
4.主观条件。
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是指防卫⼈主观上必须出于正当防卫的⽬的,即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
不是出于上述⽬的,不能成⽴正当防卫。
因此,下列三种⾏为,不是正当防卫;(1)防卫挑拨。
是指⾏为⼈出于侵害的⽬的,以故意挑衅、引诱等⽅法促使对⽅进⾏不法侵害,尔后借⼝防卫加害对⽅的⾏为。
(2)相互的⾮法侵害⾏为。
是指双⽅都出于侵害对⽅的⾮法意图⽽发⽣的相互侵害⾏为。
(3)为保护⾮法利益⽽实⾏的防卫。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lawtime.cn/
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围
核心内容:在现代社会,正当防卫成了国家为保护公民权益而给予公民的权利。我国《刑
法》规定,为了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其他权利和人身免受进行中的侵害,对侵害人造成损
害,不负刑事责任,是正当的防卫。以下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分析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
围。
正当防卫里不法侵害的范围分析:
(一)不法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
不法侵害属于违法法律的行为,有人认为不法侵害含有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还有人认
为不法侵害含有犯罪行为,而不包括违法行为。
其实,不法侵害既有犯罪行为,也有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同犯罪行为一样,都侵害了公
民原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权益,禁止公民进行正当防卫说不通。现实生活里公民也不能轻易分
辨不法侵害属于违法行为还是犯罪行为。当不法侵害划分到犯罪行为中时,就不利于公民的
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规定里的词语“不法”,也没有词语“犯罪”的概念,说明公民可以对违
法行为进行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并不针对所有的违法犯罪行为,它只针对那些具有紧迫性、破坏性、进攻性的
违法犯罪行为,进行的正当防卫可以避免或者减轻损害程度时,公民才能采用正当防卫。
(二)正当防卫和假想防卫
不法侵害需要实际存在,当实际里没有不法侵害,但公民误认为有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
卫就属于假想防卫。
正当防卫不包含假想防卫,对于假想防卫的处理,要根据公民是否在主观上有过失,按
照意外事件或者过失犯罪进行处理;公民故意对合法行为采用的“反击”行为,也不属于假想
防卫,而是属于故意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不具控制行为能力人造成的侵害
对于那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对我国公民进行的
侵害,是否构成公民采取正当防卫制止方法的起因,还有一些争议。根据我国刑法方面的规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lawtime.cn/
定,不法侵害是那些具有控制自己行为和达到法定年龄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当公民面临这
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的侵害时,只能退让,不能采取
正当防卫制止方法,又违背了我国法律规定的公民正当防卫的本质。对此,在原则上需要对
这些不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或者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人进行的侵害行为采取正当防
卫制止方法。正当防卫不是对侵害人行为的制裁,而是一种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