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模板
- 格式:docx
- 大小:485.32 KB
- 文档页数:19
高温超导材料临界转变温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氧化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TC 两种方法的测定, 加深理解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性2.了解低温技术在实验中的应用3.了解几种低温温度计的性能及Si 二极管温度计的校正方法4.了解一种确定液氮液面位置的方法二、实验原理1.超导现象及临界参数 1)零电阻现象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 。
式中, 是时的电阻率, 称剩余电阻率。
即使温度趋于绝对零度时, 也总是存在。
超导材料包括金属元素、合金和化合物等。
发生超导转变的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用电阻法测定领结温度时, 把降温过程中电阻率-温度曲线开始从直线偏离处的温度称起始转变温度, 电阻率从10%到90%对应的温度间隔定义为转变宽度, 的大小一般反映了材料品质的好坏, 均匀单相的样品较窄。
临界温度C T 定义为02ρρ=时对应的温度。
2)完全抗磁性当把超导体置于外加磁场中时, 磁通不能穿透超导体, 超导体内的磁感应强度始终保持为0, 超导体的这个特性称为迈斯纳效应。
表示为M=(B/4(。
利用迈斯纳效应, 测量电感线圈中的一个样品在降温时内部磁通被排出的情况, 也可确定样品的超导临界温度, 称电感法。
用电阻法测TC 较简单, 只能测出其中能形成超导通路的临界温度最高的一个超导相的TC 。
用电感法测TC 则可以把不同的超导相同时测出。
3)临界磁场致使超导体有超导态变为正常态的磁场称为超导体的临界磁场, 通常把相应的磁场叫做临界磁场。
第Ⅰ类超导体, 也称软导体。
其与的关系: ;式中, 是时的临界磁场。
当时, 的典型数值为100Gs 。
第Ⅱ类超导体, 也称硬导体。
它存在两个临界磁场和, 的状态为混合类, 磁场进入超导体, 但仍具有零电阻的特性。
高温超导体, 其与的关系不满足。
4)临界电流密度当电流达到某一临界值IC后, 超导体将恢复到正常态。
大多数金属为突变, 超导合金、化合物及高温超导体为渐变。
2.温度的测量1)铂电阻温度计2)温差电偶温度计3)半导体Si二极管温度计3.温度的控制1)恒温器控温法: 定点测量法, 均匀, 精度高2)温度梯度法:连续测量法, 简单易行4.液体位置的确定采用温差电偶的测温差原理来判断液面位置。
实验报告总结万能模板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实验原理:实验的原理是......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包括......实验步骤:1. 步骤1......2. 步骤2......3. 步骤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讨论与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有......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本次实验的局限性包括......为了改善实验结果,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实验的意义与实际应用:本次实验的意义在于......同时,本实验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于......总结: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通过......附录:实验所需的材料清单包括......参考文献:[1] 作者1. 文章1.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2] 作者2. 文章2.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3] 作者3. 文章3.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引用的文献)注:1. 实验报告总结模板的具体内容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实验内容进行调整;2. 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添加适当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图表;3. 各小节标题可根据需要自行替换,但必须清晰明确,在文章中无需再次重复,保持段落的连贯性与整洁性;4. 参考文献格式可根据所需引用的具体文献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实验报告总结模板: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究......实验原理:实验的原理基于......实验装置与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包括......实验步骤:本实验的步骤如下:1. 步骤1......2. 步骤2......3. 步骤3............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结合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可知,......实验结果表明......讨论与误差分析: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有......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实验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本次实验的局限性包括......为了改善实验结果,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实验意义与实际应用:本次实验的意义在于......实验结果可应用于......实验心得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于......总结:经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到了......附录:实验所需的材料清单包括......参考文献:[1] 作者1. 文章1.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2] 作者2. 文章2.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3] 作者3. 文章3. 期刊名,年,卷(期):页码.......(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引用的文献)注:1. 实验报告总结模板的具体内容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和相关实验内容进行调整;2. 注意根据实验结果和实验过程添加适当的实验数据和实验图表;3. 各小节标题可根据需要自行替换,但必须清晰明确,在文章中无需再次重复,保持段落的连贯性与整洁性;4. 参考文献格式可根据所需引用的具体文献类型进行适当调整。
实验报告模板格式实验报告模板格式引言:实验报告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成果之一,它记录了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实验报告的模板格式,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自己的实验报告。
一、标题和作者信息实验报告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实验的内容,通常采用精确的名词短语。
作者信息包括实验人员的姓名、学号和实验日期等。
二、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应包括实验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介绍实验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目的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三、实验方法实验方法部分应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所使用的仪器、材料等。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方法应该具备可重复性,即其他人能够根据实验报告的描述重现实验。
四、实验结果实验结果部分应以文字、表格、图表等形式展示实验的主要数据和观察结果。
数据的呈现应准确、清晰,图表应有适当的标注和图例,以便读者理解和分析。
五、结果讨论结果讨论部分是对实验结果的进一步解释和分析。
在这一部分中,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统计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
同时,还可以探讨实验中存在的误差和不确定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六、结论结论部分应简明扼要地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
结论应该与实验目的相一致,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七、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部分列出了实验过程中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引用格式应符合学术规范,例如APA、MLA等。
八、致谢致谢部分感谢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支持的人员和机构。
这一部分可以表达对导师、实验室成员、同学、家人等的感激之情。
九、附录附录部分包括了实验中所用到的原始数据、计算方法、程序代码等。
这些信息对于读者进一步了解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实验报告模板格式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实验报告更加规范、清晰和易读。
在撰写实验报告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上各部分的内容和顺序,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通过良好的实验报告撰写,我们能够更好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学实验报告格式科学实验报告格式篇一:科学实验报告样本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篇二:科学实验报告模板××学科实验报告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篇三:有机化学实验报告格式实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验学专班姓指导日机化学实验报告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教有一、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二、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三、主要试剂及物理性质四、试剂用量规格五、仪器装置六、实验步骤及现象七、实验结果八、实验讨论篇四:金相实验报告实验报告范本实验一金属材料显微分析的基本方法一、实验目的:? ? ?? ?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规则;掌握金相显微试样制备的基本操作方法。
通过观察,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了解并掌握铁碳合金中的相及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概述:?金相分析是研究工程材料内部组织结构的主要方法金相显微分析法:利用金相显微镜在专门制备的试样上观察材料的组织和缺陷的方法。
1.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原理及使用; 2.金相显微试样的制备方法。
化学实验报告模板(通用5篇)化学实验报告模板第1篇实验题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测定实验目的:学习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及有关仪器的使用;学习碱式滴定管的使用,练习滴定操作。
实验原理:h2c2o4为有机弱酸,其ka1=×10-2,ka2=×10-5。
常量组分分析时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两步离解的h+:h2c2o4+2naoh===na2c2o4+2h2o计量点ph值左右,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naoh标准溶液采用间接配制法获得,以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定:-cook-cooh+naoh===-cook+h2o此反应计量点ph值左右,同样可用酚酞为指示剂。
实验方法:一、naoh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用台式天平称取naoh1g于100ml烧杯中,加50ml蒸馏水,搅拌使其溶解。
移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200ml蒸馏水,摇匀。
准确称取邻苯二甲酸氢钾三份,分别置于250ml锥形瓶中,加20~30ml蒸馏水溶解,再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二、h2c2o4含量测定准确称取左右草酸试样,置于小烧杯中,加20ml蒸馏水溶解,然后定量地转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摇匀。
用20ml移液管移取试样溶液于锥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剂1~2滴,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红色,半分钟不褪色即为终点。
平行做三次。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一、naoh标准溶液的标定实验编号123备注mkhc8h4o4/g始读数终读数结果vnaoh/ml始读数终读数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二、h2c2o4含量测定实验编号123备注cnao h/mol·l-1vnaoh/ml始读数终读数结果ωh2c2o4h2c2o4结果的相对平均偏差实验结果与讨论:(1)(2)(3)……结论:化学实验报告模板第2篇实验题目:溴乙烷的合成实验目的:1.学习从醇制备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2.巩固蒸馏的操作技术和学习分液漏斗的使用。
试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模板
1. 实验目的
- 清楚明确地说明本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实验原理
- 对实验使用的原理和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3. 实验装置与仪器
- 描述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和仪器,并说明其原理和特点。
4. 实验步骤
- 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
5. 实验数据
- 将实验过程中所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记录。
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7. 实验讨论
- 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讨论,提出解决方法和改
进意见。
8. 实验总结
- 简要总结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并提出个人的感想
和体会。
9. 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记录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阐述解决的方法。
10. 参考文献
- 引用所参考的文献和资料。
备注:
- 实验报告应该清晰、简洁地表达实验的内容和结果。
- 图表应该清晰、标注明确。
- 表格应该规范、整洁地展示。
- 实验报告应该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进行撰写。
不同学校和学院可能有不同的报告格式要求,请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 实验报告要保持客观、准确,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大其词。
- 实验报告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
大学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名称,(在此处填写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简要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原理,(介绍实验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
实验步骤:
1. 实验准备,(包括实验所需材料、仪器设备等)。
2. 实验操作,(详细描述实验的操作步骤)。
3. 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
4. 数据处理,(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5. 结果与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展示实验数据和图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总结实验结果,归纳实验所得到的结论)。
实验思考,(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思考和总结)。
实验改进,(提出对实验过程和方法的改进意见)。
实验感想,(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和感想)。
参考文献,(列出实验过程中所参考的相关文献)。
附录,(包括实验中所用到的原始数据、实验记录表等)。
以上就是大学实验报告的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与我交流讨论。
祝你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实验报告通用模板实验目的在这一部分,需要介绍实验背景、实验目的和研究意义。
描述实验的基本信息和动机,以及实验的探究范围和目标。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实验研究的背景和动机•实验的目的和研究意义•实验中需要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实验原理在这一部分,需要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和流程,从而为实验的实施提供基本依据。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实验关键步骤的操作方法和标准•实验所需要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参考文献实验步骤在这一部分,需要描述实验的具体操作和过程。
将实验步骤以步数列出,简述每个步骤的目的和方法,并详细地描述每个步骤的操作过程以及注意事项。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实验步骤及其目的和方法•实验所需要的实验器材,试剂等详细信息•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和计算在这一部分,需要记录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并进行计算和分析。
需要给出数据的来源、数据的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步骤和结果展示。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实验所得到的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方法•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展示和结论实验结果和讨论在这一部分,需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需要对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进行比对和分析,并探讨因素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可能性。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与数据计算的比对和分析•不确定度的计算及分析•结论和研究展望参考文献在这一部分,需要列出参考文献,要求参考文献格式统一,引用规范。
主要介绍以下内容:•所列参考文献的格式标准化•引用规范•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以上是实验报告常用的模板,通过以上模板的操作,可以帮助实验者减少重复性的劳动,提高实验效率。
实验报告模板及范文[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填写实验的具体名称)。
实验目的,(说明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实验原理,(简要介绍实验所涉及的原理)。
实验器材,(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材料)。
实验步骤,(详细描述实验的步骤和操作过程)。
实验数据,(记录实验中所得到的数据)。
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得出实验结果)。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包括字数、格式、图片要求等)。
实验报告范文。
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测定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测定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验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实验原理,自由落体运动是指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进行的运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加速度与重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因此,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实验器材,小球、计时器、直尺、实验台。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台上放置直尺,使其竖直。
2. 将小球从直尺顶端释放,同时启动计时器。
3. 记录小球落地所用的时间 t。
4. 重复实验三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实验数据:实验一:时间 t1 = 0.52 s。
实验二:时间 t2 = 0.51 s。
实验三:时间 t3 = 0.53 s。
实验结果:平均时间 t = (t1 + t2 + t3) / 3 = (0.52 + 0.51 + 0.53) / 3 = 0.52 s。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小球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约为 9.8 m/s²,与理论值相符。
因此,实验验证了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恒定值的规律。
实验报告书写要求:1. 字数不少于800字;2. 实验报告格式规范,包括标题、目的、原理、器材、步骤、数据、结果、结论等内容;3. 实验报告中需包含实验过程中所得到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4. 实验报告中可以适当插入图片、图表等辅助材料,以便更直观地展示实验结果。
同济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实验报告
学 号 ******* 姓 名 冯凯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授课老师 王力生 日 期 2016.06.18 一、 实验目标 1、熟悉Verilog语言的编写。 2、掌握计算机的每个部件的构成逻辑及工作原理,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连接逻辑,计算机整机的工作原理。 3、掌握CPU功能。 4、设计55条单周期指令CPU下板成功 2、.在自己的CPU上跑一个汇编程序
二、 总体设计 1. 作品功能设计及原理说明 module comp( input clock, input resetn, output [2:0] r, output [2:0] g, output [1:0] b, output hs, output vs, ); 2. 硬件逻辑图 三、 主要模块设计 1.ALU module alu( input [31:0] a, input [31:0] b, input [3:0] aluc, output [31:0] r, output zero,//零标志 output carry, // 进位标志位 output negative, // 负数标志位 output overflow // 溢出标志位 ); wire [31:0] d_and = a&b;//0100 wire [31:0] d_or = a|b;//0101 wire [31:0] d_xor = a^b;//0110 wire [31:0] d_nor = ~(a|b);//0111 wire [31:0] d_lui = {b[15:0],16'h0};//100x wire [31:0] d_slt = awire [31:0] d_sltu = (a[31]&&~b[31])||(a[31]&&b[31]&&a>b)||(~a[31]&&~b[31]&&awire [31:0] d_and_or = aluc[0]?d_or:d_and; wire [31:0] d_xor_nor = aluc[0]?d_nor:d_xor; wire [31:0] d_and_or_xor_nor = aluc[1]?d_xor_nor:d_and_or; wire [31:0] d_slt_sltu = aluc[0]?d_slt:d_sltu; wire [31:0] d_lui_slt_sltu = aluc[1]?d_slt_sltu:d_lui; wire [31:0] d_as; wire [31:0] d_sh; wire carry_as; wire negative_as; wire overflow_as; wire carry_sh; addsub32 as32(a,b,aluc[0],aluc[1],d_as,carry_as,overflow_as); shift shifter(b,a[4:0],~aluc[1],~aluc[0],d_sh,carry_sh); mux4x32 select_d(d_as,d_and_or_xor_nor,d_lui_slt_sltu,d_sh,aluc[3:2],r); mux4x1 select_carry(carry_as,1'b0,1'b0,carry_sh,aluc[3:2],carry); mux4x1 select_overflow(overflow_as,1'b0,1'b0,overflow_sh,aluc[3:2],overflow); assign zero = ~|r; assign negative = r[31]; endmodule
2.regfile module regfile( input [4:0] raddr1, input [4:0] raddr2, input [31:0] wdata, input [4:0] waddr, input we, input clk, input rst, output [31:0] radata1, output [31:0] radata2 ); reg [31:0] register[0:31]; assign radata1=(raddr1==0)?0:register[raddr1]; assign radata2=(raddr2==0)?0:register[raddr2]; integer i; always @ (posedge rst or negedge clk)begin if(rst==1) begin
for(i=1;i<32;i=i+1)begin register[i]<=0; end end else begin register[0]<=32'b0; if((waddr!=0)&&we)begin
register[waddr]<=wdata; end end
end endmodule
3.CP0 module Coprocessor0( input clk, input[4:0] C0adr, input[31:0] C0Wdata, input C0Write, input[31:0] InteCause, input Interrupt,
output InteAccept, output[31:0] C0State, output reg[31:0] C0Data ); parameter EPCadr = 5'h0; parameter Causeadr = 5'h1; parameter Stateadr = 5'h2; reg[31:0] EPC; reg[31:0] Cause; reg[31:0] State;
initial begin State <= 32'h1; Cause <= 32'h0; EPC <= 32'h0; end
assign C0State = State; assign InteAccept = (C0Write && (C0adr==Stateadr)) && Interrupt && ~C0Wdata[1] || ~(C0Write && (C0adr==Stateadr)) && ~(C0Write && (C0adr==Causeadr)) && Interrupt && ~State[1];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if(C0Write) begin if(C0adr==EPCadr) begin EPC <= C0Wdata; if(Interrupt && ~State[1]) begin State <= State | 32'b10; Cause <= InteCause; end end if(C0adr==Stateadr) begin if(Interrupt && ~C0Wdata[1]) begin State <= C0Wdata | 32'b10; Cause <= InteCause; end else begin State <= C0Wdata; end end if(C0adr==Causeadr) begin Cause <= C0Wdata; end end else begin if(Interrupt && ~State[1]) begin State <= State | 32'b10; Cause <= InteCause; end end
case(C0adr) EPCadr: begin C0Data <= EPC; end Causeadr: begin C0Data <= Cause; end Stateadr: begin C0Data <= State; end endcase end
endmodule 4.pc_reg module pc_reg( input clk, input rst, input [31:0] data_in, output reg [31:0] data_out ); always@(posedge clk) begin if(rst==1)begin data_out<=0; end else begin data_out<=data_in; end end endmodule
5.mul module mul( input [31:0] a, input [31:0] b, input we, input u,//1有符号,0无符号 output [31:0] hi, output [31:0] lo ); reg [32:0] a_bi[32:0]; integer i; integer j; wire [32:0] ai; wire [32:0] bi; wire [65:0]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