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高校社科学报的名栏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267.05 KB
- 文档页数:3
高校社科学报栏目的设置刘莹【摘要】高校社科学报栏目是学报办刊宗旨和特色的体现。
高校综合类社科学报应依托重点学科、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及社会现实设置栏目。
栏目的设置只有在保证其学术价值、连续性和作者广泛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打造出品牌栏目,创高质量的学报。
%The columns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journals of social science are the window to show the journals ’ publi-cation spirit and characteristic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journal , key columns should be set up , and brand col-umns should also be arranged .In the first place , columns should be designed in support of the key disciplines , featu-ring the strong points of local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reflecting the local social reality .Besides , columns ought to be arranged with high academic value with continuity and a wide variety of contributors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高校;社科学报;栏目设置【作者】刘莹【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四川南充 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32高校社科学报栏目是学报办刊宗旨、特色和学术水平的具体体现。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1.10.19•【文号】教社科厅函[2011]18号•【施行日期】2011.10.1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二批申报工作的通知(教社科厅函[2011]1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31号),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更好地发挥高校社科学报的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精神,我部决定于今年开展第二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
为做好第二批名栏建设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1.凡由普通高等学校主办、栏目设置在4年以上,总发文量超过80篇,未有违纪违规行为而受到处罚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或专业性学术期刊均可申报。
已入选名刊或名栏的学报不再参评。
2.所办栏目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刊宗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出版方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学风严谨。
所发表文章符合《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
3.栏目设置的指导思想明确、有良好的学术发展前景,推出了一批在该研究领域堪称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论文,在长期办刊实践中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学科优势,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4.栏目设置能够依托所在高校优势学科和历史传统,充分发挥所在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
所在高校重视名栏建设并采取了相应的支持措施。
5.栏目刊发的文章转载率较高,主办过与栏目有关的国际或国内学术研讨会。
泰山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向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栏进军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主编张玉璞首先热烈祝贺《泰山学院学报》创刊40周年!一个地方高校的综合性学报坚持办刊四十周年,且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也实在不容易,其中的甘苦只有办刊人自己能品咂得出来。
一般情况下,综合性的高校人文社科类学报都是依托本校优势学科而设置栏目的,这样既保证了栏目稿源的稳定性,也能更好地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服务。
《泰山学院学报》栏目的设置也大抵如此,以刊发人文社科类论文为主,这是一般的高校人文社科类综合性学报的办刊模式。
在目前学术期刊专业化越来越强的趋势下,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生存环境越来越难,如何有所突破,把综合性学术期刊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大多数地方院校学报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泰山学院学报》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那就是朝着栏目设置的专题化方向发展,除了哲学、历史、文学、经济等依一级学科而设置的栏目外,还有自己的特色栏目o这些专题性栏目既有不定期的“民国诗词研究”、“网络词坛研究”、“教育理论前沿”等,也有定期的“泰山文化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等。
两者的主持人皆是在该栏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学有所长的专家,可谓是专家办专栏。
比较而言,前者的学术性强,专业指向具体、明确,而后者一则显示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一则是与时俱进的历史宏大问题的专门性研究,这两个常设栏目应该是《泰山学院学报》以特色求发展的根本所在。
去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很多学术期刊为此专门约稿、组稿,集中刊发了大量的或纪念性的、或研究性的文章,而《泰山学院学报》的“中国改革发展史研究”专栏早已开风气之先地定期刊发相关论文,其中刊载的一些文献资料还属于首次公开,这样的前瞻性学术眼光与敢为人先的办刊魄力令人钦敬! “泰山文化研究”是一个地域性极强的专栏,其对于《泰山学院学报》的意义自不待言,可以说,这个专栏就是《泰山学院学报》的标志性品牌,其他专栏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都可以开设,唯独这个栏目只有《泰山学院学报》开设才是名正言顺的,而且这个栏目所取得的成绩也是其他栏目所不可比拟的。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困境与建设实践启示—以《淮阴工学院学报》特色栏目建设为例◎王 萍[摘要]特色栏目建设是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学报转型、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的重要路径,地方高校学报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的过程中存在诸多挑战,文章主要从学术研究氛围、稿源质量、编辑队伍三个方面阐释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存在的现实困境,并以《淮阴工学院学报》特色栏目《运河经济与文化研究》为例,探究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实践路径:挖掘优势精准定位;建立栏目主持人制度;建立选题策划制度;建立稿源保障体系;建立传播长效机制;建设学者化与职业化的编辑队伍。
[关键词]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实践路径;《淮阴工学院学报》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1]。
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报与高校之间的依附关系,高校学报通常为以学校名称命名的综合类期刊,其发展深受高校办学理念、学科规划、学术资源、师资学术水平等影响。
地方高校学报相比“双一流”高校学报以及专业性学术期刊,普遍存在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的问题。
围绕地方高校学报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众多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
在办刊理念方面,黄自娟[2]认为地方高校学报应提升开放性办刊意识,走内强外联式高质量发展之路;范玲娜[3]建议地方高校学报找准办刊定位,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大特色化、专业化办刊力度,专注走“专、精、特”的改革创新之路。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呙艳妮[4]认为地方高校学报需依托地方特色,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加强特色栏目建设,走特色发展之路。
在提升影响力路径方面,周西西[5]建议地方高校学报要在办刊定位、办刊思路、平台建设、编辑队伍四个方面探寻适合的发展路径。
此外,梁凤鸣[6]基于供给侧改革提出,从地方高校学报的定位、发展目标、内容建设、编辑人员素质、传播方式的改革和外审专家资源的利用等方面加强地方高校学报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的成就与可持续发展作者:王文军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1期[摘要]对照《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我们看到,名栏建设的总体目标无疑已经全面达成,引流、汇聚了全国范围内相关的专业学者,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品牌栏目,在一些学科或某些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了一批高质量、高品位、有代表性的优秀成果。
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的高效编辑团队,培育了一批学术新人,在办刊理念、办刊机制方面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为高校学报向特色化、专业化和品牌化方向转型发展提供了示范效应。
在高校学报已经从谋“生存”向谋发展过渡的今天,为了实现名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不断提升栏目的辐射力、影响力和传播力,并利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学术成果的转化力。
[关键词]学报;名栏建设;品牌栏目;互联网思维;办刊机制;学术成果;学术普及[中图分类号]G21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7)010101032004年,在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刊工程”以后,教育部又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作,旨在提高我国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水平,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这一工程成效如何?今后应怎样持续发展?这些都有必要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名栏建设的五个主要成就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并予以准确记录的主要载体,是推进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人文社会科学学者的摇篮之一。
学术期刊的发展史表明,专业化的道路、开放的作者群体、完善的审稿机制,是学术期刊建立学术声誉并良性发展的重要保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相当数量的高校学报都存在大而全、作者群体相对封闭、审稿机制不健全甚至缺失等问题。
如何引领这些高校学报的发展?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由此应运而生,其核心目的就在于通过建设少量名栏,引领广大一般性高校学报的专业化发展。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研究
高校社科学报作为传播学术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它具有反映与促进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是教育部为进一步发挥学报的窗口作用,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而提出概念,建设高校社科学报“名刊”对促进高校学报进一步形成科学的办刊机制、引导高校社科学报走品牌化道路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性意义。
回望高校社科学报“名刊”评选的始末,它评选标准的客观性,入选学报在学界的公认性等是历届期刊评比所不能比及的。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评选的标准不再是主观成分占有很大比例的模糊标准,而是科学地引入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较科学的评选原则,使其评选更加公平、公正、理性化。
高校社科学报“名刊”的评选在整个学报界乃至期刊界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引起了学术研究者的极大关注,究其原因在于高校社科学报“名刊”所具有的学术创新和学术权威性、学术名人与学术新秀的结合性、刊物内容的原创性、引领性等基本内涵和“国内知名”和“国际一流”的双重内涵以及导向性,建设性,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传播学特征,更在于高校社科学报“名刊”对普通高校社科学报具有的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笔者运用传播学、期刊理论、编辑出版学、策划学等理论知识,在对“名刊”现有研究成果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校社科学报“名刊”个案对其入选的标准、内涵、现实意义进行较全面的系统的分析,并对名刊的进一步建设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