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试题库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态因子、种间竞争、生态位、生活型、群落交错区、初级生产量、景观、生物多样性、生态工程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个功能整体。

生态安全

广义: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

狭义: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系统健康的整体水平的反应。

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

生态作用:由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发生作用,使生命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发生相应的变化。生态适应:生物处于特定环境条件之下时发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的改变。

限制因子: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必须得到生存发展的多种生态因子,当某种生态因子不足或过量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该因子即为限制因子。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相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生态位(niche):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胁迫:生物处于最适环境范围内以外、耐受范围以内,生命活动受到一定程度限制。

生物种群:特定时间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它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物种进化的基本单位,还是生物群落的基本组成单位

内禀增长率(生物潜能、生殖潜能):指在环境条件(食物、领地和邻近其他有机体)没有限制性影响时由种群的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率。

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或密度),称为该系统或环境对该种群的容纳量。由系统环境和种群遗传特性决定。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于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脱离了人类和原栖息地的制约而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影响到新栖息地生物的生长,这种过程称为……

种群调节作用:当种群数量偏离平衡水平上升或下降时,有一种使种群返回平衡水平的作用,称为……

自疏(self thinning):指同种植物因种群密度过大而引起种群个体死亡而密度减少的过程。竞争排除:当两个生物开始竞争时,一个物种会将另一个物种完全排斥掉,并使整个系统趋

向饱和的现象。

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称为协同进化。

群落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度区域(过渡带)。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加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向现象称为……

随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内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群落的演替(succession)。主要标志是物种组成发生质的变化。

生物多样性

概念: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它包括数以百万计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基因,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群落的稳定性

指群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维持物种互相结合及各物种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在受到扰动的情况下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

它包括4个含义:现状的稳定、时间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和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生物生产:生态系统不断运转,生物有机体在能量代谢过程中将能量、物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物品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

初级生产:指地球上的各种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能以有机物质的形式贮存起来的过程。(第一性生产或植物性生产)

初级生产力:即初级生产速率,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初级生产者生产的干物质或积累的能量。

净初级生产力:指单位面积和时间内总生产力减去植物呼吸消耗量所剩下的干物质或能量的数量。

次级生产:指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者所制造的物质或贮存的能量进行新陈代谢,经过同化作用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它是异养生物有机体再利用、再加工有机物的过程。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指各种化学物质和化合物在不同层次、不同大小的生态系统中,沿着特定的途径从环境到生物,再从生物到环境,不断地进行着反复循环变化的过程。

周转率:指系统达到稳定状态后,某一部分(库)中的物质在单位时间内所流出的量(FO)或流出的量(FI)占库存总量(S)的分数值

地球化学循环/地质大循环:指化合物或元素经生物的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然后生物有机体以死体、残体或排泄物的形式将物质或元素返回环境,经过五大自然圈循环后再被生物利用的过程。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循环。

生物循环/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

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时间段、范围小、开放式循环。

养分循环:指生态系统中那些生命必须元素和无机化合物在人类调节控制和影响下的循环过程。

环境污染:指人类直接、间接制造或所用物品的废弃物等排放到环境中,其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发生了有害的改变。

生物放大作用(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的残留浓度不断升高,愈是上面的营养级,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愈高的现象。

生态系统:由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组分相互作用结合而成的结构有序的系统。

生态系统结构:指构成生态系统诸要素及其量比关系,各组分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以及各组分间能量、物质、信息流的途径与传递关系。

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时抵抗变化合保持平衡状态的倾向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稳态”。

生态系统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外界压力,并通过自我调控机制而恢复其相对平衡,超出此限度,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就降低或消失,这种相对平衡就遭到破坏甚至使系统崩溃,该限度就称为“生态阈值”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生物、环境和人)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它是生态系统一种良好状态。

生态系统在不超过过其生态阈值和容量的前提下可以忍受一定的外界压力,当压力解除后可以恢复到原有水平,但如果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的生态阈值和容量时,其自我调节能力便会降低,甚至消失,最后导致生态系统衰退或崩溃,即为“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使系统固有的功能遭到破坏或丧失,稳定性和生产力降低,抗逆性减弱,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退化/受害生态系统

景观:(狭义)指几十平方公里至几百平方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指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

1 Haeckel 于1866年首先提出ecology一词及其定义;E.Warming首先提出植物生态学的概念;A.G.Tansley于1935年最早提出Ecosystem的概念

2 按照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将生态系统的类型划分为、、。

3 适应性管理是被广泛倡导的生态系统管理方式

4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5生态因子分类:①气候因子②土壤因子③地形因子④生物因子⑤人为因子

6 生态反作用是指生物对环境的作用或影响。

7按范围大小环境可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